冯培德,1941年4月生,广东恩平人,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专家。拥有北京大学力学系学士学位及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任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是国家大飞机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工程院机械运载学部副主任。冯培德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航空工业劳动模范、中国一航优秀领导干部。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各一次,部级科技进步奖共12次。并获航空金奖。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执着的惯导人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冯培德传奇的人生。
近50年来,冯培德院士为了他所钟爱的惯导事业,执着钻研,奋斗不息,把青春和激情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航空科研和航空教育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执着的惯导人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详细描述了冯院士奋斗不息的辉煌人生。
《执着的惯导人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以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为背景,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追求不止,奋斗不息的一生。
第二章 自觉磨炼
初露锋芒
1948年,7岁的冯培德入读天津四友小学。面试时老师对他十分满意,同意他直接上三年级,这样他比大多数同班同学都小一岁。
他在这个学校里读了两年。开始有些不适应,第一学期仅考了第7名,后来经过努力,第二学期上升到第2名,之后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四年级结束时,当听说同班同学赵克正(曾任天津市卫生局局长)要转学到耀华小学并跳一级时,冯培德受到启发,并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他决定效法赵克正,也跳一级,进入耀华小学六年级,后来,梦想成真。一年后,冯培德直接升入耀华中学(曾一度改名天津十六中)。
从1951年到1957年,冯培德在耀华中学读完了初中、高中。在这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在全年级名列前茅。
年少的冯培德聪明、好学,尤其对数学、物理学科的兴趣浓厚,经常找些难题做。对于冯培德来说,化学似乎比较简单。有一次新学期刚开始,化学课本刚发下来两天,冯培德就浏览完了课本内容并完成了所有习题。由于难度太低,化学似乎总勾不起他的兴趣。
由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冯培德的求知欲,于是他主动拓展学习范围,收集大量书本以外的难题,如饥似渴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冯培德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进而对课堂上老师的要求感到更不费力,有时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刚写完题目,他就已经做完了。据冯培德回忆:“有一次几何老师在课堂上讲九点共圆问题时突然卡壳,我居然在关键时刻给他当了一回助教。”
耀华中学是天津市很有名的学校,这个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包括政界精英郑必坚(原中央党校副校长)、周南(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等,还有14名两院院士,其中包括国家最高奖获得者金怡濂,两弹元勋——核物理学家于敏,还有冯培德以前就认识的著名航天控制专家梁思礼院士和著名材料专家周尧和院士。冯培德与梁思礼院士交往较多,不仅因为他们曾两次同车去天津参加校友会,还因为他们两人都是广东江门的同乡。梁院士是清末“康梁”变法的大思想家梁启超先生的幼子,他和冯培德一样都是出生在天津的广东人。2003年,去江门开会时有十几名院士出席,但只有他们两人不会说广东话,于是交谈较多。此行中,梁院士谈起他70岁高龄时曾有一次晚上散步掉进路面下的水管道里,居然无大碍。冯培德闻后,心中暗道:此老兄真神人也。冯培德曾与于敏、金怡濂、梁思礼等工作在国防科技战线上的院士一起参加过母校的一场与青年学子的交流会,会后北方网报道了冯培德讲话的内容:
对任何人来说,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其后来的人生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总是令人难忘的,而耀华这座天津的名校对我的熏陶更是使我终身受益……
我的母校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直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做个“读书匠”,这对我的人生道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学习方面,母校的老师一直教育我们不能偏科,只对数理化感兴趣是不行的,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也不能忽视。念高中时,我的语文水平在王斗瞻和陶继安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有了明显的提高,思考深度、概括能力和写作水平进步很大。这其实也是一项极重要的素质,我参加工作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后获益匪浅。我经常亲自动笔写请示、汇报材料、对外谈判预案和工作报告,这对项目的立项、经费的获取、谈判的成功和成果的被认可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学校培养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和爱集体、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纪律等基本做人的素质,这对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无疑是重要的。因为一个自私的人,一个吃不了苦的人,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
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冯培德对中学生的忠告,也是对自己中学时代的总结。他对数学兴趣极大,学习成绩很好,但没有偏科。语文、历史、政治、外语学得也都很不错。他在参加工作以后,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语文、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极为重要。同时他对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也很重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冯培德受父亲的影响,十分爱好体育运动。在耀华中学读书时,他每天早晚都坚持锻炼身体。他是学校田径队的队员,也爱好各种球类运动,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冰球等。他在中学读书时没敢跟家长讲偷着去学游泳,后来在南航读书时曾参加过12华里顺游长江。冯培德说:
“现在很多中小学生把体育活动和兴趣爱好、玩儿连在一起,踢球好玩,打乒乓球好玩,这其实是不对的。我们念书时,马约翰教授曾提出‘健康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倡议,这使我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体育锻炼不只为了好玩而是为了身体好,长跑最累但能磨炼人,它一点都不好玩。我听父亲讲他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曾参加过天津的万米长跑,我也见过他的纪念奖牌。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也咬牙参加了万米长跑,虽然没有好成绩,但能锻炼人。我的强项是短跑,虽然身高仅1.66米,但14岁时百米能跑12秒2(此成绩是当时天津市中学生运动会少年组第三名)。400米接力赛我总是跑第一棒,起跑反应快,发令枪一响,冲出去从不会吃亏。参加工作后我曾代表618所参加过足球比赛,同时也是研究室篮球、乒乓球、象棋队员,直到50多岁还参加乒乓球赛。”
P17-19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航工业的院士群体是航空技术领域的学术权威和资深专家,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宝贵财富。
探寻院士们的成长足迹,给人以启迪和震撼。他们有的少年立志,投身航空,报效祖国;有的家境贫寒,顽强拼搏,奋斗一生;有的屡遭挫折,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们身上闪耀着坚持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凝聚着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展现了淡泊名利、爱党报国的民族精神,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集团宗旨和理念,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在中航工业加快改革步伐、全面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我们推出《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就是要从院士们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弘扬精神,放飞思想,激情进取,创新图强,为把中航工业早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大企业集团、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工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