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几部二十世纪名著的问世过程其中不管哪一部,都是收藏家眼中的珍品。经营珍本买卖二十多年的杰寇斯基,以风趣平实的文笔,为我们揭开珍本书籍买卖的神秘面纱。透过作者经手这几部二十世纪名著——《洛丽塔》、《麦田里的守望者》、《蝇王》、《尤利西斯》等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这些作品当初问世的曲折经历、知名作家的小故事、收藏与转手的因缘巧合,也瞥见了精采刺激的商场心机,以及彷佛亲身经历一场拍卖会的令人屏息的喊价过程。《托尔金的袍子--大作家与珍本书的故事》融合了风趣逗人的对话、尖锐的文学评论、以及精采的内幕故事;节奏明快、细节丰富、引人入胜。它不仅是所有爱书人必读之书,更展现了杰寇斯基这位天生说书人的迷人魅力。
一本有纳博科夫标志性手绘蝴蝶的签名本《洛丽塔》、一件衣角有“R·托尔金”铭牌的袍子、一卷一百二十英尺长的《在路上》原稿、一册由伍尔夫夫妇印制发行的艾略特的《诗集》……珍本书交易充满了心机算计、叫嚣怒吼、懊悔扼腕,但它也充满了惊喜、友谊与感动。
《托尔金的袍子》追溯了二十部二十世纪经典著作的问世过程,其中不管哪一部,都是全世界读者和收藏家眼中的珍品。曾任文学教授、后又经营珍本书买卖二十多年的作者杰寇斯基,以他对文学和珍本书的独特感悟,用风趣平实的文笔,带我们走进名著珍本的世界。通过作者经手的这些作品——《洛丽塔》、《道连·葛雷的画像》、《儿子与情人》、《撒旦诗篇》等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这些作品当初问世的曲折历程、文坛巨匠的趣闻轶事、收藏与转手的因缘巧合,也瞥见了精彩刺激的商场心机。
里克·杰寇斯基在英国BBC广播电台的节目《珍本书,奇怪人》中述说自己在珍本书交易这一行所遇到的奇人轶事,深受听众喜爱,也促成了《托尔金的袍子》一书的出版。
在得知吉罗迪亚斯因为出版明目张胆的色情读物而臭名昭著后,纳博科夫给他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某种担心:“你我都知道,《洛丽塔》是本有着严肃追求的严肃作品。我希望公众也作如是观。丑闻缠身会叫我伤心的。”
但他得到的恰恰是丑闻缠身,而且那正是他此生以来最出彩的“丑闻”。如果这位天真的大学教授以为,出版这样一本书应该能博得普遍的尊崇,那么吉罗迪亚斯想的决不是这些。他希望的是喧闹:这对打开销路大有益处。
当格雷厄姆·格林在1955年圣诞节那一期的《星期日泰晤士报》上撰文,推举《洛丽塔》为心目中三本年度最佳著作之一时,这本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小说开始受到英国读者的关注。但是,这本书真正能飞速走红还要感谢《周日快报》的编辑约翰-戈登。他与格林的赞誉唱反调,他写道:
无疑,这是我迄今读过的最肮脏的一本书。一本毫无克制的色情文学。主人公是个性变态,热衷于诱奸他所谓的“性感少女”,年龄在十一至十四岁的小姑娘。整本书都用来描绘他的狩猎行动和得逞的经过,写来不遗余力,不堪入目,极尽其文笔之能事。
格林对此的回应是,组织“约翰·戈登协会”——成员包括克里斯托弗·伊修伍德、安格斯·威尔逊和A·J·爱尔,协会致力于检举揭发“一切冒犯性的书籍、戏剧、雕塑和陶瓷艺术品”。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确保“在拼字游戏中不运用脏字”。
尽管纳博科夫对迅速上升的销售量十分开心,但还是为甚嚣尘上的喧闹颇感烦恼:“我可怜的《洛丽塔》正在受煎熬。苦就苦在即使我把她写成一个男孩,一头奶牛,甚或一辆自行车,那些非利士人也未必会放她一马。”
纳博科夫一直担心自己在康奈尔大学的教职会受影响,所以他希望匿名出版这本小说,但吉罗迪亚斯最终还是说服了他。如果小说注定真会闹到法庭上去,而其作者本人当初都不敢署名认领它,那么拿文学价值为之辩护的说服力肯定会大打折扣。
美国出版商不久就重新找回对这本书的兴趣,却只能干瞪眼,眼见那么多奥林匹亚版的小说进入美国,却丝毫没有受到美国海关道德审查员的查处。格林本人则积极动作,希望在英国出版这本书。很快,纳博科夫就不再需要依靠吉罗迪亚斯了,他对对方不检点的经营行为日益不满。他们当初的合同规定,吉罗迪亚斯可以获得未来英语版和各种翻译版的三分之一的收益,这份大方的合同会给吉罗迪亚斯带来一笔巨大的收入。纳博科夫曾想方设法悔约,但没能成功。
经过双方一番协商,吉罗迪亚斯同意将收益比例减少一定百分比,于是普特南出版社在美国出版了该书。头三周,此书就售出十万多本,成为自《飘》以来最畅销的一本书。此书也引来各种反响。得克萨斯州原本有个名叫“洛丽塔”的小镇就此改名“杰克逊”;笑星古诺丘·马克斯则声称,他要等上六年,等洛丽塔长到十八岁再去读这本书。但大多数评论者都称赞小说是一部杰作,对此它是实至名归的:小说融合了悲剧和喜剧,文笔富丽堂皇,典雅而迷人。下一年,即1959年的11月8日,此书由魏登菲尔德与尼科尔森出版社在伦敦发行了英国版。
如此看来,我从格林厄姆·格林手中买来的、由作家签名的奥林匹亚版《洛丽塔》上的日期竟然是英国版正式发行的日期——这是我稍后才发现的事实。两年前,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亮相的一本魏登菲尔德与尼科尔森版的《洛丽塔》上的签名也是这一天,而我可能是当场众人中唯一认识到其中价值的人。我买下它的价格相当低廉,卖出时却相当不错。至于我从格林厄姆·格林处买来的那一本,我1992年以一万三千英镑的价格再次买进,不久就转手给了一位纽约收藏家。他也得了便宜。那本书2002年在嘉士德一次拍卖会上再度现身时价格高得吓人:两万六千四百美元。我当时就在现场,简直惊呆了,恼闷不已(珍本书商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可不管怎么说,我在《洛丽塔》身上赚到不少好处,只是还比不上纳博科夫和吉罗迪亚斯。依靠那些收入,纳博科夫得以从教书匠职位上退休,全心地写作与采集蝴蝶标本。吉罗迪亚斯,因为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一夜暴富,在巴黎开办了两家夜总会,一家餐厅、三家酒吧和一家剧院。五年后,他宣告破产。P11-14
致我的中国读者
书中所提到的许多珍本书或许耳熟能详,但有一些你们可能连听都没听过,然而它们被写作、出版的过程,都是大同小异的。我是一个珍本书商,就如同其他的收藏家和商人一样,无论面对的是书、瓷器、家具、艺术品、足球纪念物、老玩具或古董衣物,我都像是个寻宝人。收藏和交易的乐趣,来自于寻猎过程的惊险刺激。《托尔金的袍子》一书,便是我追猎奇书的故事——我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我错过了什么、又是怎么错过的。
此外,我也在文中细细描述了每本书的身世。因为每本书都是一位作者从内心深处挖掘出来,呈献给世界的珍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珍藏。
本书不仅是所有爱书人必读之书,它更展现了杰寇斯基这位天生说书人的迷人魅力。节奏明快,细节丰富,引人人胜。
——《大师》作者柯姆·托宾
杰寇斯基对书本的爱充满感染力。他让你想要再翻一翻这些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或者至少,会让你重新珍惜书架上尘封已久的书籍。
——《西雅图时报》
成功地以幽默的语调叙述这些令人惊异的故事……满满的逸闻掌故。
——《周日电讯报》
里克·杰寇斯基是第一位现代书商,把书籍从丛林里拖出来,带到聚光灯下,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
——《卫报》
很有个性,很好笑,里面塞满了精采的八卦与爆料。赞透了!
——《周日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