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土门日记(华县皮影田野调查手记)
分类
作者 沙垚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沙垚所著的《土门日记:华县皮影田野调查手记》用优美流畅的文笔,将作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对文化深刻的感悟,呈现出来。清华学子们选择了如同浪子一般的行走,用“民族志”的方法到农村深处去寻找意义。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当我们奔波于十丈红尘,还有一种别样的人生,它不是传奇。

内容推荐

沙垚所著的《土门日记:华县皮影田野调查手记》是一部纪实作品。背景是2007年年底三个清华学生踏着百年不遇的大雪入潼关,来到陕西华县,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田野调查。如拉比诺一样,感慨于当代大学古典意义上的人文教育的式微,他们选择了如同浪子一般的行走,用“民族志”的方法到农村深处去寻找意义。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当我们奔波于十丈红尘,还有一种别样的人生,它不是传奇。

《土门日记:华县皮影田野调查手记》适合关心皮影、关注大学生成长的人士阅读。

目录

前言:竹杖芒鞋轻胜马

灯影:渐行渐远的传说

 觅渡,觅渡,昔日故事今在否?

 人间几度清明

 蒿艾如熏门外雨

 太麻里听茶,灯影迷离

 漯底山:也无风雨也无晴

 双手对舞百万兵

 伴此翁,同去同来

 任凭他庸夫俗子耻笑咱

 遥想公瑾当年

 白发渔樵江渚上

 吹皱一池春水

 洗净铅华,谁主沉浮

 多情唯是灯前影

 更行更远还生

 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江湖:谁主沉浮的道场

 只恨当时不相识

 愿以深心奉“尘刹”

 空谷有幽兰

 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道人轻打五更钟

 关关雎鸠

 这黑灰儿是谁家厨灶

 坐听荒城长短更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误入藕花深处

理想:风雨兼程的轻狂

 仗剑踏雪人潼关

 侠之大者,唯土为上

 秦山大雨,江湖人家

 天降大任,年少轻狂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家外忘家处处家

 中秋把盏谁与共

 书生醉,人间如我

后记:对理想是要有点精神的

试读章节

觅渡,觅渡,昔日故事今在否?

华县的几乎所有的皮影老艺人都在回忆里憧憬。艺人吕崇德(故事详见《人间几度清明》)说:“(华县、华阴)每村挨住齐齐走,都要唱。6月份麦收一毕,不到7月份就走了。正月初一都有人叫戏,正月这一季子就演个不停,我都不在屋里……”遥想当年的繁荣,于是一直思量着重走艺人之路。

重阳节前夕,雨气很重,原来黄土地上的农村也可以这般烟雨朦胧。我正陷入困惑:2003年的一场洪水,淹没了无数珍贵的档案。没有档案,田野工作怎么做?我相信这里面埋藏着无数的故事。

不知所措间,撑起一把小伞,信步来到县档案馆,馆不大,工作人员还不到十个。我在这里做了很久的田野工作,跟大家已经熟识。我问潘姐,还有没有家谱了?她带着我来到库里面找了半天,终于在角落发现了《罗氏家谱》,里面的文字竟然全都是毛笔手抄而成。

我如获至宝。翻开,里面赫然写道“凡祭祀迟到、不到者,罚请灯影戏”。书中还有记载;“有周家庄渡口通渭北,客岁夏四月,因督军吴心田摧残教育侮辱青年,余渡河避难郭绳武老先生家中。”

想来,老艺人北上演戏必过渭河,而渭河之畔的罗家村,影戏盛行,顿生踏访罗家之心。然而现在华县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大张镇岳前里西步道”等地名。整整找了三天,才有人告诉我下庙乡惠家大队附近有个渭河渡口。来到渭水南岸约3里路的一个小村,却找不到去渡口的路。刚好遇到一个老婆婆,便问去周家渡怎么走?她看着我,满脸惊诧,说这里人都只知道“滨坝渡口”,年纪大的人才知道“周家渡”。问我是从哪里听来的?我一笑。

老婆婆是附近的一个穷人,遇到她的时候,田里玉米已经全部收获了,有钱的农人不愿意掰长得难看的玉米,因为卖不到好价钱。她在大家收完了之后“扫田”,将各式各样的玉米都收了,自己吃。她说,做这样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信义,如果人家还没收,你去掰,那就是贼。老婆婆健步如飞,我怎么都赶不上,很难相信她已经年过八旬。她是一个好人,直到把我送到渡口。

所谓渡口,只是个土码头和一条小木船。我到的时候,天空飘起了小雨,一个老者正在渡船,他没有用双桨,而是用手攀着空中的铁索前行。船客只有一人,也是个老者。两个老人在渭河水上,眼前一花,今夕何夕?70年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书生,《罗氏家谱》最后一位续写者罗云蛟,意气风发,写下这样的文字:

睥睨渭水洋洋,横贯东西,北流活活;晋省商人,于春天夏秋之时,帆船往来,行色骚骚。晚渡行人,喧嚣奔竞。津人操舟苦神,一切风景,难描其面目。

让人憧憬,边陲小镇,商业却如此繁华,亦有如此墨客。

他笔下的“津人”便是眼前老船夫苟巨宝的父亲,如今苟巨宝已经80岁了,在这个渡口已经61年。

后来我回到北京,偶然看到鲁迅先生的日记,赫然写道,“(1924年8月)六日晴。逆风,夜泊华州。”当时有一条水路官道,由潼关到西安,共须经过华阴、华县、渭南、临潼四县。其中过华县(旧称华州)必经此周家渡。想来当年先生西安讲学途经此地,舟子上岸添购一些食物用度,夜泊于此。又是一番追思。

经苟老爷子指点,我找到了罗家。已经是黄昏过后,没有了回县城的车,小镇太小,没有旅店。正不知所措之时,忽然想,既是闯荡江湖,何不索性飘逸?在一个小店里买了些熟食,拎了一瓶西凤酒来到罗家,罗开江(罗云蛟的儿子,今年也60开外了)大惊,问我从何处来。解释说,我是北京的学生,来研究皮影戏。他木然不解。

我拿出了复印的《罗氏家谱》,他惊杲了,他告诉我,“文革”时候,家谱被红卫兵抢走,之后便再也没有看到过,今夜突然见到,又想起了先祖的故事:

清末以降,欧风东渐,士大夫醉心于平等自由之说,遂将古圣先贤之书籍柬置高阁”,“世道日衰微,世风日浇薄,愿者亦巧诈,善者亦凶恶”,这个时候,罗家先祖“少年经商,以诚待人”,当“店铺珍贵遗失”,所有人都被解雇,店主唯独留下了他,但“羞与市侩为伍,他拂衣归田里,风雨自耕犁,闲适自习岐黄,救世乡里,良相高风。教子以正,谓士无品行,学深乱益作”,“得经师易,得人师难”,送其子罗云蛟“远读清麓山巅,二百余里,每月自负粮食,步行以送,勉励其子。

50年后,当先生作古,罗云蛟以学识之正驰名于世。

这本家谱我早已翻过,此刻半斤西凤酒下肚,与罗氏后人醉醺醺的时候再读,味道全然不一样。暗想当下,更鲜有人如先生之胆识、魄力和远见。不学西风学做人,不求经济但求自得本性,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救死扶伤,义高一乡!

罗开江跟我谈及渡口,他很神秘,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集体化时期,禁止私人买卖,即便是“文革”时,渭河渡口的号子声都没有断过,几十个人拉一条大船,从早上一直喊到夜里十二点。常常有一些不能生活的穷人从秦岭里面砍来一根木头,卖给渡口边上的商人,商人再运到河对面去卖高价。从秦岭到渡口的路我是走过的,十多公里。“文革”时期,这些所谓的“牛鬼蛇神”,饿着肚皮,扛着木头,都是为了生存。这幅本来生生不息的劳作图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壮。

P7-9

序言

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最佳环境

——为“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出版所作的序

去年三月份的时候,我收到新闻学院的沙垚同学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在邮件里,他告诉我:“到现在,关于皮影,我们陆续出了一些成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篇长篇通讯,出来了一个叫做《戏末》的纪录片,还有一个叫做《土门日记》的手稿,昨天刚刚写完,迫不及待地发一份给你,在工作闲暇之余,看一看,我们还会继续做后期……

《土门日记》用优美流畅的文笔,将作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对文化深刻的感悟,呈现出来。我把《土门日记》转发给了同事们的时候,大家就开始讨论出版学生原创作品的事情了。

还有另外两件事,也同样打动了我。2009年,在参加清华研究生支教团座谈会的时候,材料系的李文韬同学送给我一本他写的《西藏支教日记》。文韬同学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支教期间,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心路历程,特别是他为那些孩子们的成长所投入的热情和努力。

关于出版学生摄影画册的事情,我与李睿同学有过若干次交流。我很多次在人人网上看到李睿同学所拍摄的清华园里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也产生了借百年校庆机会,把李睿等同学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的想法。

为此,今年4月,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联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等单位正式推出了“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支持计划”,由学校出资支持优秀的清华学生原创作品的出版或宣传。计划甫一推出,即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便收到应征作品五十余部,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内容涉及到校园生活、人生感悟、历史文化、科普知识等诸多题材,其中多部佳作让参与作品评审的学生评委、教师评委耳目一新,赞不绝口。这些文字、图片、绘画闪耀着当代青年学生独特的才华和思想,让我们欣赏,让我们欣慰。

优秀的学生需要鼓励和支持,需要为他们的成长全过程匹配各类教育资源,他们因此会更自信,更有勇气挑战自己,挑战未知的世界。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为优秀学生营造出最佳环境,使他们建立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在此过程中,让他们的个性充分发展,才华充分施展,创造力被充分挖掘。这是清华重要的传统,也是清华百年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经验。有太多的清华学生成长的事例证明了这一点,证明了有清华特征的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我们继承清华的教育思想,并且发展清华的教育思想。我们已经为营造这个最佳环境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我们会把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的。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史宗恺

2011年3月

后记

对理想是要有点精神的

“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然而,现在我预备要讲述我自己的探险经验。”

翻开《忧郁的热带》,这是第一句。半个多世纪以前,一个伟大的人类学者写下了这句话。他的名字叫做: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每一个读者都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半个世纪后,王铭铭说“是他苦心设计的修辞,还是他为了取悦人而故意扮演的荒诞剧?”不得而知。但读完全书,我们能够理解作者在这部伟大作品里流露出的分裂、无奈和对人类终极秩序探索的操守。

然而,就在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他去世了,享年101岁。到我写完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快一年了。他人生最后的日子,是在巴黎东南部科多尔地区一个仅有50多人的村子里度过的。村子旁有个树林,他常常在里面散步,看蘑菇。

远离了所有尘世的打扰,他安安静静地走了。

我想起苏东坡的一句话:“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个醉客月夜独归,他在意的是自己的马蹄不要踏碎溪水中的月影。无论是出走,还是归程,为了一个水中的影子,为了身边的每一寸风月,珍惜。于是没有疲倦。这是一种生命的境界。

飘零,如同一个唐代进京赶考的文人,风雨兼程。

有些文化,有些人,我们本该不去打扰。

对于我们,或许正如列维所说,我们要做的,不是让所有的人都吃“甜菜”,而是“分享一种信仰”。皮影,对于老艺人,是一种信仰吗?至少是一种生命的寄托;在真武观、城隍庙、永庆寺,我看到的就是虔诚和坚守。

生命之大。

“我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所欲追求的真理”,在那儿长期逗留,忍受寂寞的田野生涯,这被人称为“人类学者的成人礼”。对于年轻的我,显得神圣和庄重。在结束了华县一年的考察之后,跟朋友说,我还会选择另一个村子待下来,没想到他热情地回复了一段话:

老子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的理解是,要有书斋里的思辨,才能足够空灵,此为“常无”;但必须实践,才知道自己和世界的边界,这是“常有”。要结合起来,才叫“知行合一”。

感动于这样的挚友。

我是一个新闻系的学生,我讨厌眼下形形色色言必称“global”的实习和社会工作。一次黄昏在荷塘煮茶,碰到一个云游诗人,跟他谈起现在的大学教育,他给我写了一句话,使我一揖到地:

只有眼皮贴近地皮,才能看得见草根。

连一个云游诗人都看出大学教育在一片繁华的表面下所深深埋藏的危机。总有一天,它会如同魔鬼一般吞噬所有的光鲜。

原因只有一个,当代的大学生不接地气。

《论语》里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孔夫子几千年之前就指出来,一个读书人,如果不去大地上行走,就不配被称为读书人。我想,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在写字楼里与某董事长面对面的访谈,即便你的采编技巧炉火纯青,都是不完整的。因为你不知道天空的颜色,你不知道小草破土而出时,那种嗷嗷待哺的生命的浪漫。  应该有一种流浪的情怀。用人类学的关怀,用民族志的方法,去大山大水之间,去村村寨寨,去穿越历史的对话,在滚滚红尘、芸芸众生之间寻找火热的故事,壮烈的人生。当我们看到了一座荒城,发现了这座荒城悲壮的历史;当我们偶然间接触了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竟然来自汉唐的宫廷!它是如何流落民间的?当我们在山间遇到一位道长,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知不觉间,我们的人生变得厚重起来,生命和信仰都得到了延伸。不亦壮哉!不亦美哉!

在书中,我提到“记者,记大地者,以化天下”,这应该是一个新闻学生应有的追求。

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为“稻粱谋”,而不愿迈出书斋。或许我走的是一条独特的路,但这条路不是不可复制的。只要敢于迈出第一步。我在一篇博客里说:

是问苍天,谁主沉浮?还是问大地,谁能江湖同行?也许只有永远走在路上,才能永葆对于生命的种种期待,不说漂泊,不说悲壮,不说疲惫。

秦山渭水之间觅渡,是学术还是浪子?西北小镇,找来一家店,吃上几个小菜,我从此消失。我对于他们是什么?

汉代的刘安有句话:“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我想,每一个做过田野的人看到这句话都会感动得流泪的。在行走中寂寞,在寂寞中淡薄,于是明德;在孤独中宁静,于是致远;在阅历中宽大,于是有了海纳百川的兼覆。一次山间煮茶,偶遇一位高僧,闲谈好久,他告诉我,一个修行者,在山间可以寂寞30年。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强大,在人间,还有什么不可以?

好一个“还有什么不可以”!

同样,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为了理想,去忍受内心的痛苦。读一读《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吧,正是那样在理想中绝望,在绝望中拼搏,才会有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史上千年不灭的光环。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本书所有的故事和观点都截止到2010年3月。此后,皮影的故事还在继续,皮影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截稿时间,本书均未涉及。时光沉浮,自有公论,我相信每一个热爱皮影和民间艺术的人都会关注下去的。

感谢史宗恺老师,他不止一次地跟我说,“做一个项目,完全出于兴趣,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探索,没有功利目的,这种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他从自己的办公经费里挤出5000块钱赞助我们搞调研。

感谢李彬老师,他包容了我的“不务正业”和“荒废学业”,他鼓励我“深入社会,深入民间,深入基层,一直是近代以来有为青年的目标。而但问耕耘,不计收获,是古今一切真正成就大事者的共同心性。所以,看到你在一片喧哗之际,依然执著地走着这样的道路,脚踏实地,我甚感欣慰,也相信上天不负有心人。”

感谢杜小帆老师,他曾对我说:“年轻人对理想是要有点精神的!不管怎样,坚持做下去。”

感谢耿莹老师,虽然最后我们的合同失败了,但是常常记起你的那句话,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对一个后生说,“孩子,中国民间文化的将来就落在你们身上了。”杜老师和耿老师,对于我,是陌路人,仅仅是一面之缘,他们帮助我,是因为信任中国的下一代,出于对中华文化一脉不坠的责任。

感谢星火基金,给我的田野工作提供了大部分的经费。  对文化是要有点理想的,对理想是要有点精神的。

常常在我田野寂寞、举目无亲的时候,我会想起几位老师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感动于这样的大学,感动于这样的社会。

闭上眼,这一年的很多经历都会浮现在眼前。在别人的生命里往往能找到让自我生命沉淀的力量,我感受到生命之重。

华县仅仅是一个开始,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在以后的路上,我会时时告诫自己:

“不要因为走远了,就忘了当初自己为什么出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