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全集(第7卷杂文及其他1)(精)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有一个坏(好?)习惯,我喜欢同时进行多项工作。我觉得,这样做有很大的好处。干一件事,累了,立刻换一件。这样一来,脑筋就像是新磨的利刃一样锋利无比。用这样的新“磨”的脑筋来思考问题,时有梦笔生花之感,奇妙不可思议。

本卷收录季羡林大师在1952-1994年间撰写的杂文、书刊评介类文章(包括贺词、会议开幕闭幕词及发言等)190余篇。

内容推荐

本卷收录作者1952-1994年间撰写的杂文、书刊评介类文章(包括贺词、会议开幕闭幕词及发言等)190余篇。其中绝大多数曾编入《季羡林文集·第十三卷》、《季羡林文集·第十四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998年),另补入作者20世纪30年代所作书评及50-90年代发表于报刊的杂文。新收录的作者早年书评原载于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署名“羡林”、“羡”。

目录

辛克莱回忆录(书评)

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之获得者高尔斯华绥

勃克夫人新著小说《诸子》(书评)

《烙印》(书评)

巴金著长篇小说《家》(书评)

陆志韦白话诗第三集《申酉小唱》(书评)

老舍的《离婚》(良友文学丛书第八种,书评)

《夜会》(书评)

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

现代才被发见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

救救小品文

大学外国语教学法刍议

论自费留学

现代德国文学的动向——从个人到大众(Vom Individuum ZUY Gemeinschaft)

西化问题的侧面观

邻人

我们应该同亚洲各国交换留学生——给政府的一个建议

我们应该多学习外国语言

送礼

论现行的留学政策

论伪造证件

中国人对音译梵字的解释

语言学与历史学

论聘请外国教授

论正义

忠告民社党和青年党

可怕的隔膜

论所谓大一共同必修科目

把学术还给人民大众

纪念开国后第一个国庆日

语言学家的新任务

从斯大林论语言学谈到“直译”和“意译”

对于编修中国翻译史的一点意见

随意创造复音字的风气必须停止

学习《实践论》心得

中缅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东方语文范围内的科学研究问题

充满了信心,迎接1955年

为我们伟大的节日而欢呼

入党一年

又是光辉的胜利的一年——国庆日的感想

在大跃进声中庆祝国庆节

祝贺与希望

 ——致《大学生丛刊》

祝《地平线》创刊三周年

热烈祝贺《中国俄语教学》创刊

新年述怀

要反映社会中的新风气

中印友谊谱新章

喜看《沙恭达罗》重新公演

芳林新叶催陈叶

龟兹壁画展前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评介

团结起来,努力做好民族语文的研究工作

——祝贺党的十二大的召开

伟大呀,我们的党!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三次理事(扩大)会议闭幕词

别丈八沟

教学科研应结合,人才要交流

在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我的一点希望

——祝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五周年

祝词

——致高校东方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

学习《邓小平文选》,努力开创外国文学研究的新局面

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讲几句话

祝词

——中国广播电台国际台印地语节目开播35周年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语言混乱数例

纪念印度民族运动的伟大领袖甘地

奇花异卉迎春开

从历史上看中德文化关系

以文会友

——记印度与世界文学国际讨论会及蚁垤国际诗歌节

何必千军万马都过独木桥

——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问题

谈老

我的处女作

坐拥书城意未足

一点希望

——致《文字改革》

在德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上的

 开幕词

翻译

《大唐西域记校注》成书经过

敦煌舞将走向世界

祝贺藏学研究中心成立

外语教学漫谈

我和外国语言

赞“代沟”

《东方世界》三周年诞辰贺词

黎明之前

为考证辩诬

为胡适说几句话

祝贺汉语拼音化方案发表三十周年

赞《中亚学刊》

赞通州大顺斋

——居京琐记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再谈考证

论书院

1988年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1988年敦煌吐鲁番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编写东方语言教材的经验与教训

他们把美学从太虚幻境拉到了地面上

祝贺《外国语》创刊十周年

祝词

——致全国非通用语种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二次

学术讨论会

祝贺《文史知识·齐文化专号》

文学批评无用论

祝贺《文献》华诞十周年

《历史研究》创刊三十五周年祝词

《文史知识》百期祝词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说“嚏喷”

困难虽在目前,希望却在将来

新年展望

一点希望

——庆祝《文艺理论研究》创刊十周年

对开好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的两点意见

祝贺陕西人民出版社成立四十周年

祝贺《学林》创刊四百期

一点希望

——致藏学研究中心

诚挚的祝贺热切的希望

——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十周年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藏书与读书

老年谈老

六字真言

漫谈古书今译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对于《基督的最后诱惑》的意见

对于《评申小龙部分著述中的若干问题》的一点意见

对余太山中亚研究的看法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在《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丛书座谈会上的发言

历史研究断想

在“纪念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七十周年暨俗文学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

祝贺《中华古文明大图集》出版

专而又通的榜样

中国古史应当重写

在跨越世纪以前

决不丢掉自己的本色

——祝《群言》出刊一百期

推荐《吴宓与陈寅恪》

推荐十种书

关于临清的一个掌故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推荐《学人》杂志

在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养生无术是有术

国学漫谈

老年

写文章

翻译的危机

获奖感想

寻根漫谈

《齐鲁文化特刊》创刊祝词

开卷有益

老少之间

再说“嚏喷”

柳暗花明又一村

——纪念中国文化书院创建十周年

推荐饶宗颐教授《梵学集》

《国学研究》第二期祝词

长城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在中国亚非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建议重写中国通史

陈寅恪先生的爱国主义

含英咀华古为今用

——就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答记者问

祝《长江画报》创刊

希望在你们身上

1994年我常读的一本书——《陈寅恪诗集》

试读章节

这也许是幻觉罢——一想丁玲,总有两个不同的影子浮现在我面前:一个是前期的,是一个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少女的影子;一个是后期的,这个影子却很难描述,大概多少总带点儿普罗味,身上穿的应该是蓝布裤褂之流的东西罢,虽然这两个影子往往是同时浮起来,我却很难把它们拉在一起,说是一个人。我并不否认一个人会转变的,但这转变放在丁玲身上,我总觉得有点不大适合。仿佛近于奇迹似的,这种“觉得”实在太不近情理:但是我自己除了这样“觉得”外,再进一步的解释想找也找不到了。

以后因为某一种机缘的凑巧,我读到了几乎自《在黑暗中》以后的她的全部作品;最近又读到她失踪前不久出版的《夜会》。在这几部书里,有她的全人格的进展的缩影,最初是从“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的莎菲,进展到能“忍受非常无礼的侮辱”的梦珂,这以后,她的颓废的心情又反映在阿毛姑娘身上——“不为什么,就是懒得活,觉得早死了也好”,跟着来的是转变,《韦护》的女主人公丽嘉一出台便与以前不同了,她看破爱情,她想做点事业,这种空漠的想,又实现在《一九三○年春上海》里,这书的女主人公美琳终于投身革命,最后是,革命被象征化了,在《给孩子们》里作为爱若出现了。

这种由资产阶级而闻到革命的气息,而真去革命,而把革命象征了,不是一个很合理的进展么?合理是真的;但也许太合理了,我在《在黑暗中》看到的丁玲是这样;在《韦护》里看到的仍然是这样,在《一九三○年春上海》看到的仍然是这样——倘若就这样下去,我想不会有一天不这样的,也许因为时间的关系,在《在黑暗中》里不得不穿旗袍或马夹;在《一九三○年春上海》只好穿蓝布裤褂之流的东西,我不愿意替别人检定意识,说不愿意是瞎话,实在是不会,但是丁玲的意识却很明显:她彻头彻尾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典型女性。

在这里,很奇怪的,我想到扑火的蛾子,无论原来是在树丛里,墙角里,只要见到一丝光明,也要去扑,被纱窗隔住了,还要停留在那里,徘徊着往里窥探,希望可以发见一个空隙,钻了进去。但这个联想实在不恰当,我承认我们的革命家闻到了革命气息,有的也真的去革命了,但是大部分闻到这气息的时候却往往在跳舞厅里,喝过了香槟酒“醉眼朦胧”的那一霎那间。我的良心不使我把丁玲归在这一类,但是除了这一类外,我却也再找不到更适合的一类了。

但是,实在说起来,还不这样简单,在她这一些作品里,我看出了她的一个特点——黏质的惰性。这种惰性我自己也感到过,尤其是在读书的时候,只要一想到发奋读点书,总想明天开始罢,然而明天成了今天,还明天开始罢。就这样明天下去,终于也不开始了,在某一种时候,丁玲也实在被革命气息陶醉过,但是她仍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向前动一动。自己做些美丽的富有诗意的梦,她微笑着满足了,也许她也有“来了”之感罢。

就这样,无论穿的是旗袍或马夹,穿的是蓝布裤褂;但是,她还是她,转变也终于只转变了衣服。她与第四阶级的距离不比《在黑暗中》时期距离近,她所描写的第四阶级只是她自己幻想的结果,你想,像她这样一个人凭空去幻想第四阶级,结果应当怎样离奇呢?你可以用一个印度人去想象北冰洋来比拟,这个印度人会把棕榈栽在冰山上(自然是在想象里),他会骑了象赤着身子过雪的山。你看她怎样,在《消息》里,她同几个老太婆开玩笑,她替她们做着白日的梦:

一天只做七个钟头工,加了工资,礼拜天还有戏看呢,坐包厢,不花钱……

在《夜会》里,她描写了,也许同她初意的相反,他们的简单、愚蠢,以及一切能令一个绅士发笑的举动,倘若我们有一点同情心的话。这一点也是为他们单纯的愚蠢的而生的,本来,在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眼里,他们的举动的确有点愚蠢而近于可笑的。丁玲虽然改了装,穿上了蓝布裤褂,但是她仍然是以前的她,这些简单到同牛马一般的人们,在她眼里,能不显得可笑么?我常奇怪,出现于外国电影里的中国人,总是佝偻着腰,摇着尾巴(可惜没有个尾巴),低首站在天之骄子面前,外国人为什么把中国人弄成这样?在丁玲身上,我找到了解答。

我不是说,在她的几部书里有她的全人格进展的缩影么?但是这里所谓的进展,却似乎有点不大适合,倘若进展含有好一方面的意义的话,她的缩影是往前走的,但这只是给时间拖着。更适当地说,她的影却是愈拖愈暗淡下来了。到了《夜会》,只模模糊糊地留了点残痕,明显地说,就是,她的身躯在经过某一个阶段以前,只适于穿旗袍或马夹;或者,再往后,穿筒子似的大衣和高跟鞋,但是她却偏想去穿蓝布裤褂,结果只有暗淡了。

虽然暗淡了下来,仍然一样浮现在我的面前。不同的就是,现在我却能把它们拉在一起,以前我看着她的影子在书里掠过的,绿的,渐渐地蓝了蓝了,迅速似流星,终于我也莫明其妙,但是现在我仿佛有了慧(?)眼似的,我能在这些幻变的影子后面发见一个更根本的东西,我知道,自始至终,她仍然是她,没有转也没有变,我笑自己的浅薄——我怎么会给她的外套眩惑了呢?P24-27

序言

本卷收录作者1952-1994年间撰写的杂文、书刊评介类文章(包括贺词、会议开幕闭幕词及发言等)190余篇。其中绝大多数曾编入《季羡林文集·第十三卷》、《季羡林文集·第十四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998年),另补入作者20世纪30年代所作书评及50-90年代发表于报刊的杂文。新收录的作者早年书评原载于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署名“羡林”、“羡”。

《季羡林全集》编辑委员会

2009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