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魏文帝曹丕传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宋战利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通过对曹丕政治和文学人生的全面梳理,廓清长期以来对曹丕的错误认识,对他的政治和文学贡献有一个清晰而公正的评价,还原一个真实的曹丕形象。

本书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全面描摹曹丕的政治人生。第二章主要论述曹丕的文学贡献。第三章论述曹丕的文学道路和政治人生的互动。第四章考证曹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分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全面描摹曹丕的政治人生。通过史料的钩沉与分析,依循曹丕政治成长、成熟的轨迹,逐步展现其少年时的勤学博问,立嗣斗争时的政治谋略,皇权禅让时的政治勇气,执掌国政时的革除旧弊,以及实现华夏统一的雄心壮志。

第二章,主要论述曹丕的文学贡献。曹丕从习诗作赋开始涉足文坛,在与“建安七子”的交往中文学创作逐步成熟。他的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贵公子时期;二是太子时期(含立为太子前四年);三是皇王时期。本章论述了曹丕在文学创作上的创新成就,分析了其文学创作多样性的原因。

第三章,曹丕的文学道路和政治人生呈现互动。生前,政治地位的变化影响着曹丕的文学风格;死后,他的文学和接受又与他的政治形象密不可分,为君者倡之,论者多颂;为君者恶之,论者多贬。本章以接受美学为视角尽力勾勒曹丕文学与政治的交互作用。接受美学常常从历时性角度对先代作家的文学开展研究,有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史和效果史。

第四章,考证曹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曹丕研究中,他与曹植的关系是个传诵已久的话题。通过对史料的梳理,结合版本学、创作论等文献和理论,本书认为:曹植《七步诗》乃南北朝时期托名而作。同时,本章对建安文学分期、建安文学领袖、曹丕诗文本事系年等进行了认真考证。

目录

引言

一、曹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选题构思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曹丕的政治人生

 第一节 立嗣之争

一、曹丕的个人素养

二、曹操“唯才是举”的选嗣原则

三、曹丕的政治博弈

 第二节 皇权禅让

一、承继父命

二、稳定政局

三、禅让策划

 第三节 施政措施

一、乱世赏功,治平尚德

二、折节下士,礼贤兴国

三、折冲疆场,企盼一统

四、威德并施,以惠百姓

五、苛禁宗室,力推新政

第二章 曹丕的文学生涯

 第一节 曹丕与文士的交往

 第二节 曹丕的文学创作

一、曹丕对先代文学的接受

二、曹丕的文学创新

三、曹丕文学创作多样性原因解析 

 第三节 文气论与文学批评价值的再认识

一、关于文气论

二、文学批评价值再认识

第三章 文学与政治的互动

 第一节 《典论》创作的政治目的

一、《典论》的创作时间

二、大胆劝说曹操、卞后“立嫡以长”

三、说服竞争对手曹植放弃权位之争 

四、告诫大臣要“善处骨肉之间”

五、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

 第二节 曹丕政治形象与其文学接受史的互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唐五代时期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燕歌行》、《杂诗》等名篇的个案分析 

第四章 曹丕文学史料考论

一、曹丕诗文本事系年综考

二、南皮之游在何年

三、《七步诗》托名考

四、建安文学分期略说

五、建安文学领袖考

结论

附录:曹丕作品辑佚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政治斗争有暴力和非暴力之分,就现今的观点来看,非暴力更富于人性化。美国政治学者洛易斯·普罗尔说:“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犯罪莫过于政治上的犯罪者。由此导致的灾难没有任何其他罪行导致的灾难能与之相匹敌。”和平禅汉,实现非暴力的权力过渡,总比“伏尸百万”强过万倍。无论曹丕实现什么样的政权传承仪式以塞天下之聪,但最高权力的易代却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曹丕的聪明在于尽力优待汉献帝,减少来自拥汉派的政治阻力。禅让结束后,他“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又封献帝四子为列侯。汉献帝虽没有过多的人身自由,但仍具有祭天的权力。

以中国古代“天命论”的思想考量,他仍然具有较高的政治象征权力。董仲舒曰:“春秋立义:天子祭天地。”德国学者韦伯在谈到中国政治时说:“当皇权凌驾于王侯之上时,祭天就成为皇帝的专权,皇帝从此被认为是天子。”享有祭天的权力,曹丕把献帝放在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位置。

曹丕禅汉,不杀献帝而优待之,可以平息时人的怨恨。若曹丕杀献帝而代之,在其集团内部也会有不同意见。金城太守苏则“闻汉帝禅位以为崩也,乃发丧”。

曹丕受禅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已基本定型。魏虽比孙、刘强大,但并不具压倒性优势。曹丕在进行禅让安排时,也考虑到来自孙、刘联合抵制的威胁。诸葛亮《与杜微书》骂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刘备的臣僚,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等上书曰:“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当刘备听说曹丕受禅,又“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日孝愍皇帝”。最后知道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且受到优待,刘备显然也无言以对。

曹丕后人对待汉献帝也继承了他的一贯政策。青龙二年(234年)三月,汉献帝薨,魏明帝“素服发哀”。四月,又下诏令“有司以太牢告祠文帝庙。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葬以汉礼。”明帝还对汉献帝的让禅之举大加颂扬:“盖五帝之事尚矣,仲尼盛称尧、舜巍巍荡荡之功者,以为禅代乃大圣之懿事也。山阳公深识天禄永终之运,禅位文皇帝以顺天命。先帝命公行汉正朔,郊天祀祖以天子之礼,言事不称臣,此舜事尧之义也……立其后嗣为山阳公,以通三统,永为魏宾。”

景元元年(260年),汉献帝夫人曹节薨。魏元帝曹奂“临于华林园,使使持节追谥夫人为献穆皇后。及葬,车服制度皆如汉氏故事”。

王朗之子王肃,青龙年间上表魏明帝曰:“魏之待公,优崇而不臣。既至其薨,榇敛之制,舆徒之饰,皆之同于王者,是故远近归仁,以为盛美。”明方孝孺在《武王诛纣》一文中论道:“汉高祖、魏文帝皆中才之主,非有圣智之度,高祖犹能不杀子婴,文帝犹能奉山阳终其身。曾谓武王圣人而忍其君至此乎?吾决知其不然矣。”从优待汉献帝一事来说,方孝孺认为曹丕做得比先世圣君还好。

曹丕注重安抚汉朝宗室,一方面“以汉诸侯王为崇德侯,列侯为关中侯”,赐“山阳公夫人汤沐邑,公女曼为长乐郡公主,食邑各五百户”。另一方面,派专人守护汉朝先祖坟茔,颁布《为汉帝置守冢诏》:“朕承符运,受终革命。其敬事山阳公,如舜之宗尧,有始有卒,传之无穷。前群司奏处正朔,欲使一皆从魏制,意所不安。其令山阳公于其国中,正朔、服色、祭祀、礼乐,自如汉典;又为武、昭、宣、明帝,置守冢各三百家。”

黄初二年(221年),曹丕校猎至原陵,“遣使者以太牢祠汉世祖”。景初二年,魏明帝知汉高祖和光武的陵园被损毁,乃下诏曰:“昔汉高祖创业,光武中兴,谋除残暴,功昭四海,而坟陵崩颓,童儿牧竖践蹈其上,非大魏尊崇所承代之意也。其表高祖、光武陵四面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采。”

曹丕对一些汉朝遗老也加以礼遇。杨彪乃杨修之父,曾官拜汉太尉。黄初二年(221年)十月,公卿上朝议政,曹丕对杨彪,“待以客礼”。杨彪自持“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对皇帝曹丕的态度也很傲慢,竟著布单衣、皮弁觐见。

如此穿着显然不合礼制。皮弁乃王者所服。《周礼·春官·司服》:“日氏朝,则皮弁服。”《周礼·夏官·弁帅》:“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瑾,象邸,玉笄。”而布单衣乃布衣之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集解》引应劭曰:“齐桓公夜出迎客,而甯戚疾击其牛角商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逋至骨于,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曼曼何时旦?’”

P71-74

序言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建安文学”是一个光鲜的起点:五言诗至此成熟,七言诗至此诞生,散文至此呈现出崭新面貌,个性鲜明的文学家开始一批批登上历史舞台。“三曹”名扬天下,“七子”流芳千古,女诗人蔡琰永彪史册。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这是一个令后人无限向往的时代,在这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战乱年代里,文学却进发出后人无法企及的闪光。冷酷的现实与辉煌的文学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人瞠目,让人踌躇,让人深思,让人惊讶。所以,这是一个值得回味、品评、论说、争议的时代。在这个令无数后人无限向往的时代里,曹丕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人。

为什么呢?

曹丕在“三曹”之中的评价历来不如曹操与曹植,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创立者,曹植则是建安文学的主将、代表,曹丕的文学成就不及乃父与乃弟,更何况他篡汉自立,政治上饱受争议。

曹丕在文学创作上虽不及乃父乃弟,但是,在文学批评领域中他却颇有建树,他的《典论·论文》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

在诗歌体裁上,曹丕的五言诗成就确实不及曹植,但是,曹丕的《燕歌行》(二首)却是七言诗的奠基之作。

这种错综复杂的状况使得曹丕研究变得颇有特点。一方面,曹丕研究远不如曹植研究受人关注;一方面,曹丕的成就又使人们不能对其完全漠然置之。正是在这样一种研究现状中,出现了宋战利博士的《魏文帝曹丕传论》。该论文凸现了三大特点。

一是新见迭出。

比如备受人们关注的《典论·论文》,一向只被视为文学批评的专著,宋战利博士则翔实地论证了该书的政治意味,揭橥了此书背后的政治背景。

二是角度新颖。

宋战利的《魏文帝曹丕传论》借鉴了当代文学、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全方位地拓展了曹丕研究的角度。由于这些学科的介入,宋战利博士的曹丕研究提出了诸多不为人关注的话题。

三是文献扎实。

曹丕的作品散佚颇多,宋战利博士辑录了曹丕作品的残句断篇二十余则,考辨了相当数量作品的系年,这些文献考辨大大强化了这篇博士论文的学术品位。

在开展曹丕研究过程中,宋战利博士对其全部作品进行校注,并收集众多曹丕研究的资料。这些工作极费精力又必需十分细心。宋战利博士在这些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得称道。

宋战利博士是我招收的第一批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博士生,在校期间宋战利博士已经表现出他的思考缜密、功力深厚的特点。值此博士论文出版之际,写点个人观感,希望宋战利博士今后在古代文学、文献学研究领域内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后记

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皆在河南大学获得,她见证了我人生的转折。1991年毕业后留校,这里又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她又见证了我的成长。每每提起河南大学,每每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校园美景之中,心中不仅仅是亲切,还有许许多多感激。

2004年9月,蒙王立群先生不弃,得以拜稽门下,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先生因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史记》而声誉鹊起,深厚学养赢得好评如潮。学术走出安静书斋为国人认识中华文化提供了平台,也使我这个后学深切地感受到学术的魅力和真正价值。

2007年,王先生成为“百家讲坛”年度主讲人。他除定期到北京录制节目外,还要参加许多社会活动,为中国经典文化的普及劳顿奔波。此时,我的论文写作也在抓紧进行。初稿完成后,心中忐忑:“先生如此忙碌,肯定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批改。”月余,我去先生寓所取论文,先生用朱笔批改得密密麻麻,还写了好几页修改意见。此情此景,令我一阵感动,忙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先生微笑着说:“我是个老师,培养学生是我最重要的工作,马虎不得。”

记录下这个细节,也许先生已经忘记,于我却是个美好的回忆。先生还有许多质朴的教导时常萦绕耳畔,每当忆及,温暖之意荡漾心间。先生以其博学时时为我指点迷津,以其儒雅常常让我如沐春风。在论文付梓时,先生欣然序之,多有溢美之词。我深感才疏学浅,难当此言。

读博期间,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2006年6月到12月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亚洲研究院做访问学者。

访学期间,加深了对西方治学方法的认识,也感受到西方学者的严谨态度,对我的博士论文写作多有裨益。在此,对亚洲研究院的院长Barbala女士、副院长Mobo Gao,高级讲师陶敏、胡宏政,博士常兆山、李适先生一并致谢。

白驹过隙,年届不惑,这是我的第一本专著。本书对曹丕的研究,多有疏漏,存在许多亟待提高之处,需要学术前辈提携,恳请方家赐教。

值此书即将出版之际,感谢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中华先生2007年冒着酷暑来古都开封主持我的博士论文答辩,感谢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佟培基先生、李振宏先生赐予我的金玉之言,感谢我的父母、家人对我学业的默默支持,感谢师兄解国旺,师弟梁振杰、杨亮给我学业上的帮助,感谢所有给予我关爱的领导、老师、同仁、同学和朋友们。

2009年6月8日于河南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