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徽州》由吴丽霞编著,本着“古为今用,服务现实”的宗旨,采用散文、游记、故事和图片的形式,向读者和海内外的朋友介绍徽州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名山秀水、风俗民情,但愿能给热爱乡村文化旅游的中外游客当个向导,为促进黄山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雅徽州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吴丽霞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风雅徽州》由吴丽霞编著,本着“古为今用,服务现实”的宗旨,采用散文、游记、故事和图片的形式,向读者和海内外的朋友介绍徽州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名山秀水、风俗民情,但愿能给热爱乡村文化旅游的中外游客当个向导,为促进黄山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 内容推荐 《风雅徽州》由吴丽霞编著,全书分为:徽州的英才俊杰、著名的徽商、徽州的古村镇、徽州的古建筑三绝、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美食中的掌故、徽州民间故事、黄山的美丽传说八个部分。犹如绿叶对根的回报,《风雅徽州》寄托着我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目录 徽州的英才俊杰 汪华——永不熄灭的火炬 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 集珠算之大成的数学家程大位 一代宗师戴震 名载《资本论》的理财家王茂荫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名扬字内的大学者胡适 革命音乐家张曙 杰出的山水画家黄宾虹 才女画家吴淑娟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洪雪飞 著名的徽商 儒商、藏书家马日瑭、马日璐 “一文钱起家”的鲍志道 “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江春 胡雪岩与胡庆余堂 江南六富之一的胡贯三 开明儒商鲍漱芳 徽墨老店胡开文 “借鸡生蛋”的茶商吴启琳 以义生财的程德成 上海滩的地皮大王程霖生 以诚待人、舍利取义的徽商 贤惠勤俭的徽商妇 徽州的古村镇 历史文化名城——歙县 屯溪老街 罗盘的故乡万安 驰名中外的西递与宏村 程朱阙里——篁墩 宰相故里——雄村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古老美丽的江村 古朴厚重的许村 雄关东麓的明珠——关麓 美丽的生态古村——婺源晓起 通往牯牛降的关隘——历溪 徽州水口 徽州的古建筑三绝 徽州古民居 西溪南的老屋阁和绿绕亭 胡宗宪尚书府 “民间故宫”承志堂 潜口民宅 龙川胡氏宗祠 举世无双的许国牌坊 牌坊的大观园 荆藩首相坊的故事 灿烂的徽州文化 源远流长的徽戏 名医辈出的新安医学 独树一帜的新安画派 精美清丽的徽派版画 徽州“三雕” 状元县里的状元故事 朱熹故里的胜迹 说古道今话徽菜 徽州美食中的掌故 一品锅 方腊鱼 如意鸡 毛豆腐 臭鳜鱼 徽州馃 徽州民间故事 李白寻访许宣平 村妇巧对乾隆帝 岑山太子庙 宰相出门坐棺材 斩尾龙挂纸钱 新安名医叶天士的四则故事 巧整贪官宝珠还塔 寄信割驴草 万年桥——三姑定桥名 “叠罗汉”的故事 黄山的美丽传说 金鸡叫天门五老上天都 鲫鱼背 仙人指路 钓月台 月岩读书处梅屋 梦笔生花 仙人晒靴仙人晒鞋 猴子望太平 莲花峰 鳌鱼驮金龟鳌鱼洞 古油潭翡翠池 九龙瀑 刘海戏金蟾 后记 试读章节 朱熹(1130~1200年),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的大哲学家、教育家。他19岁中进士,只出任过七八年的地方官,在朝廷供职仅40天,从事教育活动则长达40余年。朱熹以孔孟之道为本,又继承并改造了两宋时期的主要流派(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和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的祖籍都在歙县篁墩。 徽州是“程朱阙里”、朱熹的父母之邦。朱熹的新安始祖朱涔于唐乾符五年(878年),为避黄巢兵乱迁来歙州篁墩。篁墩富仑山麓朱家巷为“朱文公先世故居”。至唐天祜中,朱氏七世祖朱瑰任婺源镇将,率军屯戍,故而迁居婺源。朱熹婺源祖居在紫阳镇南门街,南宋皇帝赐额“文公阙里”。历经沧桑几百年,现房屋已倾,“虹井”尚存。朱熹之父朱松由婺源来郡城歙州,在城南紫阳山老子祠求学,歙州富贾祝确处士器重朱松,将女儿嫁之,这就是朱熹的生母祝夫人。后来朱松入闽,因贫不得返乡,于是刻“紫阳书堂”印章,以示对徽州故乡“未尝一日而忘归”的心情。 朱熹受母亲的影响很大。祝氏18岁嫁到朱家,生3男1女,朱熹14岁时,其父朱松不幸病逝,仅46岁。祝氏30多岁丧夫守寡,苦苦支撑着家庭,是一个封建时代治家有方的大家闺秀。朱熹少年丧父,靠母亲抚育,十分敬佩母亲孝敬长辈、体恤下人并操持家务,在贫病困蹙时仍能处之怡然的纯厚德性。祝氏70岁而卒,朱熹隆重葬之于福建建阳寒泉坞。每逢母亲忌日,他都穿黑衣戴黑帽,对其母的孝道,既是封建礼教的一种示范,也是母子情深(“人欲”)的自然流露。生活中的朱熹是慈父孝子,七情六欲一如常人,文学传说中的朱熹则更是有情有义的翩翩儒生。生活与传说中的朱熹对待妇女的态度和道学家朱熹的妇女观有很大差异。 朱熹一生中,曾三次回歙县省亲、扫墓和讲学,每次逗留数月,和徽州学人、徽州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徽州从其学者甚多。正因为程朱理学与徽州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关系,故而亦称“新安理学”。 古人确信“圣人之出,必有祥异”,《婺源县志》中载有一传说:宋绍圣四年,朱松出生时,井中气吐如虹;宋建炎四年,朱熹在福建建阳出生时,此井中亦有紫气如云,故人称此井为“虹井”。明人汪伟写有虹井诗:“韦斋当日浚源深,一日虹光出井阴,道学上传洙泗远,余波干载淑人心。”婺源紫阳镇旧城墙下,有一两米见方石凿泉池。据记载:(1150年)朱熹回乡扫墓,曾与门人漫游到此,小憩并畅饮此水,泉清凉冽,甘醇可口,“旱涝不盈涸,风摇亦不浊”,朱熹挥笔名之日“廉泉”。至今,此泉池影苔痕,水流依旧。 P6-7 序言 黄山市旧称徽州,以歙县、休宁、绩溪、祁门、黟县、婺源(现属江西省)六县为地域,方圆四万平方公里,是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境内山重水复,风光旖旎,自古就以山水灵秀著称于天下。正如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赞誉黄山的名言:“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徽州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周围的崇山峻岭是天然的屏障,历来少有战乱的侵扰,是一方难得的和平乐土,成为人们躲避战争的避难所。中原世家大族的多次南迁,带来了“治学业儒”的家风,为“世外桃源”的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根基,但同时也使这里陷入了“地狭人稠”的困境。徽民迫于生计,外出经商渐成风气。在南宋偏安江南迁都临安时,“寄命于商”的徽民们充分利用徽州靠近临安,有新安江便捷的水路条件等优势,足行天下,经营百业,贾儒结合,以儒道为经营道德之本,凭着不畏艰苦的“徽骆驼”精神,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从而造就了纵横驰骋明清两代,在中国商界独领风骚数百年的徽商,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奇迹,涌现出许多“藏镪百万商”。一时间,徽州金银气盛,富甲海内。 徽商致富后,荣归故里,主动回馈社会,反哺故乡。他们将大量资金输回徽州本土,修祠堂,建园第,造桥铺路,为桑梓故园的建设竭资尽智。同时,他们还不惜重金设义学、办族塾、建书院、置学田,为子孙后代读书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了徽州重教尚文社会风气的形成,“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商经济也促成了徽州科举历史的辉煌,所谓“一门九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同胞翰林”等,一时传为佳话。自唐宋以后,徽州的俊才英杰,灿若繁星。在《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的四万多位清代以前的名人中,徽州籍名人就有八百多位。徽州的学术、教育、文化、科技、艺术、出版、医学、工艺、建筑等领域,都曾出现过空前繁荣的局面,从而造就了异彩纷呈的徽州文化,在洋洋大观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明清时期汉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和象征。 由于新安理学的熏陶和徽商雄厚财力的帮助,徽州的人民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之精华,努力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构建起古徽州和谐相宜的人文生态环境,使徽州成为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教育发达、科技进步、人才辈出的“东南邹鲁”、“文化之邦”。 徜徉在徽州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时而让人流连忘返、惊叹不已;时而让人驻足沉思、思绪万千。而今,遍布古徽州各地的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书院等古朴和谐、相得益彰。它们绝不同于一般被物化了的砖木石材,而是富有特定生命意味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凝固了的精神符号,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这里还保存着许多具有明清风韵的古街市,如:屯溪老街、渔梁街、万安镇等,宛如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它们是明清时期徽商经济的真实诠释,是徽州人文社会风情万种的演绎。 儒风独茂的徽州,至今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反映了古徽州社会生活、历史人物、风俗民情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本书中提到的鲍志道、胡雪岩等著名徽商,都是当时中国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的为商之道,不仅是他们拓展事业的成功手段,也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弘扬。他们的贾而好儒、诚实守信、知人善任、乐善好施等品德,闻名遐迩,充分体现出徽商是徽州文化之“酵母”的作用。还有那些扬善惩恶的传说故事,反映了人民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美好心灵,表达出徽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凡此种种,灿烂纷呈,展示出徽州文化的丰厚积淀。 徽州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视察黄山市时,曾深情地说:“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保护、继承、开发、利用好徽州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风雅徽州》本着“古为今用,服务现实”的宗旨,采用散文、游记、故事和图片的形式,向读者和海内外的朋友介绍徽州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名山秀水、风俗民情,但愿能给热爱乡村文化旅游的中外游客当个向导,为促进黄山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 后记 黄山脚下,那气势恢宏的祠堂,庄严肃穆的牌坊,历尽沧桑的老屋,清幽别致的水口,飞金流彩的亭、台、楼、阁,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那荟萃着各式门楼的幽静古巷,那深山老宅里的雕梁画栋,那残留金粉的楹联匾额,还有那群众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保留下来的民间文学等等,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徽州的一山一石一树、一塔一桥一井,大都伴有一个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游客们在徽州游览观光,在品尝特色名茶、名肴、名点之时,就能听到许多流传不衰的民间故事,领略儒风浩荡的徽州的乡土文明。 我生长在徽州,受到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酷爱徽州文化,当记者时就常回徽州采访,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退休之后,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将采撷来的这些资料和图片整理编辑成《风雅徽州》一书。全书分为:徽州的英才俊杰、著名的徽商、徽州的古村镇、徽州的古建筑三绝、灿烂的徽州文化、徽州美食中的掌故、徽州民间故事、黄山的美丽传说八个部分。犹如绿叶对根的回报,《风雅徽州》寄托着我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本书在成书付梓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单位和领导的热忱鼓励和帮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编辑同志对书稿更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为之付出了很多辛苦。相濡以沫的老伴平慕同志曾多次陪同我回故乡采访,走访乡贤父老,翻阅方志古籍,游览名山秀水,拜谒名胜古迹,搜集民间故事,并对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是本书的第一读者和评论者;儿女们也通过多种方式对本书的编撰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此,我想把这本小书献给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还想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寄托我对去年5月17日不幸病逝的老伴的无尽思念……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便是反映其中某一方面的内容,也要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和资料。在编写过程中,我不仅查阅了建国前的徽州旧志等相关资料,还翻阅了新编的《歙县志》、《名城歙县传奇》等书籍,在此谨向这些书的作者致以最真诚的谢意。由于水平有限,书的内容难免挂一漏万,存在不妥甚至错讹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吴丽霞 2011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