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太平洋祭(新不列颠岛中国抗日战俘始末)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粟明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们是中国抗战军人。

他们来自于国民政府的军队、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以及隶属于各种政治力量的游击部队。

他们因何不幸沦入敌手?

他们怎会被送到远离国土,位于西南太平洋上的新不列颠岛?

他们的命运最终又如何?

《南太平洋祭:新不列颠岛中国抗日战俘始末》由粟明鲜所著,揭开一段几近湮没的历史,一支神秘的“郁金香”部队。

内容推荐

深不可测的偏岛热带雨林;

残酷不堪的战俘劳工岁月;

四处乞求的战后遣返交涉;

思归心切厄运却接连不断;

军营管理层内讧矛盾重重;

军心涣散的官兵暗斗汹涌;

土兵射杀中国兵惨案突发;

一波三折的两次遣返归程;

官兵们回家的路有多漫长。

《南太平洋祭:新不列颠岛中国抗日战俘始末》由粟明鲜所著,揭开一段几近湮没的历史,一支神秘的“郁金香”部队。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一段几近湮没的史实

 一 战时日本对劳工的需求

 二 新不列颠岛的中国战俘劳工史实

 三 搜寻史实与寻找知情者

 四 新不列颠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地位

第二章 国国抗日战俘的来源

 一 求教知情者

 二 到亚包的中国战俘劳工人数

 三 南京老虎桥集中营的战俘

 四 浙赣会战被俘中央军

第三章 残酷的战俘劳工岁月

 一 从上海船运亚包

 二 地狱般的航行

 三 在新不列颠岛的苦工生涯

 四 日军对待中国战俘劳工的暴行

第四章 劫后宗生

 一 一个神话的诞生

 二 澳军解放亚包及解救战俘

 三 胜利庆典

 四 乐极生悲

 五 战后澳军对中国官兵的?济

 六 讨还正义

第五章 漫漫谴返路

 一 中方四处乞求的遣返交涉

 二 一波三折的首批遣返

 三 中国军营管理层内讧

 四 土兵射杀中国兵事件

第六章 最后的碴返

 一 运输轮的确定

 二 军心涣散的中国官兵

 三 遣返安排

 四 回到广州

 五 遣返远未结束——拖延十余年的遣返账务

第七章 魂兮归来

 一 英雄不再无名——亚包中国战俘墓园引起的激荡

 二 寻找亚包中国抗日官兵墓园

 三 亚包战争公墓

征引档案与资料

 一 档案目录

 二 访谈目录

 三 旧英文报刊资料目录

 四 相关书目

 五 网络报导及网上资料与论著目录

附录

 一 亚包中国战俘幸存者名单

 我国留澳属新不列颠岛暂编第一大队现有官兵名册

 我国留澳属新不列颠岛暂编第二大队现有官兵名册

 二 口述访谈

 我是大时代狂风中的一片落叶

 ——前国军巴新战俘幸存者李维恂先生访谈

 一张当年亚包中国战俘幸存者的老照片

后记

补记

试读章节

对于在大学时念过历史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比发现一段被湮灭的史实更令人兴奋的了,哪怕这段史实在当时的历史进程及重大事件中,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部分。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中,就常常有这样的新发现。其中一个比较著名也颇有影响力的,现在也比较热门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劳工问题。1944年,刘连仁被日军从山东掳往日本做劳工,在日本过了13年野人生活后,于1958年返回中国。刘连仁回国这一事件,显然是成为中国学术界对战时的掳日中国劳工问题予以重视的一个标志。

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现代史学界以及关注抗战史的民间人士,开始着手进行抗日战俘和劳工问题的调查和访谈,并且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只要稍作检索,就可以列出一份较长的目录,比如,由何天义主编的四卷本《日军枪刺下的中国劳工》(新华出版社,1995)、五卷本《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齐鲁书社,2005)、《日军侵华集中营:中国受害者口述》(河南教育出版社,2008)、《亚洲的奥斯威辛——日军侵华集中营揭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刘宝辰、林凤升主编的《日本掳役中国战俘劳工调查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陈景彦的《二战期间在日中国劳工问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曼子的《尊严》(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编的《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以及国内的学者和民间人士在国内进行的中国战俘集中营的调查等。所有这些,都是令人感奋的学术成就。

然而,在目前已披露的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有关中国劳工或战俘劳工的档案资料和已发表的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论著中,以及互联网络上大量有关战时劳工的报导中,基本上都是与赴日劳工有关;而且,对掳日劳工的调查和研究的范围,也大多集中在华北地区,鲜有提及其它地区者。

造成这样的原因,与地理位置和日本在华占领地区的时间长短有相当大的关系。自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因中国人民的强力抵抗,本来自然资源就不足的日本已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因此,侵略扩张和因军事动员而造成的对战略资源开发的需求迅速增大,对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也就迫切起来。战时日本在华北因占领时间长,组织也较健全,加上毗邻东北(日本扶植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也临近日本,交通亦比较方便,掳掠劳工就既疯狂残酷也有组织有步骤地予以实施,以满足其战争机器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P2-3

序言

2009年4月上旬,正是南半球澳大利亚内陆地区枫叶红了的时候,我有机会去到首都堪培拉。太平洋战争期间,有一批为日军俘虏的中国抗日官兵,被强行运送到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岛的亚包,关押在那里做苦工,受尽屈辱和折磨,伤亡惨重;直到1945年9月,幸存者获澳军解救,1947年遣返回国。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就是我此次访问的主要目标。我需要在这里查阅涉及这些中国战俘的档案资料,为从2007年就开始的这一专题研究,因缺乏档案文件而造成的种种困惑寻找答案。

战争纪念馆开馆时间是上午10点,而我因不知情,仍按正常上班时间抵达,整整提前了一个小时。可是,我并未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而且还很庆幸来得及时。因为与我同时间到达战争纪念馆的,还有一队当地学校的小学生,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早早就乘车抵达这里。只见他们在秋阳的照耀下,在澳大利亚国旗飘扬的战争纪念馆前广场上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认真聆听一位现役军人讲述这个国家的战争历史。年轻的军人将澳洲军队不同时期的军服、装束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物件等,一一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开始简要地介绍澳洲军队的发展和她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所留下的点滴印迹。在讲解的同时,这位军人也与在场的小学生们展开互动。他每讲述一段历史,就提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回答;而完成回答的孩子就可得到一件与澳洲军史有关的小礼物,比如军帽和小徽章之类的奖励,以至最后,几乎人人都获得了一份纪念礼物。短短一个小时,孩子们兴趣盎然,认真提问和抢答;而澳洲国家的历史知识,对国家的荣誉自豪感和归属感,以及对先烈的缅怀与崇敬,也就自然而然地灌输给了他们。目睹这一过程,我内心颇为震撼:这看似一次例行的公众讲解,却是一场不动声色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场卓越的国家观的教育。有了这样轻松自然而有趣的讲解,那接下来孩子们参观战争纪念馆的展览,在他们心中所能留下的深刻印象将是毋庸置疑的。

实际上,在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类似的公民教育与仪式也常常提醒人们,国家是靠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所组成之人民来保卫的,而军人则是保卫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强支柱。因此,每一个来到这里参观的人,无论男女老幼,皆应对那些为了国家而献身的军人表示崇敬。故而,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在每天闭馆时,都要在馆内点燃长明火的纪念亭广场举行一个简短的仪式。仪式由一位馆员主持,并宣读祭文;然后,一位号手从纪念大亭里缓缓走出,静静地吹响安息号。待号音结束,号手再转身,将纪念大亭的门悄然关上。由是,仪式完毕。仪式虽短,但所有参加这一仪式的访客,均庄严肃穆地注目着整个仪式过程,完毕后再鱼贯退出纪念馆,以便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灵能安歇此间。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靠人民来创造的。尤其是在战争期间,军人的生与死,胜与败,无论退敌或被俘,均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命运。也正因如此,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里,保存着这个国家所有军人的资料,记录着他们的贡献与牺牲,奖励与惩罚,荣誉与耻辱。而所有这些档案资料,都向研究者和公众开放。因为每一页这样的记录,都构成了这个国家厚重历史的一个点或结;而公众的知情,也使他们有机会更清楚地了解这个国家过去的每一个方面,以增加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以及对历史的责任感,并对那些为国奋斗及献身捐躯的军人产生尊崇之心,感激之情。因为只有尊重历史,才能传承历史,推动国家的进步与民族的团结。  发生在1930—1940年代的波澜壮阔的中国抗日战争,是展示中华民族团结与凝聚力的一部历史。面对着凶残而疯狂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无论哪一个阶层或党派,都对抗日救亡战胜敌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国内和国外浴血抗击日寇捍卫国家安全的史实,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最壮丽的篇章。而那些因战败被俘的中国抗日军人,他们的命运,实在也应该是这一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壮丽史篇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中国官兵曾先后被俘,其中包括来自国民政府的军队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隶属于各种政治力量的游击部队和民众自卫武装,他们因在对日作战或其他事件中不幸沦入敌手,但也是那段血与火历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让公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更深入地宣传中华民族儿女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奋斗的英勇史实之同时,我们不能忘却这些中国战俘,他们的命运和最终的结局,亦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抗日救国风云的激荡中,他们虽因战败而被俘,但他们也一样是英雄,也同样值得中华民族后人的尊重与纪念。

为此,本书之目的,旨在将太平洋战争时期被日军从中国战场押送到南太平洋的新不列颠岛做苦工之中国战俘的命运,以及幸存者最后的遣返回国始末,作一整理,以昭示后人,祭奠英烈。

后记

太平洋战争时期新不列颠岛的中国战俘问题得以最终撰写成书,没有下列人士的帮助与支持,是无法完成的。

首先我要感谢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知情者,他们为我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访谈资料。布里斯本的张荣煦先生曾在亚包中国军营担任过义务翻译,在接触到这个专题之后,就以他超人的记忆力,为我提供了许多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细节。同样是住在布里斯本的麦添强先生,作为当年亚包中国军营的翻译,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回忆。而住在台湾高雄的李维恂先生则是少数几个中国战俘幸存者之一,以其90多岁之高龄,于2009年8月向我亲述了他经历的那段血与火的历程以及战后从亚包遣返回国的遭遇,提供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我更深感幸运的是,在访问李维恂先生的同时,还能见到另外一位亚包中国战俘幸存者卢新芳先生,他在自己位于凤山的寓所接受访谈之后不久,就于年末溘然仙逝。因此,他提供的那些片段的回忆,就更显珍贵。

在亚包中国战俘史实于2009年成为媒体的一个热点之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商会创会会长、澳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邱维廉先生就对此极为关注,并慷慨资助本书的写作,谨在此表达我的诚挚谢意。

北京的梁春元先生在我收集资料和赴新不列颠岛及台湾的访问过程中,提供财政资助,从而使我在堪培拉搜集档案资料、在台湾对幸存者访谈以及在亚包现场勘查等方面收益良多,为本书写作积累了大量资料,特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勘查访问期间,在首都摩尔斯比港的马克夫医生给予了热情接待和帮助;摩尔斯比港BNBM公司的总经理潘毅先生和他的公司在亚包的职员鲍建涛先生更是全程陪同,倾力相助;亚包的侨领司徒剑鸣先生和夫人以及Michael Chan先生,也为我们在亚包的访问提供了各种方便,包括食宿及交通。没有他们的热情相助,是无法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对亚包中国战俘的遗迹有所了解的。谨在此对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2009年在台湾为本书收集资料及访谈幸存者期间,上官百成先生几乎全程陪同,各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战后遣送旅外华侨回国史料汇编》的编者谢培屏女士更是以书相赠,使我得以拥有她所搜集到并编纂成书的与亚包中国官兵遣返相关之档案资料。此外,墨尔本大学的罗永现博士、著名史学家朱法源教授、王镜宇海军上校、郭维雄先生、《联合报》程嘉文先生、立法委员办公室的揭仲先生、李维恂先生的公子李权宪先生,以及王和平先生和曾云龙先生,亦为查阅档案资料和访谈提供了诸多方便,一并在此致谢。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内子杨弘无论如何都难以表达的感激之情。她是本书手稿的第一位读者,也在手稿的润色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并为写作本书提供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可以说,没有她的理解与支持,亚包中国战俘专题的研究及本书的写作是无法进行的。我亏欠她太多,在此难以言表。

2010年8月1日

于布里斯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