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水琴主编的《细说大唐大全集(超值白金版)》是一部“白话历史”的扛鼎之作,写作手法颠覆了传统史书的死板和索然无味;这是细说活说唐史的经典读本,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同时,这也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历史书,能唤起更多的人对历史的兴趣。书中运用的“细说”理念,既没有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信口开河,而是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剖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研读历史智慧,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唐代历史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
唐朝以其恢弘的气度和开放的胸怀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页,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那是一个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时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宋璟、狄仁杰、姚崇、张九龄、李白、颜真卿、杜甫、刘禹锡、柳宗元、韩愈、裴度等各类人物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那是一个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唐诗独领风骚,创造发明世界领先。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中国相继于秦汉之后的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尽管大唐王朝已随时光而逝去,但其曾经的繁荣与昌盛、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却是不容否定的。它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为华夏子民带来了不可撼动的民族自信,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
周水琴主编的《细说大唐大全集(超值白金版)》讲述了唐从建立到灭亡的近300年历史,涵盖了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全书以宏大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记录了大唐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文化,全景再现了唐朝的勃兴与衰落。
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代变迁。《细说大唐大全集(超值白金版)》力图通过对唐朝近3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与清丽温婉。一书在手,遍阅大唐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唐帝国近300年的盛世传奇。
4.知人善任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二月,唐太宗以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魏征为秘书监,参与朝政。这是其知人善任、选贤有方的典型例子。
(1)选人重品德
太宗能知人善任,首先由于他认识到除了施政方针的正确,官员也必须贤能,这是关系到国家治乱兴亡的大事。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就对房玄龄说:“致治的根本,在于选拔贤能,量才使用,设官要少而精。”还打比方说,“任官不得贤才,就如同画饼充饥,不能食用。”他对太子李治说:“治国在于进贤退奸,赏善罚恶,不徇私情。”他对大臣褚遂良说:“我要始终坚持做三件事:一要借鉴前朝的成败得失;二要进用善人,共同治理天下;三则不听信谗言,弃斥奸佞之人。”他晚年为教育李治,总结一生治国之道写成《帝范》一书,在《求贤》篇中写道:“国家的辅弼大臣,必须选用忠良,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实现大治。”又说:“人才济济,远远胜过黄金万两。”
选贤任能被作为唐太宗一生的治国之本,并且他要求宰相等大臣也要这样做。太宗即位不久,就叫宰相封德彝举荐贤能之人,但过了较长时间封德彝没有举荐一人。问及原因,封德彝说:“臣并非不尽心此事,只因现今没有值得向陛下推荐的贤德之人。”太宗很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说:“君主用人就像使用器具,各有所长。古代帝王治理天下而实现盛世太平,难道都是借用别的朝代的人才辅佐的吗?问题恐怕是自己不知人,怎么可以乱说成今世没有人才呢!”后来,太宗也为此事批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他说:“你们位列宰相之位,应替朕分忧,广纳贤才。但听说你们每日忙于处理诉讼等一般事务,这对于朕选拔贤才有什么帮助呢?”
为了能够让大臣没有顾虑地协助皇帝选举贤能,太宗在贞观初就对大臣们讲:“朕现在迫切地访寻贤才,专心探求治国的道理。一旦得到你们推荐的贤能之士,会立刻提拔重用。但也有些人讨论说:‘那些选拔重用的人都是宰相的亲朋故旧。’诸公只要出于公心,就不要顾忌这些流言蜚语,畏首畏尾。古人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是为了能举荐出真正的贤才呀!望诸公大胆举贤任能,即使是自己的子弟或和自己有仇怨的,也可以推荐。”
能否举荐贤才后来还被太宗作为赏罚大臣的重要依据。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就因为任职很久,从不向太宗退一小人、进一贤者,而被削职为民。
唐太宗不仅深刻地认识了用人的重要性,而且提出要把品德放在选拔人才的首位。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他对杜如晦指出选人中存在的问题:“朕最近见吏部选人,只注重华美言辞,而不了解品德行为。品德不好,任官数年后,暴露恶迹,那时虽以刑法严惩,但已经使百姓蒙受伤害了。这样选人怎能获得贤才!”后来,太宗和魏征又讨论这一问题。他说:“君主必须小心谨慎地选人任官。现今天下人都仔细地观察仿效朕的一举一动。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魏征补充说:“自古以来知人就很难,因此进行考绩,善恶察明,以定升降。今日欲求贤才,必须深入访察品行,只有访得品德高尚的君子,才能任用。即使这样的人办事不利,也只是才能不强,不会对国家造成大害。若误用了奸佞小人,越是强干,为害越大。在乱世时可以专取才能用人,不顾品行;但太平时必须任用品德高尚,又有才能的人。”
后来,在给太宗的上书中,魏征提出君主要能识别“六正”、“六邪”。他解释道:“所谓六正,即一为圣臣。这类大臣有非凡的预见能力,能够洞察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的利弊得失,防患于未然,从而使君主立于荣显之位。二为良臣。这类大臣全心全意地劝导君主施行礼义仁政。君主做得对时能加以鼓励,做错时能够补救。三为忠臣。这类大臣废寝忘食,进贤不懈。并经常激励君主专心求治,谈古论今。四为智臣。这类大臣在事情刚一出现就能预测成败,对祸患能早做预防,杜绝祸根,转祸为福,使君无忧无虑。五为贞臣。这类大臣严守法令,做官清正廉洁,而且能辞禄让赐,饮食节俭。六为直臣。这类大臣在国家混乱时,不同流合污,能犯龙颜,面指君主的过失。所谓六邪:一为具臣。这类大臣安居官位,贪图钱财,不理公事,随波逐流,左右观望。二为谀臣。这类大臣对君主说的一切都说对,做的一切都赞好,千方百计奉迎君主,以讨取欢心,而不顾后患无穷。三为奸臣。这类大臣心存奸诈,外表谦恭,能言善辩,妒能嫉贤。他想进用的人,就大加粉饰,隐其罪恶;想黜退的人,则只讲过失,对他的美德则一概不提。使君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四为谗臣。这类大臣的智慧足以掩过饰非,口齿伶俐足以打动君主。内可离间君主骨肉,外可在朝廷制造混乱。五为贼臣。这类大臣独断专行,破坏法令,结党营私,损国害家,而且擅于假借君主旗号,自我吹嘘,狐假虎威。六为亡国之臣。这类大臣一方面以邪恶的手段引诱君主荒淫无度,一方面结成朋党,蒙蔽君主的视听,使君主是非不明,黑白不分,直至恶名无人不晓。”这里魏征实际上提出了识别官员的两大类十二条的具体标准。这十二条标准中,“六正”类大臣,只有“智臣”是从才能方面谈的,“圣臣”是才能与德行兼有的,其他的都是从德的角度提出的;而六种邪臣全部是由于无德,没有一种是由于无才。魏征认为,君主用这些标准去考察官员的实际行动,就能够做到知人善任。太宗对此很是赞同。
P66-67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为将中国历史说清,历代历史学家用毕身精力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大量历史典籍。但是,多数史书体例庞大、晦涩艰深,吓退许多读者;也有一些历史通俗读物,虽然读起来轻松愉快,但亦史亦说的方式,却不能起到正史的作用。鉴于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编辑了这套既是严谨的正史,又可以轻松阅读的“细说中国大历史”丛书,包括“细说大汉”、“细说大唐”、“细说大宋”、“细说大明”、“细说大清”5部。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以其恢弘的气度和开放的胸怀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页,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近300年的大唐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唐帝国的沧桑和辉煌。
遥望2000年前的大唐帝国,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成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至贝加尔湖。金戈铁马、王朝霸业;将军豪情、士人谋略;诗歌繁荣唱昌盛、壁画事业发达、书法造诣高深;大唐王朝拥有令世人瞩目的唐诗、拥有精美绝伦的墓室壁画、拥有工艺精湛的唐三彩、拥有领先世界的雕版印刷……唐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朝代,不但培养出了英武的将军,而且还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政治谋臣。唐文化的灿烂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儿女,也将华夏之精粹送到了远方。尽管大唐王朝已随时光而逝去,但其曾经的繁荣与昌盛、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却是不容否定的;它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为华夏子民带来了不可撼动的民族自信,值得每个中国人骄傲。
《细说大唐大全集》讲述了唐从建立到灭亡的近300年历史,涵盖了唐朝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总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全书以宏大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记录了大唐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的大唐文化,全景再现中国继秦汉之后的第二帝国的勃兴与衰落。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唐朝的历史,本书在编排过程中尽量避免枯燥繁冗的叙述方式,而是运用全新的“细说”理念,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通过编写体例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剖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研读历史智慧,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唐朝历史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让读者以看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真正的历史知识。同时,书中还选配了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身临其境,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感受中国历史的丰富和精彩。
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世变迁。本书力图通过对唐朝近300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一书在手,遍阅大唐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唐帝国300年的盛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