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治通鉴(图文本超值珍藏版)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北宋)司马光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刘放、范祖禹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300多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诸书凡三百二十二家。全书年经事纬,史实系统宗整,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无疑是二十四史中杰出的代表之一,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的必读经典。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显德六年,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学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反映了古代人类的真实生活。

研读《资治通鉴》,不仅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史学知识,还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真相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少走弯路。本书集中收录《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最为经典的篇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动有趣的故事,并配以数以百计的插图,全方位、全视角地解读人物故事。此外,本书以史实为基础,把传统的人物故事、形象与现代审美观念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以从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历史,评断历史,思考历史,写自己的历史。

目录

前言

周安王十五(甲午,前387年)

周烈王六年(辛亥,公元前370年)

周显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周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周赧王五年(辛亥,公元前310年)

阁赧王十七年(癸亥,公元前298年)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

秦庄襄王三年(甲寅,公元前247年)

秦始皇元年(乙卯,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十四年(戊辰,公元前233年)

秦始皇二十年(甲戌,公元前227年)

秦始皇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210年)

汉高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汉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194年)

汉惠帝三年(己酉,公元前192年)

汉高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

汉文帝前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

汉文帝后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

汉景帝前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

汉武帝建元二年(壬寅,公元前139年)

汉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

汉武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

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

汉武帝太初二年(戊寅,公元前103年)

汉武帝后元二年(甲午,公元前87年)

汉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

汉宣帝元康四年(己未,公元前62年)

汉宣帝甘露三年(庚午,公元前51年)

汉宣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

汉元帝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40年)

汉元帝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

汉成帝建始二年(庚寅,公元前31年)

汉成帝河平三年(乙未,公元前26年)

阳朔三年(己亥,公元前22年)

汉成帝鸿嘉三年(癸卯,公元前18年)

汉成帝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

汉平帝元始三年(癸亥,公元3年)

汉平帝元始四年(甲子,公元4年)

王莽居摄元年(丙寅,公元6年)

王莽始建国元年(己巳,公元9年)

淮阳王更始二年(甲申,公元24年)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丁亥,公元27年)

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辛亥,公元51年)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

汉章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

汉和帝永元四年(壬辰,公元92年)

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壬寅,公元102年)

汉安帝延光三年(甲子,公元124年)

汉顺帝永建元年(丙寅,公元126年)

汉顺帝建康元年(甲申,公元144年)

汉质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

汉恒帝元嘉元年(辛卯,公元151年)

汉恒帝永兴元年(癸巳,公元153年)

汉恒帝延熹八年(乙巳,公元165年)

汉恒帝永康元年(丁未,公元167年)

汉灵帝熹平五年(丙辰,公元176年)

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公元178年)

汉灵帝光和六年(癸亥,公元183年)

汉灵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

汉献帝初平二年(辛未,公元191)

汉献帝初平四年(癸酉,公元193年)

汉献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己丑,公元209年)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癸巳,公元213年)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丁酉,公元217年)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

魏文帝黄初四年(癸卯,公元Z23年)

魏文帝黄初六年(乙巳,公元225年)

魏明帝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

魏明帝太和二年(戊申,公元228年)

魏邵陵厉公正始九年(戊辰,公元248年)

魏元帝景元三年(壬午,公元262年)

魏元帝景元四年(癸未,公元263年)

晋武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

晋惠帝光熙元年(丙寅,公元306年)

晋怀帝永嘉元年(丁卯,公元307年)

晋愍帝建兴元年(癸酉,公元313年)

晋元帝太岁兰年(庚辰,公元320年)

晋帝咸和六年(辛卯,公元331年)

晋帝咸和九年(甲午公元334年)

晋成帝成康三年(丁酉,公元337年)

晋穆帝永和元年(乙巳,公元345年)

晋穆帝永和八年(壬子,公元352年)

晋穆帝升平四年(庚申,公元360年)

晋海西公太和五年(庚午,公元370年)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癸未,公元383年)

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

晋安帝义熙六年(庚戌,公元410年)

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

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成,公元422年)

宋文帝元嘉元年(甲子,公元424年)

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公元427年)

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公元446年)

宋明帝泰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

宋明帝泰豫元年(壬子,公元472年)

永明二年(甲子,公元484年)

齐武帝永明三年(乙丑,公元485年)

齐武帝永明四年(丙寅,公元486年)

梁武帝无监五年(丙成,公元.506年)

梁武帝普通五年(甲辰,公元524年)

梁武帝大同元年(乙卯,公元535年)

梁武帝大同二年(丙辰,公元536年)

梁武帝太清元年(丁卯,公元547年)

梁武帝太清二年(戊辰,公元548年)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庚午,公元550年)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辛未,公元551年)

梁元帝承圣三年(甲成,公元554年)

陈长城公至德二年(甲辰,公元584年)

隋文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庚申,公元600年)

隋炀帝大业元年(乙丑,公元605年)

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5年)

隋炀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

隋炀帝大业八年(壬申,公元612年)

隋炀帝大业十年(甲戌,公元614年)

隋恭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

唐太宗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

唐太宗贞观九年(乙未,公元635年)

、唐太宗贞观十年(丙申,公元636年)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己酉,公元649年)

唐高宗显庆四年(己未,公元659年)

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

则天皇后天授元年(庚寅,公元690年)

唐睿景云元年(庚戌,公元710年)

A唐玄宗天宝四年(乙酉,公元745年)

唐玄宗天宝五年(丙戌,公元746年)

唐玄宗天宝八年(己丑,公元749年)

唐玄宗天宝九年(庚寅,公元750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甲午,公元754年)

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

唐肃宗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

唐肃宗上元二年(辛丑,公元761年)

唐代宗建中元年(庚申,公元780年)

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公元784年)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丁酉,公元817年)

唐文宗太和九年(乙卯,公元835年)

唐甏宗成通九年(戊子,公元868年)

唐僖宗乾符四年(丁酉,公元877年)

唐僖崇乾符五年(戊戌,公元878年)

唐僖宗中和四年(甲辰,公元884年)

唐昭宗龙纪元年(己酉,公元889年)

唐昭宗大顺二年(辛亥,公元891年)

唐照宗乾宁四年(丁巳,公元897年)

唐昭宗天复二年(壬成,公元902年)

唐昭宣帝天裙三年(丙寅,公元906年)

后梁均王贞明五年(己卯,公元919年)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成,公元926年)

后晋高祖天福元年(丙申,公元936年)

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乙巳,公元945年)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丁未,公元947年)

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庚成,公元950年)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辛亥,公元951年)

后周太祖显德元年(甲寅,公元954年)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己未,公元959r年)

试读章节

淮阳王更始二年(甲申,公元24年)

春季,正月,大司马刘秀因为王郎刚刚崛起,正处于兴盛状态,于是北向蓟州夺取土地。

申屠建、李松自长安迎接刘玄迁都。二月,刘玄从洛阳出发。当初,三辅的英雄人物借用汉将军名号诛杀了王莽,人人都盼望封侯。申屠建即把王宪杀了,又宣扬说:“三辅男子太凶狠狡黠,一起杀死了他们的首领。”官员百姓一片恐慌,三辅所属各县聚兵自保,申屠建等不能攻下。刘玄到了长安,才下诏大赦,除王莽后代外,其他都免其罪,于是三辅尽得安定。

当时长安只有未央官被焚,其余宫室、供具张设、仓库、官府,都安然无恙,城市街巷和原来一样没有改变。刘玄在长乐宫居住,登上前殿,官吏们按照次序,排列在正殿前的院子里。刘玄羞愧惭作,俯下头用手刮席,不敢看人。将领们有后到的,刘玄问:“抢了多少东西?”左右侍官都是宫禁中的旧吏,对此惊愕不已,相视无语。

李松与棘阳人赵萌建议刘玄尽封功臣为王。朱鲔与他们争辩,认为汉高祖刘邦事先说定,不是刘姓皇族不能当王。刘玄于是首先赐封刘姓宗族:刘祉为定陶王,刘庆为燕王,刘歙为元氏王,刘嘉为汉中王,刘赐为宛王,刘信为汝阴王。然后立王匡为呲阳王,王凤为宜城王,朱鲔为胶东王,王常为邓王,申屠建为平氏王,陈牧为阴平王,卫尉大将军张印为淮阳王,执金吾大将军廖湛为穰王,尚书胡殷为随王,柱天大将军李通为西平王,王威中郎将李轶为舞阴王,水衡大将军成丹为襄邑王,骠骑大将军宗佻为颍阴王,尹尊为郾王。只有朱鲔推辞不肯接受。于是任命朱鲔为左大司马,宛王刘赐为前大司马,让他们与李轶等人安抚函谷关以东地区。又让李通镇守荆州,王常代理南阳太守。任命李松当丞相,赵萌当右大司马,共同承担朝廷之内的责任。

刘玄娶赵萌的女儿当夫人,所以把政事都给赵萌去管,日夜在后宫饮宴。臣属们想向君主奏闻或议论政事,刘玄总是因醉酒而不能相见,有时不得已,就命侍中坐在帐幕之中与群臣说话。韩夫人尤其爱好喝酒,每当侍奉刘玄喝酒,见中常侍向天子奏事,总是发怒说:“皇上正和我喝酒,你偏利用这时奏事呀!”于是起身,击破书案。赵萌专擅大权,自己随意杀人。郎官中有人说赵萌放纵,刘玄大怒,拔剑斩杀了那个人,从此没有人敢再说赵萌的不是。以至众小人、厨子,都被滥授官爵。长安人把这件事编成歌谣说:“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军师将军李淑上书规劝说:“陛下创业,虽然是利用下江兵、平林兵的势力,但这是临时措施,不可把它施用于已经安定的时期。只有名份与车服仪制是圣人所看重的,现在给了不应该给的人,希望他们有万分益处,这犹如上树找鱼,登山采珠。四海之内看到这样,会有人暗中窥伺汉朝的皇位。”刘玄大怒,把他囚禁起来。将领们在朝廷外的都自行赏罚,各设官吏,各州、各郡交叉错杂,不知服从谁好。因此关中地区离心,全国怨恨叛乱。

刘玄征召隗嚣和他的叔父隗崔、隗义等人。隗嚣将要出发,方望因为刘玄成败尚不可知道,坚决地制止他,隗嚣不听他的建议,方望留下一封书信,告辞而去。隗嚣等到达长安,刘玄任命隗嚣为右将军,对隗崔、隗义都按旧有的称号赐封。

耿况派遣他的儿子耿弁带着上呈奏章到长安,耿弁当时二十一岁。走到宋子,正值王郎起事,耿弁的从官孙仓、卫包说:“刘子舆乃是汉成帝一脉相传的嫡子,舍弃他不归附,远行到哪里去?”耿弁用手握着剑柄说:“刘子舆是个欺骗蒙混的贼子,最终要成为投降的俘虏。我到长安,向朝廷叙说上谷郡和渔阳郡的兵马状况,回去后征发能驰突的骑兵,用来践踏那些乌合之众,犹如摧枯拉朽一般。看你等没有择主而从的眼光,灭族之祸不远了!”孙仓、卫包于是逃亡,投降了王郎。

耿弁听说大司马刘秀在卢奴,于是骑马奔驰北上拜见。刘秀让他留在府中任长史,与他一块儿北上到达蓟。王郎命人传递檄书,用十万户的采邑作悬赏擒杀刘秀。刘秀命令大司马功曹令史颍川人王霸到市中召募人打击王郎。市人都发声大笑,举手挖苦他,王霸惭愧而回。刘秀即将南归,耿弁说:“如今兵从南方来,不可以南行。渔阳太守彭宠是您的同乡;上谷太守是我的父亲。征发这两郡弓箭骑兵一万人,王郎就不值得忧虑了。”刘秀的属官和亲信都不肯,说:“人死了,头还要向着南方,为何向北进入人囊中?”刘秀指着耿弁说:“这是我北路的主人。”

正巧原广阳王的儿子刘接在蓟中起兵,以响应王郎,城内搅扰,混乱不堪,传说王郎的使节刚到,二千石及以下的官吏都出来迎接。于是刘秀急忙催车辆而出,到了南城门,城门已经关闭。攻击南城门,才得以出城。一行人昼夜向南急驰,不敢进入城市,食宿都在路旁。到芜蒌亭,当时天气酷寒,别无食物冯异呈上豆粥给刘秀喝。到了饶阳,属官都缺乏食品。刘秀于是自称邯郸的使者,进入客馆。客馆的官吏正在吃饭,刘秀的随从饥饿难忍,争抢食物。官吏怀疑刘秀是假使者,于是用棒槌敲鼓数十遍,欺哄说:“邯郸将军到。”刘秀的属官都吓得变了脸色。刘秀登车打算逃走,随后又怕逃不掉,慢慢回到座位上,说:“请邯郸将军进来。”过了很久,才乘车辆离开。日夜兼程,顶霜冒雪,脸上冻得布满了裂痕。

刘秀等到了下曲阳,传言王郎追兵在后,随从的官员都很害怕。到了滹沱河边,探听消息的官员回来说:“河水解冻,冰随水流,没有船,不可以渡。”刘秀派王霸前往观看。王霸恐怕惊吓众人,打算暂且向前,受到水的阻挡再回来,就撒谎说:“河水结冰,坚实可渡。”属官都很高兴。刘秀笑着说:“去探听的官吏果然瞎说!”于是向前进。等到了河畔,河水却也结冰了。刘秀命令王霸监护渡河,只剩下几个骑马的人还没有到达对岸时,冰就融解了。到了南宫,遇到大风雨,刘秀引车进入路旁的空房,冯异抱来柴草,邓禹点燃火,刘秀对着灶火烤衣服,冯异又呈上麦饭。

刘秀等人前进到下博城西,惊惶迷惑,不知道往哪里去。有身着白衣的老人在路旁,指着前面说:“努力走吧!信都郡是长安的门户,离这里还有八十里。”刘秀立即奔赴那里。当时各郡国都已投降王郎,只有信都太守南阳人任光、和戎太守信都人邳肜不肯归附。任光自己认为独守孤城,恐怕不能保全,听说刘秀到来,非常高兴,官民齐呼万岁。邳月;也从和戎来相会。议论的人多数说可以依靠信都兵护送,西回长安。邳肜说:“官民歌咏思念汉朝很久了,所以刘玄举起尊贵的称号而天下响应,三辅清理宫室,修治道路,来迎接他。现在占卜先生王郎冒充汉成帝庶子之名,顺应着事物发展的趋势,驱赶汇集乌合之众,便声振燕、赵之地,但他并无坚固的基础。您使信都、和戎两郡的军队奋发起来讨伐王郎,为什么担忧不能取胜!现在放弃这样的条件而归长安,岂不是白白地失去了黄河以北,而且势将惊动三辅,大损您的威信,不是良策。如果阁下没有讨伐王郎的意图,那么即使是信都的地方部队,也难以召集。为什么?阁下既然西行,邯郸方面就控制了局势。百姓不肯抛弃父母妻子,背叛现成的主人,千里迢迢去护送您。他们离散逃亡是必然的。”刘秀于是决定不走。 

 、

刘秀因为两郡的兵力太弱,打算投奔城头子路、力子都的部队。任光认为不可,于是下令征集邻县丁壮,得到精锐部队四千人,任命任光为左大将军,信都都尉李忠为右大将军,邳肜为后大将军,仍兼和戎太守,信都令万惰为偏将军,都封列侯。刘秀任命南阳人宗广暂任信都太守,让任光、李忠、万脩跟随自己向王郎反击。邳肜带兵充当前锋。任光于是大量编写声讨文告说:“大司马刘秀率城头子路、力子都的大军百万,从东方前来,讨伐叛逆!”派骑兵到钜鹿郡内散发。官民看到文告后,互相传播。刘秀到晚上抵达堂阳县界,命许多骑兵打起火把,水畔一片光亮,堂阳县误以为大军压境,马上投降。刘秀又进击贳县,贳县也投降了。城头子路本是东平郡人爰曾,在黄河、济水一带抢劫掳掠,有部众二十余万人,而力子都也有部众六七万人,所以刘秀曾想前往投靠。昌城人刘植集结士兵数千人,占据昌城,迎接刘秀。刘秀任命刘植为骁骑将军。耿纯率领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年老患病的都随身带着棺木,在育县迎接刘秀。刘秀任命耿纯为前将军。进攻下曲阳,下曲阳投降。刘秀的部队渐渐汇合,达数万人。再向北进攻中山。耿纯恐怕宗族怀有二心,就派他的堂弟耿诉回到故乡,烧掉了房舍,以断绝他们的反顾之心。

刘秀进军,攻陷卢奴。在所经过的郡县,征发急用的非常部队,向沿边郡县发布文告,号召他们共击邯郸,各郡县纷纷响应。这时真定王刘杨起兵投靠王郎,部众十余万人。刘秀派刘植游说刘杨,刘杨便投降了。刘秀于是进入真定,并娶刘杨的甥女郭氏为夫人,用以团结刘杨。继续前进,攻击元氏、防子,都攻下了。到达鄗县,击杀王郎的将军李恽。进抵柏人,又击败王郎的将军李育。李育撤退,固守柏人城。刘秀进攻,未能攻下。

有人向大司马刘秀建议,用柏人当基地,不如用钜鹿。于是刘秀率军向东北进发,攻陷广阿。刘秀翻阅地图,指给邓禹看,说:“天下郡国如此之多,到今天我才得到其中的一个。你先前认为我忧虑天下不能平定是多余的,为什么?”邓禹回答说:“现在天下混乱,人民想要英明的君王,好象初生的婴儿思慕慈母。古代兴起的帝王,只在他品德的厚薄,不在他地盘的大小。”P51-53

序言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名著当中,历史著作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传统中,重视历史,重视史书的编著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民间自发的治史活动层出不穷,留下一些官史无法写、不敢写、写不到的史实和精辟篇章,这一点自不必言,历代统治者对史书的修撰更是异常重视,每一朝代的兴替,君临天下者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撰前朝史书,以为本朝镜鉴。自有历史记载起,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史官,虽则名称不同,其记帝、后之一言一行,载天灾人异的职责是一致的。因此,自司马迁修《史记》始,官修历史的延续性(或得到官方支持)再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这种重视和延续性,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资治通鉴》就是其中最优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史籍之一。

《资治通鉴》虽然未被列入“二十四史”,但这丝毫不会抹杀它在中国史籍中的地位,更因为它对政治经验、教训的独特的总结以及借鉴指导意义而为后世的史家、政治家所称道。

中国历代史学家都有秉实记事的优良传统,因此丢官、丢命者并不少见,这就基本保证了这些史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相。尽管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形成了噤若寒蝉的政治环境和治史环境,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史官对事实的忠诚记录,为尊者讳的记史风尚也使之遗漏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总的来说,这些史学著作所记述的史实还是真实的、可信的。

《资治通鉴》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不仅可作历史著作来读,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著作来读。

如果本书的出版,能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享受中国历史的丰硕成果,则读者幸甚,编者幸甚。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