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哲学入门》是一本“民众的哲学入门”书。作者高桥哲哉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对日本以及当今世界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加掩饰地进行了直率的阐述。比如,哲学家是干什么的?日本人是怎样一个民族?学校是怎样一个空间?不可饶恕的罪恶是否存在?有没有正义的战争?一个国家有没有可能不进行战争?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反哲学入门/现代日本学术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日)高桥哲哉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反·哲学入门》是一本“民众的哲学入门”书。作者高桥哲哉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对日本以及当今世界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加掩饰地进行了直率的阐述。比如,哲学家是干什么的?日本人是怎样一个民族?学校是怎样一个空间?不可饶恕的罪恶是否存在?有没有正义的战争?一个国家有没有可能不进行战争?等等。 内容推荐 《反·哲学入门》是一本不像“哲学入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高桥哲哉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对日本以及当今世界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加掩饰地进行了直率的阐述。比如,哲学家是干什么的?日本人是怎样一个民族?学校是怎样一个空间?不可饶恕的罪恶是否存在?有没有正义的战争?一个国家有没有可能不进行战争?等等。 现代社会,宣传媒体发达到了泛滥的地步,人们极度容易被发达的宣传媒体提供的表象所蒙骗。作者写这本书是希望广大民众不再受宣传媒体的蒙骗,促使民众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尽量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对人类社会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思考。《反·哲学入门》深刻又易读,称得上是一本“民众的哲学入门”书。 目录 第一讲 哲学家的工作是什么? 对人与社会持批判态度 问题意识优先 跨越研究的范畴 运用一切方法去面对问题 哲学即是知识分子的传统 我们周围的社会问题 第二讲 欧洲式的理性 日本人不懂哲学? 怀疑理所当然的事物 作为他者的欧洲 欧洲理性的危机 “欧洲精神”的暴力性 欧洲的二重性 第三讲 他者Ⅰ 不可共约的存在 除“我”之外的每个人都是“他者” 他我问题 自他关系的各种层次 不可共约的他者 自我同一性的暴力 内部的他者和外部的他者 难以回避的身份认同问题 第四讲 他者Ⅱ 他者的形象 没有清白的存在 人类有可能灭亡 临死前的他者容貌 伦理的成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体验和想象力 第五讲 说出来就成了谎言? 没有一种语言能无限地表达多样性 语言暴力的可控程度 语言抹杀了事情的偶然性 知识分子的背叛 第六讲 所谓日本人究竟是指谁? 爱国心的三个阶段评价 “凭什么不能打仗?” 没有自我觉悟的“日本人” “日本人”概念里无实体 现在,对国家漠不关心是很危险的 “日本”首先是一个政治性单位 如何参与国家事务 第七讲 学校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校再次受到质疑 教育基本法的理念有否实现? 特殊的国家公共教育理念 打造一个能够进行战争的国家 国家填补了神的空缺 独立于国家的自由学校 第八讲 世俗化时代的宗教 日本人对宗教不严谨吗? “日本人的神是国家” 为国而死神圣不可侵犯 拯救和憧憬 能否经受历史的检验 第九讲 悼念死者 谁能废除靖国神社? 没了宗教性就没有问题了吗? 牺牲的理论 和平之基石 死者的皈依之所 丧事的历练 如何与死者交往 第十讲 倾听幽灵的声音 谈论幽灵的哲学家 “幽灵”是对死者的记忆 幽灵为何可怕? 欲除不尽 倾听幽灵的声音,与幽灵对话 第十一讲 直面十恶不赦的邪恶 邪恶无所不在 有否难以宽恕的邪恶? 人类无法理解的邪恶 不乞求宽恕的恶 无法实施宽恕的恶 切断复仇锁链的审判 宽恕所不能宽恕的 第十二讲 存在正义的战争吗? 这是帝国的战争吗? 是否存在正义的战争? 正义战争论的战略 正义的侵略战争和非正义的自卫战争 正义战争论的死穴 进行非军事性抵抗的可能性 第十三讲 有可能存在不进行战争的国家吗? 康德和平论的先见性 全面废除常备军 对士兵而言的悖论 是否存在愿为之献身的祖国? 国家是幻想吗? 第十四讲 民主主义的未来形态 如何实现日本社会“民主化” 明治维新是不是市民革命? “市民”一词的由来 世界市民的概念 市民与非市民 市民团体 自由是否是沉重的课题? 日本是否是美国的奴隶? 真的希望实现“民主化”吗? 天皇制和哲学 现有的民主主义并不完美 即将到来的民主主义 第十五 讲现代这个时代 类似战时的言论管制 不存在改变现实的最佳方案 1999年 日本国的“坯胎” 战后民主主义只是层镀金? 真的想改变现状吗? 识破骗局的能力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日本的大学里,“哲学”这门课所教的实际上是欧洲的思想史。这就引发出了一个很质朴的疑问,那就是所谓哲学无论它如何具有普遍性,最终还不是一种限定在欧洲人的视野、思维方法等范畴的学问?对于生活在非欧洲文化圈的我们来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哲学究竟有多大用处呢? 以上也是我迄今经常会思考的问题。对此我有过好多次切身体验,比如在和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讲述一些以哲学史为题材的问题时,一定会有学生提问说:“欧洲的哲学最终不就是归结为神吗?”或者“其出发点不就是神吗?”甚至还有学生出来反驳说:“哲学是基督教社会的逻辑思维,我们日本人可理解不了。”“欧洲人将基督教的神绝对化,这太傲慢了。” 这里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笛卡尔和康德等都是欧洲思想的代表,离开了基督教就无法理解。因此我们日本人不信基督教,也就自然不懂这些思想。”这是非常质朴的,也是很多人会有的正常反应,然而问题就在于此。 “我们日本人”这种说法,也就是以“我们是日本人”这个自我同一性为前提的说法,包含着文化本质主义上的自我规定。这种说法好像是认为“我们日本人”中完全不存在基督教徒似的。其实日本人中也有很多基督教徒,而且还有基督教的神学家。或者那是不是说基督教徒都不是日本人呀。(笑) 如果极端一点来说的话,那种认为欧洲的哲学是以基督教为背景的、文化和传统都和日本不一样,所以我们日本人理解不了的说法,带有一种种族主义的嫌疑,至少是带有民族主义或者排外主义的色彩。 怀疑理所当然的事物 因为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所以我就一定会在课堂上作如下一番解释: “确实无论是笛卡尔还是康德,以及其他近代众多的哲学家们都是基督教徒,如果去除神,哲学就无从谈起。因此各位同学当中可能会有一些人认为所以我们日本人不懂欧洲哲学。 “但是,这是一种过于武断的理解。正是在我们感到‘自己’不懂的时候,才需要‘他者’的存在。因此,如果我们不和这个‘他者’发生关系的话,那么我们就永远都只对存在于‘自己’这一框框内的事物、也就是只对在被认为是‘我们日本人’共通的范围内存在的事物感兴趣了,也就是说我们只懂自己知道的事情。 “相反,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考方式,正是当我们意识到按我们一直以来的思维方式无法理解的时候,这种无法理解的东西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未知要素。 “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欧洲的哲学家们会这么想,到底是哪儿不一样。这将成为我们重新认识事物的契机,对我们来说这将是理所当然的事物,以及如同空气一样漂浮在我们周围的种种前提看作并非是理所当然的道理,并提出质疑。” 其实,哲学的第一步就是从怀疑对自己来说是理所当然的道理这一尝试开始的。哲学的根本就是要求我们重新追究理所当然性并进行推敲审视。当我们尝试接触哲学,并开始抱有“自己为什么不懂”这一疑问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你正面对着哲学的问题本质。 作为他者的欧洲 ——我们虽然明白了学习作为“他者”的欧洲哲学的意义所在,但 是否只有欧洲哲学才是促使我们追求普遍规律、重新审视理所当 然性的契机吗?说“所谓哲学就是如此这般”,我觉得这似乎也是 一种理所当然性,您说呢? 确实当然会有这样的疑问,即为什么给予欧洲哲学这样的特权。如果说欧洲哲学中存在着某种必须解决的严重问题的话,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对于欧洲而言的他者的声音,并赋予其应有的权利。我自己一直在做分解欧洲式思维的理所当然性和自我同一性的“解构式”的工作,所以在这一点上很有共鸣。 但是我这项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曲折。刚才也已经谈到过,我一开始是把欧洲哲学看作为与日本的传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他者”,并想要学习它的。要接近并探究自己所不具有的东西即“他者”,这一点我至今仍然认为是不可否定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契机的话,就不会出现一个向“他者”开放的“自己”。理解作为“他者”的欧洲,是我的第一个阶段。 但是,我在学习欧洲东西的过程中发现欧洲哲学存在一种倾向,即把欧洲的自我同一性视作理所当然的事物。哲学精神的本质是怀疑理所当然性,但是哲学本身却把欧洲社会以及哲学本身的框架看作是不容怀疑的事物。我渐渐意识到这甚至与欧洲的近代历史所具有的暴力性有关系。 日本的自我同一性存在着问题,而欧洲的自我同一性也同样存在着问题。这里的自我同一性有各个层次的自我同一性,并非单一(在欧洲所创立的自我同一性的理论中还存在着诸如黑格尔哲学那样包含了无限性的自我同一性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理论本身不就包含了某种暴力性么?这种质疑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探讨的课题。 总而言之,我一开始就把欧洲哲学看作是与日本传统的东西、与自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所不同的“他者”,并被它深深吸引住的。但是在学习欧洲哲学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欧洲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本身就是在否定“他者”、排除“他者”的“他者性”,并认为,其实针对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进行批判。P9-12 序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 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于是,学术的本土化迫在眉睫。虽说“学问之事,本无中西”(王国维语),但“我们”与“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识政治却不容回避。但学术的本土化决非闭关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这套丛书的立意正在这里。 “棱镜”本是物理学上的术语,意指复合光透过“棱镜”便分解成光谱。丛书所以取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意在透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并反映出选编者的理解和匠心,进而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 本丛书所选书目大抵有两个中心:其一,选目集中在国外学术界新近的发展,尽力揭橥域外学术90年代以来的最新趋向和热点问题;其二,不忘拾遗补缺,将一些重要的尚未译成中文的国外学术著述囊括其内。 众人拾柴火焰高。译介学术是一件崇高而又艰苦的事业,我们真诚地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参与这项事业,使之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学术本土化作出贡献。 丛书编委会 2000年秋于南京大学 后记 本书的底稿是连载于杂志《教识课程》的《反·哲学入门》,由白泽社编辑部的坂本信弘先生担任采访者。单独出版时,除了进行了一些添加和修改之外,还追加了三次访谈,对书的整体结构进行了重新编排。 把《反·哲学入门》直接作为书名,并非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含意和必然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已经不太记得这是在杂志连载开始时由坂本先生提议的呢,还是两个人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地定下来的了。总之,这是以教师录用考试的应试者为对象的杂志。因此我们并不想出一本古典的、学院派的“哲学入门”书,而是想从学校老师和孩子们比较容易受其影响的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中直接选取主题,出一本不像“哲学入门”的“哲学入门”书。仅此而已。 成书后我们发现,从本书的内容来看,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市民的哲学入门”书了。就像大家都能感觉到的那样,我们都极度容易被发达的宣传媒体以及通过宣传媒体所提供的表象所“欺骗”。若本书能给那些为了不再受骗而想要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对人类和社会进行有条理的思考的人们起到一点帮助的话,我们将倍感荣幸。 本书之所以能够付梓,这全多亏了白泽社的坂本先生和吉田朋子的鼎力相助。如果不是哲学系毕业的坂本先生作为采访者,如果没有和我一样关心社会的吉田女士做编辑,那么出版这样内容的书肯定非常困难。在此谨对两位深表谢意。 高桥哲哉 2004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