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报》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著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通常我们所看的报纸,刊登的几乎都是与人类有关的消息和故事,但那些生活在森林里的飞禽走兽和昆虫们的生活,却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
你们有淮听说过,寒风刺骨的冬日,没有翅膀的小虫子从土里钻出来,光着小脚丫在雪地里到处乱跑?你何曾在哪份报纸上看到过诸如有“森林大汉”之称的驯鹿们打群架,候鸟大搬家以及秧鸡徒步周游整个欧洲等等之类令人发笑的旅行消息?
所有这些“新闻”,你在《森林报》上都可以读到。
鼹鼠
鼹鼠的拉丁文学名就是“掘土”的意思,这种动物适于地下掘土生活。它的身体完全适应地下的生活方式,前脚大而向外翻,并配备有力的爪子,像两只铲子;它的头紧接肩膀,看起来像没有脖子,整个骨架矮而扁,跟掘土机很相似。它的尾小而有力,耳朵没有外郭,身上生有密短柔滑的黑褐色绒毛,毛尖不固定朝某个方向。这些特点都非常适合它在狭长的隧道自由地奔来奔去。
隧道四通八达,里面潮湿,很容易孳生蚯蚓、蜗牛等虫类,便于它经常在地下“餐厅”进餐。鼹鼠成年后,眼睛深陷在皮肤下面,视力完全退化,再加上经常不见天日,很不习惯阳光照射。一旦长时间接触阳光,中枢神经就会混乱,各器官失调,以致死亡。
遇到危险时,它会以尖叫震慑敌人,然后伺机逃脱。其声似蝉鸣又似鸟鸣。由于它喜好挖洞,伤害农作物,对农业有害。故为害兽,但这只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从生物链的角度来看,鼹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棕褐色,细密柔软,并具有光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蚯蚓、蛞蝓、小鸟等动物。鼹鼠的种类很多,如产于欧洲和亚洲的欧鼹;产于中国的内蒙古、东北等地的麝鼹,又叫“地爬子”。
奇怪的茸毛
沼泽地的雪融化了,草墩和草墩之间都是水。在一些草墩下面,有一些银白色的小穗儿,在光滑的绿茎上随风摇曳着。难道是去年秋天没来得及飞走的种子吗?难道它们在雪底下熬过了整个冬天?这不可能,它们太干净、太新鲜了,无法让人相信这是去年留下来的。
你可以试着采下这种小穗儿,拨开它的绒毛看一看,心中的谜团自然就解开了。原来这是花呀!丝一般的白色茸毛中,露出了黄澄澄的雄蕊和细线似的柱头。
这些奇怪的茸毛负责给花保温,因为那时夜里还冷得很呢!羊胡子草就是这样开花的。
■森林记者尼·巴甫洛娃报道
拓展阅读
羊胡子草
羊胡子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4厘米-80厘米,生于岩壁上。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省区以及南亚。它是一种中药材,祛风散寒,通经络,平喘咳,用于风寒感冒,喘咳,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
四季常绿的森林
四季常绿的植物,不只是在热带或地中海沿岸才有得看。在我们北方,也有夹杂着常绿小灌木的常绿森林。
在新年的第一个月里,你可以到这种森林里去转转,既看不到褐色的腐烂叶子,也看不到那些讨厌的枯草,看到的只有那些令人感到格外愉快的春日绿色。
毛蓬蓬的小松树绿里透灰,离得很远都十分引人注目。春日里,能够在这些小树之间待上一会儿,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呀!
森林里的一切都生气勃勃:柔软的青苔、叶子亮闪闪的越橘……这自然少不了石南,它优雅的细枝上长满了小得出奇的叶子,好像盖着一片片瓦似的。你再留神打量打量,它的枝上或许还残留着去年开的淡紫色小花呢!
在沼泽地的边缘,还可以看到一种常绿灌木——蜂斗叶。它的叶子是暗绿色的,边沿向上卷起,背面仿佛刷了一层白色的粉末。
不过,假如现在有机会站在它面前,你一定不会总是盯着叶子仔细看,因为你会看到它更有趣的花。它瑰丽的钟状花很像越橘花,是粉红色的。在这样的早春时节,能在林中找到花,怎能不令人喜出望外?你采上一束带回家,恐怕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从野外采来的,他们一定会十分肯定地说你是从暖房里拿回来的。
这也难怪,因为在早春时节,很少有人到常绿森林里去散步呀!P0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