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驿路渔村新口岸(名山村纪行)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吴树国//刘举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吴树国、刘举所著的《驿路渔村新口岸》为《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丛书之一,记述了黑龙江沿岸边境村落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本书共计十多万字,全书分为“名山村概况和由来”、“饱经苍桑的历史”、“源远流长的土著文化”、“激情燃烧的岁月”、“方兴未艾的口岸建设”、“独具特色的界江旅游”、“独具特色的界江旅游”、“日新月异的渔村变化”几个部分对名山村的历史面貌和现实状况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介绍。

内容推荐

名山村隶属于黑龙江省萝北县,曾经是黑龙江畔通往观都金矿的驿路渔村,经过近百年的沧桑巨变,如今这里已经是对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和闻名遐迩的旅游风景区。《驿路渔村新口岸》通过对档案材料的钩沉发微,清晰地勾勒出名山村近百年村庄发展的演变历程:不仅展示了名山村的建设成就,也凸显了大界江地区的民风、民俗和独特的地域文化。打开《驿路渔村新口岸》,你能感受到名山厚重的历史积淀、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改革开放后的崭新风貌。此书由吴树国、刘举所著。

目录

前言:奋进中的名山

名山概况和由来

名山自然概况

名山村与名山农场

名山地名的由来

龟灵仙与名山

秃尾巴老李的第二故乡

名山一带关于黑龙的传说

老龙蜕皮

黑龙有灵救助山东同乡

黑蛟龙夹金河冲坝

饱经沧桑的历史

名山遗址

女真故里

会哨之所

驿路渔村

开拓团移民

源远流长的土著文化

衣饰的风俗

饮食的风俗

野吃

粘吃

冻吃

群吃

住的风俗

火炕与地窨子

土坯拉合辫子草房

木刻楞

窝棚

行的风俗

桦皮船和独木舟

滑雪踏板与爬犁

体现渔猎传统的故事

鹿的传说

熊的传说

鱼的传说

激情燃烧的岁月

名山上空的垦荒战歌

战天斗地话垦荒

白手起家建新居

豪情万丈斗风寒

蚊虫叮咬又何妨

忍饥挨饿战荒原

垦荒历险

与狼共舞

放排遇险

情系黑土魂归名山

方兴未艾的口岸建设

民间“巴尔结”

名山口岸的现状

口岸选址

口岸大楼和码头建设

名山口岸的优势

口岸运营

未来的名山口岸

口岸未来发展规划

鹤名铁路的修建

名山大桥

独具特色的界江旅游

沿江公园

名山

山顶塔楼

国门

界碑

名山诗廊

中俄会晤站

萝北口岸大楼

中国园景区

中俄人民世代友好广场

俄罗斯园景区

犹太园景区

欢乐广场

风光旖旎名山岛

百福路

金沙滩浴场

嘹望塔和演通讲寺

黑龙庙

度假村

犹太人风情园

树上人家

俄罗斯风情园和室外大舞台

水上人冢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

“两峡一岛”界江游

龙江三峡

兴龙峡谷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由来已久的开江节

寄托祈愿的滚冰节

体现时代特点的戏水节

日新月异的渔村变化

从泥草房到楼房

乡村土路变成水泥街道

自来水工程与村镇绿化

通讯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鹤岗市的文明村

名山村的带头人

年轻的书记王刚

带头致富的村主任王有民

后记 名山印象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后记

试读章节

世界上有无数的名山大川,但在中国东北的国境线上,在奔腾不息的黑龙江边,矗立着一座海拔506米的小山——名山。名山虽无奇峰怪石、温泉云海,更无法与三山五岳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提并论,但却不失俊朗清雅,常年松柏翠绿,郁郁蕴葱。站在山顶,既可尽览界江秀色,又可远眺异国风光,别有一番风韵。

山脚下即是因山而名的名山村、名山口岸和名山农场。这山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但从这山名中就能体体会到名山人的不甘于平庸。解放前,名山的历史就不同凡响;解放后,在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名山人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不甘寂寞的精神风貌。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数十年战乱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生凋敝、百业待兴,如何医治战争的创伤成为一大难题。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把眼光转向了中国东北角的三汪交汇之地——北大荒。地处北大荒腹地黑龙江边的名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豺狼”的荒凉、肃煞的景象。在党中央“开发北大荒,建设新边疆”的口号引领下,一批批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外省移民来到了北大荒,来到了名山。在名山的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垦荒者们把热血与汗水、勤劳与智慧献给了名山,献给了北大荒;他们把如火的年华、壮丽的青春献给了名山,献给了北大荒;他们把宝贵的生命、崇高的理想献给了名山,献给了北大荒:他们把钢铁般的意志、不屈的灵魂献给了名山,献给了北大荒。名山人与各地垦荒者一起,共同创造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他们所树立的“北大荒人”的英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名山大地上,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彪炳千秋、永放光芒。

十年浩劫后,理性重新回归神州大地,告别了垦荒的冲动与喧嚣的名山人也开始重新思索自己前进的方向。名山的出路在哪里?正当名山人不知何去何从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到了黑龙江畔的这个边远渔村,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为名山人指明了方向。名山人不再迷茫、惆怅,立即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名山口岸的开辟工作始于1987年,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工作,于1993年5月28日口岸正式开通,投入运行。经过不断建设,名山口岸已经成为我省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极具吸引力的边境口岸之一。2001年,名山口岸进出口货物近7万吨,一举超过名山口岸历年进出口货物之怠和,成效斐然。名山口岸自此进入了大踏步发展时期;2002年,名山因其良好的口岸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越来越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全年进出口货物攀升到13万吨;2003年,口岸进出口货物13.54万吨,出入境人员11814人次,实现贸易额7571.6万元人民币;2004年,口岸进出口货物17.04万吨,出入境人员18800人次,实现贸易额10918.69万元人民币。口岸货运量在黑龙江省沿江18个口岸中,由1997年的排名倒第一跃居到全省所有口岸的第六位。

2001年,名山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资源贸易为主,纵深旅游为辅”的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拓宽旅游的途径,改进口岸设施。在这种发展思路的引导下,名山的界江游、口岸游蓬勃发展起来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在进入名山的整洁宽敞的水泥路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拱形牌坊,上面是红瓦飞檐,两边分别写着“去南海避寒.来北江消暑”,正中则是“名山沿江风景区欢迎您”几个醒目大字。“南海避寒,北江消暑”是鹤岗市和萝北县依托名山旅游资源的特色,面向全国打出的“南海北江”品牌。就名山来说,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在加大旅游资源硬件建设的同时,名山还大力加强旅游的软件建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每年4月底的开江节,江面封冰进开,宛若干军万马,气势如虹;7月16日是一年一度的戏水节,炎炎烈日之中,乃觅得一消暑好去处;年底冰雪节更是在如镜的江面和广褒的雪原上尽情感受着独特的北国风光。节日搭台,经济唱戏,多方受益。在各个节庆日期间,丰富多彩的商业活动、文艺演出、友谊比赛等层出不穷。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的友人和客商赶来参加这些节庆盛会,从而使名山在区域外、省域外,甚至在国际上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为边境旅游明星村。

从熊吼狼嗥到农机欢唱,从野草莽莽到良田沃野,从荒无人烟到瓦舍楼房,从界江渔村到开放口岸,从文明盲区到旅游热点,这就是名山的发展历程。回顾历史,一代又一代的名山人在北大荒精神的激励下,在振兴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展望未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兖满勃勃生机的名山,作为界江明珠定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P1-2

序言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部的界江,黑龙江省是中华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亘古以来众多先民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栖息繁衍,以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方式创造了黑龙江流域令世人惊叹的璀璨文明,为开发和守护这块热土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黑龙江流域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使。黑龙江由中国的第三大内河变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界江。尽管这一地区很早就受到国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关注,但直至目前,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限于边界、历史、民族、自然生态等领域,而对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地区作整体的历史透视和文化形态梳理、对边界线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改革开放30余年来,黑龙江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况,为进一步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此,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经过反复研讨准备,于2008年夏天正式启动了“大界江畔——沿黑龙江百村历史文化行纪”课题。具体分工是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厉声、于逢春教授起草《当代中国边疆(黑龙江)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调查大纲》与《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入户调查问卷》,黑龙江大学段光达教授组织该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进行本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术调研与考察。

在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者们行走于中俄三千多公里界江地区,足迹上起洛古河口,下至抚远三角洲,选择沿黑龙江边界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100个行政村,以基层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切入点,在了解该地区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一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总体设计,将调研重点放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宗教活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文化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还试图找出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

此次沿黑龙江100个行政村的调研是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系统调研。调研获得的资料主要包括新发现的各种原始资料,如各级各类政府文件、统计资料、访谈记录、民间书信、讲演稿、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资料、影音资料等。这为对该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翔实且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学者们在调研中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这不仅为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是弘扬黑土文化,发扬龙江精神,打造黑龙江的新形象、新特色,推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编写的《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写者们用优美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调研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对掀起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开发黑龙江的热潮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献给建国60周年庆典的贺礼。

最后,我代表“课题组”对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的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的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再次表示感谢!

厉声

二○○九年九月十日

后记

黑龙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其流域面积约184万平方公里。黑龙江流域文明的起源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基本同步,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仅对中华文化,而且对整个东北亚地区,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始终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探究,不仅有着学术上的广阔空间和前景,而且有着日益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尽管近代以来,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剧烈,黑龙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中俄两国的界江,但无论怎样界定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时空范围和内涵,黑龙江沿岸的历史文化都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重点和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以及这里自然条件的艰苦和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自身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学者对长达3200多公里、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界江沿岸的历史文化研究并不系统和充分。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巨大成就,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特别是2000年刘东辉同志《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一文的发表,标志着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边界、历史、民族、宗教、自然地理和生态等单项问题,少有对3200多公里长的边界地区的历史演进给予整体透视和文化形态的系统梳理,也缺乏对边界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典型研究,这不能不说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一个缺憾。

从2007年冬天开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厉声主任的建议和策划,我们在黑龙江沿边界地区选择100个左右村屯,开展了大规模、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在考察当地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同时,还注意了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宗教活动、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多方面情况,最终形成完整的系列调研报告,在建国60周年庆典来临之际奉献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厉声教授曾会同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其他领导和研究人员,几次来黑龙江与我们反复商谈、设计调研方案,并确定了调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廓清历史原貌,梳理文化形态,查找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的发展理论,以推动黑龙江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有机统一。此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陆续奔赴江边,在实地考察寻访、收集整理资料、客观研究总结等过程中付出了诸多艰辛。

在丛书付梓之际,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

感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I心主任厉声教授,他在提出了开展百村调研的建议后,又多次亲赴黑龙江,对调研考察方案的设计等多方面工作给予了具体而精心的指导。

感谢我们的老校长、省委宣传部衣俊卿部长和现任黑龙江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他们对调研工作的肯定、关注与支持使调研课题被列为2008年黑龙江省社科基金规划重点项目。

感谢调研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村屯那些质朴的乡亲们,他们的热情帮助和积极配合使调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感谢天津绿洲燃气公司总经理陈亚明先生,这位20年前从黑龙江大学毕业的成功企业家的慨然相助,使调研考察的工作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感谢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李小娟女士和副总编辑刘剑刚先生,他们对边疆文化建设事业的忠诚与执著使得本丛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繁复的编校工作,如期出版问世。

最后要感谢参与调研考察工作的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和研究生们。两年来,他们在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克服了重重困难,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利用寒暑假和黄金周假期奔走于从洛古河口到抚远三角洲长达3200多公里的黑龙江右岸。他们在考察调研中表现出来的对边疆文化事业的热爱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歌可泣。

我们的调研工作仅仅是开始,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也存在不少缺憾和不足,但我和课题组的同仁们会努力坚持下去。我们坚信对边疆地区历史沿革进行切近考察和客观的概述,将以雄辩的历史回声构筑21世纪文化戍边的新长城;对边疆地区文化形态的透视和梳理将描绘出黑龙江边一幅意蕴独特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情画卷;对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详尽记录和对今昔对比巨大变化的具体展现就是歌颂改革开放在黑龙江地区伟大实践的光辉史诗。

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悠远、宏大、深邃,永远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段光达

记于国庆60周年之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4: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