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一本世界文学名著,至今已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流传着。它大体上可以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圣经》是一本内容深沉、年代久远的宗教活动记录,在长年累月的宗教生活反省中孕育而成;记载的是先知、诗人、圣贤、使徒、民族英雄等与上主在一起的宗教经历和体验。他们在走过了人生伟大的旅程之后,有些人以口述的方式,有些人则以文字记录,把他们生命中酸、甜、苦、辣的遭遇,和他们对人生深刻的观察写下来,便成了今日《圣经》的主要脉络。本书就是以较为浅显的故事形式向读者描述《圣经》中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部《圣经》普及读物,由大作家撰写、大画家插图,面对的是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它以故事的形式阐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经典作品的精髓,内容丰富完整,文笔优美生动,中译文淳朴流畅,插图特美,风格独特。
该书自1972年在奥地利卡尔·于伯劳特出版社出版以来,常销30年,销量达300万册,版权输出到美国、丹麦、瑞典、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南非、日本、韩国和中国。
书中人名、地名根据中国基督教协会新标准修订版简化字和合本《圣经》译出。
何等的幸运!何等的变数!昨天约瑟还身陷囹圄,在监牢里度日如年,今天他竟然成了整个埃及王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的权势差不多和法老本人一样大——如今的约瑟掌握着整个国家的权力机构。
可是约瑟并没有因此而妄自尊大。他为自己一生中那惟一的一次狂妄行为而吃尽了苦头,这一回他不断地告诫自己:现在我是在为整个民族的福祉而负责任,我一定要谨言慎行。
他马上命人开始修建巨大的粮仓,那些粮仓修建好了以后并没有长久地空置在那里,因为正如约瑟所预言的那样,埃及遇上了前所未有的丰年。当时的埃及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田野里麦浪滚滚,海枣压弯了枝头,肥美的牛羊成群地牧放在草原上。尽管埃及人根本不在乎把一切都挥霍掉,他们更喜欢过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可约瑟强迫他们,将每年收成的一半上缴给法老,然后储存入法老的仓库。
一连七个丰年过去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再一次验证了约瑟的预言,整个非洲大陆到处都开始干旱,连那给大地带来丰收的尼罗河都干涸了,埃及也没有雨水,至多偶尔落下几个雨点,到处都是一片枯黄。
这样的年景一年又一年,一直连续了七年。
这时埃及人纷纷跑到约瑟面前,恳求他:“主人,卖给我们面包吧,我们什么都没有了!”于是约瑟打开粮仓,把储存的粮食卖给他们,而且他还关照手下人,不要一次卖给他们很多,因为他懂得,他们储备的粮食必须细水长流,只有这样才不致有人饿死。
可惜的是,并非埃及一个国家在遭受旱灾,埃及周边的国家,包括雅各生活的迦南,也处于这样的困境之中。
是的,雅各,约瑟的父亲,他还活着,他这时已经是一个垂垂老者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为自己失去的儿子约瑟而悲伤,而且这种悲伤犹如巨大的阴影,投射在这个家庭的生活里。
因为约瑟早已经不在身边,于是雅各就把最小的儿子便雅悯当成了他的全部感情寄托。而那些哥哥们呢?他们早年对自己的兄弟约瑟造的孽——他们把他贩卖为奴,然后把他的衣服沾染上动物血,以欺骗父亲——已经化作沉重的回忆,压在他们的心头,使得他们从内心深处弃绝了妒忌和猜疑之类的情感,不再因为父亲疼爱便雅悯而心怀嫉妒。他们私下里成千上万次地忏悔自己从前的行为,当然也祈祷着早已失踪的弟弟仍然活在世上。
于是,他们以善待便雅悯来弥补他们对别人犯下的罪孽。面对父亲疼爱便雅悯,他们怀着宽容之心,即使自己整天在野外干活,而便雅悯却待在家里,他们也绝不怀恨。他们知道,父亲仍然对他们怀有戒心,因此才不允许小儿子和他们一起外出,当年那头野兽把约瑟吞噬掉的时候,他们不是正好就在旁边吗?那些兄弟们感受着这种不信任,他们觉得很痛苦,可是他们明白,这才是他们应得的。于是他们默默地外出劳作,承受着这一切。
就在这时大旱降临了迦南,严重的饥馑也随之而来。人们都知道,只有在埃及还有粮食可买。于是雅各送走了儿子们,让他们去埃及买粮。“可是便雅悯得留在家里,”他马上加上了这句话,“他可不能再出什么事了。”
弟兄十人踏上了去埃及的旅途。到了埃及以后,他们马上被引到掌管着全国行政大权的约瑟面前,因为只有约瑟才有权力决定卖给谁粮食和卖多少。那兄弟十人恭恭敬敬地站在那位位高权重的人物面前,他们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他们谁也没有认出约瑟,可是约瑟却马上认出了自己的哥哥们。不错,这个是流便,那强壮的流便,那个是犹大,另一个是西布伦,就是他,在我大声呼救的时候曾经嘲笑过我,而犹大把我投进了枯井,然后又把我卖给了以实玛利人。约瑟的心一阵狂跳,然而他抑制住自己的激动,以平缓的声音问他们道:“你们从哪儿来?是谁差遣你们来的?”
他们回答道:“我们从迦南来,我们的父亲雅各派我们来这儿,我们想买粮食。”
“买粮食?”约瑟不容分说打断了他们的话,“所有来这儿的人都这样说,可是我觉得你们不像是良善之辈,倒像是心怀叵测的间谍!”
“上帝保佑!”他们一齐大叫起来,“我们都是老实人,我们的父亲在自己的国家里最受人尊重,再也没有人能比他的地位更尊贵,而我们十个兄弟是他的儿子。”
“十个?”约瑟问道,“真的只有十个?”
“不是,”犹大回答道,“是十一个,我们最小的弟弟留在家里。”
“原来如此,”约瑟说道,“你们说你们最小的弟弟留在家里了,可是我觉得你们的话不可信,把他带来吧,那样我就把粮食卖给你们。”
那十兄弟非常惊愕,犹大伸手掩住嘴小声说道:“这是对咱们的惩罚,咱们过去对约瑟做过恶事。”
可是约瑟听到了犹大的耳语,他眼睛里的泪水夺眶而出,因为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他那十个兄弟还在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而悔恨。可是尽管如此,他还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约瑟,于是他说道:“我已经了解了你们的悲苦,我将会以宽大对待你们。现在我就卖给你们粮食,可是我仍然坚持我原来的要求,那就是你们得把你们的小弟弟带来,而你们之中的一个人,”他伸手指着西缅,“得留下来做人质。”
那十兄弟都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面前这个显贵人物提出这样的要求。可是他们没有别的办法,他们只能服从,于是他们重新返回了迦南。到了家,又发生了一件令他们更加震惊的事情:他们打开装粮食的口袋,却发现那口袋里装着的是他们为了买粮而付出的那些银币。
这是什么意思?也许是那个显赫的埃及人施的诡计?一旦他们带来便雅悯以换回西缅,重返尼罗河的时候,他要指责他们偷盗吗?他是想要一口咬定,他们打算不付买粮的钱而偷偷把粮食带走?这个埃及人可是权倾天下,无所不能啊!
而当父亲听说小儿子便雅悯也得跟上哥哥们前往埃及时,他失声痛哭起来:“我的上帝啊,约瑟死了,西缅让埃及人给扣下了,现在又要把最小的从我身边夺走!”
“哦,我的父亲,”犹大说道,“别这样说!我保证便雅悯没事。如果我不能把便雅悯给你毫发无损地带回来,我也就不活了。”
于是雅各说道:“那么你们就去吧,万能的主保佑你们!”
P84-86
最近,有机会读到焦庸鉴先生翻译的《圣经故事》。译者在“译后记”里提到,他是少年时第一次从雨果的诗里接触到出自《圣经》的典故的。这倒勾起了我对这一方面的已如发黄照片般的回忆。那是与我母亲有关的。我记得,每当她要表示对一个她不喜欢的人的轻蔑时,便会从嘴角发出一声:“法利赛人。”后来我读英语,才知道那个词是“pharisee”,意思是“自以为正直的伪善者”。最近,又从DVD看到梅尔-吉布森执导的电影《耶稣受难记》,这才对那些坚持要把“人之子”钉上十字架的人,有了些直观性的认识,也从而对我那必定已经去到天国的母亲的基督教背景——她上过教会中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上面所说的只是个人生活方面的一件小事。倘若拓展到整个西方上层建筑的领域中去,那么,基督教文化的痕迹便更是处处可见了。随便举几个与美国文学有关的例子。我译过四本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其中两本的书名即与《圣经·旧约》有关。《去吧,摩西》用的是《出埃及记》中神吩咐摩西去将受苦的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的典故。作者用以喻指美国黑人的解放。《押沙龙,押沙龙!》则用了《撒母耳记下》中押沙龙与父亲大卫王相争斗的故事框架。作者显然想让读者看他所写的南方亲子间纠缠不清的故事时,也联想到旧约时代的污秽。杰克·伦敦有一本写狗的小说,叫《荒野的呼唤》。其实,那个词组的出典倒很崇高,所谓的“呼唤”绝非那条狗的本祖野狼的嗥叫,而是如《马太福音》第三章所写的那样:那时,有施冼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人就是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他说:“在旷野有人大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显然,只有在了解作家用了什么典故以及他是正面用或是反用、歪用之后,我们才能对一部文学作品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而《圣经》不折不扣,正是西方人用典用得最多的一部著作。因此,要想涉猎西方文化,不对《圣经》有一定的了解,肯定是难以做到的。
《圣经》除了是一部宗教典籍外,其他方面的内容亦极其丰富。今天西方人中流行着许多格言、谚语,它们都来自《圣经》。这里也不妨随便举几个例子。
如,不久前有人出了一本散文集,叫《寻找与寻见》。那书名即是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衍化而成的。在《马太福音》的第七章里,耶稣告诉众人:“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意思是:只要努力追求,必定会有结果。类似的嘉言隽语在《圣经》中并不少见。例如:“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务须)分清稗子和麦子。”“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撤。”这些名言,不但见诸于许多经典作家的笔下,而且也已进入民间语言。西方人常说的“太阳底下无新事”,“太阳照常升起”,也都是出之于《圣经》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圣经》中的一些名言,如:“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又如:“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免得它们用脚把珍珠践踏。”它们都宛若是我国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明珠暗投”的逆向式的表达。这也足以证明,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的经验与智慧,往往是有相通与共同之处的。
《圣经》中有些话,若是拘泥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似乎颇难让人接受。如:“有人打你的右脸,把另一边也转过来让他打。”但是,倘若从本质上而非从字面上去体会,那无非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表达方式,也未尝没有积极意义。我们汉语中不是也有“九折肱而成良医”这样的推至极致的修辞方式吗?谁又会真的将手臂折断九次之多呢?因此,只要不是死读书,自然不至于“读书死”的。《新约》里还呼吁:“有人想拿你的衬衫就连外套也让他拿去。”并说:“富人要进天国,甚至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倘若不是执著地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解释,那么,这些劝告的话的本意无非是:惟有善于舍弃,才能得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回报。这就是《新约》中所说的“施比受更为有福”的道理了。也许,这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宣讲这样的教义的地区,恰恰能出现那么多的基金会与慈善家吧。
《圣经》无疑是一本需要认真去读但是又不易读懂的书。它时代古远,作者众多。有的部分是某民族古代传说的记载,有的则是历史,甚至是档案资料,有的是民间文学材料(有如我们的《诗经》),有的则是《论语》式的弟子们对大宗师嘉言懿行的记录。对古代史特别是古以色列人历史背景了解不多的年轻人,要让自己一下子理清书中纷纭的头绪,确实是比较困难的,至于说去体会出其中深刻的哲理与感人的艺术力量,那就更非易事了。好在国外不断出版有阐释性或改写式的《圣经》辅助性读物。焦庸鉴先生所译的这本2002年维也纳出版的格特鲁德·福森奈格女士编写的《圣经故事》,便是其中比较适合我国读者的一部。它改编得比较忠实严谨,文笔亦生动自然,而且还配有雅诺什·格拉宾斯基的精美插图。中译文亦适当运用了较为淳朴自然且又流畅生动的语言。这就使读者能够用较少的时间大体上掌握《圣经》的基本内容与时代气氛,以便日后再进一步阅读《圣经》原著。我想,这样的一部书是一定会受到有心想了解基督教文化的读者的欢迎的。
2004.3.16
先说一件旧事吧。记得很多年前,约莫是三十多年以前了吧,曾经有一本薄薄的小书流落到我的手里。那是一本雨果的诗集,名字大约是叫《雨果诗选》(是吗?我记不太清了)。也许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了,今天那本小书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只是它那暗黄色的封面,一帧雨果的正面像(须发皆白,蓄着长长的胡子),里头的一句诗:吹吧,不断地吹(好像是这样的句子),再有就是两个古怪的名字:约柜和约书亚。我那时小小年纪,刚刚读过雨果的半部小说(《悲惨世界》前三本),读得如痴如醉,对于作为诗人的雨果却不甚了了,所以对何谓“约柜”,约书亚何许人,诗人雨果何以要发出那样的呐喊,竟然压根儿也没有继续了解的兴趣,甚至都不记得那“吹吧”是吹什么。再加上那是一个“书荒”的年代,可那时却有那么多更加吸引人的“好书”过我的手,通常要求一两天就要还,于是我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也没有兴趣去为上述问题寻找答案。我当年一直都不知道这两个名字与《圣经》有关,以为那不过是两个外国人的名字罢了。我今天猜想,这样的一句诗留在我的脑海里,这么多年都没有被遗忘,可能是因为那样的一个句子充满了来自远方的强劲的力量,充满了某种神秘的召唤,对于那个时代的我来说太过古怪,难以忘记。
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之间三十几年就流走了。在这几十年里,那句诗偶尔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甚至会滑落到我的嘴边。我曾经偶尔把它当成一句颇神秘的“口号”呼唤上几声:“吹吧,不断地吹!”作为大声呼唤出那个诗句的人,我只是觉得好玩儿,完全不知道我嘴里的那个句子意义何在。而旁边听着的人,竟然也从来没有表示过诧异,或者有多知多懂者,告诉我那一句诗的含义。
这几十年里我曾经不止一次草草地翻过《圣经》(心里总是觉得我应该了解《圣经》),我手里甚至还有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圣经》: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人民出版社受国内天主教组织的委托,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曾经印过一本《圣经》(非卖品),我手里刚好有一本,那是我第一次片段式地、有头无尾地阅读《圣经》;另外一本是我在我母亲家附近的一个旧书摊子上搜罗到的,只有《新约》,想必是基督教会印的。那个版本又勾起了我对《圣经》的兴趣,于是我再度试图阅读这本我当时花了15元钱买下的书,以至于它在我的书桌上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毫无疑问,以我当时对《圣经》那种片段式的、浮光掠影的阅读,这约柜和约书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吹吧,不断地吹”和他们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我仍然不明就里。我可能根本就没有读到“约柜”和“约书亚”出现的章节。
直到这一次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翻译《圣经故事》(借此机会把《圣经》从头到尾翻了一遍),译到了下面一段文字,我才确切地知道了,原来约柜竟然是一个柜子,那里面装的是上帝假摩西之手写下的“摩西十诫”:摩西这位伟大的人物还如同一个严厉而又慈祥的父亲那样对待自己的民族。他指定亚伦和他的儿子为祭司,他还选中了一个营帐,作为圣帐,保存以色列入最珍贵的物品,一只华贵无比的柜子,那里面就安放着那两块写着十诫的石头。那圣帐名叫“约帐”,而那柜子,被称为“约柜”。在随后的一段故事里,我读到了下面的文字,则告诉了我何谓“吹吧,不断地吹”,谁又是那个约书亚:后来,当他们围攻耶里哥城的时候,面对着那么坚固的城墙,眼看着以色列入破城的希望已经完全落空了,是上帝命令他们,连续六天每天六次,到了第七天则是七次,抬着约柜,围着耶里哥城转圈。当其时祭司要吹起他们的号角,而所有的以色列入都要发出愤怒的呐喊。后来发生的一切果然如上帝所预言的那样,到了第七天第七次绕城之时,祭司吹响了他们的号角,以色列人民发出了战斗的吼号,只见耶里哥那坚固的城墙和城门顷刻之间坍塌了,将那座城池的保卫者埋葬在一片瓦砾之中。那之后不久,当灰尘的浓烟从耶里哥城的废墟里升起来时,以色列入)中进了耶里哥城,最终占领了耶里哥城。当时领导以色列人进攻耶里哥城的,就是约书亚。他乃是摩西的继承者,是又一个伟大的犹太先知。正是他,率领着以色列入,抬着约柜,吹着号角,发出愤怒的吼叫声,连续七天,一直到耶里哥城在他们的脚下坍塌。原来那是一句有着巨大的神秘力量的咒语,它所暗示的,是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又一个约定。
那之后的某一天,我走进社科院图书馆的中文书库,在书架上翻到了那本《雨果诗选》。书是作家出版社出的,译者是闻家驷。我找到了那首诗,发现那首诗的名字就叫“吹吧,不断地吹”。至于所吹之物,竟然是思想的喇叭。诗人雨果要不断地吹的,是思想的喇叭,他坚信那思想的喇叭会吹得僭越者的王座也如同耶里哥城一般骤然坍塌,他是借用《圣经》之中的这个典故,来表达他心中的信念。至此,那萦绕在我心里几近四十年、不是问题却仍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名字,约柜和约书亚,便终于有了一个准确的答案。
面前的这本《圣经故事》,文字古雅朴拙,装帧精美,几乎每一个故事都配有一幅色彩绚丽的插图,与其说是一部教化世人、传播圣哲思想的宗教书,莫如说是一部老少成宜的神话故事集。书中从《旧约》里选了68个故事,从《新约》里选了69个故事,从比例上看,大体上是平衡的。
在《旧约》的那些故事里,古代的犹太人为上帝与他们的先知所建立的盟约所召唤,所激励,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交界处的巴勒斯坦及其周边地区不断地流徙,历经战乱、饥荒、疫病等等的磨难,南到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北达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寻找那块上帝许给他们的土地凡数百年。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才是上帝的选民,那土地乃是上帝许给他们的,是他们当仁不让的家园。于是在《旧约》的那些故事里便充满了为着占领,为着保卫那一片土地而进行的流血厮杀。
据说犹太民族所属的古希伯来人,与生存在他们周边的迦南人、叙利亚人、巴比伦人以及阿拉伯人同属闪米特人。可是从这本《圣经故事》里可以看出,古代的犹太人对于生存在他们周边的部族充满了蔑视和敌意,而那些人对犹太人也是虎视眈眈,或以武力乃至血腥的屠杀对待之,或试图改变他们的宗教信仰,从根本上消除他们那种“上帝的选民”的自我意识。那是民族性与民族性的抗争,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的抗争,以坚定对坚定,以执拗对执拗,以血腥对变本加厉的血腥,于是一本《圣经·旧约》就成了中东地区战乱频仍、流血事件不断的历史的注解。
美国的犹太裔女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曾经给置身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以色列国描绘过一幅很不妙的前景:倘若他们不能与周边地区的民族和睦相处,他们一定会鹤立鸡群、四处受敌,不得不把大量本应用于富国富民的财力和人力用于战争。她的这种担心,基于她对于犹太人历史和现实的了解,基于她对于巴勒斯坦地区地缘政治的深刻认知。她的话竟然一语成谶。那些以“上帝的选民”自居的以色列人与周边的不同民族不共戴天,或者反过来说,周边的那些阿拉伯人对于像钉子一样楔入他们心脏的以色列入犹如骨鲠在喉。看来历史并没有本质上的进步,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与《圣经·旧约》之中的巴勒斯坦地区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犹太民族仍然是一个为苦难所纠缠的民族,而他们自己的苦难也带给了那个地区连绵不尽的动荡和战乱。
读过《圣经故事》里的旧约部分,你也许会惊异地发现这样一个悖论:是“上帝的选民”给了犹太民族以巨大的凝聚力,给了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给了他们不屈不挠地与异族抗争、争取和保卫他们的家园的勇气和力量;可是,也是这“上帝的选民”的信念,使得他们在他们生存的那个地区卓然不群,从骨子里蔑视周边那些崇拜“怪力乱神”的其他民族,使得他们不得不好战,以持续不断的“圣战”保卫上帝赐予他们的家园。数千年下来,这“上帝的选民”已经深深地烙进了犹太人的灵魂,甚至成了他们的某种“集体无意识”。 至于《圣经故事》的新约部分,则与我们读过的其他宗教故事,比如《佛本生故事》,有着本质上的相似。那佛本生故事乃是释迦牟尼如来佛前生的故事,那其中的篇目,诸如“鸽王焚身济梵志”、“忍法龙慈心救毒龙”、“快目王施眼”、“子孝道父母”、“尸毗王割肉贸鸽”、“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月光王以头施人”、“施达拿布施济众”、“须阁提割肉奉崇”等等,无非劝人行善,以孝道待父母,以仁爱待世人,甚至以恕道待仇敌,不惜舍弃自己的肉身。而《圣经·新约》之中的耶稣,当其被钉上十字架,慨然赴死,继而复活之前,也是一身布衣,两手空空,以上帝的儿子的身份到处传播着上帝对于人类的爱,救人于水火之中,以一己的言行教会世人以仁爱之心待人,以景仰和爱戴之心待上帝。
不过《圣经·新约》故事之中讲述最多的,还是基督耶稣在众目睽睽之下制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只需要用手轻轻触摸患者的头颅,就能够使跛子健步如飞,使盲人睁开眼睛看世界,使垂死者恢复健康,甚至使已经被安葬的死人复活。在他的鼓励和言传身教之下,他的那些信徒们,从前不过是木讷的渔夫,是鲁钝的农人,是终日躲避在耶路撒冷的城墙下面替罗马人收小钱的税吏,后来也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忘情地传播基督耶稣的信仰,甚至敢于为那些病入膏肓的人治病,只消伸手去触摸患者的头颅,便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毫无疑问,是信仰赋予他们自信和力量。
当然,所有这些,对于普通的中国读者来说,是神话故事。将信仰上帝这一层放下不论,将基督耶稣那无边的法力这一层放下不论,《圣经故事》里一再形象地讲述的那些道理,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宽恕之道容人,以睿智和敏锐察人,以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是我们今天的这个世道多么需要的品质啊!
2004.2.28.于官园
改编忠实严谨,文笔生动,中译文淳朴、自然、流畅,插图精美,是广大中国读者了解基督教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一个窗口。
——《世界文学》前主编、著名翻译家 李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