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旦:“寒冷体验日”
2009年1月1日,久违的“元旦寒冷体验日”再次到来……
这是个格外寒冷的冬天……
没有暖气的冬天,蔓延了俄罗斯输欧天然气管道沿线的国家——18个欧洲国家正在被慢慢地“冻僵”……
与萨拉热窝退休教师科尔迪奇以及保加利亚寡妇帕夫洛娃一样,许多人惊骇于这个集中供热中断而显得格外寒冷的冬季,显得手足无措:而罪魁祸首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因天然气售价谈不拢,分别切断了对乌克兰和欧盟的天然气供应。
一场没有硝烟,却不断喷射着口水,弥漫着指责、猜忌,以及大国暗中较劲的“天然气战争”,已不宣而战!
2009年的这个冬天,欧洲实在是有点冷。元月一日,俄罗斯以乌克兰截留俄输往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为由,中断对乌克兰天然气的供应,由于俄输往欧洲的天然气主要从乌克兰过境,停止向乌供气也就意味着停止向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5天以后的凌晨,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波兰、捷克等欧洲国家都因乌克兰关闭了三条从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管道而饱受其害——甚于往年的暴风雪和严寒席卷了欧洲18个国家,“天然气危机”则加速这种寒冷——在全面断气的18天里,各国社会工作者和救援人员,在冰窖般的养老院、巷口、街头、近乎废弃的贫民窟里,陆续找到了十几具冻僵的尸体……
欧洲人在这个寒冬是实实在在地感受了冬天的严寒。
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里……
场景之一:保加利亚:取暖设备被抢光
在保加利亚西部城市索非亚,70岁的寡妇帕夫洛娃指着显示华氏43度(摄氏6度)的温度计说:“我很冷,也很生气。过去我们一直都在依赖俄罗斯,现在这么冷,只显示出对俄罗斯的依赖没有减少。不知道政府谈判的人都在干什么,而他们(俄罗斯人)一定想冻死我们!”
寒冷和恐慌在保加利亚全境蔓延——保加利亚96%天然气供应依赖俄罗斯,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欧洲国家之一。“由于俄罗斯切断天然气供应,保加利亚多家学校、幼儿园被迫停课,很多企业也被迫停工,医院也表示不再接收患者,甚至第四大城市库伦的中央暖气系统也失去作用。多家工厂陆续停产。”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自“断气”后,被困在没有中央暖气系统的冰雪城中,成千上万的保加利亚人涌向了电器商场,多个城市的电暖气和其他取暖设备被抢购一空。使用电暖气的居民人数激增,导致保加利亚的电力供应不堪重负,随时有崩溃的可能。在许多城镇,人们因付不起家里的暖气费,被迫聚集在咖啡厅取暖……
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里……
场景之二:波斯尼亚:被迫砍树、高价购煤
与保加利亚面临的处境类似,巴尔干半岛的其他国家,特别是波斯尼亚,情况甚至更糟。“我们的400万人民正处于危险之中。”外交部长斯旺·阿尔卡雷说。散热器已冷却了24小时,因为天气太过寒冷,工厂的工人们已被迫回家。不少人被迫砍树取暖,或者从黑市高价购煤,重燃近于古罗马时代的古老壁炉(见图2—3)。而在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摄氏零下10度的天气,51岁的病休教师科尔迪奇的家中,因为而没有暖气供应,又没有体力去“砍树”;在接下来的冰冷岁月中,只能瑟缩在毛毯里苦熬时日了……
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天里……
场景之三:斯洛伐克:国家已进入紧急状态!
除工业生产用气供应受到威胁外,受到俄乌第三次“天然气大战”影响最为惨重的应属斯洛伐克。其能源供应98%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提供的天然气能源,几乎在“断气”伊始便很快无法支撑。斯洛伐克宣布进人“经济紧急状态”。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部分商业机构停业。国家被迫动用了数量少得可怜的天然气储备,以应对燃眉之急;并呼吁国民利用可代替燃料……
同样是“被断气”和挨冻,令邻国奥地利举国恐惧的则是:由于能源突然中断导致的寒冷,斯洛伐克显然正在丧失对欧洲能源集体安全的依赖和信心。斯洛伐克政府宣布,随着情况继续恶化,不得不放弃其加入欧盟承诺的条件;将不得不重新启动已遭关停的前苏联时代的核电站。“放弃其加入欧盟承诺的条件”,三日内着手“重新点燃Jaslovske Bohunice核电站的核反应堆”。
Jaslovske Bohunice核电站,运行采用旧式俄制反应堆,奥方一直认为其危险性比当年的乌克兰境内部署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所造成的生态恐怖。该电站距奥斯边境50千米,距奥首都维也纳仅仅100千米。目前奥地利周边国家分布着近20个核电站,由于俄乌“斗气”,深深地刺激了斯洛伐克近乎疯狂的饮鸩止渴之举:新一轮核电站的扩建又将重上日程!奥地利和周边几国不免几分沮丧,十分无奈,以及万分惊恐……P28-30
自《石油战争》以来,符合低碳趋势的、实现能源替代的国际能源新格局在剧烈的重组中。作者深入浅出地揭开了“气体能源时代”一个为新财富权利而战的、栩栩如生的天然气博弈之巨幅场面。
徐锭明
原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著名能源专家
如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身处“规则重写”,国际能源新秩序正处在分化、重组的时代,气体能源:新的财富核心,谁掌握了天然气的经济控制权,谁就将掌握整个世界!
李连忡
著名经济学家、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描写与刻画能源领域激烈争夺,明争暗斗,甚至军事冲突的经济纪实作品,并不鲜见。而本书,在长期观察和积累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从普通公众的视角独特地观察,为读者翻开一部“新型能源战争”历史画卷。
张来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博士生导师
作者在长期跟踪、深入研究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基础上,力求以大量的史料和国际能源政治经济实证研究,揭开“后石油时代”新的能源战争对天然气争夺的现实帷幕!
车长波
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一部 热战篇 欧亚:纷争再起
第一章 莫斯科,2010年3月5日,清晨
第二章 俄乌“斗气”V.S.欧洲“断气”
第三章 气从何来?如何而来?
第四章 终极“路线”之争:“逃离”乌克兰!还是“驱逐”俄罗斯?
第二部 暗战篇大中亚、东北亚:大国牌局
第五章 大中亚:“破碎世界”的能源新变量
第六章 东北亚:四国煮酒论英雄
第三部 钱战篇谁翻乱我的钱包?
第七章 “气化”的世界和中国
第八章 定价之战:能源财富转移的“阳谋”与“阴谋”
第九章 政策之战:气体能源财富之分配与再分配
第四部 谋战篇天然气时代财富大挪移
第十章 替代之战:气从何来?气向何去?
第十一章 竞合之战:“天然气OPEC”开启新时代
第十二章 “后石油时代”能源安全面临再平衡风险
尾声 多元化:低碳时代实现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
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中心议题,甚至成为国际政治的重心。国家间围绕世界能源的控制权所进行的激烈争夺,各国维护自身利益所制定的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各国政府积极主导的替代能源开发,使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而油价波动、低碳经济、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诸多问题,不仅是政府首脑、智库学者的案头工作议题,而且成为切切实实的民生问题。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各个方面,而伴随着能源问题的国际化,中国也从国际社会的幕后走到台前,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
中国石油作为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承担着履行政治、经济、社会三大责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围绕着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这一战略目标,积极实施“资源”和“市场”两大战略,注重国内外资源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取得巨大成就。但是,能源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石油企业的海外发展往往伴随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引人瞩目的中俄石油管线一波三折,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无果而终,无不打着深刻的政治烙印。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创业经验,给扩大国际能源合作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组织国内外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能源领域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将学术研究与企业决策支持相结合,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为此,我们考虑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从国外规模引进一批优秀的国际石油政治、经济、金融、法律类图书,翻译出版,并与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组成“读点石油财经”丛书系列。计划每年出版约1 0种左右的图书,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和决策支持作用。
我希望通过“读点石油财经”丛书的陆续出版,为石油企业广大干部、员工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石油财经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为大众读者拓宽能源问题的全球视野。
王国樑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党组成员
2010年8月
化石能源枯竭的声音不绝于耳,频繁的能源战争此消彼长。以天然气为代表。“气体能源”时代的大潮正风起云涌,“天然气战争”的帷幕开始一卷卷展开。
俄罗斯和乌克兰斗气之举已家喻户晓,围绕中亚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暗战”已然启动,东北亚地区上演了最富有特色、也最为复杂而生机勃勃的多边国家问能源博弈。如同欧亚地区、大中亚及东北亚地区,围绕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管线过境权、天然气贸易定价权,在中东、东南亚、东亚及澳洲等富饶的天然气产地和市场,天然气战争亦如火如荼!
低碳时代,气体能源必将在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天然气必将成为工业文明的血液。在一个新趋势之“气体能源化”的世界里,谁控制了天然气资源,谁就将控制世界。
本书作者在考察能源工业史和能源工业革命中,看到“低碳能源”时代工业化国家必然深陷“天然气战争”的历史宿命!希望以此书所触及的气体时代能源战争的地缘特性、经济属性、政治谋略,更力求在纷杂的表象之下,为已经战火盈天的全球各地“天然气大战”把脉:借助能源战略“多元化”,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支点,以能源产业革命内在的动态替代为出路,使世界各国避免对“气体能源”单向依赖和多角争斗,从而建立世界低碳新秩序!
本书将天燃气提到了国内业界较高的高度。本书在深入研究能源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基础上,以大量的史料和国际能源政治经济实证研究,揭开全球对天然气争夺的现实帷幕。采用史料扎实、客观,所借鉴现实文献具体、真实,所刻画的“天然气战争”生动、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