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二日
许多人觉得人生如梦,近来这种感觉也萦绕我心。我看到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受到局限;我看到人们为生计奔波劳累,为延长生命筋疲力尽;我还看到世人的探索精神在妥协中消失殆尽,他们把自己囚禁在牢房,还在那里绘上自欺欺人的美景。每当我看到这些,威廉,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开始反省自己的人生,我竟然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生机勃勃的世界。一切都在我的意识中游荡,我微笑着,憧憬着,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道路。
凡是知识渊博的教授学者都认为,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愿望源自何方。其实,成人和孩子一样,他们在这世上磕磕绊绊,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要去往何处。他们没有固定目标,还常常受到美食的诱惑。他们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但我对此深信不疑。
我知道你会怎么想,但是我仍然认为,那些像孩子一样的人最为幸福,他们给自己的布娃娃梳妆打扮,在妈妈藏着零食的柜子旁流连忘返,一旦得到了什么美味,一边往嘴里塞,一边还嚷嚷着:“还要还要!”这样的人真是快乐。还有一些人,他们善于给微不足道的事情贴上冠冕堂皇的标签,自以为是在造福人类,并且感到无上的光荣和幸福,这样的人也很让人羡慕。谦虚的人知道自负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勤劳的人会把自家花园改造成天堂,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人气喘吁吁但依旧奋力前行,每个人都想享受太阳的光辉,哪怕只是一会儿也好。是的,这些人心态平和,因为他们心中装着另一个世界。无论受到什么样的限制,他们都是快乐的,他们的心灵都是自由的,他们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飞出牢笼。
五月二十六日
你最了解我,只要在一块合意的地方盖一间小屋,我就可以在那儿惬意地住下。我找到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地方,那里非常适合我。
距此约三公里有个小村子叫瓦尔海姆(读者不必费心去找这个地方,真实地名已被替换)。这个小村子坐落在山上,若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进村,山色美景便可尽收眼底。那儿有一间小酒馆,店主是位上了年纪的夫人,尽管如此,她还是非常热情好客,店里红酒、啤酒和咖啡应有尽有。两棵菩提树可谓是瓦尔海姆最美的风景,它们巨大的枝丫将教堂前的农舍、粮仓、小院揽入怀中。我从未见过如此幽静安宁的地方,于是我常把小酒馆的桌椅搬到树下,手捧一杯咖啡,细细品味我的荷马①。
一个闲适的下午,树下很冷清。人们都去田里干活了,一个四岁模样的小男孩坐在树下,腿上坐着一个约半岁的婴儿。男孩紧抱婴儿,让婴儿靠着自己。男孩黑溜溜的眼睛东张西望,身体却纹丝不动。这场景让我喜出望外,我坐在两人对面的一张犁②上,欣喜地将这两兄弟画了下来,顺便添上了近处的树篱、粮仓,还有几个旧车轮。我仅用一个小时,就完成了这幅妙趣横生的作品,画面自然朴实,未掺人我丝毫的想象。
这景象更增加了我亲近自然的决心,因为唯有自然才会永恒不朽,唯有自然才能孕育出真正的艺术家。人们赞美自然规律,遵守社会规则。是的,有原则的艺术家绝不会创作出肤浅的作品,正如遵纪守法的人不会被左邻右舍厌恶鄙弃。但是,正是所谓的规则,束缚了人们对自然最真实的情感,最细腻的表达。你一定会说:“你想得太多了,规则只是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修剪多余的枝叶而已。”
P10-P11
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以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创作,为欧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称赞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恩格斯评价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是真正的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他的主要作品《浮士德》与但丁的《神曲》、荷马的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评论家们并称为世界文学中伟大的作品。可是最初令歌德闻名于世的,却是他年轻时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年初,歌德怀着满腔的激情,仅用了四周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借助书信的形式展开描述:故事的主人公维特是一位多愁善感、坦诚可爱,向往平等、自由生活的朝气少年。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他离家来到瓦尔海姆。在一次去乡村舞会的路上,他结识了美丽纯洁的少女夏绿蒂,并对她一见倾心。可是这时的绿蒂已经和别人订了婚。维特对绿蒂的爱情烈火并没有就此熄灭,反而越烧越旺。为了忘掉这段不可能有结果的感情,维特离开夏绿蒂,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做低级官员。然而他在这里的生活并不如意,由于不得志,维特愤然辞职并回到夏绿蒂生活的地方,而此时的夏绿蒂已经结婚。爱情的挫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把维特逼人了绝望,困境中的他最后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本书的构思来源于作者年轻时一段真实的生活经历,文中所描述的单相思部分源自歌德在威茨拉尔做实习律师期间发生的事,其结尾部分则是根据歌德的朋友耶鲁撒冷的悲剧性遭遇创作的。这本小说面世后所引起的轰动是空前的,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们争相传阅,并纷纷模仿主人公的风度举止、穿着打扮,青衣黄裤的“维特装”风行一时。全球都掀起了一股“维特热”。诗人舒巴特称自己“宁肯终生穷困,一辈子睡干草、饮清水、吃树根,也要来体验一下这位多情善感的作家的心曲”。伦茨、克林格、席勒等作家也热情地对小说加以赞扬。席卷德国的“维特热”还蔓延到整个欧洲,一度称霸欧洲的拿破仑竞把《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了七遍之多,甚至在远征埃度的途中还带着这本小说。浪漫的人们为维特竖立了纪念碑,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为了杜绝这种负面作用,歌德甚至不得不在小说再版时写了一首序诗,劝诫青年们“不要步维特的后尘”。
这本小说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用歌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本小书的影响是巨大的、惊人的、很好的,因为它产生的正是时候。”这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774年,当时的欧洲大陆,法国大革命即将暴发,资本主义思想正微露晨曦,封建社会正在走向彻底崩溃的边缘,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4、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于一般平民的青年,但他思想超前,反对当时的封建习俗和贵族奢靡的生活方式。他渴望真诚的爱情,向往自由、平等、有创造力的生活,可围绕他的却是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社会风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奢靡傲慢的贵族,让他感到窒息。维特与社会的冲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意义。通过维特的悲剧,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实,深刻地表达了一代觉醒的德国青年内心的爱与恨、梦想与现实的痛苦挣扎。所以,维特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也代表了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思考。
歌德借助书信体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并融入了他所处时代青年的集体特征,因而“维特”能深人人心、感人肺腑,在无数青年的心中激起波澜。即使几个世纪过去,维特和绿蒂却依然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一般鲜活。可以说,高度的真实性、强烈的感染力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超越时代成为经典的前提。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略这本经典著作,我们特邀著名译者对原著进行翻译。本书文字精致唯美,整部作品就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真实、不做作,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文中更是配以精美彩插,图文并茂,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诗人的敏感心灵,也了解到了诗人生活的大环境,是读者值得收藏的读本。希望你能在本书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获得更大的教益。
《少年维特的烦恼(世界文学名著彩图珍藏版)(精)》是文坛巨匠歌德的成名作,它不只是一部爱情悲剧,它的价值在于表现了整个时代的烦恼、苦闷和憧憬。连一度称霸欧洲的拿破仑也为之着迷,即使在战火烽烟中也不忘带着它。歌德以诗意的语言、浓郁的伤感气息、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喷涌的激情勇敢地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故事的情节、文字深深感动人们的心灵,从那个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世界文学名著彩图珍藏版)(精)》作者歌德创作它时年仅二十五岁。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