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中的感恩和宽容是中国传统道德范畴里的两大做人原则。孔子的“忠恕”之道,不是叫人为圣,也不是叫人为王,而是希望我们在面临苦难和悲伤的时刻,能够化不公为力量,化不幸为祝福,凭借宽容之心,涅檗大悟之果。
《孔子叫我们宽容点》美好高欣编著,主要以孔子及其《论语》为基本出发点,融会古今,多方位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既不乏理论上的严谨性,又通俗易懂,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孔子叫我们宽容点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高欣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儒学中的感恩和宽容是中国传统道德范畴里的两大做人原则。孔子的“忠恕”之道,不是叫人为圣,也不是叫人为王,而是希望我们在面临苦难和悲伤的时刻,能够化不公为力量,化不幸为祝福,凭借宽容之心,涅檗大悟之果。 《孔子叫我们宽容点》美好高欣编著,主要以孔子及其《论语》为基本出发点,融会古今,多方位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既不乏理论上的严谨性,又通俗易懂,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 内容推荐 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是您终生奉行的做人原则呢?孔了回答,那大概就是“恕”字了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己所欲,也当勿施于人。宽容是海,可纳尽百川,宽容是雨,可滋润心田。海洋广阔,不比灭宇之宽;苍穹尤垠,不如人之胸怀。 让耳朵温顺片刻聆听圣人占训,让心灵敞开须臾在经典中荡涤。 谦谦君子,当温润如玉,给他人一次宽容,留一份温情在自己心底。 《孔子叫我们宽容点》美好高欣编著,主要以孔子及其《论语》为基本出发点,融会古今,多方位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既不乏理论上的严谨性,又通俗易懂,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 目录 第一章 孔子的做人之道 大智若愚的做人哲学 做^还是低调一点好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做人要善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或出或入要看时机 会害死人的小聪明 做人不能没有原则 诚信是为人之本 第二章 孔子的做事之道 少说话,多做事 犹豫不决会让你错过时机 没有迈出第一步,永远不会获得成功 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不怨天,不尤人 到哪个山头唱哪支歌 人靠衣装马靠鞍 感情的事不要太自私 进退要由自己来决定 成功贵在坚持 第三章 孔子的处世之道 该悠闲时就悠闲 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古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干金难买少年贫 节俭永远是一种美德 完美来自知足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超越生死 第四章 孔子的忠恕之道 一以贯之的宽恕之道 善于成人之美 学会关心别人 再亲密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多反省自己,少责怪他人 道德高尚的人不会缺少朋友 信任是最好的激励 第五章 孔子的中庸之道 见到好的就学,见到不好的就反省 态度好才是真的好 在欲与不欲间保持平衡 处理事情要分轻重缓急 低调是成功的秘诀 和谐是中庸的最高境界 第六章 孔子的学习之道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而精是这样练成的 不知才是真知 学习的三层境界 好学的最高境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 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 第七章 孔子的识人之道 小心那些花言巧语的人 见义不为非君子 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患难见真情 如何识别好朋友和坏朋友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第八章 孔子的口才之道 好的口才可以避免祸端 如何说对方才会听 该说的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千万不能说 有些话点到就可以了 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直话不妨绕着说 第九章 孔子的管理之道 守业更比创业难 闻过则喜 小不忍则乱大谋 以德服人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勇于表现才能抓住机会 能容人才会用人 学会与部下同甘共苦 有所尊崇,有所摒弃 第十章 孔子的治家之道 治家的关键在家风 孝道的传承在于家教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教育孩子要以引导为主 常回家看看 家和才能万事兴 试读章节 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其实却很聪明。有旬俚语说得好:“面带猪相,心头僚亮。”可惜颜回没有照片留下来,我们不知道他长得怎么样。 《小儿语》告诉我们:“洪钟无声,满瓶不响。”俗话说:“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如果你留意观察,生活中这种现象真是不少。 《老子》有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后来,苏东坡又补充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颜回不正是这样一个外愚内智的形象吗? 外愚内智并非一种处世的技巧,也不是基督教的那种泛爱,它是中国特有的做人的大学问、大智慧,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人生大境界。 外愚内智是大智若愚、宽怀忍让;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是处世不惊,达观权变;是外乱内整,内精外纯;是无所为,而后无所不为;是宠辱不惊,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一笑置之,不计前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藏锋露拙,明哲保身;是匿壮显弱,明知故昧;是乐天知命,顺应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与世无争,宁静致沅…… 拥有了外愚内智这种大智慧,人才会清醒,才会冷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这纷纷乱乱的“厮杀”,尔虞我诈的“争斗”;才能超越功利,超越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宁静之心,也才能做到待人宽容为上,处世从容自如。 拥有了外愚内智这种大智慧,你就会感到“天在内,人在外”,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思想获得解放,心灵得到自由。 凭着这颗自由的心,你不会再为物所累,为名所诱,为官所动,为色所惑。 拥有了这种做人的大智慧,你才能从容自若地面对一切,才能在成功时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在失败时不畏流言,不惧攻击,不失去奋斗的力量,不自暴自弃。总之,只要拥有了这种智慧,做人就不会失败! P14-15 序言 孔子(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的先世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迁居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中落,自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而立之年后开始授徒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余人,其中获得巨大成就的有七十余人。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发生内乱,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前往齐国投奔齐景公,但没有得到齐景公的任用,所以不久后又返回鲁国。鲁定公即位后,开始任用孔子,在这时期,孔子曾官至大司寇(相当于代理宰相)。然而,就在孔子即将把鲁国带上真正富强的时候,却遭到“三桓”(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的排挤。于是,孔子只好再次离开鲁国,周游于卫、陈、宋、蔡、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始终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直到68岁的时候,孔子才结束了为期14年的漂泊生涯,再次回到鲁国,专心从事著述和讲学工作。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社会。虽然他最后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却一直影响着他身后两干多年的历史进程,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性格、气质的形成,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方面,孔子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于对各种知识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孔子在学习方面也可谓是学无常师,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并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孔子不但知识渊博,而且多才多艺,在当时就几乎被当成是无所不知的圣人。但是,孔子自己却不这样看,并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孔子的谦虚也是闻名的。或许正是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让孔子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吧! 在教育方面,孔子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开创者和“有教无类”的实践者。这一点,《论语》对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将孔子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活脱脱地展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比如,同是回答弟子问“仁”,孔子对颜渊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对仲弓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对司马中的回答则是“仁者其言也切”。那么,孔子为什么用这种不同的答案回答同样的问题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颜渊的学问和修养在孔门弟子中是最高深的,所以孔子只回答他关于“仁”的纲领,而仲弓和司马中的学问则不如颜渊,所以回答他们时,就必须谈到“仁”的细目。从孔子的这种教育方法中,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孔子育人的高度的责任心。 在为人方面,孔子生性耿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而这一点可以说既是孔子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所以,当孔子去向当时的另一位绝顶高人老子请教时,老子曾送给他这样的临别赠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应该说,这是老子对于孔子的善意提醒。 在学问方面,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做人与做事的准则。而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孔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轨迹。 在生活方面,孔子虽然也主张安贫乐道,但他并不排斥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富贵。当然,如果富贵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孔子是宁可受穷也不会违背道义的。在这方面,孔子也曾经有过经典的论述,比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沦语》一书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主要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全书用语录体和对话文体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仁”和“礼”的核心思想。现存的《i八语》总共有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以及别人谈论的话为444章,记录孔门弟子之间相互谈论的话有48章。 今天,我们之所以穿越时间的隧道,剥开历史的尘埃,去重新阅读孔子,就是为了从中找到中华文化发展的源头,以及中华民族的魂魄所在,从而做到“古为今用”,使中华文化不断的发扬光大,进则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退则可“独善其身”,使自己的心灵保持一份淡泊、一份宁静,并在淡泊中明志,在宁静中达到致远的境界。 本书主要以孔子及其《论语》为基本出发点,融会古今,多方位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学说与当代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既不乏理论上的严谨性,又通俗易懂,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好书。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性,所以我们今天重新读孔子时,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走进孔子的世界,才能从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提取出对我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智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