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帝王大智慧丛书》之一的《赵匡胤的成功韬》,由东雄等编著。
一件龙袍,让他成为了上天的宠儿;一杯水酒,让他从此稳坐龙椅看似水到渠成的治国方略,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凶险与艰难?他是铮铮铁汉,双肩扛起了大宋帝国的一片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赵匡胤的成功韬略/华夏帝王大智慧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东雄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华夏帝王大智慧丛书》之一的《赵匡胤的成功韬》,由东雄等编著。 一件龙袍,让他成为了上天的宠儿;一杯水酒,让他从此稳坐龙椅看似水到渠成的治国方略,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凶险与艰难?他是铮铮铁汉,双肩扛起了大宋帝国的一片天。 内容推荐 《赵匡胤的成功韬略》为《华夏帝王大智慧丛书》之一。 《赵匡胤的成功韬略》由东雄等编著。将才出身却不乏机变与谋略。他登上王位的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其他统治者,适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和平的兵变了。他懂得韬先养晦,懂得曲中朱胜,他结束了唐未的混战局面,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尽管此后的宋朝天下并不太平,国家也不够强大,但他扭转了群雄争霸的混乱局势,使华夏大地得到了统一作为一代开国帝王,赵匡胤成功有道。 目录 第一策 闯荡军中 一、应天禅院香孩儿 二、独闯天涯萌壮志 三、投奔郭威始发迹 四、组皇家卫队再建功 五、果断决策显英才 六、征伐南唐建奇功 七、再展才华伐契丹 第二策 黄袍加身 一、成事始于得谋士 二、小心处事,明哲保身 三、不因功高而震主 四、培植势力待时机 五、造势点检做天子 六、施谋略黄袍加身 第三策 肃清政敌 一、封赏功臣赢信誉 二、厉行兵法严整军 三、初定江山赏功臣 四、先南后北定良策 五、一箭双雕取荆湖 六、大军折转灭后蜀 七、兵败太原从长计 八、一鼓作气收南汉 九、待机而动取南唐 十、卧榻之侧岂容人 十一、取大势不战而胜 第四策 怀柔安心 一、怀柔之策招降王 二、生不如死莽李煜 三、以德服人赦天下 四、发仓赈饥以安民 五、厚待旧臣.笼络人心 六、先礼后兵败李筠 七、打压拉拢除异己 八、妙法削夺藩镇权 九、从严治吏惩腐败 十、宽严有度御臣僚 第五策 革故鼎新 一、君子不重则不威 二、制其钱谷保中央 三、用文官以平藩镶 四、大刀阁斧度田亩 五、鼓励开垦兴农业 六、兴修水利惠万民 七、下令编纂《宋刑统》 八、纠正司法弊端 九、重法且不失于仁 十、定新法广辟财源 十一、变革军权制度 十二、扭转重武轻文风气 第六策 用人重德 一、用人以德为本 二、忠诚之臣得重用 三、授之殊荣于曹彬 四、贤臣用之不疑 五、任用官员必考核 六、不拘一格降人才 七、重用文人治天下 第七策 独制天下 一、太祖杯酒释兵权 二、配备军队新班子 三、独制天下三权分 四、冠冕堂皇罢赵普 五、政治联姻为兵权 第八策 修身治世 一、知错即改真君子 二、纳谏如流诚可贵 三、听弟之言保名节 四、不念旧恶显大度 五、有情有义大丈夫 六、奋发读书补缺憾 七、崇尚节俭立榜样 八、景仰礼祭先帝王 九、母之言,不可违 十、严格教子父之责 十一、心思缜密慎办案 十二、率真性格显本色 十三、历史功过任评说 试读章节 一、应天禅院“香孩儿” 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周平王避犬戎由旧都镐京东迁到洛邑之后,历经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几朝的经营,洛阳这座中原重镇近千年的历史地位已是非同一般。 洛阳北依邙山、黄河,南望洛河、伊河,西据秦岭、潼关之险,东靠虎牢、黑石之固,雄踞天下之中,自古为中原逐鹿之地。周公东征、楚汉争霸、吴楚平叛等著名战争都与这一战略要地紧密相关。 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将军、皇帝,像周成王、周平王、项羽、刘邦、周亚夫、刘秀、曹操、刘渊、拓跋宏(孝文帝)、杨广、武则天、朱全忠、李存勖都曾在这里施展过身手。 宋人范仲淹曾拿开封和洛阳作了一个比较,说:“洛阳险固……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 洛阳还是著名的商业古都。“东贾齐鲁,南贾梁楚”,战国时期的白圭被天下经营者奉为始祖。那时,巨商大贾,风行天下。 唐代的洛阳城“飞观紫烟中,层台碧云上”,“嚣尘暗天起,箫管从风扬”,其繁华和富足由此可见一斑。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二月十六日,在离皇宫不远的夹马营赵府,一名男婴呱呱坠地,降生在这个笼罩着帝王之气的都城。此人就是后来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充当了数十年主角的宋太祖赵匡胤。 此时正值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的第二年。这位出身于沙陀的少数民族皇帝,年过花甲且目不识丁,深感难以胜任一个中原皇帝的重任。所以即位之后,他天天晚上都要在宫内焚香祷告,祈求“真龙天子”的出世。有一部历史专著曾记载:李嗣源每晚焚香,嘴里总是喃喃自语:“吾本蕃人,因乱为众人励推,愿上天早生圣人,与百姓为主。” 有关赵氏家族的史料,比较确切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赵匡胤的高祖赵朓。既然是皇帝,追祖寻根并找出合理的依据,便是文人的责任。 据王称《东都事略》等书的记载,赵家祖籍河北涿郡,这里属于古燕赵之地,既多慷慨悲歌之士,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赵匡胤出生的年代,这里还是后唐与契丹交战的战区。 赵胱生活在唐代,曾当过水清、文安、幽都的县令,是唐代的下层官吏。他与他的后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一他不是武将,唐代县令属于文官性质;其二是就地为官,活动范围没有超出家乡。 赵匡胤的曾祖父赵埏生活的年代,已是唐代藩镇势力上升时期。赵珽历任藩镇属官,累兼御史中丞。从他的这种经历来看,他所任职的藩镇,当时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地位,否则朝廷不可能派出这样高级的官员去充当幕僚。 应该说,赵氏家族在此时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赵珽已经走出了他父亲为他设置的生活圈,开始离开故乡向外发展了。 赵匡胤的祖父赵敬,令人刮目相看,曾出任营、蓟、涿三州刺史。这样的成绩,对于赵氏家族同样十分重要,一是赵敬充当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文官变成了文武兼备的官吏;二是由幕僚变成了头目,完成了“治于人”到“治人”的转变。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60年),赵敬还因为其子赵弘殷的显贵而被周世宗封为左骁卫上将军。 因有赵敬打下的基础,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已经是一名堂堂正正的军人了。在战争年代,选择军人这一职业,与他生活的时代所崇尚的价值观念是相吻合的。赵弘殷年轻时性格刚烈、勇武、善于骑射,作为当时谋生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已经具备。 赵弘殷早初在镇州军阀王镕手下任职。王镕的祖先是回鹘部族人,远祖没诺干在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758年)做了镇州节度使王武俊的骑兵将领。王武俊很赏识他的勇猛,遂纳为养子,号王五哥,其后他的子孙便以王为姓。王镕的四代祖王廷凑被镇州人推举,做了成德军节度使。自此王氏子孙世袭镇州(成德军)节度使。 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王镕之父王景崇病死,10岁的王镕为部将所推举,袭了父职。但他身单力薄,性格懦弱,曾与幽州刘守光之父刘仁恭关系密切,看到河东节度使(唐昭宗封为晋王)、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勖之父)军力强盛,又转而依附于晋。梁朝建立后,王镕又绝晋奉梁,受梁之封为赵王。后梁末帝龙德二年(公元921年)被部将张文礼杀死,王氏家族遂告灭亡。 王镕在夹缝中求生存,依违于晋、梁之间,作为部将的赵弘殷只能按照赵王的意图,为保全镇州这块地盘而疲于奔命,因为他的勇猛,他成为了王镕手中一张可以讨价还价的“王牌”。《东都事略》记载说:“时梁晋争天下。晋求救于镕,镕命宣祖(赵弘殷)以五百骑赴之。庄宗(李存勖)嘉其勇敢,因留之,命掌禁军,为飞捷指挥使。” 赵弘殷被“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的李存勖相中,这对渴望有一番作为的职业军人来说,是一桩幸事。 其实,在王镕被杀之前,有劲无处使的赵弘殷就已投奔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并且在他的皇家卫队中当了一名中级军官。知遇之恩应该是赵弘殷奋发图强的一个契机,不幸的是,李存勖在位不足三年就被推翻,起因就是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的军事政变。 兵变的主要人马,是魏州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所选5000骁勇组成的银枪效节军。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李存勖攻占魏州后,将银枪效节军收编为亲军,更名为“帐前银枪部”,作为禁军中的精锐,给予很高的待遇。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外库空虚,军饷不支,本来得宠的银枪军军饷没有着落,便带头闹事。守卫皇宫的郭从谦被唐庄宗猜疑,于是就乘机拿出资财,收买士卒,发动军变,并射中李存勖。 赵弘殷一则是银枪军旧部,二则庄宗对他有知遇之恩,三则妻子已怀着赵匡胤,并没有参加兵变,更不会参加李存勖死后诸军劫掠洛阳城的行动。但李存勖之死,却对他产生了终生的影响。 李嗣源(明宗)即位后,赵弘殷仍在禁军任职,却开始受到冷落。十几年间,朝代两度更迭,天子已换了五六位,但他的官职仍没有得到提升。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李嗣源的女婿、驻守太原的后唐将领石敬瑭取得契丹支持后,建立了后晋,赵弘殷依然是后晋禁军的中级军官。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石敬瑭麾下亲信刘知远推翻后晋建立了后汉政权之后,赵弘殷又转到刘知远门下当了一名禁军。赵弘殷从侍奉李存勖那时起,历经唐、晋、汉三朝20余年没有发达,可见其仕途十分坎坷。 并不平坦通达的仕途,在那个君臣猜忌、局势多变的年代未尝不是件幸事,起码不会成为新君主整治的首选对象,如果因位高权重而受到猜疑,就会有杀身之祸。 据宋人记载,有关赵氏家族和赵匡胤的出生颇不寻常。关于他的家族,据说其先人是颛顼帝高阳氏之后,其祖为周穆王御车,破徐偃王,封于赵城,故以赵为氏。从这里可以看出其血统之高贵。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