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陵墓,它以其雄伟的气势,丰富的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遗产清单”。其陪葬品兵马俑以其卓越的雕塑艺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铜车马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车马系驾结构、最大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国之瑰宝”,吸引了海内外数以千万计的人们来此观光旅游考察。
徐卫民编著的《秦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一部系统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的通俗读物,通过翔实的资料、逼真的照片向观众讲述秦始皇陵丰富的文化宝藏,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铜车马,使大家获得丰富的知识。
秦始皇兵马俑以其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的观赏性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多少人在此陶冶了情操,多少人在此感慨万千。它是研究古代社会特别是秦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难得的实物资料,弥补了历史书中记载的不足。既反映了秦始皇残酷暴政、劳民伤财的一面,也反映出秦朝时期兵强马壮、国家强盛的一面。
《秦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由徐卫民编著。
《秦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一部系统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的通俗读物,通过翔实的资料、逼真的照片向观众讲述秦始皇陵丰富的文化宝藏,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铜车马,使大家获得丰富的知识。
“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兵马俑自从1974年春天破土而出后,便以他特有的魅力倾倒了海内外旅游者。1978年9月,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来到正在修建中的秦俑博物馆参观,看后不禁发出由衷地赞叹:“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从此后,这位政治家对秦俑的评价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世界第八大奇迹”遂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
一、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兵马俑坑是1974年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的,之后考古工作者开始对其进行清理发掘,发现一个占地两万平方米,内有近八千陶俑、陶马的兵马俑坑,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象征着秦始皇生前浩浩荡荡的大军统一中国的壮观场面。然而在1974年春天以前,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坟冢满地,柿树成林。当地农民为了大打农业翻身仗,兴修水利,便在此地挖井。这时正是1974年的3月19日,西杨村的杨志发、杨培彦等十几位农民正在村南边打井。井正好挖在被后来称作一号坑的东南角,可以设想,当年农民打井的地方若再向东1米,兵马俑也可能至今仍埋在地下。
挖井的农民当时盼着赶快挖出水来。当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红烧土块;3米深时,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4.5米深时,发现了砖铺地面、铜镞、铜弩机以及八个残破的陶俑。这些淳朴的农民觉得此井再不能往下挖了,立即把工程停下来。村民们对这些陶俑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它们是“瓦爷”,有些老年人甚至在这些“瓦爷”面前磕头作揖烧香。这消息也不胫而走,周围的人纷纷来看。
正在这个时候,公社的水保员房树民前来检查兴修水利工作。当看到井旁的陶俑和砖后,这位略知文物的水保员把这些东西和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砖等文物联系起来了,并把此消息报告了县文化馆。临潼县文化馆的赵康民先生第一个赶赴现场,一方面收集散失了的文物,一方面作了初步清理,并认定可能是秦代的大型陶俑,并把这些陶俑集中到县文化馆进行拼接。恰在这时,适逢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同志回临潼探亲,当看到这些如真人大小的陶俑时,不禁惊讶,回京后在《内参》发表了临潼发现秦代大型陶俑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重视。随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及中央有关领导也都很快地知道了这个消息。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示:“建议请文物局与陕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这一重点文物。”
7月初,国家文物局接到李先念副总理的指示后,随即派员会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有关专家来到现场视察,决定由陕西省组织考古队进行发掘。7月15日,以袁仲一为首的考古队开赴现场。随后西北大学刘士莪先生率领的考古专业的师生也前来支援,先在960平方米的试掘方内清理出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陶俑500余件,陶马24匹,木质战车6乘和一部分青铜兵器。接着他们又扩大勘察试掘,没想到一号俑坑竟然是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的大型土木结构的地下室建筑,埋葬陶俑、陶马大约6000件,战车数十乘,各种青铜兵器数十万件。
1975年8月,国家为了妥善保护好这一震惊世界的重要文物,并便于对外展出开放,遂决定在一号坑建立保护大厅。在保护大厅紧张施工的同时,秦俑考古队继续对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进行勘探。1976年4月,在一号俑坑北侧又发现了另一个俑坑,即二号兵马俑坑。接着于同年5月,在一号坑的西端北侧又发现了三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的中部北侧,二、三号之间又发现了一个未建成的兵马俑坑。
随着勘探和试掘工作的深入进行,新的重要的文物便不断出现,秦兵马俑也越来越引起轰动,在这里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淳朴的农民,是他们辛勤的双手无意中把这一轰动世界的文物昭示于我们。那么读者一定要问,文献中为何无秦兵马俑埋藏的片言只语呢?我认为作为陶制的兵马俑对于我们现在的人了解两千多年前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之它又本身具有大、多、美的特点,便受到当今人们的赞誉。其实对于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的史学家来讲,一是他们并不像现在人认为这么的重要;二是相对于地宫中的金、银等珍宝来讲,这些陶俑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足挂齿。正因为如此,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只记载了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情况,甚至连我们现在称之为“青铜之冠”、“国之瑰宝”的铜车马也一字未提。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出秦始皇陵地宫中的珍品档次该有多高了。
实质上,兵马俑早在西汉时就有人发现。在一号兵马俑坑T12发现西汉前期墓葬一座,墓穴正好挖在俑坑的隔墙上。同时也在二号兵马俑坑的上面发现墓葬一座,是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一组陶马和陶俑的身上,坑内的陶俑、陶马被打碎并搬动,堆积放在墓穴的一角。这一发现足以说明西汉前期这里已是荒芜一片,地下埋藏兵马俑的情况已不得而知,所以才会有人挖坟挖在俑坑上。特别是到明末清初以至于近代,这里已成为一片公墓,墓葬密布,几乎每座墓中都有陶俑,从而破坏了原来俑坑的埋藏面貌,陶俑的碎片有的堆于墓穴的一角,有的杂置于墓上的封土中。因而当地村民世代祖传说,他们的祖辈挖墓时就看到过当时叫不出名字的怪物——陶俑,称作“瓦爷爷”、“瓦神爷”。西杨村的杨天德老汉讲到,解放前他们在村南打井修渠时,曾打出过瓦人片片和瓦马尻子(马屁股)。当时乡党们不识货,以为把地下的瓦庙、瓦神给糟踏得罪了呢。下和村的和万春老汉回忆说,他十多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此处打井,在井壁上见到过一个与真人一样高大的怪物,本来井底已见了水,而且水势很旺。但是过了几天,水井却枯竭了。现在分析很可能是地下有漏水缝隙。但是当时他父亲却认为是这个怪物在兴妖作怪,就把它吊上来,放在太阳下晒,结果还不见井中有水,就把陶俑吊在树上以示惩罚,最后用棒打碎了之。
类似这样的事件在当地农村有很多,说明在1974年春天以前,秦兵马俑并不是无人知晓,只是没有认真对待罢了,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
P38-40
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雄伟的气势,卓越的雕塑艺术,征服了中国,征服了全世界。开馆15年来,已先后接待了海内外三千多万游览者,其中外宾达三百多万人次,有近七十多个国家的元首、总统、国王来此一饱眼福,各国首相总理级贵宾一百七十余位,部长级贵宾六百余人次。法国前总理希拉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是数次来此观光,可见其魅力之大。
兵马俑以其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的观赏性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多少人在此陶冶了情操,多少人在此感慨万千。它是研究古代社会特别是秦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难得的实物资料,弥补了历史书中记载的不足。既反映了秦始皇残酷暴政、劳民伤财的一面,也反映出秦朝时期兵强马壮、国家强盛的一面。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的通俗读物,通过翔实的资料、逼真的照片向观众讲述秦始皇陵丰富的文化宝藏,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铜车马,使大家获得丰富的知识。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陵墓,它以其雄伟的气势,丰富的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遗产清单”。其陪葬品兵马俑以其卓越的雕塑艺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铜车马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车马系驾结构、最大青铜器,被誉为“青铜之冠”、“国之瑰宝”,吸引了海内外数以千万计的人们来此观光旅游考察。但从长期的观察来看,有许多人看完兵马俑、铜车马后,只了解了皮毛,而对于其较深层次的东西知之甚少,因此编写一本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的小册子是非常必要的。有鉴于此,西安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来找我写一本既通俗又具知识性的小册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书稿算是写出来了,但由于水平有限,一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欢迎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西安出版社的总编审阅了编写提纲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李宗保编辑审阅了全部书稿,杨异同、夏居宽先生为本书提供了照片,张天柱先生为本书绘制了墨线图,在即将付梓之际,向各位表示衷心的谢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