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基本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作者基本会计的视角,探讨金融中介发展的问题。在系统梳理分析金融学……等三方面构成了全书的三个支点,作者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应的会计理论,构建了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分析框架。围绕这一理论框架,进一步研究了基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监管的问题,并对中国现时条件下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书由罗书章所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广东金融学院学术文库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罗书章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基本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作者基本会计的视角,探讨金融中介发展的问题。在系统梳理分析金融学……等三方面构成了全书的三个支点,作者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应的会计理论,构建了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分析框架。围绕这一理论框架,进一步研究了基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监管的问题,并对中国现时条件下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书由罗书章所著。 内容推荐 随着WTO保护期的结束,国内金融机构全面承受着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这些压力除产品、技术、服务等经营层面的差距外,还有基于管理体制上的差异。在英、美、日等国家的金融机构先后于20世纪末停止分业经营体制,转向混业经营后,我国金融机构仍处于分业体制的束缚下,在金融业务拓展与创新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也影响了国内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简而言之,金融混业经营是与分业经营相对,以商业银行、证券业、保险业与信托业在机构组织形态以及产品和服务上一体化为重要表征的金融经营模式。国内金融理论研究及业务实践也在多方面尝试探求适合国内的金融混业经营途径和模式,并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实践中,陆续出现了平安(PAC)、中信(CITIC)、中金(CICC)、银河(CGFHC)等金融控股公司,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金融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其发展对会计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会计对象到会计确认计量,都推动着会计的变革。同时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金融机构有效积聚社会资金、扩张业务领域的必要手段。,金融混业作为一种金融发展架构,在以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生产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金融混业的组织模式、金融产品的交叉组合,都需要有完善的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机制给予保障,特别是在金融监管方面,金融混业经营的复杂性加剧了监管的难度,监管机构迫切需要更加实用可信的综合性会计信息,以实现对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要形式的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的有效监管,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在金融会计领域方面的研究大多定位于银行、保险等单一行业,或着眼于金融工具、投资基金及资产证券化等某一特定的金融业务,对金融混业条件下的金融会计需求及理论架构缺少研究,《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的研究从一个相对综合的视角出发,探求金融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披露机制,以及相应的金融会计监管问题。 除导言和结论,《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既有的金融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提出由于金融混业主要体现为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融合、金融机构的交叉,而此两点将分别对会计主体及会计对象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形成会计监管运行方面的特殊需求;第二部分是运用既有的会计主体理论,考虑金融混业经营中金融机构不同组织模式及经营模式下会计主体的异同,并提出了在我国发展相应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的建议;第三部分是结合既有的会计对象及要素理论,研究金融混业经营中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金融权益的特点;第四部分是根据第二、第三部分的内容,并联系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的历史变迁,提出金融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机构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内容要求;第五部分是针对金融混业经营监管要求的特殊性及相应会计监管的变化,提出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的运行构想。 本书由罗书章所著。 【关键词】金融混业 会计主体 会计对象 财务报告 会计监管 目录 1 导言 1.1 我国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 1.2 问题的提出 1.3 我国金融会计规范建设 1.4 金融会计研究文献综述 1.5 本书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6 本书的研究思路 1.7 本书研究的创新点 2 金融及金融混业经营 2.1 金融与金融中介 2.1.1 金融的含义 2.1.2 金融中介 2.1.3 金融分业与混业 2.2 金融混业经营的动因 2.3 金融机构的融合 2.3.1 全能银行 2.3.2 金融控股公司 2.4 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融合 2.4.1 银证合作 2.4.2 银保合作 2.4.3 证保合作 2.5 金融监管 2.5.1 金融监管的产生 2.5.2 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功能监管 2.6 金融混业经营中的会计 2.6.1 金融混业组织形式与会计主体 2.6.2 金融产品及服务融合与会计对象 2.6.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 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 3.1 会计主体理论 3.1.1 会计主体假设研究回顾 3.1.2 会计主体的确定 3.1.3 会计主体假设的发展 3.2 企业组织制度与会计主体 3.2.1 企业组织制度变迁:公司制的产生 3.2.2 公司制下的会计主体 3.2.3 公司制下会计目标的发展 3.2.4 金融混业经营组织模式的发展 3.3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辨析 3.3.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差异 3.3.2 全能银行与金融控股公司差异 3.4 中国金融混业经营会计主体发展构想 3.4.1 组织结构应优先选择金融控股公司 3.4.2 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 3.4.3 以商业银行为依托 3.4.4 限制产业资本的进入 3.4.5 专业化与综合化并重 4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对象 4.1 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 4.1.1 会计对象 4.1.2 会计要素 4.2 金融资产 4.2.1 资产要素的确定 4.2.2 金融资产的内容 4.2.3 金融资产的特点 4.2.4 金融资产的同质化:混业经营的内在可能性 4.2.5 准则机构对金融资产的界定 4.3 金融负债 4.3.1 负债要素的确定 4.3.2 金融负债构成 4.3.3 金融负债的特殊性 4.3.4 准则机构对金融负债的界定 4.4 金融机构权益 4.4.1 所有者权益与权益 4.4.2 金融机构权益:资本金 4.4.3 金融机构资本金的作用 4.4.4 金融机构资本金的特殊性及管理实践 5 金融混业经营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 5.1 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及目标的历史变迁 5.1.1 财务报告理论 5.1.2 我国金融企业财务报告的历史变迁 5.2 金融混业经营财务报告 5.2.1 报告的构成 5.2.2 合并报告 5.2.3 分部报告 5.3 信息披露 5.3.1 金融控股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框架 5.3.2 信息披露质量控制 5.3.3 充分披露与自愿披露 5.3.4 金融控股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 6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 6.1 金融监管与会计 6.1.1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6.1.2 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6.1.3 会计信息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6.2 会计监管与内部控制 6.2.1 会计监管 6.2.2 内部控制 6.3 金融分行业会计监管 6.3.1 商业银行会计监管 6.3.2 保险业会计监管 6.3.3 证券会计监管 6.4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一个简单的归纳 6.5 金融混业经营会计监管运行要点 6.5.1 进一步提高和强化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6.5.2 引入市场力量 6.5.3 重点关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 6.5.4 构筑有效的资金防火墙 7 结论 7.1 本书的主要结论 7.2 本书的局限性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