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雨故人/徐铸成作品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铸成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风雨故人》收录的是徐铸成先生在“来日苦短”之年所记的故人、故乡、故事。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正篇”,怀念故人,既有物是人非的伤感,更有一层难以释怀的悲愤。第二部分“山河、人物”,则是忆旧时山河、人物,亦思索当下世情,淡雅却含义颇深。第三部分“游记与随感”,展望当下,游览大好河山。

内容推荐

《风雨故人》收录诸文为徐铸成先生在“来日苦短”之年所记的故人、故乡、故事,曾发表于1981—1984年的报刊专栏。怀念故人,既有物是人非的伤感,更有一层难以释怀的悲愤:恽逸群历经坎坷,饮恨人间;潘汉年赤胆忠心,含冤而死;叶圣陶亦师亦友,肝胆相照;李济深将军蔼然长者,温文尔雅;感叹“人言可畏”的阮玲玉悲愤自尽,遗恨人间;备尝困苦艰难的蒋经国,曾誓不向历史交白卷……历经风雨,故人故去,深情厚谊萦绕脑海,不胜唏嘘;展望当下,游览大好河山,既有赞赏之情、文人之趣,又有今昔感喟、无限憧憬,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正篇

永远的怀念

怀念浦熙修同志

怀念姚溱同志

悼潘汉年同志

忆吴砚农兄——《大公报》的第一个党员

寿叶圣陶先生

我所认识的李济深

可贵的自信——忆周叔弢先生

忆钱宾四先生

报人楷模——追怀恽逸群同志

桃李不言——探望侯外庐先生

李书城与孔庚

和梁厚甫兄通信

发光的沙子——悼战友胡星原同志

和蒋经国先生的交往

我采访蒋介石

忆阮玲玉

忆严独鹤

忆江南

第二部分 山河、人物

杂文三则州

第一次游南京

第一次游苏

武汉游踪

小楼散记

我不知老之将至

第三部分 游记与随感

厦门漫游

鼓屿遐想

榕沪轮中

见闻补遗

说三道四

旁听记、

刮骨与消肥

市场漫步

国际风云

上海补课

福建近貌

风、马、牛

从低度做起

北游琐闻

“价廉物美”

京西“山阴道”

北京的面貌

铁饭碗如意棒

漫谈老化

寻寻觅觅

腊鼓声中

行宪与习惯

新年以来

腊尾上海一瞥

江南初雪

江苏四虎

再谈淀山湖

江南年景

干部四化

春节市场

上海地铁

天堂有路

新春气象

第二南京路

猪年展望

发财发才

新春花絮

打破沙锅

栋梁

沙子与鞋子

春回大地

一局新棋

北京超级市场

翻身与报国

“包公”的威力

顶天立地

还我湖山

湖滨小记

小街漫步

大地奔驰

服装三十年

关键的五年

京郊见闻

历史潮流

北京碎讯

重游南海

京口见闻

焦山记游

上海新局面

溽暑谈瓜

北京盛夏

新的希望

吃在北京

盛会前夕

舞台春秋

清扫“垃圾”

彩灯重见

上海的“台风”

天作之合

谈新说书

十月漫笔

三姊妹

江东子弟

铁骨铮铮

游汉前言

重见武汉

武汉巡礼

编钟乐舞

江汉散记

历史回顾

栖霞红叶

岁寒四友

飞到厦门

三登鼓屿

智力投资

风风雨雨

北方景色

江南初雪

年头腊尾

沪苏道上

苏州花农

寒山寺钟声

天赐庄回想

观前漫步

瞬息京华

墙里墙外

贸易市场

北海赏花记

天津初记

海河两岸

小靳庄与大邱庄

张园赴宴记

谈抬轿

黄梅琐记

喜见彩虹

八仙过海

三夏琐谈

消暑散记

争气第一

春满江南

开“洋荤”记

春寒料峭

朗朗乾坤

政治季节

合肥道上

铁骨冰心

曹操与张辽

文房四宝

电影今昔

徐铸成生平简表

试读章节

忆吴砚农兄——《大公报》的第一个党员

去年深秋,我曾重游离别已四十八年的武汉,写了一组“武汉寻梦记”,陆续在《湖北日报》刊载。

按年序排列,北京是我进大学、开始跨进新闻界大门的地方,应是第二故乡。一九二九年到天津《大公报》工作,安家落户逾两年半,跟张季鸾、胡政之先生学习,仿佛艺徒正式坐科班,学采访、编辑,学写作评论,在这“富连成”中,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文武场,都打下了一点根底。又值那时正在“九一八”前后,中国开始国难深重,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国家正在萌发否极泰来的曙光。所以,天津虽是我的第三故乡,但我对她的感情却是特别浓郁。

从一九五一年曾在津小住半月后,也已暌离她老人家三十四年了!承友好们的邀约,将重游旧地。像小媳妇盼回娘家一样。这一阵,我已思绪起伏,难以平静。回到娘家,看到许多崭新的变化以后,会有写不尽的新事物、新气象、新感念吧,那么,先把旧印象回忆清理出来,对我,也应是新旧对比的材料。

关于《大公报》和它的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三巨头”,我在拙著《报海旧闻》等中已简易回忆过了。除此以外,最引起我怀念的是吴砚农同志。

他是我天津时代的老同事,那时,我当编辑,他当记者,都是初出茅庐。我初到天津时是二十二岁,他大概只有十六七岁。

再次相逢,则在一九三六年《大公报》上海版创刊以后,我编要闻版,他从日本留学回来,任各地新闻版编辑。

他怎么离开天津到日本去的呢?他没有对我谈,我那时早去汉口当特派记者了。是从津馆来上海工作的一些老同事、老工友告诉我的。

从一九三一年冬日本侵略者发动天津暴乱以后,《大公报》即从“日租界”四面钟搬到“法租界”三十号路新址,不久,砚农即秘密参加学生救亡运动,往往在深夜出去工作,暗中散发传单。百密一疏,被“法租界”的“尾巴”盯上了。有一晚,大公报馆忽被巡捕、密探层层包围,说是要搜捕共党分子。报馆高级职员交涉无效,他们气势汹汹,说是目击有人散发宣传品后,逃进了《大公报》,事关租界“治安”,一定要严密搜查。在这紧急关头,工人们设法把砚农保护起来,警探无法查获,悻悻而去。

胡政之是一贯守住“不党”这个“社规”的,不容许职工参加党派活动。另一方面,他也不愿结怨任何党派,他再三权衡、考虑,并征得砚农同意,把砚农秘密送往日本留学,兼作《大公报》驻日记者。

不知是谁先去谁后去,在一九三六年以前,《大公报》有两位驻日记者,另一位是于立忱女士,即后来成为郭夫人的于立群同志的胞姊。也是半工半读,在一所女学校攻读。

上海《大公报》创刊后,砚农埋头工作,沉默寡言。有一次和我闲聊,说前一年胡政之先生为订购新式卷筒印刷机,曾赴日本参观。有一次砚农去旅舍请示工作,忘了事前敲门,进门后,看到胡先生正在和于立忱女士密谈工作,感到自己的闯入很失礼。

我也有过类似的冒失经验。张季鸾先生一向对我很信任,他每次去外埠公干,总委托我代为处理他的信件,并且凡是有关公事或稿件的,代为答复或发排,私信则暂为保存。有一天,看到一封“东京于寄”的厚信,以为是通信稿,贸然拆开了,哪知开头就写着“四哥青览”,知是私信,连忙封好了。

一两个月后,于女士回沪联系工作,没几天,就听说她在旅合自尽了!不知是生活的苦闷还是受到什么难解的刺激。

后几年,我看到郭老在《洪波曲》中曾提及此事,只有些余忿,语焉不详。

“七七”抗战后不久,砚农即离沪北上。上海抗战三个月,沦为·“孤岛”,《大公报》上海版也继天津版后,宣告自动停刊,先后出版汉口版、香港版,我留在上海,参加甫创办的《文汇报》。

和砚农重新见面,是在一九五一年夏,我参加的第一次赴朝慰问团,去朝工作两个月后,全团回到天津休整,整理笔记,商讨如何向全国人民传达。在黄敬市长的招待会上,我和砚农重逢,畅叙契阔,才知他一直在华北解放区工作,那时任天津市委书记。他殷殷询问许多老同志的近况。即使对有些落后的,也非常关心。

以后,我再未重游天津,只在老友邵红叶同志口中,知道他转任河北省委书记。

在那个“十年”中,不断传来他被“揪出”、“批斗”和折磨的消息。我也在“隔离”、“揪斗”和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中,自然没法打听详细的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才知砚农同志也已得到彻底平反,恢复名誉,而已身残心瘁,在北京休养中。一直打听不清他的住所,几次入京,迄无法探访。只能默默地祝愿他早日康复,希望有一天能欢然道故。

杨刚同志是一九三九年进《大公报》的,长江同志也在此前后光荣参加共产党。据我的估计,砚农同志大概是《大公报》中第一个中共党员。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P24-26

序言

徐铸成先生是著名的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他先在国闻通信社和《大公报》工作,从记者、编辑到担任地方版总编辑;其间和后来又主持《文汇报》笔政,实践了自己的办报理念。他青年时期经历内忧外患中的流徙和辛劳;中年被划为“右派”,历经屈辱和磨难;晚年回首前尘,笔耕不辍,有大量著作行世。

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徐铸成写下了三百余万言的新闻、通讯、游记、评论等,其中部分文章收入了他的学生贺越明编选的《徐铸成新闻评论选》(1984)、《徐铸成通讯游记选》(1986)和《徐铸成政论选》。与他人合撰了《朝鲜纪行》(1952),还编写了《与教师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60年代初为香港《大公报》撰写旧闻掌故,后编为《金陵旧梦》(1963)在香港出版。

1978年后,徐铸成陆续撰写了二百余万言的回忆史料、小品掌故、人物传记和新闻学术论著,已出版的有:回忆掌故三种:《报海旧闻》(1981)、《旧闻杂忆》(1982)、《旧闻杂忆续篇》(1983);新闻学术二种:《新闻丛谈》(1984)、《新闻艺术》(1985);人物传记三种:《市土月笙正传》(1982)、《哈同外传》(1983)、《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杂感、随笔、游记等合集四种:媳角寄语》(1980)、《旧闻杂忆补篇》(1984)、《风雨故人》(1985)、《锦绣河山》(1987)。

徐铸成去世后,其生前完成而因故未能问世的《徐铸成回忆录》(1998)出版,部分旧著重编为《报人六十年》(1999)、《徐铸成传记三种》(1999)和(<113闻杂忆》(2000)印行。除上述著作外,徐铸成遗留的文字,还有日记、讲稿、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检查和活动交代以及一些未发表的文稿。

在这次编辑徐铸成作品系列的过程中,除将有关新闻学术的著述单独结集,并把收入已出版文集中经他生前认定明显相关的文章重新归类编选之外,其他的则未做变动。这样处理,或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貌,使读者易于了解和研究作者的思想脉络、作品成果和发表意图。这既是编者的初衷,也与三联书店的一贯风格相吻合。

20世纪80年代,作者完成《报海旧闻》和《旧闻杂忆》后,又撰写了一些回忆故人和相关历史人物的文章,陆续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同时,作者在《新民晚报》和香港《明报》等报纸上开辟专栏,把自己在出席会议、讲学、游历和平时活动中的观感和思考一一道来,其中有对当时许多问题的观察和考证,也有对过去事情的回忆与联想。这部分内容是作者晚年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他在新闻评论和回忆旧闻以外所做的尝试和探索。作者在1981年到1984年上半年写作的上述两部分文字,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85年8月结集出版,取名《风雨故人》。

原书第一部分“正篇”中《悼念亡友一组》取自作者的《海角寄语》一书,本次修订时不再收入;《永远的怀念》抽出原附录毛泽东《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第二部分“山河、人物”中的《漫谈新闻教育》一文另编入作者的其他文集中,《看编钟乐舞》因重复抽删。第三部分“游记与随感”因重复抽删《彼此彼此》、《跳舞与洋服》二篇。

编者

2010年8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