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寄语·金陵旧梦》收录了徐铸成先生晚年在香港出版的两部文集:《海角寄语》与《金陵旧梦》。
作者从事新闻工作近三十年,曾亲见北洋军阀的收场、蒋介石的兴起和覆灭,故取名《金陵旧梦》。
1980年,作者的“右派”问题获得“改正”,从上海辞书出版社调回《文汇报》担任顾问。同年,作者赴香港访问,时任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的罗孚先生向作者约稿。作者在港期间和回内地后,在《新晚报》上开设专栏“海角寄语”,以通信形式刊发了61篇短文,内容主要是结合自身经历,对历史和当时的现实进行反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角寄语金陵旧梦/徐铸成作品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铸成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角寄语·金陵旧梦》收录了徐铸成先生晚年在香港出版的两部文集:《海角寄语》与《金陵旧梦》。 作者从事新闻工作近三十年,曾亲见北洋军阀的收场、蒋介石的兴起和覆灭,故取名《金陵旧梦》。 1980年,作者的“右派”问题获得“改正”,从上海辞书出版社调回《文汇报》担任顾问。同年,作者赴香港访问,时任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的罗孚先生向作者约稿。作者在港期间和回内地后,在《新晚报》上开设专栏“海角寄语”,以通信形式刊发了61篇短文,内容主要是结合自身经历,对历史和当时的现实进行反思。 内容推荐 《海角寄语·金陵旧梦》收录了徐铸成先生晚年在香港出版的两部文集:《海角寄语》与《金陵旧梦》。 1980年,作者在《新晚报》上开设专栏“海角寄语”,以通信形式刊发了61篇短文,1981年由香港文艺书屋出版,取名《海角寄语》。《海角寄语·金陵旧梦》笔力集中在对“四人帮”的控诉和对“文革”岁月的反思,落笔之时“中心愤激”、“肆无忌惮”,但却不限于血泪的控诉,更多的是在饱经忧患之后对历史的追问和对国家前途的忧思,肺腑之诚,溢于言表。 20世纪60年代初,作者在《大公报》副刊“大公园”上刊发了一系列追述民国时期政坛秘闻的文章,1963年由香港致诚出版社出版,取名《金陵旧梦》。从事新闻工作近三十年,作者曾亲见北洋军阀的收场、蒋介石的兴起和覆灭,此稿所记大都得自亲历或是访问得来,道听途说者不录,颇有史料价值。 目录 前言 海角寄语 前言 国人皆曰可杀 “四人帮”的组织者 一丘之貉 狗头军师 萧桂英进宫 上海帮的形成 一条小爬虫 爬虫之口 两套班子 胡永年的毒辣手段 海瑞与吴晗 忆周信芳 如此折磨! 人物掠影 军师的口吻 如此批判 在杂技场 “道院”见闻 真抛与假保 一出戏 五七干校 可怕的风 潘杨事件 平步青云 冉冉上升 如此自杀 牛棚的新义 记王造时 刘氏三杰 另一君子 怀念宋云彬 我的同乡 英雄女将 他站在哪里 真假记者 自我批评 多难兴邦 难偿的债务 新禧,新禧! 一个指头 历史一页 防微杜渐 新春怀旧 开诚布公 “明夷待访” 首都春暖 两封信 一点感想 杂感 重游保定 一孔之见 摇摇晃晃前进 上海之春 暮春三月 农村面貌 忆苦思甜 知人论世 青梅季节 实事求是 三扇门 苏州散记 金陵旧梦 前言 一、从交易所到北伐时期的蒋介石 二、阎锡山软禁冯玉祥 三、阎老西反蒋从假到真的内幕 四、蒋介石翻云覆雨的本领 五、内忧外患中的两个“九一八” 六、“十日主席”阎锡山 七、张学良被蒋骗人关 八、蒋介石汤山软禁胡汉民 九、宁粤分裂的趣剧 一〇、何成溶养蛇弄笛 一一、蒋介石最怕提及张学良 一二、不抵抗的“铣电” 一三、“西安事变”琐闻 一四、杨永泰及史量才被刺内幕 一五、从陈德征一蹶不振说起 一六、蒋介石结婚,刘纪文失恋 一七、蒋介石身边的三“帮” 一八、叶篷丢官趣事 一九、王陆一诗讽罗家伦 二〇、淞沪抗战及南京失守琐记 二一、方先觉“死生”怪事 二二、“曲线”救国内幕 二三、敲诈荣家气死范旭东 二四、白崇禧酝酿“独立”的内幕 二五、龙云事件补略 一、无备之兵有备之袭 二、先施怀柔后予消灭 三、光棍师长妙计开拔 四、下榻宪兵部 五、龙云妙计逃出南京 徐铸成生平简表 试读章节 “四人帮"的组织者 ××兄: 你大概还记得,四年前粉碎“四人帮”时,曾传达过一个文件,主要内容是“你办事,我放心!”还说了些别的话:如上半年解决不了,等下半年;今年解决不了,等明年之类。现在看来,无疑将留作千古笑谈了。(作为对照,刘少奇被一张大字报“刷”下了台,“邓大人”二次复出,不也是“矛头是指向我的”一句话“撸”下来的吗!) 有一句话,却是千真万确的:“‘四人帮’也叫上海帮。”它以上海为“发祥”地,主要成员,几乎全是在上海起家的。 历史往往会出现近似的镜头。我前几天又在电视里重看到姚克的《清官秘史)),真不胜感慨系之,那个被章太炎斥为“淫毒的那拉氏”,其淫毒的程度,何尝及其后辈的百分之一!而内有李莲英,外有李鸿章,则显然和“这个顾问”和“那个好学生”是一个模式。 康生这个人,我是“聆教”过的。一九五七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天天到上海小组来鼓励“鸣放”的(真正的“煽风点火”)是他,陪着老先生接见各界代表人物的也是他。至于三十年代如何把“那拉氏”拉到上海,四十年代如何把她引进内宫,这是尽人皆知,不必谈了。 柯庆施是怎样受“娘娘”青睐的?我想就所知所闻,先谈谈这一点。 五十年代之初,她在文化部某处当一个挂名的闲差,就想“脱颖而出”,但处处碰壁。(后来她曾狠狠地毒詈:“老娘被压了多少年”,并指名骂过胡乔木和周扬。)大约在一九五五年左右,一度到上海。那时,正是柯庆施取代陈毅当上市长的时候。听说,她曾到文化局求见局长,被冷落在门房里半小时,没有见到。这消息传到市长大人耳中,赫然震怒,马上把局长叫来训斥一顿。于是,辟密室,调集娘娘所要查阅的一切档案,还特地破例(他自己标榜的德政之一)举行舞会,并特地把已辟为政协俱乐部的原“法商总会”改建成为美轮美奂的行宫。(后来又在虹桥路特建规模更大的“别墅”。) 总之,这把“冷灶”烧得好,从此以后,在北京插不进的针,泼不进的水,全汇集到十里洋场的上海。这就为后来的“四人帮”提供了孳生、繁殖的土壤、气候和基地。 而这位“柯鸿章”(也是安徽人),从此受特达之知,步步高升,成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兼协办大学士了。 铸成四日 一丘之貉 ××兄: 五十年来的历史,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路线左倾,总是“倾”向失败;而“右”的政策,则往往引向胜利。王明当政和一九五七年以后的二十年,是“左得可爱”的时候,前者使“红区的力量损失了百分之九十,白区损失百分之百”;后者则导致“十年浩劫”,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在一九三六年瓦窑堡会议以后,倡导联合抗日,提出统一战线,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及开明士绅,最后连蒋介石也包括在统战范围之内;为了抗日,放弃土改,挂上国民党的帽徽和编制。这些做法,在左倾的朋友看来,是“右”得不能再“右”了。但在短短的十三年中,不仅取得了抗战的胜利,而且迅速解放祖国大陆,完成了民主革命。而解放初期,也正因为推行一些“右”的政策,国民经济由恢复而顺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的人民生活、道德风尚、精神面貌,现在回忆,犹令人神往。 这两正两反的事实说明,正确的东西,往往被“左视”的先生及那些骄傲自满、“不谨慎”的人们目之为“右”。刘少奇、彭德怀以及“邓大人”等,不都曾被冤屈地戴上这顶帽子吗?今天,真该给右字加个引号,而把“左”字的引号取消了。 而且,不怕“右”的指摘、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总是光明正大的,而那些“左得可爱”的先生们,十九怀有个人的目的,或有不可告人的历史原因。康生和柯庆施就是两个典型。他们都是王明路线的积极推行者,在二十年极左路线期间,更南北辉映,成为新慈禧王朝的二“李”。他们一个是“理论权威”,一个是“好学生”、“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何等显赫,而揭开内幕,都臭不可闻。北“李”的历史,报章上已揭露了不少;南“李”的,在上海也已逐步传开。比如,因他的告密,吉鸿昌被捕牺牲;东北“抗联”干部被他出卖的有二百余人,等等。 在林彪集团垮台后,上海帮管组织的金祖敏曾到皖南小“三线”,查看上海存放在那里的档案。发现一九五六年肃反时,有四份检举材料,都经“柯老”签注“封存”。其中,三份是揭发张春桥叛徒事实的,一份是检举张的老婆文静(也是叛徒)的。 事关“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首长”,金看了心惊肉跳,深怕将来会被“灭口”,不敢径交张收毁,于是,重新封好,写上几个字:“此件并未拆阅,请首长处理”,交呈给姚文元。姚看了也深感棘手,也来个“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未曾偷”,照样封好了,批上“原件未阅,封存,文元”,放在高阁里,直至“四人帮”垮台后,抄查姚的家,才在保险柜里发现了这束罪证。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些人都是一丘之貉。他们所以彼此吹捧,相互提携,最后结成了帮派,不仅因为气味相投,也因为各有不小的一条尾巴,被抓在对方手里,彼此彼此,心照不宣。 至于张春桥如何一步步被提拔?姚文元这条小爬虫如何变成一条粗大的棍子?具体过程,下次再谈吧。 铸成五日 P7-10 序言 徐铸成先生是著名的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他先在国闻通信社和《大公报》工作,从记者、编辑到担任地方版总编辑;其间和后来又主持《文汇报》笔政,实践了自己的办报理念。他青年时期经历内忧外患中的流徙和辛劳;中年被划为“右派”,历经屈辱和磨难;晚年回首前尘,笔耕不辍,有大量著作行世。 在《大公报》和《文汇报》期间,徐铸成写下了三百余万言的新闻、通讯、游记、评论等,其中部分文章收人了他的学生贺越明编选的《徐铸成新闻评论选》(1984)、《徐铸成通讯游记选》(1986)和《徐铸成政论选》。与他人合撰了《朝鲜纪行》(1952),还编写了《与教师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60年代初为香港《大公报》撰写旧闻掌故,后编为《金陵旧梦》(1963)在香港出版。 1978年后,徐铸成陆续撰写了二百佘万言的回忆史料、小品掌故、人物传记和新闻学术论著,已出版的有:回忆掌故三种:《报海旧闻》(1981)、《新闻杂忆》(1982)、《新闻杂忆续篇》(1983);新闻学术二种:《新闻丛谈》(1984)、《新闻艺术》(1985);人物传记三种:《杜月笙正传》(1982)、《哈同外传》(1983)、《报人张季鸾先生传》(1986);杂感、随笔、游记等合集四种:《海角寄语》(1980)、《旧闻杂忆补篇》(1984)、《风雨故人》(1985)、《锦绣河山》(1987)。 徐铸成去世后,其生前完成而因故未能问世的《徐铸成回忆录》(1998)出版,部分旧著重编为《报人六十年》(1999)、《徐铸成传记三种》(1999)和《新闻杂忆》(2000)印行。除上述著作外,徐铸成遗留的文字,还有日记、讲稿、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检查和活动交代以及一些未发表的文稿。 在这次编辑徐铸成作品系列的过程中,除将有关新闻学术的著述单独结集,并把收入已出版文集中经他生前认定明显相关的文章重新归类编选之外,其他的则未做变动。这样处理,或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貌,使读者易于了解和研究作者的思想脉络、作品成果和发表意图。这既是编者的初衷,也与三联书店的一贯风格相吻合。 本辑收入作者在香港出版的两部文集。 1958年,作者被划为“右派”,撤去《文汇报》社长和总编辑之职后调往上海市出版局工作。由于家庭负担较重,有时要靠变卖旧衣物维持生活。60年代初,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的石西民同志知道了这个情况,特意关照时任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的陈凡先生登门向作者约稿,以稿酬贴补生活,限定只能用笔名。此后,作者在《大公报》副刊“大公园”上刊发了25篇写民国时期政坛秘闻的文章,用了“容斋”、“丁宁”和“时霆”等笔名。“容斋”这个笔名,移用自宋代学者洪迈的《容斋随笔》,作者曾解释说,之所以取这名字,是觉得自己遭受如此重大的政治打击,心里只有容忍而已。1963年,这些文字被汇集成册由香港致诚出版社出版,取名《金陵旧梦》,署名“容斋等”,以后有十余次再版。 1980年,作者的“右派”问题获得“改正”,从上海辞书出版社调回《文汇报》担任顾问。同年,作者赴香港访问,时任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的罗孚先生向作者约稿。作者在港期间和回内地后,在《新晚报》上开设专栏“海角寄语”,以通信形式刊发了61篇短文,内容主要是结合自身经历,对历史和当时的现实进行反思,用“金戈”为笔名。“金戈”这个笔名,是“铸成”二字各去一半,作者曾解释说,这个名字还含有“老骥伏枥”之意。1981年,这些文字汇集成册由香港文艺书屋出版,取名《海角寄语》,署名“徐铸成”,以后有七次再版。书中附录《徐铸成谈民办报纸及其他》和《夜访徐铸成》,另编人作者的其他文集,本次修订时不再收入。 编者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四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