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极限登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德怀特//马丁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策略高于技术,技术高于装备。本书通过描述Mark在面对攀登时,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判断,如何去选择的过程,可以让读者很清晰地触摸到如Mark这样的登山高手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当然,书里面提到的某些观点很多人可能无法接受,但不管怎样,它一定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我相信,这本书可以为所有爱山、爱登山的朋友们提供一场思想和心灵的盛宴。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美国著名登山家Mark F.Twight和James Martin合著的对极限登山运动现状的一份报告,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通过讲述作者对登山运动危险性的切实理解,探讨了攀登者的性格和态度,描述了综合、力量、耐力训练的方法,训练营养学,装备等,并对攀登技术进行总结。书中从头到尾穿插了大量真实的攀登故事,其中许多都是Mark的亲身经历,另一些则是根据熟人和朋友的讲述整理而成。这些故事为《极限登山》增添了报告文学的色彩,引人入胜。

本书可作为户外攀登运动员的学习指南,也可供其他户外运动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译者序

引言

第一部分 走近高山

第一章 态度与性格

第二部分 训练

第二章 心理训练

第三章 体能训练:基础训练

第四章 力量训练

第五章 耐力训练

第六章 营养

第三部分 装备

第七章 衣物

第八章 攀登装备

第九章 保护装备

第四部分 技术

第十章 生存

第十一章 搭档

第十二章 上升

第十三章 扎营

第十四章 下撤

后记

致谢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试读章节

登山是一项精神运动。尝试处于能力边缘的路线时,你的态度和情感既可能成为帮助,也可能造成负担。最牛的攀登者,靠的并不仅仅是拔尖的体能和技术,更是对攀登活动的一腔热忱、坚韧的意志,以及随时了解自身情况和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真正伟大的攀登者总是在孜孜不倦地改造自我,抛弃平地生活的负担,重新塑造强韧的性格,以迎接来自上方的挑战。他们天生满腔激情,又训练自己控制这种激情,因为只有理性认识自己,才能学习和提高。他们只要看清了通往目标的道路,就会克服艰难险阻,一直坚持下去。

以顶尖的攀登者为榜样,的确合情合理,但应该关注的不是他们取得的成就,而是他们的准备过程、他们为成就付出的努力。精神比生理更为重要。在挑战极限的攀登中,成败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决定最终结果的乃是精神和思想。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你是谁?你想要什么?什么是你的动力?自我了解是建立自我控制的第一步。在攀登过程中强调自我控制,可以逐渐养成下意识的正确习惯,逐渐积累成经验。经验的积累会带来自信,而自信是挑战极限高山路线的必要条件之一。

了解你自己

涉足极限登山运动之前,应该先对你自己的性格进行评估。你的性格类型更偏向于“工程师”还是“艺术家”?有些人以工程师般的态度对待攀登活动,将问题化整为零逐步解决。这样的攀登者会采用完全量化的方式安排训练,按每天的热量消耗值安排食谱,精确计算每一件装备的重量,研究山峰周边地区的天气周期,并尽可能向有经验的人咨询,以确定最佳的攀登时间。他们会在照片上标注出路线,计划好每段攀登的距离,每天扎营的位置,队伍中每个成员的职责。

另一些攀登者则更像是艺术家,他们只要看一眼路线,就能在心里对整个攀登的过程做出大概的估计,至少他们相信这一点。他们觉得需要什么,就把什么装进背包,肩膀一感受到背包的重量,他们就知道这重量意味着成功还是失败。他们制定的计划十分笼统。他们知道大概的攀登季节,也知道自己大概需要多少食品才能坚持下去。他们凭感觉安排训练。他们的活动安排通常很有弹性,经常是先进行尝试性的勘探,再开始正式的攀登。

绝大多数攀登者的性格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问,而且其中一种起主导作用。了解你自己起主导作用的性格类型,然后按你的性格安排攀登。

明确认识你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你的经验和能力。如果你刚刚花了8天时间完成麦金利峰的Cassin山脊,别想着去尝试珠峰西南壁路线,因为你只有6000米左右海拔的经验,还不到珠峰路线基部的海拔。梦想固然是重要的,因为梦想能指引你未来的道路,为你提供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不过,未来终究是未来。

如果因为偶然的原因成功完攀了超出你能力范围的路线,千万小心。成功容易让你过于高看自己的能力,而下一次,你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要学会分辨什么样的成功是能力所致,什么样的只能归结为幸运。如果缺乏这种分辨能力,偶然幸运的成功就会导致你轻视更容易的山峰和路线。轻视会导致散漫,最终铸成大错。对任何山峰和路线都要保持敬意,无论你是否已经成功完攀。对山峰的敬意,乃是攀登生涯成功的基石。

了解你自己的气质类型。阅读这一方面的书籍,如Choose Your Best Sport & Play It(Jonathan Niednagel著),理解和运用其中的内容。如果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又能明确自己的气质类型,对攀登路线和方式的选择就会相当容易。

比如,就算你有很好的有氧耐力,也不等于你能够在24小时之内完攀K2,除非你的心理能够适应那种风格的攀登。许多攀登者不屑于在低难度的地形上长距离行军,有些人攀登时离不开绳索,另一些则情愿选择较低海拔、较高难度、更“有意思”的路线。如果你喜欢快速上升的感觉,希望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通过尽量长的距离,那你一定不会愿意靠在吊帐上一连保护4个小时,直到领攀者完成下一段绳距。

路线的选择应该扬长避短,让你的优点和长处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让你的心理能够接受和适应。多尝试不同的攀登风格,从中选择最适合你的那一种。如果你攀爬困难路线的目的就是为了显示你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你是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攀登——那你可能会在完攀一两条极限路线之后退役。只有了解你自己,才能避免盲目按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

接受恐惧

攀登新手对高手总是心存敬畏,因为后者表面上似乎无所畏惧,不过事实上,没有人能对恐惧免疫。顶尖的攀登者对危险具有很好的心理适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她不知道害怕。一个真正的攀登高手绝不会对即将降临的暴风雪无动于衷,他/她心中同样充满了恐惧,只不过不会受制于这种恐惧,而是能将恐惧转化为动力。恐惧经由思想产生,所以也能通过思想得到引导和控制。学会引导你自己的恐惧,将其转化为能量和动力,这是成为攀登高手必须具备的能力。每个人的思想和心理各不相同,获得这种能力的心路历程也各自不同,但指导性的理念都是相似的。

在山上,没有人能控制全局,所以也不要追求控制,那只不过是自负的表现。学会接受事实,在混乱和不确定的环境下做出最适当的反应。如果尝试控制千变万化的局面,只会适得其反,不仅得不到控制权,而且还会导致恐惧加深。要承认你无法控制局面的事实,接受周围环境的变化,用你的能力和技术应对这些变化。

要在恐惧中继续攀登,让恐惧成为向上的动力而不是累赘,你必须努力坚持,维持决心和意志,直到完攀整段绳距。害怕的时候,可以把目光放近,成功完成的每一步动作都会加强你的信心,帮助你完成下一步动作、下一段绳距。当你感觉信心足够时,就放开顾虑,直奔绳距的顶点。不要犹豫,把降回保护点、换人领攀的念头赶出脑海。相信你自己的能力,放手全力一搏。

恐惧通常会让攀登者心中只想着下撤,想着相对安全的地面。这样的攀登者与地面之间的心理联系太过强烈了,以致影响了向上的攀登。转移恐惧的方向,心中想着上方的保护点,而不是下方的地面。我的搭档Scott Backes曾用这样的话描述另一位攀登者:“他眼里只有上面的保护站。”他的意思是,那位攀登者的心态永远是向上的,要不是绳长的限制,他会一直攀登下去。他不只是“达到”了目标,还想着“击穿”目标,一往无前。对于这样的攀登者,恐惧只会转化为向上的动力。

如果不加引导和控制,恐惧就会演化成惊慌。惊慌会浪费大量的能量,却几乎没有建设性的意义。要在千钧一发之际躲开迎面冲来的汽车,惊慌或许还有所助益,但面对高山路线上的危险,惊慌却是一无是处。惊慌会让你丧失思考的能力。在山上,不能思考就意味着死亡。

P2-5

序言

1977年6月,我有幸与两位偶像级的攀登宗师——Jeff Lowe和George Lowe一起,在阿拉斯加山脉进行攀登。在Hunter峰北壁的一条新路线上攀登到1200米左右时,Jeff领攀的冰檐断裂了,他冲坠了18米距离,挂断了一只冰爪,脚踝严重扭伤。突发的事故让我感到十分紧张,甚至有点无所适从,但我的两位同伴却立即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行动,仿佛一点儿都不担心一样。

事实上,他们担心的程度丝毫不比我低,只不过他们的攀登经验比我丰富得多,完全知道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单论攀登和操作技术,我可能并不比他们差,我所欠缺的是清醒冷静的头脑。他们的处理方式和效率着实给我上了一课,而当时我还不知道,在之后的几个星期里,我还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很快建立起有效的保护和下降系统,花了一天半时间降到了路线下方的冰川上。Jeff飞回美国去治疗脚伤,而我和George则在休息了几天后重返路线,顺利完攀并从西山脊下降,耗时共计5天。这条路线现在被命名为Lowe-Kenne-dy路线。完成了攀登之后,我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我们三人原本计划接下来攀登另一条新路线——Foraker峰南壁,但Jeff是三人中实力最强的,没有了他,我们不禁感觉到疑虑重重。要是碰上对付不了的技术问题怎么办?要是两人中有一人受伤怎么办?最重要的是,我们两人的心理和生理,究竟还能不能承受得住新路线的攀登压力?

我们刚刚完成的Hunter北壁路线以冰雪为主,而Foraker南壁则不同,主要是岩石和混合攀登,且山峰高度比Hunter更高,路线也更长:先登上南侧主峰,再一路横切到达北侧主峰,最后沿冰岩状况并不稳定的东南山脊下降。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在阿拉斯加地区进行过类似的攀登。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先去麦金利峰的Cassin山脊,那是一条许多人都攀登过的路线,我们对安全完攀很有信心。但这样的决定让我无法释怀,就在出发前1 5分钟,我告诉Ge。rge,我们还是应该尝试Foraker的新路线,因为我觉得,不应该就这么放弃了对未知路线的探索。

我们当晚进山,在路线脚下扎营,第二天花一整天时间修整和观察路线,计划具体的行进方式和营地安排,寻找路线上可能的难点。第三天,我们早早起床,迅速通过悬冰川下方,开始了正式的攀登。

两天的攀登之后,我们发现携带的装备已经不足以进行原路下降,完攀路线,顺利抵达东南山脊成为唯一的出路。我还是第一次经历这种情况,那种别无选择的感觉,反而让我的内心感到一阵解脱。开始攀登的时候,我们心中充满了疑虑和担忧,但随着每一段绳距的完成,我们越来越投入到攀登的每一个细节,疑虑和担忧也悄然远去。

第五天,进行了将近24小时艰苦的攀登之后,我们到达了路线上最困难的部分,一段冰岩混合的陡峭冲沟。George建议休息一晚恢复体力,但我凭着突如其来的冲劲(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决定继续前进。

那是我最难忘的攀登经历之一。具体的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抬头仰望路线,想像自己一步步完成攀登的感觉——路线的难度已经达到了我能力的极限——然后不知怎的,我就到达了路线顶端,保护着George跟攀上来。在那一段路线上,我已经超脱了自我意识,超脱了一切认知和思考,全身心浸淫在攀登本身之中。在那以后,我每次进行高山攀登、滑雪、徒步、越野跑步等山地活动,都会努力寻找那种感觉;但那感觉每次重现的时候都突如其来,让我完全无法预料。

我们继续向上,顺利完成了攀登。在Foraker峰Infinite Spur路线上的11天时间,是我和George生命中最激烈、最精彩的11天。22年后的今天,尽管我又经历过无数次的攀登,但当时的感觉仍然清晰如昨日。正是那一次的经历擦亮了我的眼睛,向我呈现出高山攀登的无限可能,让我体会到攀登运动本身的神圣,永远改变了我的生活。  与许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攀登的人一样,我最初接触的是徒步,然后是攀岩,最后才是高海拔攀登。我从未上过登山学校,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攀登训练,而是靠同朋友们探讨和自学,逐渐掌握了各种攀登技术。一有机会,我就向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学习攀登理念,努力改正自己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

经验的积累从来都没有捷径,许多时候,只有犯过错误、吃过教训,才能明白究竟该怎么做。不过,如果当年能有类似《极限登山》这样的书籍,一定会对我的经验积累和成长大有裨益。即使是今天,这本书仍然激励着我,让我对攀登活动的方方面面,重新树立起全新的认识。

Mark Twight在书中指出,尽管路线的完攀和山峰的登顶是登山运动中成功的标志,但攀登者们从失败中同样能收获经验和教训。他用准确详尽的笔调,对攀登技术和训练手段,各种地形的攀登方法,装备和物品的携带选择,以及如何在寒冷、垂直的极限环境下照顾好自己,都进行了仔细全面的描述。最重要的是他对态度和性格的强调——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攀登经验,加上一丝不苟的自我分析,才能真正做到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应该放弃,知道怎么对付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矛盾,知道如何保持头脑清醒、全神贯注投入攀登。山峰是自然界伟大和神秘的最好见证,而攀登活动则是人类灵魂精华部分的表达。只有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山峰和路线才得以具备其意义,所以与我们一起攀登的搭档和伙伴,以及我们之间的心灵联系,才是攀登中最重要的东西。或许,这就是Mark从多年的极限攀登生涯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Michael Kennedy

1999年3月于科罗拉多州卡本代尔

后记

写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开始动笔时,我已经一年没有上山了,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我对登山运动的了解有多深,这项运动是如何令我爱恨交加。结果是,我越来越兴奋,最终决定先抛开笔,花几个月时间在阿拉斯加进行攀登。我跟Steve House和Johnny Blitz搭档,在Bradley峰开辟了一条新路线,然后又跟Bill Belcourt搭档,花22小时完成了Huntington峰西壁的攀登往返(在我看来,其实有15个小时就够了)。就算是为这本书积累第一手资料吧。

这几次的攀登以及之后的反思,让我对我自己的攀登生涯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最初,我之所以会选择极限攀登作为事业,是因为我心中充满了愤怒——针对这个世界,针对我的家庭,以及我的未来。我选择攀登作为自我表达的方式,是因为这样可以显得高人一等。至少在当时的我看来,能够单人完攀那些困难的路线,就意味着我比别人都强。这样的心态使我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可以说,我那段时间的许多攀登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我的许多文章也都是写给别人看的。我想要尽可能改变别人,因为这样可以让我感到快乐。不过这样一来,我也给自己制造了极大的压力,因为我既然在文章中放出了大话,就必须用行动去证明自己,不然就会被人瞧不起。于是我只能尽量努力,向文章中那个信念坚定、胆敢挑战一切的“我”看齐。

通过努力,通过不懈追求,我在登山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自己。是山教会了我诚实,也是山让我明白,我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因为失败意味着严重的后果。山成了我检验自己的场所,每当我意识到自己还有所欠缺,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去。多年来,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攀登方式,但是最吸引我、逼我投入全部精力的,永远是阿尔卑斯式攀登。对我来说,其他任何攀登方式至多也只能算是训练。

通过不停的测试和训练,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攀登心态——一种积极的冥想状态。有时在攀登中,我会进入一种意识与无意识并存的状态,身心完全与山融为一体,在这种状态下,我完全不可能犯错或是脱落,能读懂搭档的思想,甚至完全不受重力的影响——因为我已经完全忘我,与山融为一体了。我最引以为荣的那些攀登,都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完成的。

早年那种不要命的攀登风格,经过多年的积淀与演变,最终形成了一种“无我”的心境。最初,我努力改造自己,从自己身上剔除那些不理想的特质与个性。如今,我则努力在坚韧的“自我”和空灵的“无我”之间寻找平衡:前者是一种追求,是挑战高难度的新路线、进行长时间极限攀登所必不可少的;后者则是一种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存在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顶峰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看重的是每一次攀登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我性格的影响。过去,我之所以努力完攀高难度的路线,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如今,我则完全不在乎路线的难度,也不在乎成败与否。登山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一个修心的过程。

再说,攀登路线的难度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攀爬需要的力量和技术,路线长度和攀爬时间,客观危险,可接近性,撤退的难度,天气,攀爬过程中的舒适程度,抑或是海拔?无论是这些因素中的哪一条,都无法用作判断难度的依据。只有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能把现代登山变成一项极限运动。高山路线的难度定级是模糊的,因为单凭几个字母、几个罗马数字,绝不可能涵盖整条路线上可能出现的全部问题。每一天、每一个攀登季节,山上的情况都在变化。对于一条高差达600米甚至3000米的高海拔垂直路线,你不可能定出一个准确的“难度级别”。而这正是登山运动的吸引人之处。无论这条路线被前人攀爬过多少次,你都无法确知,在路线上等待着你的将会是什么。所以,你必须做好面对任何东西的准备。

我相信,登山对我的影响是积极的。正是因为攀登的过程,以及那些令我钦佩、发我深省的登山前辈和搭档们,我的价值观才能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如果当初没有走上登山这条道路,我真的不知道我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过,攀登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你能在其中收获什么,完全取决于你准备付出多少。Walter Bonatti曾说:“高山的价值是通过那些与之较量的人们来体现的。若不是这些人,它们就只不过是一堆堆石头而已。”我在登山生涯中的付出,换来了十倍的回报。当我们在地球上最美丽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去挑战最不可能的极限时,这样的经历会让我们永远改变。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追求更加纯粹的攀登风格。我学会了尊重每一座山,不仅因为它们可以杀死我,更是因为它们所蕴含的力与美。它们就是这个地球。我当然可以巧妙利用不断进步的科技,去征服每一座山峰,让它们臣服在我的脚下,满足我的野心和欲望;然而如果我这样做,如果我毁坏了山峰本身,那这一切就没有任何价值。为了保持我的自尊,我必须坚守最基本的原则:永远尝试用最少的装备攀登最长最困难的路线。我必须快速行动,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每一天、每一分钟,我都必须追求新的体验。我宁愿承认失败,也绝不使用固定的膨胀螺栓,或是借助氧气面罩和固定路绳。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当我全身心投入时,当我与搭档能够达到心意相通、天人合一的境界时,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1996年7月,我与Scott Backes搭档,在南美玻利维亚的Picodel Norte峰开辟了一条新路线。那座山峰海拔超过6000米,而我们的路线高差达750米,然而我们只携带了不到1升水、20包能量胶、两对冰镐、两根雪杖,以及备用的手套——没有绳索,没有保护器材,因为我们觉得不需要。出发前我们商量好,假如到下午3点还没有登顶,或者情况变得太过危险,那我们就掉头下撤。

上午11点,我们离开了海拔5250米的营地,开始攀登。路线上最困难的地段仅有300米长,等到闹钟响起来的时候,我们离顶峰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结果是,下午3:08,我们两人一起站在我们搭档攀登的最后一座山顶上。那年晚些时候,Scott宣布退役。这条路线并不是我们一起攀登过的最难、最长的路线,但我觉得,那一次的攀登令我们的搭档关系得到了彻底的升华。没有多余的装备和欲望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可以彻底投入攀登本身。我们对山峰保持了足够的尊重,使用了最公平的攀爬方式,没有在路线上留下任何痕迹。尽管没有绳索,但那种彼此相连的感觉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我们把那条新路线命名为Fuck'Em,They're All Posers AIayway。那次攀登体现了这本书的核心精神,也体现了进行高海拔极限攀登所需要的态度。滑雪者学习各种形式的转弯,是为了终有一天可以不必再转弯,而是直接从高坡上飞身而下;同样地,登山者学习各种复杂的技术、修炼不同状态下的心态,是为了终有一天可以抛开这一切,完全凭最简单的本能进行攀登。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为你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体会,对你的攀登和生活产生帮助。然而,正如我的良师益友BrianEnos所说,“这本书里的一切都有可能是错的。”对你来说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必须靠你自己来判断。如果你只是单纯模仿别人的做法,或是机械地按他们说的去做,那你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抄袭。不要这样做。

记住,痛苦也是可以享受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