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是著名的革命烈士江竹筠的爱称,曾用名江志炜,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同志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红岩英雄江姐》(作者杨源孜、刘仁辉)以史为轴,以情为魂,用朴素简洁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江竹筠短暂、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既脉络清晰地勾勒了英雄29个春秋的人生轨迹,同时又不乏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描写,从而让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江姐形象再度呈现于人们眼前。
江竹筠是著名的红岩女英烈,是一代“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本书以史为轴,以情为魂,用朴素简洁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江竹筠短暂、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既脉络清晰地勾勒了英雄29个春秋的人生轨迹,同时又不乏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描写,从而让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江姐形象再度呈现于人们眼前。
《红岩英雄江姐》(作者杨源孜、刘仁辉)告诉我们历史是不能忘却的。记住江姐,就是记住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那段历史,记住我们该以怎样的努力去续写共和国新的辉煌。
李舜华带着一双儿女来到三哥李义铭在重庆观音岩的家,发现自流井的好些亲戚早已来到山城,而且得知丈夫江上林也通过李义铭的关系,在蜀通轮船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李义铭因得到教会资助,到成都华西大学学习临床医学,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1919年与盐商的千金郑蕴瑛结婚后,在重庆宽仁医院当外科医生。在行医期间,李义铭看到由于军阀混战,伤员剧增,而西医治疗外伤见效快,有利可图,便离开宽仁医院,独自在打铁街开办医务训练班,同时又在小什字(地名)开设义林医院。医院一开张,生意异常火爆,李义铭的家境很快富裕起来,富起来的李义铭没有忘记自流井的亲人,当得知家乡发生大旱,在征得妻子郑蕴瑛的同意后,急忙写信给自流井的亲戚们,邀请他们来重庆共渡难关。
来到三哥李义铭家后,李舜华总是主动干家务活,帮着嫂子带出生不久的侄子李维礼。她还叮嘱江竹君要听话、要勤快。江竹君的确很听话,也很勤快。她从不多言多语,只是闷声不响地做家务,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倒尿罐子,打扫宽敞的屋子,来客后端茶递水。
但由于至亲的兄妹此时已分属两个不同的阶层,隔阂和矛盾在所难免。李舜华希望三哥李义铭能让已是八岁多的竹君去学堂念书,好几次,李舜华提到此事时,李义铭都不置可否,委婉地回避了这个话题,这让李舜华感到很失望。而李义铭的妻子郑蕴瑛似乎也看不惯这家穷亲戚,动不动就打骂江竹君姐弟俩。有’一次,江正榜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掉了几颗饭粒在桌上,不巧被郑蕴瑛看见,她的气不打一处来,伸手就扇了江正榜一巴掌,疼得他大哭不止。一旁的江竹君实在看不过去,请求舅妈别打弟弟。郑蕴瑛正在气头上,见江竹君袒护弟弟,一把夺下她手中的饭碗,并厉声说:“你也别吃了!”倔强的江竹君含怒瞥了郑蕴瑛一眼,忿然离去。后来,李舜华知道了这件事,她执意要带着孩子离开李家,但想到年迈的母亲无人照顾,才勉强留了下来。
1930年,江竹君的外婆去世。不等嫂子郑蕴瑛下逐客令,李舜华就在东水门租了间房子,带着儿女搬出了三哥李义铭家。此时,由于江上林在蜀通轮船公司当上了采购,李舜华又帮人做些针线活,生活上不仅能糊口,还有了余钱,李舜华便送江竹君姐弟俩去道门口一所教会小学读书。
上学那天,李舜华早早就送一对儿女来到学校。临别时,母亲拉着姐弟二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好不容易才上学,你们要发奋啊!”江竹君点点头,将母亲的话牢记在了心里。
懂事的竹君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她很珍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专心读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励。要强的李舜华对此感到十分欣慰。可是,好景不长,过了约半年的光景,蜀通轮船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失业的江上林只好回家乡另谋职业。丈夫离去后,李舜华托熟人在南岸大同袜厂找到了工作。竹君为了弟弟能在孤儿院上学,主动放弃了上学的机会,跟着妈妈一道去袜厂当了童工。为了节省开支,李舜华把家也搬进了袜厂。
从此,年仅十岁的小竹君被迫自食其力。由于她自小营养不良,身材矮小,够不着机器,厂方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板凳,让她坐着纺线。竹君一心想为妈妈分忧,共担家庭重担,所以学习技术十分认真,又能吃苦耐劳,坐上高板凳就不停歇地干活;她心灵手巧,没过多久,就与厂里的熟练成年工人干一样多的活,但老板对这个可怜的小童工仍然只给童工的微薄工资。
竹君不明白老板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她,便向母亲诉说着心中的不满。可是,母亲也毫无办法,只能安慰道:“竹啊,你心眼好,妈知道,可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啊!”那时,江竹君就知道了什么是剥削,这对她后来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32年,江竹君做童工已近两年,因年龄太小,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把身体拖垮了,她的弟弟在孤儿院又患上了软骨病。妈妈想叫竹君退工去照顾弟弟,厂方却因为江竹君工资低,效率高,不愿退工,说要退就母女俩一齐退。不久,李舜华患了伤寒,只得辞去了袜厂的工作。江竹君把衣服拿去当铺典卖,治好了妈妈的病,并付清了欠下的房租。
李义铭知道了妹妹李舜华一家的境遇,赶紧将她们接到了观音岩的新家。这时的李义铭通过行医已经结识了不少的上层人物,特别是与实业家、慈善家刘子如友情甚笃,并在刘创办的“重庆私立孤儿院”担任董事。他见江竹君身体比较弱,便找到孤儿院的几个大股东商量,最后,以“无父为孤”的理由,让江竹君姐弟俩进了孤儿院免费上学。p6-10
在完成《江姐童年故事》的写作后,我们本打算再写一部有关江竹筠烈士的作品,只因后来有出版社约请我们接连参加了两套文学丛书的编写工作,故只好把撰写江姐这本书的计划暂时搁置了下来。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今年仲秋的一天,为了进一步了解江竹筠1928年离乡时的有关情况,我们再次去了江姐村进行调查采访。采访结束后,我们在离村委会不远的举人湾内与江姐社区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不期而遇。在交谈中,大家自然提到了前不久在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江姐》,并由此而谈及了我们酝酿已久的关于江姐的第二部书稿的写作。这位社区党委的负责同志建议我们采用随文配图的形式,把江姐的一生贯穿起来写,争取用不太长的篇幅就能让读者对英雄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了解。我们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很快将《红岩英雄江姐》这一书名确定下来之后,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书稿的写作中。
我们所做的第一步工作,是将已收集到的有关江竹筠烈士的生平事迹材料加以认真梳理。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档案资料、革命回忆录以及多部传记作品(卢光特、谭正威合写的《江竹筠传》、丁少颖所著的《红岩恋——江姐家传》和张正霞所写的《江竹筠传》)等,总计达一百余万字。在对这些材料的归纳整理过程中,凡是江竹筠烈士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及其涉及到的相关人物,我们都反复进行了查对和核实,以确保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将筛选出的材料一一加以合理的剪裁,把全书分为了十六个章节,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江竹筠烈士的童年期、少年期以及成人之后的主要生活经历。其中所突出的部分,自然是她投身革命之后,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直至付出年轻的生命的那些动人篇章。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因受篇幅所限,我们尽可能地注意在记述上做到言简意赅,力求使《红岩英雄江姐》成为一部篇幅虽短,内容却丰富感人的传记文学作品。
江竹筠烈士是举世敬仰的巾帼英雄。作为她的晚辈同乡,我们在继《江姐童年故事》之后,能接着再为江姐写下一些传记性的文字,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重温江姐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前辈英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着实令我们深受感动与激励。倘若广大的读者朋友在读了这本小书后,能获得与作者同样的感受,那我们就为实现了写作这部作品的初衷而感到莫大的欣慰了。
《红岩英雄江姐》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江姐家乡党组织的关心与支持,正是他们的鼓励,促使我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承担的写作任务。故在书稿正式出版之际,我们谨向江姐社区党委的朋友们、同志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此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对我们的写作,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也一并致以谢忱。
杨源孜刘仁辉
2010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