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清谭杂俎--新闻与社会的交响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彬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清谭杂俎--新闻与社会的交响》(李彬编写)从不同侧面讨论了新闻与社会的一系列命题,涉及理论、实践、研究、学习、读书、思考、文化修养、批判思维等,书中收录了《文化政治与文化领导权——在澳门大学“2008年两岸四地传媒与时局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自觉: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一点反思》、《流水前波让后波——对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和瞩望》、《谈学术》等作品。

内容推荐

《清谭杂俎--新闻与社会的交响》(李彬编写)从不同侧面讨论了新闻与社会的一系列命题,涉及理论、实践、研究、学习、读书、思考、文化修养、批判思维等。《清谭杂俎--新闻与社会的交响》既含严肃思索,又兼文笔轻快,学术性与思想性相融合,从而感悟别样的专业意味。

目录

十载道情

 清华五题

骊歌声咽

 将军一去 大树飘零——纪念新闻教育家范敬宜

 骊歌一曲意难分

 主流话题:追忆范敬宜院长

 范敬宜与作文章

演说奏鸣

 新闻教育:重思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新闻学院院长论坛上的发言

 政治素质 文化底蕴 实践意识 世界情怀——清华百年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及其理念初探

 文化政治与文化领导权——在澳门大学“2008年两岸四地传媒与时局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

 文化自觉: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一点反思

著述、心弦

 我们的光荣与梦想——《百年中国新闻人》序

 敬畏历史 珍重传统——《中国新闻社会史》结束语

 新闻的“精气神儿”——《中国新闻社会史文选》前言

 全球视野与史家眼光——《全球新闻传播史(第二版)》后记

 流水前波让后波——对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回顾和瞩望

飞鸿回旋

 谈学术

 谈世事

 谈书籍

 谈人生

 谈专业

 谈逸兴

 谈山河

学堂条钧

 课下杂谈

 专业纵横

 书里书外

 社会话题

学问八佾

 一个关键点

 一组关系链

 误区与问题

 学界与学风

 研究与方法

 谋篇与写作

 细节与规范

 讨论与总结

屐履清音

 湘行杂忆

 南疆腹地漫游记

 伊犁信步

 走马河西

 放歌陕北寄情延安

 滇桂行

附录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书目(100种)

后记

试读章节

执教台湾第一新闻学府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的李瞻老先生,是华人学界的一位硕儒耆宿,在回忆录《大时代见证:万里孤鸿》里也写到对清华的观感:“翌日由李彬教授陪同参观清华校园。,清华幅员辽阔、环境优美、建筑宏伟、藏书丰富、人才济济,杰出校友遍布全球,实为一流学府。”那是2002年学院成立时,邀请老先生出席庆典,其间陪他老两口游览清华园,没想到还有幸被记下一笔。老先生寥寥数笔,即勾勒了清华风物及精神,令人叹赏。当时我们聊起许多旧事,甚感快意。老先生对老长官孙立人将军的敬重,尤其令人感动。他曾做过孙将军的少校秘书,而一代名将孙立人也是清华校友,毕业于土木系,曾率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对日作战,战功卓著,中外闻名。

朱镕基那天演讲的最后,也谈到清华精神,并概括为四个字——追求完美。他说,清华人就是扫大街,也一定扫得最干净。这句话给我留下鲜明印象,成为日后清华生涯的座右铭。

清华十年,特别欣慰的是结识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学生,真是藏龙卧虎,名不虚传。我曾在一封邮件里写道:“套用孟夫子的‘三乐’,现在我的‘乐趣,就是读书、教书、写书,而三乐最终无不落实在学生身上。”以教书为业的人,遇到如此出色的弟子,自有今夕何夕、此乐何及的畅快淋漓。在清华,才更深切理解教学相长的意味。其间,与其说给学生传授了什么学问,不如说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思索,一起成长。夫子日,四十不惑,确为至理名言。来清华时,刚刚四十出头,回想起来,正是这十来年间,自己学术思想才逐渐清明起来,而这种变化大多来自与学子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当时,学校已经批准成立新闻学院,拟于2002年校庆之际即四月下旬正式建院。恰好,为了提供更加自由的成长空间,清华于2001年推行本科生转系制度,而试点就在新闻学院的前身传播系。结果从全校二年级学生中招收了一个新闻学转系班,三十五位同学来自十六个专业,最是符合新闻教育的多学科背景。按照清华习惯的班级称谓,这个班叫做新闻9班或9字班,意谓数九之年入学的班级。翌年,又继续招收一届转系班,即新闻0班或O字班。随着转系制度的全面铺开,以及学院规模日益扩大,转系班遂成历史,转系生则插入相应建制班。如今看来,两个转系班人才济济,八仙过海,无论从事新闻实践,还是学术研究,抑或其他行业,往往表现出色,成为后来学子的典范。新闻9班。班长邢广利原学化工,由于酷爱摄影,遂转入新闻专业。他后来说,当他在教学楼无意间看到教务处的转系通知时,兴奋不已,竟至将通知取下来,揣人怀里。在读期间,他常常北上南下,行万里路,观天下事,拍摄了许多照片,还在清华举办个人影展。毕业时放弃读研,进入新华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参加了不少重要的报道活动。国民党连战主席访问大陆,他一直全程陪同,得到连主席的特别称赞。他任9班班长期间,将“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作为“班训”。近几年,从奥运火炬到国庆阅兵,从海地地震到玉树地震,从“7·5”事件到南非世界杯,确实是有新闻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2010年,荣获新华社年度“十佳记者编辑”称号。我辞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系主任来清华任教时,适逢新闻9班刚刚组建,便请缨担任班主任。故有朋友戏言,从系主任到班主任。而在自己心目中,这个班主任胜过其他任何名衔,因为这是清华历史上第一个新闻专业本科班。

班主任做了两年,学生就各奔东西了。往事历历,殷殷于怀,想来有三点欣慰不已。一是同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学子朝夕相处,亦师亦友,并一同为年轻的学院开创了“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样板。当时,研究生周勇担任9班辅导员,承担了大量日常的、细致的学生工作和班级工作。我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见证了9班的成长,如今他已是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了。犹记“9·11”事件当晚,他与邢广利等班干部在我家开会,研究生刘鉴强打来电话:“李老师,快看凤凰卫视,重大新闻……”于是,班会中断看新闻,直到凌晨一两点,由于突然停电,才不得不散去。同一年,对中国人来说,最难忘的还是申奥成功。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那个激情四射的夏季,那个红旗如潮的夜晚,深深印在l中国人的心底。导演谢晋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在清华举行首映式与座谈会。我带领9班同学出席座谈会,并与谢晋一同合影留念。如今,这张珍贵照片就摆在办公室。

再一点当时不觉得,后来才逐渐显现其意义。9班成立后,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开班教育,其间邀请三位新闻前辈,对同学进行专业启蒙,第一讲请的就是范敬宜。当时,谁也没想到他将成为新闻学院首任院长,当然他自己也不会想到。那时候,他从《人民日报》总编辑的位置退休,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请他来的那天,天气很热,讲课的第二教学楼没电扇,没空调,后任党委书记的王建华老师找来一台电扇,放在讲台边,老人家就站着一气讲了两三个小时。说实话,后来没少听他讲话,但感觉都没有这一次神采飞扬,一气呵成。他说是因为台下的孩子们聚精会神,求知若渴,给他以触动和激发。当老师的都懂得,这确是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当日旁听的研究生刘鉴强,本来只是慕名而来,想着随便听听,结果刚听个开头,就按捺不住激动之情,向身边的同学借来纸笔,边听边记,后来整理成文,刊发于《新闻记者》杂志。讲座有个问答互动环节,最后一个问题是才貌双全的陆娅楠提的:如果有来生,您最想做什么?这位后来被学生称作“范爷爷”的一代报人答道: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新闻记者》刊发刘鉴强的文章时,就用这句话作为标题。从此,如有来生,还做记者,便成为一届届清华新闻学子的座右铭。刘鉴强与陆娅楠后来都成为矢志不渝的新闻人,娅楠放弃各种诱惑,选择了《人民日报》,曾任《南方周末》调查记者的刘鉴强,已用一部颇受好评的《天珠——藏人传奇》(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践行了自己的新闻理想。

由于这次讲座的效应,主持学院筹建工作的王建华同志便推动有关方面,将范老列为院长候选人,而这个选择在新闻学院跨越式发展中得到验证。按照不同系统的统计,全国高校的新闻传播教学点(而非误以为的专业或院系)已近一千。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由于实力雄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由于历史悠久、北京广播学院即中国传媒大学由于独具一格,而一直稳居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科前三甲。清华新闻学院经过几年建设,2009年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位居其后,名列第四。数字是冷冰冰的,亲历者才知道其中有多少点点滴滴的修为,多少孜孜砣砣的努力,多少细细密密的工作。所有进展中,最重要的一是方向,二是协调,新闻学院能有今天的局面,正得力于范院长把握方向和协调阴阳。此外,他也像普通教师一样,开设了多门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并逐字逐句批改作业,写下批语,他指导的研究生大多进入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所以,每当听到“你们院长是不是挂挂名”云云,我都不免郁闷。我理解,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确有现实依据。可惜,这种所来有自的想当然,同范院长实不相干。所以,每次不厌其详解释后,我往往用两句话概括:他既是称职的院长,又是敬业的老师。P7-9

序言

我与李彬先生的交往始于2001年的初秋。那时,我刚从上海华东师大调入清华,因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被安排去京郊的昌平参加为期两天的培训。我和李彬是同屋,午休时见面寒暄,我才知道他也刚从外校调入,而且我们两家居然住在西南小区的同一幢住宅楼内。他虽治新闻传播专门之学,但也淹通文史,于经史、辞章、小说多有涉猎,故而虽是新识,却有重遇旧友的亲切。本来我们约好晚上畅叙一番,但下午的会刚一结束,我就因事提前返校,我们的再度见面被推迟到了几个月之后。

一天晚上,李彬忽然给我打来电话,问我能否来家中喝酒聊天。我当时正在家中枯坐,一闻此言,当然喜出望外。原先在上海时,朋友间亦有携酒登门,期在必醉的习惯,可是当晚李彬带来的却是两瓶啤酒,我就猜测他其实意不在酒,在乎言谈之乐也。李彬先生果然博识多闻,谈锋所及,皆有会心之论。约两周后,我依礼回访,他让我见识了他的音乐唱片收藏,并一起聆听了《红色娘子军》的片段。由于我们都是音乐爱好者,那晚的话题几乎全部与音乐有关。他喜欢欧洲古典音乐,也不排斥中国传统音乐及现代民歌。在即将面世的这本学术随笔中,李彬先生亦有专文谈及赏乐之快,且每组文章均用音乐术语标题。他的《中外雅乐排行榜》,将古曲《阳关三叠》和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分别置于中外音乐的榜首,亦可见其音乐见识独断于一心的雅人深致。

从那往后,我们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不仅在学校的各类场合频繁见面,他也邀请我去新闻与传播学院讲课,而我系学生中欲弃暗投明,改入他的门墙者,亦年年有之。

李彬先生形容俊朗,言语清赏,俨然儒者风范。他读书之多、写作之勤更是令我望尘莫及。他曾多次打电话给我,告知新书出版的讯息;而每每承蒙他惠赠大作,都让我感愧不已,相形之下,颇有光阴虚度之感。钱穆先生有言,古之圣贤尚且珍惜寸阴,我辈凡人更当惜取分阴。李彬先生在繁重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之余,仍能佳作迭出,惜时之功,自不待言。即如收入这本随笔集的诸多妙文,都是于出差、会议、考察的途中写成。有一次,我亲眼见他在会议茶叙的间隙,不肯白白浪费掉短短的十分钟,埋头誊抄、奋笔疾书的一幕。虽时隔多年,此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都说“读其文,想见其为人”,我则是“见其人,想读其文”。沏上一杯清茶,品味《新闻与社会的交响》,听李彬谈人生,谈社会,谈读书,谈学问,忆及我们昔日交往的点点滴滴,亦能废忧忘倦。

是为序。

2008年9月22日

后记

2007年春末,笔者参加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次研讨会,住在虎踞龙盘的钟山脚下。此情此景,颇似《兰亭集序》的意境:暮春之初,会于山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会议期间,老友新朋把谈甚欢。一日,与北京某出版社编辑闲聊,话题集中在拟议中的新闻传播类图书。不知不觉谈及三个选题,包括修订再版甘惜分先生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和本书所属的一套学术随笔。

关于学术随笔丛书,当时我的想法是,眼下不少出版社都开始属意新闻传播类图书,都想邀集各路知名学者加盟。然而,“成名成家”的人士早已诸务缠身,分心乏术,恐怕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新的、专业著述的“系统工程”。不过,他们手头或许有些现成的未刊文字,与严谨规范的专著相比,多为随意率性之作,风花雪月之属。这些文稿虽无“宏大叙事”之淹博,却有“私人叙事”之轻灵;虽不像一江春水向东流,浩浩汤汤,一气呵成,却不乏万顷波光、闪闪烁烁的思想火花。总之,应该更能体现学者的治学旨趣与人生境界,更带有鲜活的灵感与深沉的意绪,对读者来说也许更有阅读的兴味。新闻传播的高头讲章已是汗牛充栋,读者也面临“审美疲劳”,如果能够出版一批清新活泼之作,说不定会收到别样的效果。

由于这个机缘,回京后就开始考虑这个选题。好在自己2001年任教清华以来,环境清幽,心境恬淡,于教书、读书、著书之余,确有一些零零散散、不登大雅的随兴之作,日积月累,渐成规模,总数不下50万言。如今,借机整理,去粗取精,编为一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也。’  其中,除个别篇目曾公开发表,其余多属未刊稿,如游记、演说、序跋、书信、杂感等文类。看上去东鳞西爪,犹如音乐的无主题变奏,其实、又无不围绕平时所关注的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传播的学子与学问,一是与此相关的社会与人生,故谓“新闻与社会的交响”。另外,之所以称为“交响”,也是由于自己于音乐略有所好,乃至本书每个板块的小标题也都隐含音乐的意味。当然,援琴鸣弦发清商的背后,往往涉及关系重大的文化政治,借用舒曼称道肖邦的名言,可谓“隐藏在花丛里的大炮”吧。

如今,《新闻与社会的交响》终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付梓,笔者感到不胜荣幸。一方面,这家大学出版社的清誉令人欣赏,包括多部拙著有幸在此出版;一方面,如前所述,本书所有篇什都是在清华园完成的,都是由此间的环境、机缘和灵感触发的。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感谢好友格非先生拨冗赐序,他的文采风流为水木清华平添了一道景观。感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季萌同志帮助清理和编辑散乱的原始文稿,从而为本书提供了雏形。作为受业于北大和清华两所名校的高才生,她的才干令人信服。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新华社记者姜琳和美国普利茅斯大学博士生何小菲,以及我指导的博士生、南开大学教师吴风也都为本书付出心血,在此一并致谢!当然,拙编的一应问题自当由作者承担,也希望读者朋友有以教我。

2008年国庆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