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收录了《二十四史》中的本纪、列传最为经典的篇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并配以数以百计的插图,全方位、全视角地解读人物故事,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本书配有200余幅精美图片,包括历史人物画像、历史古迹图、出土文物图、历史外交图、战争示意图等,并以文字加以注释,使之栩栩如生,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
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是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其规模之浩大、记事之完整,几乎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医学,甚至神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堪称历史鸿篇巨著。此外,本书以史实为基础,把传统的人物故事、形象与现代审美的观念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以从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历史,评断历史,思考历史,写自己的历史。
《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历史丛书,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反应了古代人类的真实生活。
研读《二十四史》,不仅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史学知识,还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真相对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少走弯路。本书集中收录了《二十四史》的本纪、列传中最为经典的篇章,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并配以数以百计的插图,全方位、全视角地解读人物故事。此外,本书以史实为基础,把传统的人物故事、形象与现代审美的观念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以从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历史,评断历史、思考历史,写自己的历史。
十年,相国吕不韦由于缪毒的牵连获罪,免去了相国职务。桓崎为将军。齐国、赵国的使者来了,摆酒设筵。齐国人茅焦劝告秦王说:“秦国正在以经营天下为己任,而大王有迁徙母太后的名声,恐怕各国诸侯听到这件事,由此引起背叛秦国。”秦王就去雍地迎接太后,回到咸阳,又重新居住在甘泉宫。
秦王大规模地进行搜索,驱逐从诸侯国来的宾客。李斯上书劝阻,秦王就废除了驱逐宾客的命令。李斯乘机建议秦王,首先攻取韩国,使其他诸侯国感到恐惧。于是秦王派李斯攻打韩国。韩王很忧虑,和韩非商量削弱秦国的力量。大梁人尉缭来到秦国,劝告秦王说:“以秦国的强大力量,(与秦国相比)诸侯就像一个郡县的君主,但是我担心诸侯联合起来,不露声音,出其不意地攻打秦国,这就是智伯、夫差、滑王所以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财物,贿赂他们有权势的大臣,破坏他们的计划,失去的不过三十万斤黄金,而诸侯则可以全部消灭。”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每次接见尉缭时都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处于穷困时容易谦卑下人,得志时也容易吞噬人。我是一个平民百姓,然而接见我时,常常甘居我下。如果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不能和他长期相处。”尉缭就逃走了。秦王发觉了,坚决地挽留他,让他做秦国国尉,终于采用了他的计策。而这时李斯主持朝政。
十一年,王翦、桓崎、杨端和攻打邺邑,夺取了九个城邑。王翦攻打阏与、檫阳,把全部士卒合并成一支军队。王翦统率全军,过了十八天,遣返军队中斗食以下的无功人员,十人中推选二人从军,桓崎领兵攻克邺邑、榇阳。
十二年,文信侯吕不韦死了,偷偷地埋葬了他的尸体。吕不韦的舍人,来哭吊的,如果是晋人就驱逐出境;如果是秦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削除爵位,迁离旧居,五百石以下没有来哭吊的,也迁离旧居,不削除爵位。从此以后,治理国家政事,像缪毒、吕不韦一样为逆不道的,抄没他的全家,按照这个样子处理。秋天,缪毒的舍人迁徙蜀地得到了赦免。当时,天下大旱,从六月到八月才下雨。
十三年,桓龄攻打赵国的平阳,杀死了赵国将领扈辄,斩首十万。赵王逃往河南。正月,彗星出现在东方。十月,桓崎攻打赵国。
十四年,在平阳进攻赵国军队,夺取了宜安,打垮了赵国军队,杀死了赵国的将军。桓龋平定了平阳、武城。韩非出使秦国,秦国采纳李斯的计策,把韩非留在秦国,韩非死在云阳。韩王请求作为秦国的臣属。
十五年,秦国大举出兵,一支军队到达邺邑,一支军队到达太原,攻下了狼孟。发生地震。
十六年九月,派兵接收韩国南阳地区,腾暂时代理郡守。开始下令男女登记年龄。魏国向秦国献纳土地。秦国设置丽邑。
十七年,内史腾攻打韩国,抓获了韩王安,兼并了全部韩国领土,将其领土设置为郡,命名颍川。发生地震。华阳太后去世。民间百姓出现严重的饥荒。
P3
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名著当中,历史著作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传统中,重视历史,重视史书的编著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民间自发的治史活动层出不穷,留下一些官史无法写、不敢写、写不到的史实和精辟篇章,这一点自不必言。历代统治者对史书的修撰更是异常重视,每一朝代的兴替,君临天下者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撰前朝史书,以为本朝镜鉴。自有历史记载起,历朝历代都设有专职史官,虽名称不同,其记帝、后之一言一行,载天灾人异的职责是一致的。因此,自司马迁修《史记》始,官修历史的延续性(或得到官方支持)再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正是这种重视和延续性,给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也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典籍。这里面最优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据传为乾隆皇帝钦定,辑合了自《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经典史籍。这二十四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历史著作的最高成就。但因其内容过于浩繁,大多数读者不可能全部通览,所以我们从中精选了一些优秀篇章,并遵循时间上的连续性,以便于读者阅读。
中国历代史学家都有秉实记事的优良传统,因此丢官、丢命者并不少见,这就基本保证了这些史书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相。尽管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形成了噤若寒蝉的政治环境和治史环境,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史官对事实的忠诚记录,为尊者讳的记史风尚也使之遗漏了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总的来说,这些史学著作所记述的史实还是真实的、可信的。
“二十四史”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不仅可作历史著作来读,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著作来读。
如果本书的出版,能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享受中国历史的丰硕成果,则读者幸甚,编者幸甚。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