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周家后院(鲁迅三兄弟家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伶伶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鲁迅三兄弟,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际遇。直到今天,他们的名字也没能回归宁静与安息。不久前,围绕鲁迅作品是否应当从中小学课本中删减,又喧起一阵波澜。究竟何以至此?李伶伶所著的《周家后院:鲁迅三兄弟家事》一书中,鲁迅三兄弟活脱脱的生活细节,不为人知的家事,会给出答案。他们的学业、爱情、婚姻、子女、家务以及跟在身边的女人们,一起构成那个耐人寻味的周家后院。

内容推荐

《周家后院:鲁迅三兄弟家事》是一部以周氏家族为背景。全景描绘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家事的作品,内容包括三兄弟的学业、爱情、婚姻、子女、家庭、家务事等方方面面。《周家后院:鲁迅三兄弟家事》没有学术书籍的盖棺定论和大是大非,完全着眼于周家后院生活的叙述,涉及多位女性,包括鲁迅原配朱安,周作人夫人信子,周建人夫人芳子以及许广平、王蕴如等。作者李伶伶以女性特有的视角选择了周氏兄弟身上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没有被打上印记的光鲜明丽,却有不刻意隐藏的真实,《周家后院:鲁迅三兄弟家事》隐秘的故事和谜题,值得回味。

目录

第一章 从上上一辈,上一辈说起

 一、周爷爷:妻妾成群

 二、周爸爸:一夫一妻

第二章 男大当婚:周家三兄弟的婚事

 一、周老大的婚事:奉母成婚

 二、周老二的婚事:自由恋爱

 三、周老三的婚事:亲上加亲

第三章 周氏大家庭,其乐融融只是一厢情愿

 一、兄弟怡怡的美好年代

 二、迁居——从绍兴到北京

第四章 兄弟失和,依然一笔糊涂账

 一、失和前,情深又意长

 二、失和中,剑拔又弩张

 三、失和后,老死不往来

第五章 外遇,以爱情的名义

 一、外面的两个女人

 二、家里的两个孩子

第六章 鲁迅身后的事

 一、哀悼,在南北之间

 二、纷争,利益至上

第七章 周作人的滋味生活

 一、抗战中,“苦住”北平

 二、抗战后,坐牢南京

 三、朱安的最后岁月

第八章 周建人的“寿则多福”

 一、一桩离婚官司

 二、谢幕,一个接一个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从上上一辈,上一辈说起

一、周爷爷:妻妾成群

1.爷爷的日记本,被孙子们烧掉了

1919年年底,周家要搬家了,搬得还挺远,从老家绍兴搬去北京。之前,长子鲁迅卖了祖宅,在北京买了新房,又好好装修了一番。然后,他就回了老家,善后。

搬家这事儿很有意思,不仅仅在于它充满喜庆——以旧换新嘛,谁不喜新?还在于它潜藏着人们抛弃旧事旧物时的那_份淋漓的痛快一有如愿以偿如释重负幸灾乐祸等五味杂陈,有时也有一解心头恨的隐秘成分。很多东西旧是旧的,可远达不到文物古董的级别,扔是舍不得的,不扔又好像是扎在心头的一根刺硌着难受。搬家就成了丢弃的借口。

回乡搬家的鲁迅在搬家时真是大刀阔斧啊,几乎手起刀落一刀一个——当然,他没有用刀,用的是火,一个字,烧。

他烧掉了陈年流水账,烧掉了婚丧礼品簿,烧掉了亲人友人的来信.烧掉了他们三兄弟小时候的课本和作业本,烧掉了他爷爷早年在江西为官时用过的万民伞,烧掉了他爸爸考秀才时的诗文《入学试草》。烧得过瘾,一不小心把他自己的《会稽郡故书杂集》的木版也烧掉了。接下来,他面对的是有桌子那么高的两大摞爷爷的日记本。

在记日记这方面,鲁迅和弟弟周作人都不愧是周爷爷的孙子。鲁迅写日记持续了25年,日复一日几乎一天不落,以至于他在1932年“一·二八”期间因为有六天失记,就特别引人注意,引发怀疑猜测和争议。有人因此认为他掩藏了至死无法释怀的极端隐秘的事,有人甚至直接断言是在日本人的炮火下一定得到了日本人的庇护。这使他不肯记在日记里。

周作人记日记,很多人都说是受了大哥的影响。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他们兄弟都被遗传这个东西遗传了。

周爷爷姓周名福清号介孚。他的日记写在红条十行纸上,字迹娟秀,看上去不像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写的。他也仔细,每隔一段时间就捋日记线装成册。鲁迅搬家时看到的就是一册册线装日记。线装书,而且是线装手迹日记,更是名人之先辈的手迹线装日记,若留到今时今日,又落到假文物贩子手上,就算不够价值连城,恐怕价格也会不菲Ⅱ巴。可惜了,它们不幸落在了鲁迅的手里。  鲁迅那善良的小弟周建人捧着这些线装日记,妇人之仁地问他大哥:“这日记也要烧掉吗?”

鲁迅很干脆地回答:“是的。”

见小弟还是有些犹豫,大哥反问:“这日记你都看过吗?”

小弟答:“我还没有来得及看。”

“没有来得及”,表明他是想看的。大哥是什么人?他哪能不懂小弟的意思。但他不想让小弟看,有什么看头呢,都是一些乌七八糟的低级流水账。他对小弟说:“我这次回来翻了翻,好像没有多大意思,写了买姨太太呀,姨太太之间吵架呀,有什么意思?”

桌子那么高两大摞日记本,总不会本本页页都记着关于姨太太的事。这用脚指头也能想得过来。是吧?周小弟也这么想。

医生绐爷爷发病危通知书的时候,大孙子不在身边,二孙子也不在身边,是他这个小孙子陪侍在侧的。他亲眼看到临终前发着高烧的爷爷一点儿也不糊涂地记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篇日记。想起这一幕,心软的他有些心酸,就更舍不得烧那日记了。

不过,他可不敢反对爸爸爷爷都死了之后继任周家顶梁柱的大哥。他只是对大哥说了这么一句话:“爷爷的日记一直记到他临终前一天。”

那又怎么样?不要说记到临终前一天,就是记到临终前一秒,该烧的还是要烧,谁让你在日记里都记了些没有多大意思的腐朽霉烂的“姨太太”事儿,谁让你这个人跟你那日记一样不招人待见。

鲁迅坚决地回了小弟一句:“东西太多,带不走,还是烧了吧。”——那口气,像他一贯的为人处世,很冷唆,很不容分说。

东西太多,在很多时候是借口不是理由。

周爷爷辛苦记了一辈子的日记,被孙子们辛苦地整整烧了两天。

老二周作人此时正在日本老婆孩子热炕头呢,他没有参与烧爷爷的日记。这样一来,就有意思了:烧掉爷爷日记也一并烧掉爷爷“姨太太”记录的老大和老三日后像他们爷,除了家里有个元配外,家外还另外有个“她”。他们尊严地认定这个“她”是“爱”,是夫人——尽管他们的元配还活蹦乱跳着。况且,爷爷的姨太太是买来的,他们的。她”是娶来的。这是遗传?巧合?讽刺?还是命中注定?恐伯就连智慧的鲁迅也不能说得清。

坚决地烧掉了爷爷日记本的鲁迅自始至终延续着爷爷生前记日记的嗜好。他在1912年9月21日那天的日记里这样记道:“季市搜清殿试策,得先祖父卷,见归。”什么意思?那阵子,他正在北京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工作。得工作之便,他有幸见到了爷爷当年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的试卷。此事若放在一般人的身上,不定多惊喜呢。可鲁迅只是很冷然地,惜字如金地用四个字,评价了爷爷的那篇文章:并不高明——他可不管举人出身的爷爷因为这次会试而中了进士被钦点了翰林。

也难怪,时代不同了嘛,审美也不同。奇怪的是鲁迅当时那口气,满满的一盆不屑。这哪像是亲孙子对亲爷爷的态度?为写《鲁迅传》而采访鲁迅的日本人增田涉从鲁迅的口气中感觉到“报复”二字。他明察秋毫地指出,那是小孩子因为受到了严厉斥责而报复爷爷的口吻。

除了不屑,还有轻蔑。增田涉在《鲁迅传》里写鲁迅的祖父是翰林出身的大官。鲁迅在审稿时就说,哪是什么大官,然后他就将大官二字画掉了。不是大官,是中官?小官?

P13-15

序言

对于读者来说,开卷获益似乎是容易的,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看不见还可以换《水浒》,换《三国演义》。相比之下,难的倒是作者,如何使作品言之有物,有思想,有新东西,使他人受益,受启发,而不只是为了摆弄出一个一己窃喜的玩意儿。

《周家后院》这部书稿的有益之处,我的一孔之见,在于它间接地提出了一些问题,或者说,它可以引起读者对鲁迅的一些思考。

比如我们对鲁迅究竟了解多少。由解放以来主流社会对鲁迅的极度推崇,使得专门与不专门研究鲁迅的人难以计数,导致鲁迅评述山积波委;新时期以来鲁迅成了话题人物,被专门与不专门研究的人予以不断的多方解读。结果之一是几乎使我们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以为鲁迅是我们熟悉的人,以为自己熟悉鲁迅。《周家后院》告诉我们,不见得。由《周家后院》,或可发现一个陌生的鲁迅。

再比如鲁迅与发妻朱安的关系。鲁迅对朱安没有爱情,在他有了爱的对象后,他对新人,同时也是对自己说:“我可以爱”。许多人对鲁迅这样做对不对毫不怀疑——冲出封建婚姻樊笼有什么错!对他这样做好不好更是没想过——没想过朱安的命运。在那个农村女人没有经济地位、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时代,一旦被丈夫抛弃将意味着什么?她的人生就完了,哪怕有吃有穿有房住,她还是完了。《周家后院》也许会使人们忍不住要问:为改正一个旧错误去犯一个新错误,是唯一的选择吗?是最好的选择吗?

作者由她法律专业的知识储备与训练,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用法律的眼光去打量笔下的人物和事件,这样的视角在一般历史文学作品中不很常见,既给人以新颖之感,又往往使复杂纷繁的问题得以简捷明了的解决。比如她以前对梅兰芳与孟小冬婚姻关系的评析,现在对周建人离婚判决书的解读,都使人有一种以简破繁的痛快。

随着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发展,单一思维模式与衡量标准的打破,读者对作品宽容度的增加等等,都使得“格调”在作品评价的各项指标的队伍中所排的位置,渐渐靠后。这种状况的出现,又误导了习惯以排序与位置判断人事的人们,以为后移或下降的,是“格调”的重要程度,而不只是被关注的程度。尽管决定一个作品格调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的趣味,但客观上,就历史文学作品来说,某些题材诸如家庭、婚姻、社交等,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内容,很容易使作者松懈了对品位的坚持,也容易被笔下人物的趣味所牵引。而《周家后院》在这方面,显然把握得比较好。 一千年前,宋朝的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爱读巨著《太平御览》,一日不落。臣子觉得皇上每天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读这么一大本书,太辛苦,劝他少读点,也不一定要天天读。赵光义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读《周家后院》,或也不至于神劳精费,因为作者用了一种风趣的笔调。

王一心

2011年2月28日

后记

倘若死者地下有知,鲁迅大概是现代中国,躺在九泉之下最不得安宁的人物。一个时代既然把他树为旗帜,风一天不止,他也就只能晨昏一直猎猎了。除此之外,他那手术刀一般的笔,犁地一般地写作,直刺与刻画人性、国民性。有了这两条,社会上还有什么事情,能不与他发生联系呢?他再想回归宁静与安息,是永远不可能的了。围绕他的作品是否应当从中小学课本中撤减,最近就又喧闹了一阵。

记得念中学的时候,课文中有一篇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是用第一称写的,说的是我乘人力车外出,车在路上碰倒一个老妇,我认定那老妇讹诈,车夫却不理会我,不怕承担责任,把那老妇搀到警察所里去。车夫的行为使我惭愧,他的背影高大起来,“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小”,指的究竟是什么?老师有个解释,可敏感而多疑的少男少女们显然对常规答案觉得不满足。越是隐晦的东西越使他们眼睛发亮。大家在课堂上面面相觑,交碰的目光中有什么东西在闪烁。

鲁迅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在今天似乎不应该成为问题:领袖早在昨天就已告诉过我们,专家随后也有了定论。可是问题还是顽固地存在着,因为我们以往被耳提面命地告知的,是身着光亮皮袍的鲁迅,至于他皮袍下藏着的小,却长时间地被忽视了;人们目光如炬地看出了鲁迅的自我道德追求,称赞他的自检,他的自觉,他的惭愧,却忘了看一看那小的究竟。

鲁迅曾被揄扬具备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人之所谓“五最”的超人品质,本书无意花力气对此做鉴证,而将视线从宏大高阔的思想文化、江山社稷、人民大众上移开,转向更能表现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的家事;专注于鲁迅及其两个胞弟的我之所喻“四为”,即在家中怎样扮演他们为人子孙、为人父夫、为人兄弟、为人叔伯的角色;探究错综但并不复杂的祖孙、父子、母子、夫妻(贱内与外遇)、叔嫂、妯娌、叔侄、姐妹、兄弟等家庭关系与周氏兄弟性格的相互影响;在看似琐碎与缺乏意义的家务是非中补全对一个人完整的认识。

简言之,从小处着眼。一个圣人,应该是慎独也慎小的;一个伟人,在这些背人的方面,至少也应该是有所追求的。而早在九十年前,鲁迅就借用他的小说人物之口引导与暗示人们了,可群氓不觉悟,集体无意识,这当然怪不得鲁迅。

本书是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周氏三兄弟,特别是鲁迅和周作人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化乃至政治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研究周氏三兄弟的著作也已不止一部,但《周家后院》自有其鲜明特色。作者独辟蹊径,从周氏三兄弟的婚姻切入,以大量鲜为人知或不被矢注的史实,辨析揭示了周氏三兄弟“为人子孙、为人父夫、为人兄弟、为人叔伯”的始末,凸现了存平淡而又复杂的“家事”中更为真实而又完整的鲁迅和周作人。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糸教授)

熟悉了周家“前庭”的读者,转到“后院”看一看,也许会有新发现;习惯了正襟危坐谈鲁迅及其胞弟的读者,尝一尝诙谐的笔调,当然会有一种轻松。而作者的真意,是要在轻松的叙述中道出并不轻佻的话题;将家庭日常场景、亲情与琐事等复色生活,透过三棱镜,折射出人性的单色光来。

——吴义勤(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鲁迅家里无小事,这是鲁迅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了解鲁迅的家务事,也就是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世界。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鲁迅、周作人、周建人,这三兄弟的声名功业,人生选择,其辉煌与诡异,几乎是个世纪之谜。勘透了这个家庭的盛衰.勘透了三兄弟间的恩怨,差不多也就勘透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从“后院”进入,该是最聪明也是最便捷的路径。

——韩石山(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