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宋八大家名篇鉴赏(超值珍藏版)
分类
作者 李志敏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位唐宋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

内容推荐

唐涛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并称“双绝”。唐诗作者众多,最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有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人。

唐诗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音节和谐、文字精练、意境优美,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宋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为两段,称双调;有的分成三段或四段,称三迭或四迭、一词又有词牌,有的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有的选取涛词中的几个字,有的摘自某一历史典故宋词亦或气势恢宏,亦或清婉典雅,读来令人陶醉不已。

《唐宋八大家名篇鉴赏(超值珍藏版)》辑录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大家诗词的名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诗词集。

目录

前言

韩愈

原道

原性

原 人

原鬼

进学解

获麟解

师说

杂说四首

子产不毁乡校颂

伯夷颂

张中丞传后叙

读苟

读墨子

送穷文

守戒

对禹问

感二鸟赋并序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

论佛骨表

潮州刺史谢上表

论捕贼行赏表

讳辩

复仇状

争臣论

上考功崔虞部书

与孟尚书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答元侍御书

与鄂州柳中丞书

与孟东野书

与李翱书

与崔群书

与卫中行书

答李翊书

答尉迟生书

赠崔复州序

送幽州李端公序

送殷员外序

送杨少尹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送董邵南序

送廖道士序

送王秀才序

送浮屠文畅师序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高闲上人序

圬者王承福传

荆潭唱和诗序

与于襄阳书

新修滕王阁记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蓝田县丞厅壁记

燕喜亭记

画记

毛颖传

南海神庙碑

与陈给事书

送郑尚书序

送许郢州序

送石处士序

送区册序

平淮西碑

祭鳄鱼文

乌氏庙碑铭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祭田横墓文

柳子厚墓志铭

祭柳子厚文

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

封建论

时令论上

时令论下

晋文问守原议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辩

辩晏子春秋

天说 

观八骏图说

捕蛇者说 

寄许京兆孟容书 

与杨京兆凭书 

与萧翰林俛书

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与杨诲之第二书 

与友人论为文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答吴秀才谢示新文书 

复杜温夫书

答贡士沈起书 

杨评事文集后序 

愚溪诗序 

送薛存义序

送徐从事北游序 

送李渭赴京师序 

序饮 

序棋 

馆驿使壁记

岭南节度飨军堂记 

兴州江运记

游黄溪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锶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柳州东亭记

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 

鹘说 

说车赠杨诲之

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

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

永州铁炉步志

梓人传

种树郭橐传

吊屈原文

吊乐毅文

三戒并序

谤誉

对贺者

愚溪对

段太尉逸事状

箕子碑

祭吕衡州温文

欧阳修

六一居士传

桑怿传

朋党论

诗话

纵囚论

本论

贾谊不至公卿论

夷陵县至喜堂记

画舫斋记

王彦章画像记

吉州学记

相州昼锦堂记

李秀才东园亭记

樊侯庙灾记

戕竹记

养鱼记

偃虹堤记

孙子后序

笔说

试笔

秋声赋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菱溪石记

真州东园记

浮槎山水记

有美堂记

岘山亭记

伐树记

梅圣俞诗集序

苏氏文集序

送杨序

廖氏文集序

送徐无党南归序

与高司谏书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

答祖择之书

释秘演诗集序

与乐秀才第一书

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

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

请耕禁地札子

《宦者传》论

《一行传》序

泷冈阡表

祭资政范公文

祭石曼卿文

苏洵

审势

心术

六 国

项籍

高祖

御 将

任相

重远

广 士

申 法

《易》论

《乐》论

《诗》论

史论(上)

管仲论

明 论

上皇帝书(节选)

上韩枢密书

上富丞相书

上文丞相书

上田枢密书

上余青州书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上王长安书

上张侍郎第一书

上张侍郎第二书

上韩丞相论山陵书

苏氏族谱引

苏氏族谱亭记

张益州画像记

彭州圆觉禅院记

木假山记

老翁井铭

仲兄字文甫说

议修礼书状

曾巩

唐论

邪正辨

论 习

说言

号令辨

说 官

说宫

洪渥传

礼阁新仪目录序

战国策目录序

南齐书目录序

范贯之奏议集序

赠黎安二生序

寄欧阳舍人书

思政堂记

厄台记

读贾谊传

列女传目录序

先大夫集后序

王深你文集序

王子直文集序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

齐州杂诗序

送江任序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送王希序

王无咎字序

送蔡元振序

与王介甫第二书

秃秃记

醒心亭记

墨池记

菜园院佛殿记

学合记

齐州北水门记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道山亭记

王安石

伯 夷

子贡

性情

勇 惠

仁智

兴 贤

委任

知 人

风俗

同学一首别子固

读孟尝君传

读江南录

答李资深书

答司马谏议书

答曾公立书

答曾子固书

上欧阳永叔书四

与刘原父书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桂州新城记

太平州新学记

芝阁记一

太 古

原 教

原过

取材

推命对

使 医

伤仲永

信州兴造记

余姚县海塘记

通州海门兴利记

鄞县经游记

游褒禅山记

慈溪县学记

扬州龙兴讲院记

石门亭记

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

大中祥符观新修九曜阁记

周礼义序

老杜诗后集序

灵谷诗序

石仲卿字序

送陈升之序

张刑部诗序

苏轼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思治论

正统论

诸葛亮论

续欧阳子朋党论

策 略

决壅蔽

晁君成诗集叙

范文正公文集叙

六一居士集叙

上王兵部书

秋阳赋

后杞菊赋并叙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清风阁记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墨妙亭记

墨宝堂记

超然台记

醉白堂记

屈到嗜芰论

平王论

隐公论

论商鞅

始皇论

无沮善

教战守

倡勇敢

上梅直讲书

文与可画筼谷偃竹记

司马温公行状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日 喻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宝绘堂记

眉山远景楼记

雪堂记

三槐堂铭

庄子祠堂记

放鹤亭记

思堂记

游桓山记

灵壁张氏园亭记

黄州安国寺记

石钟山记

李太白碑阴记

众妙堂记

苏廷评行状

刚说

稼说

书孟德传后

书六一居士传后

书吴道子画后

书黄子思诗集后

苏辙

六国论

三国论

唐论

臣事

民政

上枢密韩太尉书

刑赏忠厚之至论

东轩记

答黄庭坚书

武昌九曲亭记

吴氏浩然堂记

黄州快哉亭记

洛阳李氏园池诗记

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

藏书室记

待月轩记

齐州闵子祠堂记

超然台赋

墨竹赋

卜居赋(并引)

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

丐者赵生传

巢谷传

古今家诫叙

元佑会计录叙

乞罢左右仆射蔡确、韩缜状

乞诛窜吕惠卿状

上高县学记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六孙名字说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试读章节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日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人于佛。人于彼,必出于此。人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日:“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日:“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日:“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壹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

P3

序言

唐宋散文处于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承先启后、卓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在它之前的先秦两汉时期,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说理散文,都以其言之有物的厚实和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为后世散文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与诗歌并峰的一种文体。而唐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继先秦两汉之后的又一高峰。明初朱右就曾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选编为《八先生文集》,但这一选本早已不传。明代中叶,茅坤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由此而有了唐宋八大家之说。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的自觉一方面使文学从学术中分离出来,使文学自身的价值得到凸现和认同,文学成为个人抒情写意的行为;另一方面就是形成了过于重视文辞、追逐新丽的华美文风。这种华丽空疏的骈体文风一直是唐初近百年文风的主流。到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力矫文坛之弊,提出文以明道,把文体文风改革与政治革新联系在一起,从理论上提出了文道统一,“文以明道”;强调“惟陈言之务去”,反对因袭模仿;重文气,认为作家的道德修养、精神状态决定作品的气势风格,气盛才会言宣。从这一理论出发,韩愈的散文创作实践无论是说理议论还是记事状物,抑或抒情言志等,都表现出鲜明的形象和磅礴雄伟、自由奔放的气势;柳宗元把寓言发展成为独立、完整、形象的文学样式,其山水游记对自然的幽深洞察、精微刻画更是达到了“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的美学高度。

经过韩愈、柳宗元的努力,散文革新终于形成巨大的声势,散体文取代骈体而占据文坛,韩愈也因此而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两宋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发展,但无论是从散文作家的阵容、大家的辈出,还是从文体风格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方面,宋代散文都超过了唐代。

在宋代散文六大家中,欧阳修是散文革新中当之无愧的领袖。他将韩愈的“不平则鸣”发展为“穷而后工”,并强调文学应发挥怨刺作用,要加强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文风上,欧阳修主张“取其自然,各由其性”,注意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作家的个性特点。在他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的感召下,宋初重道轻文和沿袭晚唐骈体文风的两种偏向得到了修正,一种平易自然、畅达明快、简洁洗练的散文风格得釉确立,从而在韩文的雄肆古奥、柳文的峻切简古的文风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明末艾南英说:“文至宋而体备,至宋而法严”,这是对宋代散文之贡献、地位的公正评价。而苏轼更是以其才情丰赡、文采风流而著称。其散文波澜叠出,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物赋形,因事而论,情、景、事、理浑然一体,布局构思不拘一格,内容丰富而逸趣横生,风格从容自如而活泼有致,文体宜散则散,宜骈则骈,骈散结合,不愧为两宋散文成就最高者。而苏洵也以其纵横恣肆、简劲质朴,苏辙以其疏荡、境界高旷,王安石以其精悍严密、说理透彻,曾巩以其章法严密、婉柔跌宕的个性化的风格对宋代散文革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