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的金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
在这部传记中,您将看到一个神坛之下的金庸,一个同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人性中的欢乐与悲伤、高尚与卑微、天才与平庸、谦逊与傲慢……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他的理想、事业、婚姻……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历史的曲折和变化,他的思想与故事折射出了大时代的星星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庸传(书写侠义笔战江湖)/大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杜雅萍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八十岁的金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神话,有人说他是“文坛侠圣”,有人称他为香港“良知的灯塔”,也有人认为他一钱不值。其实,媒体和大众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坛之上的金庸。 在这部传记中,您将看到一个神坛之下的金庸,一个同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人性中的欢乐与悲伤、高尚与卑微、天才与平庸、谦逊与傲慢……都能在他身上找到。他的理想、事业、婚姻……从各个侧面反映出历史的曲折和变化,他的思想与故事折射出了大时代的星星点点。 内容推荐 金庸是香江第一新闻健笔,更是武侠小说宗师。《明报》社论是金庸展知识分子抱负的场域,武侠小说则让金庸为华语圈内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依碧鸳”,金庸用十四部作品将侠义小说带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他在虚拟的江湖中思考历史、政治、人性。 目录 第一章 书香门第 1.海宁查家 2.祖父的精神遗产 3.侍女月云 4.少年时代的阅读 第二章 曲折求学路 1.逃难之旅 2.初露锋芒 3.《阿丽丝漫游记》惹祸 4.被勒令退学 第三章 初入社会 1.从《东南日报》起步 2.与大学有缘无分 3.进入《大公报》 第四章 开创新派武侠小说 1.北上南下 2.《新晚报》编副刊 3.“金庸”出世 4.《碧血剑》的突破 5.绯闻与婚姻 6.《射雕英雄传》:所谓大侠,要有担当 第五章 《明报》创业难 1.无心插柳办《明报》 2.《明报》创刊 3.武侠小说·伶人专栏·马经 4.《神雕侠侣》:江湖儿女情 5.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 6.《雪山飞狐》:毁于欲望 7.《飞狐外传》:命运无常意茫茫 8.《倚天屠龙记》:走失的理想 9.《鸳鸯刀》:另类江湖 10.《白马啸西风》:天玲鸟的谶语 第六章 海上生“明”月 1.报道“五月人潮”成转折 2.《连城诀》:非典型的对立 3.与左派报章的大论战 4.争取知识分子与小市民的支持 5.“独裁”的编辑 6.《明报月刊》:沟通华人的桥梁 第七章 巅峰之年 1.树立权威 2.暗杀风波 3.《天龙八部》:人道与佛道 4.《侠客行》:智慧出,有大伪 5.《明报周刊》:香港娱乐周刊急先锋 6.《笑傲江湖》:权力与道德较量 7.《鹿鼎记》:韦小宝与双儿 8.应邀赴台 9.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第八章 为祖国统一贡献一份力 1.家变 2.为祖国统一摇旗呐喊 3.故国重游 4.关怀香港,各尽其责 5.“火烧《明报》 第九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1.出售《明报》 2.“金庸教授 3.“金庸批判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书香门第 1.海宁查家 浙江海宁是出文人的地方,近代承前启后的学问大家沈曾植、国学大师王国维、至情至性的新月诗人徐志摩,都是海宁的名门之后。比起这几家来,金庸的家族查家一点也不逊色。查家一门,自清朝以来,出了查慎行、查升、穆旦、金庸(查良镛)等文化史上绕不开的人物。若以查氏一门的兴衰为题材,定能写出一部不朽的家族小说。 查家祖籍属徽州六县之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元末明初才迁至海宁。元朝末年,各地义军风起云涌,其中以凤阳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的队伍发展最快,在安徽、江苏一带与元军对峙。皖苏一带变成了战场,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世代生活在婺源县浙源镇凤山村的查士睿(查良镛十七世祖),老母病故,无钱安葬,全家人愁云惨淡,不知如何是好。风水先生曾指点他说,村口河边风水不错。古人迷信,认为先人阴宅选好风水,后人便能过上好日子。查士睿没钱厚葬母亲,连棺木和坟地都买不起。万般无奈,他只好趁夜背着母亲的尸体,赶向风水先生所说的风水宝地。连日来的辛苦,加上丧母之痛,走到河边,还没来得及细看是否走对地方,他便和母亲的遗体一起跌倒在地。查士睿实在没有力气了,只得就地挖了一个坑,将母亲头朝下脚朝上葬于此处。 葬了母亲,查士睿心中颇不是滋味,兵祸不知何时能消,父母又都不在了,自己穷得叮当响,眼看没有活路了。这时,他想起风水先生说过的话:“鱼归大海,岂能困山中,向水边去,必能富贵。”查士睿跟妻子商议后,决定带着家小走出大山,前往富庶的江浙,那里讨生活应该容易些。 这样,查士睿带着妻儿,离开了久居多年的凤山村,一路向南,所见都是躲避兵祸的逃难者。不日,他们一家来到了浙江的新安江,沿着水道顺流而下,漂流到了浙江嘉兴。辗转了几处,查士睿的儿子查瑜(查良镛十六世祖)在离嘉兴几十里处发现一个叫“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的地方。这里同故乡凤山遥遥相对,颌首相望,像极了故乡凤山。故乡虽然很穷,可是查瑜仍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见此地颇有故乡的风貌,他便带全家在此定居了下来。 龙山古树参天,古藤绕梁,古墙斑驳,古井幽深,民风淳朴,与查瑜老家凤山的风俗习惯相近。龙山的一切都有一种凤山的意蕴,实为寄托乡思的绝佳境界。另外龙山依山傍海,土地肥沃,一家人很快便凭辛苦劳作建立起了新家园。 龙山自古文风鼎盛,素有书乡之称。查瑜的后人生活富足后,也开始聘请私塾先生教家中童子读书。查瑜来到龙山不久,元朝灭亡了。之后,明朝也被清朝取代。再之后,民国建立……在600多年间,这个家族随着时代变化也经历了兴衰起伏,唯一不变的是在查氏古宅周围缭绕不绝的氤氲书香。 明清两代,海宁查氏家族人才辈出。据统计,自金庸的祖宗查氏父子迁至海宁以来,查氏家族金榜题名中进士者20人,其中具有入仕资格的举人76人,可谓极尽荣耀,是名副其实的文翰世家、官宦家族。 在学林文苑扬名的查家人最早有明末清初的查继佐,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明清鼎革,知识分子深受刺激,顾炎武甚至认为当时不仅仅是换了朝廷那么简单,而是亡天下的现实。查继佐对明清易代的现状痛心疾首,他不辞辛苦,花了近30年的时间,走遍各地,访各地散佚遗民,根据他们的回忆,完成了鸿篇巨著《罪惟录》,以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查慎行是查家另一位极负盛名的文学家,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又号初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乞休归里,家居十余年。雍正四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欠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曾向著名学者黄宗羲学习经史,又曾向桐城诗人钱澄之学习写诗,声名早著。做官后从军西南,随驾东北,饱览各地风光。查慎行是清初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坛影响极大。赵翼《瓯北诗活》认为:“梅村(吴伟业)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准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白居易)、放翁(陆游)后一人而已”。对这位诗人先祖的《敬业堂诗集》,金庸极为熟悉,《鹿鼎记》所有章回,皆用查慎行诗句。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