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布雷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布雷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布雷是民国历史上一位传奇的人物,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是个典型的旧文人,具有浓厚的传统思想。追随蒋介石二十余年,屡屡列居高位,地位显赫一时,但在国民政府风雨飘摇之际,却自杀身亡,给世人留下了较多的迷惑和深深的遗憾。本文试通过《回忆录》的内容对其进行分析。

内容推荐

陈布雷(1890~1948),浙江慈溪人。原名陈训恩,号畏垒,字彦及。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1911年任上海《天铎报》记者;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20年任《商报》主编;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1948年11月在南京自杀。

目录

前记

自序

自序

回忆录

 清光绪十六年庚寅(一八九○) 一岁

 光绪十七年辛卯(一八九一) 二岁

 光绪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 三岁

 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八九三) 四岁

 光绪二十年甲午(一八九四) 五岁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一八九五) 六岁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一八九六) 七岁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一八九七) 八岁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 九岁

 光绪二十五年己(一八九九) 十岁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一九○○) 十一岁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一九○一) 十二岁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一九○二) 十三岁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一九○三) 十四岁

 光绪三十年甲辰(一九○四) 十五岁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一九○五) 十六岁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一九○六) 十七岁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一九○七) 十八岁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一九○八) 十九岁

 宣统元年己酉(一九○九) 二十岁

 宣统二年庚戌(一九一○) 二十一岁

 宣统三年辛亥(一九一一) 二十二岁

 民国元年壬子(一九一二) 二十三岁

 民国二年癸丑(一九一三) 二十四岁

 民国三年甲寅(一九一四) 二十五岁

 民国四年乙卯(一九一五) 二十六岁

 民国五年丙辰(一九一六) 二十七岁

 民国六年丁巳(一九一七) 二十八岁

 民国七年戊午(一九一八) 二十九岁

 民国八年已未(一九一九) 三十岁

 民国九年庚申(一九二○) 三十一岁

 民国十年辛酉(一九二一) 三十二岁

 民国十一年壬戌(一九二二) 三十三岁

 民国十二年癸亥(一九二三) 三十四岁

 民国十三年甲子(一九二四) 三十五岁

 民国十四年乙丑(一九二五) 三十六岁

 民国十五年丙寅(一九二六) 三十七岁

 民国十六年丁卯(一九二七) 三十八岁

 民国十七年戊辰(一九二八) 三十九岁

 民国十八年已巳(一九二九) 四十岁

 民国十九年庚午(一九三○) 四十一岁

 民国二十年辛未(一九三一) 四十二岁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一九三二) 四十三岁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一九三三) 四十四岁

 民国二十三年申戌(一九三四) 四十五岁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一九三五) 四十六岁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一九三六) 四十七岁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一九三七) 四十八岁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一九三八) 四十九岁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一九三九) 五十岁

附录一 政论

附录二 书信

附录三 遗言

附录四 论陈布雷

后记

试读章节

奉父命转入宁波府中学堂肄业。

宁波府中学堂旧名储材学堂,去年改今名,喻庶三先生锐意改革,以刷新教育为己任,本年改聘关来卿先生为监督,充实学科,扩充学额,去年冬招考,慈溪县中学生应考者十一人,全部录取,且均列前茅,其后诸同学以县中绩办,不愿转入府中,唯余及三弟奉父命向县中退学转人肄业。余父之意,盖欲令余兄弟稍广交游以长见识,且庶三先生向余父言,必欲余兄弟人府中,余父不欲拂其意也。

府中学科完备,本年添聘俞仲鲁(鸿梃)先生为学监,王艺卿(绍翰)先生授经学,魏仲车(支枋)先生授国文,凌公锐先生授史地,叶德之表兄授算学,胡可庄先生授英文,石井信五郎先生授博物、理化、图画、体操。教师人才亦颇整齐,唯较之县中,各科间互有短长,而旧学生之风纪精神,则较县中大有逊色焉。

余人府中后受知于凌公锐先生最深,凌先生常勉予专习史地,谓有此基础,泽以文字,可望深造也。先生长于口辩,故又鼓励予学为演说,每值同学会开会,必登坛练习,初时觉发言艰涩,稍久亦习之。同学中过从较密者为鄞县卓葆亭、蔡增佑,镇海沈养厚、刘宗镐,余姚毛汶泉,同邑洪承祁、沈炳延、赵酉官(之徖)诸君。

人校后二月,以言动不谨,激起学校风潮,不得已自动退学,记其概略如下:

府中学本年录取新生约卅余人,与旧生之数略相等,校中为管理便利,以旧生居西楼,新生居东楼,遂以居处之分隔,伏相互歧视之恶因。旧生大抵皆二十岁以上之人。新生之平均年龄则在十六七之间,以旧学及英文成绩言,则旧生优于新生(甲班同学十一人旧生居其十人,杨菊庭、戴轩臣、罗惠杰皆同班也),但新生多出身于学校,所受之新教育,较旧生为完全,故旧生常蔑视新生为未冠之童子,而新生则以为此学校也,非科举之场,仅能习英文国文者,岂得为完全之学生乎。至以生活言,则旧生中确有习染甚深而不足为训者,如群居谈论,好为风月戏谑之谈,而夜间私出赌博为狭邪游者亦有之。学监俞先生婉言劝导,辄受其辱,故新生益不平。盖知旧生方恋恋于以前主校之某君,又常以不根之词谋离间教职员(怂恿胡可庄、石井二先生联合以对抗新聘之教师,且讽示关来卿师使知难而退),而使学校改革不彻底也。会新生同学中有好事者发起图书展览会,邀集西楼诸同学来参观,谓吾东楼之书架上,有世界史、世界地理、代数、几何、动植、矿物、理化、社会学、图画、音乐诸科书籍,以较君等所有,孰为美富乎?西楼同学惭沮而隐恨之。某日同学会开大会,新学生相约以学生新道德为题,纠正同学生活之腐化,余亦为演说者之一,旧同学始集矢于余矣,顾余尚不知已为旧生侦伺猜防之目的物也。其时洪君苓西就学于复旦公学,一日贻书抵予,询府中学自关师来后改革之状况何如,余则覆一长函,备言旧同学之腐败,英文每周八小时,尚欲请求增加,只准备作洋奴耳,石井教法滑稽而无条理,学校前途极悲观云云。书成,刘君宗镐索观之,余以事他往,嘱刘君勿为旧学生见也。刘君短视甚,适旧生某君来余室,自其后尽窥之,以告西楼诸同学,下午遂私开投信柜,取余书而诉诸监督,要求将予即日斥退,否则旧生全体退学。顾新生又为余抱不平,联名二十人,上书监督,谓如斥退陈某,则我等亦全体退学。关先生乃召集全校学生,以余轻动笔墨,破坏同学名誉,牌示记大过两次。公锐先生等均为予不平,君木师尤愤愤,谓今日世界乃有破坏书信秘密自由之举,且处罚过当,为吾甬教育之羞。而旧生犹坚持非将予除名不可,盛省传先生又从而助之,势汹汹将不利于余,德之表兄劝余出居育德学校暂避之。如是相持者数日,教育会会长张让三先生召余往,劝自动告退,以保全学校,然教育会之其他评议员如赵林士先生等,则谓如此处理,太觉偏颇。时旧生势益张,见关先生亦不为礼,喻庶三先生知此为新旧势力之争,非断然处置,则将扰攘无休,遂突往学校,召集旧生,宣布旧生亦各记大过二次。谓陈生对不起同学,已服其罪,诸生对不起学校,亦应处罚,如不服者,退学可也。余至是始悟以余一人,将使全校解体,遂即日自请退学,而风潮始平。

退学后无所归,寄寓育德小学者凡三月,人师范学校简易科,作选科生,从锺宪鬯先生学博物,顾麟士先生学日文及图画,夜与冯孝同君同宿于育德小学,间亦为育德诸教师代课焉。

余自俯中学潮后,深感失学闲居之痛苦,每值三弟休沐日来访,辄相告语,谓此后必当慎言慎行,力戒轻妄之举动。实则三弟厚重沉默,少时已若成人,无待余之规勉也。

P27-29

序言

余于民国二十五年夏,在庐山追纪少年旧事,为《回忆录》一册,所纪皆个人经历,并及家庭事,至民国十年余三十二岁时为止,今忽忽且五年矣。诸儿女属请续纪三十三岁以后事。而公务殷繁,卒鲜略晷,未遑执笔也。今年六月,养疴于老鹰岩,事简多暇,乃就所记忆者分年追述之,至二十八年终为止,为《回忆录》第二册。余五十岁以前之事迹,略具于斯,然时日久远,追忆为难,或有年月舛讹之处,尚待异日补正耳。

二十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畏垒识

后记

史学大家陈寅恪有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泉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人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谕者也。”(陈寅恪《陈垣墩煌劫余录序》)陈布雷是中国近代史之重要人物之一,陈氏的《回忆录》与《日记》就是新材料,客观公正地评价陈布雷亦是新时期的新课题。

陈布雷生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逝世于1948年11月13日。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几千年未有大变局的时代。清王朝覆亡,讨袁护法,北伐战争,清党剿共,抗日战争,内战。陈布雷从一介书生而为报界先锋,其文风生水起,掷地有声。后追随蒋介石凡二十余年,被视为“总统文胆”、“领袖智囊”、“国民党第一支笔”。而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种种谜团。要寻找一个真实的陈布雷,其《回忆录》与《日记》就是最佳的途径之一。

《陈布雷回忆录》是在陈布雷去世两个月后,由其夫人王允默女士整理,上海廿世纪出版社影印出版。1936年夏,陈在庐山“追忆少年旧事”,成《回忆录》一册。1940年6月,陈在重庆老鹰岩养病,“事简多暇”,又续写了《回忆录》第二册。起于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迄于1939年五十岁。原稿用老式红格十行本毛笔撰写。出版时,合为一册,共168页,凡七万言,附录图片十余帧。1967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排印本,前有图片七帧。陈布雷自序手稿影印一幅。由前记、自序、回忆录(一)、回忆录(二)、附录组成,32开本,计241页。1977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排印本,书名为《回忆录》。所记凡个人求学及工作经历,友朋交游,政治事件,文稿随感,兼及家庭各事。其文约,其事该。平实生动地记述了陈氏的一生。

校订史籍是一件艰苦细致的工作。整理者以上海1949年版为底本,参照了台北传记文学1967年版本,复又以其他文献、史志,比证勘核,力求给读者提供一个理想的读本。

一、《回忆录》文简事赅,而涉猎广泛,人物众多。为方便读者,整理者对人物的名、字、号作了说明,文中皆用“()”标志。需要说明的是:凡“()”中文字与正文字体相同者,皆为《回忆录》原文,凡“()”中文字为楷体者,均为整理者所加。对与陈关系密切或有重大影响的重要人物作了说明。

二、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历史的背景,整理者于关键处作了按语,或可作一些延伸阅读。文中皆用楷体,与正文相区别。

三、陈布雷为蒋介石撰写的重要文稿,均是以蒋介石名义发布的,一些重要篇幅,我们也作了附录。

四、为了与《回忆录》互为印证,整理者援引了部分陈布雷日记。因无缘读得“日记”原稿,凡所征引“日记”内容均转引自王泰栋先生的《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在此特致谢意。我们还援引了陈元、翁泽永、杨奎松诸先生的文章,也一并致谢。

五、在《回忆录》正文后,附录了政论、书信、遗言、论陈布雷几项,以期对陈氏有一个更完整的了解。

整理者学识所限,错漏难免。且《陈布雷回忆录》止于1939年。陈夫人王允默女士在“前记”有云:“至于五十岁后所记,以及论文书札小品等作,亦正在整理菟集中,一俟有成则当陆续付梓。”我们也希望俟该书再版时,有一个更为详尽的本子呈现给读者,同时也期待着陈布雷日记的早日出版。是为记。

2009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7: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