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是20世纪最出色的“打工仔”,一门手艺,中年时六出六归,行程数万里,游遍大半个中国。乡民称他“芝木匠”,学者呼他“土佬儿”,他自称“乡巴佬”。他是最典型的“北漂族”,年过半百之后闯荡北京,两次南归,第三次终于扎根北京,大红大紫,名满天下。他是最成功的画坛“改革家”,“衰年变法”,十年磨一剑,自创红花墨叶一派。他是最有道的养生家,虽自幼体弱多病,可年过古稀尚得一子,寿高95岁。他是最无党派界限的艺术名人,文艺界之友有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王梦白、林琴南、徐悲鸿、梅兰芳……,政界之交有蒋介石、于右任、毛泽东、艾青、沙可夫……。他的弟子成名成家者甚众,李苦禅、李可染、梅兰芳、新凤霞、胡翘然……,齐派蔚然。
齐白石幼家贫,幼多病,只上过半年私塾,牧牛,砍柴,拾粪,学吹笛子,拉胡琴,在松明火下学画……。11岁读熟半部《论语》,15岁学木匠,16岁学雕花木工,20岁临《芥子园画谱》,25岁自学绘画,26岁拜师乡土画家,学画肖像画,27岁师从地方名儒学习诗画,改行画肖像,由木匠变为画匠,画艺渐在里巷扬名,34岁学书法,研篆刻。37岁拜师经学家、古文学家、诗人、湘潭名士王湘绮。38岁画《南岳图》十二幅,承典梅公祠,造“借山吟馆”书房。40岁始远游,画《君山图》和《洞庭看日图》,48岁,在乡苦读古文诗词,55岁只身北漂,63岁大病一场。65岁执教北京艺专,66岁当教授,67岁历时十年“衰年变法”。73岁还乡,散财乡里,以济荒年。75岁始闭门“抗战”八年,84岁任北平美术家协会名誉会长,飞抵南京,被蒋介石接见,85岁收年方四十的美院教授李可染为徒。87岁,出版胡适、邓广铭、黎锦熙三人合写的《齐白石年谱》。88岁作客中南海,毛泽东宴请,朱德、俞平伯作陪。91岁荣膺文化部“人民艺术家”称号,当选为全国美协第一任主席。93岁时与陈半丁、何香凝等为世界和平大会合创巨作《和平颂》,获德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荣誉。94岁获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5岁出任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一百多年前,湘潭地区有一位名叫齐伯常的地方绅士。这位绅士家里有些资财,读过多年的书,因为倦于宦海生活,辞官回家,过着隐迹山林的闲适生活。
齐伯常想请雕花匠为女儿做几件嫁妆,就有朋友给他推荐了阿芝。当时,齐白石被乡邻称之为“芝木匠”。据来人介绍,芝木匠雕花不但有功力,而且有新意。他把过去老题材“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变了花样,新设计“郭子仪上寿”、“刘备招亲”等新内容,又创作了石榴、葡萄、牡丹、梅花之类,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构图新颖,功力不凡。
几天后,在齐伯常前院的稻谷仓前,阿芝排开工具干活了,整整干了二十天。因为是他出师后第一次独立地承受比较繁重的活儿,所以,阿芝倾注了全部的智慧与精力。在动手之前,他依着旧的绣像小说里的插图,精心设计了各种图案,将自己平日里常画的飞禽走兽、花草鱼虫,加上山水布置,先构成图案,然后依图施工,精雕细刻,别开生面。
伯常几乎天天去看他。看见阿芝手艺的确不凡,做出的家具精细别致,构图有新意,富于变化,他高兴得不得了,嫁妆做完后,又再请阿芝为自己的书房做了两把雕花的椅子。
齐伯常想不到齐家竟然也出了这么个名匠高手,因为要按辈分,这齐伯常还是阿芝本家叔父,他对阿芝引以为豪,喜不自禁。他就介绍阿芝到一个姓蔡的绅士的家里去。在蔡家的盛情邀请下,阿芝到了蔡家。
因为是齐伯常的本家,手艺又是如此的高超,所以蔡家把阿芝当做宾客款待。西厢是蔡公子弟弟读书的地方,窗明几净,现在临时让了出来给阿芝住。阿芝将自己的行李、工具,挑到了西厢的这间屋子里。
阿芝的雕花作业进展很快,只用一个来月的时间,雕花床铺和桌椅就都完成了。蔡公子也非常喜欢阿芝的作品,他还特意搀扶着老母亲,来到阿芝雕花的现场,观看了这些家具,老人赞不绝口,说她活了七十多岁,也见过一些世面,像这样好的手艺,她还是第一次见到。主人的夸奖是对阿芝的肯定。他觉得这样的劳动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蔡公子已经听齐伯常说阿芝喜欢读书,就盛情邀请他随便翻看弟弟的书房,不必客气。于是在蔡家的这三十多天木匠作业,阿芝每天晚饭后,什么地方也不去,一头扎在书房里,一个劲地翻阅着各种书籍。大书架前书架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以及唐宋名家的文集诗集,还有其他好多好多他连名字听都没听说过的书。他从这一本翻到那一本,从这一架翻到那一架,挨次翻下去。对那些没有时间读的好书,阿芝一本本记下来,以备将来查找。
一天晚上,阿芝发现书架的最上面,有一包用纸包着的书,显然主人保护得很精细,他心想这里面肯定是珍本或善本了。他搬来凳子,登上去取了下来,拂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打开来,里边是厚厚的三本书,黄色的封面上,朱红色的线框内,端端正正地书写着五个大字:“芥子园画谱”。
他急忙地翻阅着,只见里面有《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兰谱》、《竹谱》、《梅谱》等等,应有尽有。他的心激动得蹦蹦乱跳,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人世间居然还有这样精美的、供入学画的专业书。
这部《芥子园画谱》是以清初名士李笠翁的金陵别墅——芥子园为题名的。在当时的印刷条件下,以他这样的地位和出身的人,根本见不到这本很专业的《芥子园画谱》。谁料到在这个宁静的夜晚。竟然见到了这套书。他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P38-40
齐白石的一生,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代画坛大家,其中既有其自性清迈和湘潭山水的滋养,又有师友悉心协助和伴其成长的时代背景的影响,更有他本人勤劳上进、坚持不懈的努力。其绘画和篆刻艺术双双风标独出,成就斐然。
在绘画方面,其大写意花鸟画,墨华滋润凝练。设色明朗奔放,造型简洁质朴。善于将写意花卉与工笔草虫融为一图,并开创“红花墨叶”的新画法。其山水画亦脱去古人窠臼,意境空阔,笔墨简练。其人物画早年工于写实,晚年则阔笔简写,独具神趣。齐白石的印章风格直率雄健,气势充盈,自然奔放,看似不加修饰,实则浑然天成。
在现代艺术家中,齐白石诗、书、画的创获极为突出。无愧为一代艺林大家。其艺术成就之高,作品数量之多,亦为一代之冠!
2007年,是白石老人逝世五十周年之际,为了纪念齐白石这位20世纪的画坛大家,我们策划了这本以《齐白石的乡土与烂漫》为题的作品出版,厕列“名人密码”系列之中。
本书作者本意是想分几个角度横向探寻白石老人的人生轨迹,作为向白石老人逝世五十周年的一份献礼。成稿之后才发现竟不知不觉地成了从若干个方面探寻、解读白石老人的成功之道的作品了。也许,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艺术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其成名成家与成功,本身就蕴含于他生命的各个部分,这二者本身就是重合的。
不过,不得不借此多说几句,就作者和编辑所见所读的材料,切身地感觉我们对白石老人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来看,都远远不够,大部分书籍仍旧局限于编年或纪传体例,故事性强,但缺少了对白石老人进行多方面的深层的分析与研究,比如对他很多作品的评价,就没有多少系统的东西,有的也只是只有一麟半爪的小文字,或者是仅限于鉴赏角度的几行小字。当然,得出这样的结论,也许是我们孤陋寡闻所致。但是,无论如何,研究的太少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期盼后来者能够对齐白石先生展开多方面的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
本书节选了《白石老人自述》中的一些精彩章节作为补充,因为《白石老人自述》是白石老人晚年的回忆性文字,出自于传主生前口述,故此这些文字原汁原味,再现了白石老人生平的一些精彩片断,字里行间可以读到一代巨匠的生命足迹、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本书还选取了老舍、罗家伦、艾青、新凤霞、胡翘然等20世纪的文化名人回忆、论说他的文章置于书尾,这些文字虽然篇幅不长,记述的多是一些作者与白石老人的交往,或者对白石老人的评价,却能从中看到白石老人的一些音容笑貌,读到白石老人的一些至情至性,对全面解读白石老人的成名成家密码颇有裨益,是对本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他人的一些研究资料和成果,在编辑过程中选取了一些图片,节选了一些与白石老人相关的文章作为附录,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时间关系,未及一一联系,在此表示歉意,如有主张,请及时与编辑联系。本书在编著与编辑过程中,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可能会存在一些疏漏不足之处,祈望读者见谅、指正。
德玄馨
2009年8月
白石画常以粗线条见长,龙蛇飞舞,笔力遒劲。
——罗家伦
他的画、诗、书法与刻印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老舍
他告诉我似像非像才是艺术的道理,画梅要画好枝干,画藤要丰满但不能乱。
——新凤霞
先生极重气节,处在如染缸般的环境中大半个世纪,却能洁身自好,不染半些尘滓。
——胡翘然
他有一双显微镜的眼睛,早年画的昆虫,纤毫毕露,我看见他画的飞蛾,伏在地上,满身白粉,头上有两瓣触须;他画的蜜蜂,翅膀好像有嗡嗡的声音;……他爱画残荷,看看很乱,但很有气势。
——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