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厚土》到《银城故事》,李锐所有的叙述以及他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几乎都是“中国是一个成熟得太久了的秋天”这一判断句展开。今天我们谈论李锐,这是一个不能轻易漏过去的话。李锐的写作不断改变着文学想象中国的方式,呈现了当代汉语写作的发展前景和当代汉语写作中尖锐的精神危机;李锐以他的写作力图回答“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这一关键的历史命题,这是他不停地追问汉语写作的厚土,也是李锐的文学意义所在。本书收录了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厚土》、《无风之树》、《传说之死》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锐散文(插图珍藏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锐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厚土》到《银城故事》,李锐所有的叙述以及他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几乎都是“中国是一个成熟得太久了的秋天”这一判断句展开。今天我们谈论李锐,这是一个不能轻易漏过去的话。李锐的写作不断改变着文学想象中国的方式,呈现了当代汉语写作的发展前景和当代汉语写作中尖锐的精神危机;李锐以他的写作力图回答“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这一关键的历史命题,这是他不停地追问汉语写作的厚土,也是李锐的文学意义所在。本书收录了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厚土》、《无风之树》、《传说之死》等。 内容推荐 李锐的写作不断改变着文学想象中国的方式,呈现了当代汉语写作的发展前景和当代汉语写作中尖锐的精神危机;李锐以他的写作力图回答“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这一关键的历史命题,这是他不停地追问汉语写作的厚土,也是李锐的文学意义所在。本书收录了他的散文代表作。 目录 上:拒绝合唱 寂静的高纬度——北欧散记 永失家园 走进台北 永失“故居”——托尔斯泰的另一种启示 无奈的旅游者 留下的,留不下的 一个“人”的遭遇 采风者的尴尬 出入山河 八姑 范素云 画家和他的妻子 旧景 去远方 插队趣闻三则 生日 生命的报偿 自语 一种自觉 从冬天到冬天 漂流的故事——为蒋韵将来的书而序 心上的秋天——代序 中国文人的“慢性乡土病”——由“悯农”与“田园”谈起 虚无之海,精神之塔——对鲁迅先生的自白 燃烧绝望的龚自珍——对一个诗人的疏远和接近 经久耐读的福克纳 要么都高举,要么都下跪? 拒绝合唱 生命的歌哭 记住历史,记住苦难——从几本知青回忆录想到的(之一) 痛苦的相同与不同——从几本知青回忆录想到的(之二) 被割断和被误会的 艰难的理想和理想的艰难 下: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谁的人类? 重新叙述的故事 为了不再忘却的纪念 另一种纪念碑 旷日持久的煎熬——《马桥词典》的启示 “白话”以后怎样? 无言者的悲哀 从不能“解构”的地方开始 被简化的语言 比“世纪”更久远的文学 网络时代的“方言” 文学的权力和等级 本来该有的自信 被克隆的眼睛 永远的“现在时” 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承担与追求 农具的教育 试读章节 因为时差的关系凌晨三点半就醒了,醒了无事就去洗澡,洗了澡还无事就打开窗帘,坐在台灯下边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等着斯德哥尔摩醒过来。先是清扫车低声地在黑暗中开过去;然后,街对面的楼房在晨曦中清晰起来;再然后,便看见满天的浓云被海风驱赶着匆匆而过;渐渐地,从裂开的云缝中斯德哥尔摩醒了:金色的朝阳平静地照在它的脸上,塔楼的尖顶,深红的屋瓦,古色古香的街道,都静静地等着阳光走过来。我注意到这里和旧金山、纽约不同,这儿看不见一座那种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摩天大厦。平静的斯德哥尔摩躺在平静的阳光下边,静静地沉思着,没有一丝青春的躁动和炫耀。 斯德哥尔摩是一座由十四个岛屿七十座桥梁编织起来的城市,波罗的海深沉的蓝色为它定下清冷的基调,高纬度斜射的阳光又给这清冷抹上一层高远透彻的辉煌。 上午马教授接我去逛市容,并专门带我去他们住所附近的一座公园玩。说公园又不是公园,沿着山坡的森林、花坛走上去,除了驯鹿、灰熊、海豹一类的动物而外,公园基本上是一个散落的村庄。村庄里星散着木头的农舍、牛棚、场院、谷垛、水磨和风车,一切都是两三百年前的模样。房屋农具都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农舍里摆着纺车、锄头、镰刀、马鞭、铁铲一类农具,壁炉里的松柴噼噼剥剥地烧着,穿着老式农家服装的姑娘,坐在粗笨的木凳上转着纺锤。所有这一切手工的劳作在瑞典都已变成历史了,都被当作文物收藏在这儿。说实话,看着这些文物并没有引起旅游式的愉快,我不知道中国的农民什么时候才能直起汗水淋淋的脊梁来办一个这样的展览。 下午还是逛市容,领路的是位老乡,叫郭川。郭川在这儿得了学位,已经做了大学讲师,有一份属于中等但却可以叫老乡们昨舌的收入。老乡带着我逛旧城,逛王宫,逛街头上趣味横生的小商店,走过许多桥,看见许多蓝色和蓝色中的倒影,经过许多教堂和巍峨的古代建筑,我记不住那么多的名字,索性就不记,只记得如水的秋风把一座城市清澈地刮到视线中来。时间很充裕,不用急,我跟着老乡过了一座桥,又过一座桥,绕过一条街,又过一条街。累了就在街角上随便拣个椅子坐下来,看着零星的游人悠闲地来往。然后,老乡请我到一家日本餐馆吃鱼片,餐馆的名字倒是记住了,叫“将军”。走进门去,在楼梯拐角处撞见一个全身披挂浑身闪亮的“武士”,模样像是中国戏台上的武将,只是脱不尽日本式的做作和蛮横。吃了鱼片时间还早,又去看了几处地方,老乡指着一座楼房说:“这是一所老旅馆,当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流亡出国,曾在这个旅馆住了一年多。”听见这话顿时来了情绪,旅馆的第一层是咖啡厅,完全罩在新装的玻璃里面。于是我建议: “走,和康有为坐一会儿。” 这大约是个五星级的旅馆,大厅里的装潢金碧辉煌像是王宫。我们拣了一个视野开阔处坐下,隔了一条马路和一道白色的石栏就是海水,向左可以看见钟楼高耸的老市政厅,向右隔着桥栏可以看见不远处的水面上停?白着一条洁白的大船,老乡说那是个青年旅馆,专门给在斯德哥尔摩度蜜月的新婚夫妇住的,收费极低,但是一次只能住三天。喝着茶,郭川说许多斯德哥尔摩人都知道康有为在这儿住过。我不由就想,不知这些人是否也知道康有为为什么会万里迢迢跑到这儿来住着;不知康有为住在这座旅馆里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去国怀乡,孤旅天涯,一个孤寂的中国心灵却偏偏又游荡到如此高远的寂静中来。 想想真快,从一八九八年到现在已是九十二年,许多年前康有为住在这座旅馆里的时候,一定也像我们一样曾坐在窗前看着平静如画的斯德哥尔摩。山川依旧,往事如烟,九十多年的岁月把康有为变成了一个依稀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只有一句话——“康有为在这儿住过”。 不知不觉中秋天的傍晚悄悄走了过来,如水的秋风之中,晚照涂金,满目堂皇,愈发衬出斯德哥尔摩的高雅和安宁,像一片蓄满了秋水的湖泊,明澈,清冷,却又印满了古老而辉煌的云阵。 我举起茶杯来提议:“以茶代酒,为康有为碰一次杯吧。” 于是,在那座金碧辉煌有如王宫的旅馆里,两个中国人轻轻碰响了茶杯。但是身边所有那些金发碧眼的人们都不会想到,这是为了康有为。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瑞典的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一九二六年由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和地质、考古学家安德森两人,共同建立了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并于一九二九年创办了该馆的学术刊物《通报》。从那时起,瑞典就成为欧洲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中心之一。马悦然教授自一九四六年开始在斯德哥尔摩大学高本汉先生门下学习研究中文,至今已是四十多年,可谓穷经皓首,著作等身。为了了解中国,他曾在一九四八年到四川长期居住,并在峨眉山的一座寺庙内幽居数月,向一位高僧学习中国古代诗歌。为了研究考察佛教,又去青海做过探险式的旅行。他曾专攻《毂梁传》、《公羊传》、《左传》,并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译为英文。历年发表的各种论文达两百多篇。他翻译成瑞典文的《水浒》已经连出三版,成了畅销书,并且正在翻译另一部巨著《西游记》。他还翻译过一部分唐诗宋词,翻译了沈从文的主要作品,和鲁迅、老舍的一些小说。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社会背景》以及六卷本的《中国现代文学手册》。一九八六年九月在意大利都灵召开的第三十届欧洲中国学大会上,他当选为欧洲研究中国协会主席。自八十年代以来,马悦然教授把眼光转向中国当代文学,把许多年轻一代的诗人、作家介绍给世界。 到了斯德哥尔摩以后,马、罗二位教授,要我给“斯大”汉语系的研究生们做一次演讲。跑到这么一个汉学中心里来讲什么呢?我有点犯难。可又不能不讲。想了想,干脆就讲平日所说所想,就讲“我所理解的中国和中国人”吧。可这个题目太宽太大,又想了想,干脆就从中国人的粗话讲起。讲“粗话”也有一点原由,我那本《厚土》里用了不少粗话,可谓五花八门,品种齐全,为此还引来了一些批评。其实,关于“粗话”我倒是有几分有意为之的。且不说粗话带来的语言氛围是任何一种规范、清洁的语言都不能替代的,只从行为学的角度看,中国人每日口头上操着的粗话,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最深层的积淀。于是,我在“斯大”东亚图书馆清静文雅的阅览室里告诉研究生们:欧洲人敬上帝,中国人敬祖宗。欧洲人眼里上帝高于一切,中国人眼里祖宗高于一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乃是万世不变的天理。欧洲人骂人虽然也用猪狗一类的畜生,但骂人最痛的是“你这个犹大”,宗教意味甚浓。中国人也有猪狗一类的骂人话,但骂人最痛者莫过于“操你的祖宗”,而且在那个性行为的动词后边有全方位、多系列、超时空的对象,万变不离其宗,都以打乱或是参加被骂者的血缘伦理关系而达到对对手的侮辱。更有甚者,吕梁山的农民嘴上最喜欢用的那一句是“日你一万辈儿的祖宗”,二十年为一辈,一万辈就是二十万年,二十万年前的祖宗如何能“日”呢?不是泥土,也是化石了。可见这超时空、超物质、超生命的性扰乱,是为了从根儿上开始,所谓掘祖坟,所谓连根拔的意思。文质彬彬的教授和研究生们听了我的话哄堂大笑。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我自信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学者,怕是难以像我这么地道地“寻根”。 但是被中国历代君王和圣贤们视为经天纬地、安邦定国的孔孟之道,就是这样不是靠书本而是靠粗话,在中国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被敬在大雅之堂由拳拳学子恭称为经典的准则,就是这样在民众的口头上泛流弥漫而成为俗语粗话,而成为民众中一种最普遍的日常行为,而成为全民族的潜意识,甚或无意识,而成为一种最深刻、最牢固的积淀。高兴骂,生气骂,男人骂,女人骂,大人骂,小孩也跟着骂,上至国家领袖,下至黎民百姓,凭着“他妈的”这样一句国骂,你可以毫无疑义地在地球上确认一种文化标志,你可以毫无疑义地辨认出一群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群,从而走进一个有五千年传统的渊源久远的文化。P4-9 序言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四十二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二、三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八种,作为第四辑出版。 本丛书每册二十万字,另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09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