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是共和国的完整历史,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但绝非野史。它聚焦了共和国风云人物的跌宕命运,特写了共和国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是口述者的转述,知情者的笔录;是从文学角度观察历史时的激情和对生动细节的特殊偏爱,风格仍为述而不评,力争接近事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墙知情录(2开国将帅的非常岁月)/红色往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尹家民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共和国的完整历史,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但绝非野史。它聚焦了共和国风云人物的跌宕命运,特写了共和国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是口述者的转述,知情者的笔录;是从文学角度观察历史时的激情和对生动细节的特殊偏爱,风格仍为述而不评,力争接近事实。 内容推荐 回首共和国往事:开国轶事,建设波折,“文革”风雨,两岸风云,改革航程,外交秘闻,无不令人惊心动魄,回味无穷。 这期间,红墙内的共和国决策者们深为人们瞩目。他们放眼寰宇,权衡利弊,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重大决策,从而改变历史的航向。 本书作为《红墙见证录》的姊妹篇,以亲历者的口述,知情者的笔录,平实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重大决策的幕后故事,重大时刻的。动人细节。领袖的风姿,战将的风采,一一呈现。 目录 第一章 陈赓划归林彪指挥的日子 让部队称四野老大哥 再次与林彪发生分歧 陈赓急得喊出了洋泾浜英语“敖德萨” 第二章 四大元帅在“反教条主义"风波中 刘伯承从严办院办出了麻烦 两封来信引起彭德怀的重视 彭德怀的报告留下历史遗憾 叶剑英逆风中盛赞刘伯承 林彪忽然活跃起来的原因 刘伯承抱病做检讨令人垂泪 四年后彭德怀意识到错批刘伯承 第三章 1958:将军下连当兵记 一位师政委下连当兵,毛泽东向全军推广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凭着武林功夫,赢得战士直呼其名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时间虽短,友情很深 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几次没刮完的胡子,一次也没破坏的制度 空军副司令员成钧:没有守住秘密,却守住了诺言 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中将:当了个小兵,却解决了许多大问题 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一份鉴定一首诗,一个月受益一辈子 第四章 受“彭德怀问题”牵连的开国四将 被拉上山的万毅未脱厄运 扩大再扩大的军委会议 直言的钟伟被当场带离 堂堂上将被整得痛哭流涕 毛泽东给邓华定了性 给洪学智和万毅罗列罪名 洪学智:从上将降到厅长 邓华:申诉报告还是不寄为好 邓、彭同处一城难谋面 谁也逃不过的“文革”关 毛泽东问起洪学智在哪里 万毅和洪学智同回总后勤部 给邓华彻底平反的通知来晚了 第五章 418潜艇海底失事之谜 潜艇上浮时正好撞在大舰底下 轮机长竟然奇迹般地生还 海难惊动了全军上下 第六章 十元帅不同心境回故里 想到故乡,元帅对母亲总是充满着深深的怀念与歉疚 母校仍是他们最惦念的地方 在父老乡亲面前,他们说真话也希望听到真话 告别家乡,也告别了一段旧时婚姻 叶落归根,元帅们对于“根”的概念早已大大扩展了 第七章 “祸从口出”的戎马书生 被捕:腿被老虎凳压残,缓过气来仍高谈阔论 被扣:舌战感动老绅士五十从军 被害:得罪江青、张春桥,预感来日无多 第八章 京西宾馆见证的将帅之痛 许世友坐在大厅中间,一堆热水瓶摆在楼梯口 毛泽东称“大闹京西宾馆”是件大事,但没有十分了不起 怕再冲击宋任穷等人,周恩来指示立即修围墙 军史上绝无仅有:开国中将当众打开国上将耳光 军区司令员擦擦军区政委满头虚汗,不禁鼻子一酸…… 第九章 军事学院衍变中三对上将主官的“文革”岁月 山雨欲来风满楼:毕业学员邱会作向上打小报告 军事学院“按兵不动”,王平被说成“彭真一伙” 学院局势没有失控,王平张震都觉满意 林彪对高院领导说:“宁肯人少一些,也不要坏家伙!” 造反派抓张震,一直抓到北京京西宾馆 揪来斗去,医院不太平,军委说话也不灵 1969:高院的使命结束了,李志民、杨聚奎受难的日子才开始 萧克一上任,想到的就是恢复南京军事学院的老传统 江青的批示,直指萧克唐亮 多事之秋,不明着反对,但也不积极行动 第十章 刘志坚将军卷进“文革’’漩涡 江青给刘志坚定性:“这个人在关键时刻靠不住” 因为转达了林彪赞扬江青的话,江青对刘志坚的态度大变 江青认为又是刘志坚给她闯了大祸 陈伯达一口咬定刘志坚是叛徒 刘志坚的被营救是一个传奇 历史终于对他有了公正评价 第十一章 两次“十万人大会”寒风中的元帅们 军队“四大”闸门一开,来势汹涌 陈毅敢讲话,自认为有毛主席撑腰 贺龙的心上已经压上一块石头 叶剑英讲话时有人递上质问的条子 第二次“十万人大会”上,陈毅、叶剑英忍不住又动了气 周恩来又一次保护了元帅们 第十二章 动乱中最早双双被抓的北京军区主官 打倒廖汉生之前,廖的妻子首先受牵连 林彪的警告,两个一把手的不祥之兆 一张预谋的大字报把廖汉生打倒了 司令员政委竞相见在批斗场上 毛泽东认定:杨勇和廖汉生都是被林彪整下去的 第十三章 陶勇夫妇生死奇冤 陶司令员骂了站岗的女兵,却引出一段姻缘 地主家的二姑娘送他去参军,陶勇留下了,二姑娘却被杀 “不克”是什么意思? 最心爱的儿子被病魔夺去生命,他白天装作没事,晚上偷着哭 朱岚常替陶勇喝酒以防他醉,但还是被另一位女性灌醉了 身受七处枪伤没有倒下,却不可思议地被一口浅井夺去了生命 温文尔雅的朱岚改变了性格,却没有改变命运 第十四章 受困于“文革”的成都军区一把手 毛泽东要求尽快给张国华下个结论 江青不满意入川后的文武二将 “九一三事件”,梁兴初受牵连 张国华的逝世竟与梁兴初挂上了钩 第十五章 特别时期毛泽东对许世友的特别关照 武汉“七二〇”事件后,毛泽东对许世友说: “可以到北京住到我家去。” 庐山会议后,毛泽东要求许世友与浙江方面“各自多作自我批评” 南巡谈话中,毛泽东问许世友:“怎么又谈到‘五一六’啦?” 毛泽东要许世友对“王、林、鲍”高抬贵手,刀下留人 针对许世友在庐山会议上的表现,毛泽东要他“认识一点就写出来” 毛泽东退回许世友的检讨信:“过去的事算了!”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毛泽东要许世友去读《红楼梦》 试读章节 1949年5月28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命令陈赓领导的第四兵团归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指挥,参加对白崇禧的作战。毛泽东还具体规定:在这次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作战行动中,陈赓兵团归四野指挥,担任大迂回任务,由赣南就近于10月出广东,继而迂回白崇禧右侧背,协同四野主力围歼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而后即由广西兜击云南,彻底截断敌军逃窜国外的退路。这个光荣任务下达部队后,全军振奋,奔走相告,积极准备进军大西南的行动。8月1日,兵团由陈赓主持在江西吉安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贯彻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指示。陈赓代表兵团党委号召全军:“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命令,勇敢进军,一劳永逸,将革命进行到底。在这最大最后一次进军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提高自己。” 人们知道南昌起义时,陈赓当营长,林彪仅是陈赓手下的一名排长。如今,陈赓却在林彪指挥下执行战斗任务。战争中角色的转换是很正常的,对此,陈赓并不介意,他不是那种心胸狭窄的人,他像多数将领一样,积极执行原先下级的指示。所以他一向尊重林彪,也认为林彪是个会打仗的人。但他有一点与众不同:当他认为林彪的指挥有误时,会据理力争,不怕别人说他倚老卖老,直至上报毛泽东裁决。 四兵团副司令员郭天民也挨过张国焘的整,和陈赓非常知心。他们谈起参加革命后与林彪曾经相处的日子,谈了自己的看法。 “个人之间的不愉快咱们不谈了。”陈赓用手帕擦眼镜,转了个话题,“咱们兵团的老底子是鄂豫皖红四方面军,而四野的老底子主要是中央苏区,应该称他们老大哥。” “对,就让部队称呼四野老大哥。” “你我都得谦虚点,让林彪放手指挥我们,别有顾虑。” “你放心,我不会摆老资格。只是我脾气暴,你及时提醒我。”郭天民说完,又想什么,接着说,“想不到咱们第四兵团打到两广,怎么又要归四野管了呢?他远在郑州,怎么指挥?” “既然军委已经做了这样的决定,”陈赓平静地说,“我们协同四野主力作战,一定要顾全大局,积极配合,不挑选任务,拣重担子挑。”郭天民点点头。 不久,林彪派来了他的联络副官。这是个不算很轻的军官,手里拿着一个绿皮夹子。他走到陈赓面前,晃了晃瘦削的脸,转了转浓眉底下的眸子,打开夹子,请陈赓看林彪的指示。大意是要求今后野司要联络到师,四野称此为“超越指挥”。并要回电。 陈赓有些不解:超越指挥?他瞠开视线,呆呆地望着窗外雨水滴答的柳丝,半晌没说话。他明白,只有对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才能进行超越两级的指挥。在一般情况下,谁搞超级指挥?更不要说超越两级了,不然要军长干什么? 当戴科长根据四野的要求,为沟通各军、各师与四野电台的联络,草拟了一份长电请陈司令员签发时,他掏出钢笔,把沟通各师电台联络一段勾去,改为:“各师执行特殊派遣任务时,随时沟通联络。我们各师电台少,不宜都沟通联络”。 戴科长不明底细,说道:“我们也不能这么寒碜,通到师有什么关系?” 陈赓不高兴地说了一句:“你不要管。” 林彪的指挥部还在郑州,陈赓的兵团在江西樟树镇。 林彪电令四兵团于7月中旬渡赣江经宜春,进入湖南醴陵、衡阳、株洲一线,与白崇禧的主力决战。 林彪当时雄心勃勃,要打一个“新的百团大战”。此时,他多少被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战役命令下达时,陈赓正在南京开会。由郭副司令员召集各军长开作战会议研究。电报在几位军长的手上递来递去,可是谁也不发言。情况明显地摆在面前,实施林彪的计划,往西北方向运动,只能侧击白崇禧的尾巴。时值盛暑,部队因暑热纷纷减员。如果再打疲劳战,对下一步围歼白崇禧部队将力不从心。军长们都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劳而无功。当然,林彪是四野的最高指挥员,军令如山,怎好明说!军长们把电报递还郭副司令员,又把烟递来递去,抽得满屋云山雾罩,就是不表态。 郭副司令员是个爽快人,更不愿这样闷坐着,干脆宣布散会:“司令员很快就回来,让他决定吧!各军长回去后,先做好行动前的准备工作。” 陈赓一返回后司驻地斗门姚,就打电话给郭副司令员,表示这个仗不能打!不同意去湖南,建议迂回广东,要他正式向林彪提出意见。林彪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他回电说不同意更改计划。 没办法,陈赓只好电告军委。陈赓的主要理由是: 此次侧击行动,构不成对敌人的包围。我部人马逾万,稍行动作,极易被敌发觉。而白崇禧一旦发觉,即会火速退回两广,于下仗极为不利;而且又时值盛暑,北方兵多,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甚多。为此陈赓建议,充分利用我兵团有利态势,继续向南推进,搞大迂回,占广州,堵截敌人向广东之逃路。当然,陈赓也同时表示,部队正在待命,准备随时执行四野的作战计划。 电报主送毛泽东、中央军委并报林彪及刘伯承、邓小平。刘、邓此时是二野的司令员、政委,陈赓原归他们领导。 P2-3 序言 此书为《红墙见证录》的姊妹篇。 红墙内,翠湖畔,这个位于北京中心区域的神秘处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一件件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在这里酝酿,一个个共和国将帅在这里领受神秘的使命。开国轶事,建设波折,“文革”风雨,改革航程,无不惊心动魄,回味无穷。 诚然,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然而在史册上留名的却多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 我们无法选择已经走过的路,但回首往事,却可以从中吸取足够的养分,避免重蹈覆辙。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从已经走过的路上判断可能出现的暗礁。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是为了对过去的磨难保持最大的警惕。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岁月,可以说是充满了艰险,荆棘丛生,风云变幻,事端百出。没有哪一个国家经历过如此深重的灾难,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党和人民经受过如此复杂的考验。但他们都蹬过来了,因为这个船队有深知水性的舵手,有一群不遗余力的船工。至今我们仍能听见他们推动历史前进时发出的呼号。 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历史。 , 对于已经走过的共和国60年的历史,以及正在走来的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无论如何描述,都无法回避一个名字,那就是毛泽东!而提到毛泽东,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曾“在水一方”的另一个人的名字:蒋介石。1949年后,这两个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力量延续了战争年代的生死搏斗。 同样不能回避的是“文化大革命”。书中所描述的共和国将领与林彪、江青集团抗争的内容,成为本书另一特别视点。 此书不是共和国的完整历史,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但绝非野史。它聚焦了共和国风云人物的跌宕命运,特写了共和国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是口述者的转述,知情者的笔录;是从文学角度观察历史时的激情和对生动细节的特殊偏爱,风格仍为述而不评,力争接近事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