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现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画传》从巴金思想发展和与五四新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入手,将其生平和创作分为洗礼、践行、迷失和复归四个时期,在追寻五四之子世纪之旅的历程中,引领读者更深入地进入巴金丰富的内心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金画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立民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巴金,现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画传》从巴金思想发展和与五四新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入手,将其生平和创作分为洗礼、践行、迷失和复归四个时期,在追寻五四之子世纪之旅的历程中,引领读者更深入地进入巴金丰富的内心世界。 内容推荐 本书选择独特视角,从巴金的创作与生活、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巴金与五四新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入手,将巴金的人生和创作分为洗礼、践行、迷失和复归四个时期,在追寻五四之子世纪之旅的历程中,引领读者更深入地走进巴金丰富的内心世界。书中还收录了巴金生平活动和作品著述图片180幅。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洗礼(1904~1925) 1.新与旧 2.诗文传家 3.梦境中的事业 4.丢掉可怕的阴影 5.窥见了理想的美丽 第二章 践行(1925~1952) 1.理论与实际 2.文学与信仰 3.困境与突围 4.抗战与改革 5.理想与庸常 6.等待与希望 第三章 迷失(1952~1976) 1.从书斋走向战场 2.从早春走向严冬 3.从人间走向地狱 4.从绝望走向“安心” 第四章 复归(1976~2005) 1.“我这一生的收支总账” 2.“把从前的我找回来” 3.“我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 尾声 激流涌入大海 附录一 巴金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 巴金主要著作目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1 新与旧 稍有现代文学常识的人恐怕都知道巴金的著名小说《家》,而且也多少会了解它是以作者的家族人物为原型写成的。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生活与创作的相互融合、裁剪已经使生养巴金的李家与小说中的“高家”经常混同到一起,甚至20世纪50年代还有人问巴金他的嫂子是不是翠环、侄女是不是翠环生的。也不能完全责怪读者,难道巴金本人就没有把作品世界当做现实生活的时候吗?巴金曾说写《家》时,“最先浮现在我的脑子里的就是那些我所熟悉的面庞,然后又接连地出现了许多我所不能够忘记的事情,还有那些我在那里消磨了我的童年的地方”。现实中的李家又是怎样,又有哪些巴金不能忘记的面庞,这个“家”在巴金的精神成长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在小说《家》及其续篇《春》、《秋》中有几个著名人物常常被人自然而然地与现实中的李家人物对号入座,比如高老太爷与巴金的祖父,克明、克安与巴金的二叔、三叔,觉新与巴金的大哥,瑞珏与巴金的大嫂,觉民与巴金的三哥,而觉慧自然就落在巴金的头上了。对有些人物这样画上等号似乎并没有错,但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素材毕竟不能等同于生活现实。不过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也不妨做个辨识。比如,高老太爷与觉新比较接近现实中巴金的祖父和大哥的角色,但大嫂虽然确曾避出家外生产却不曾难产死去。巴金和三哥如同党慧一样离家去上海求学,但据巴金在后来解释:觉慧的性格也许跟他自己差不多,而三哥以前也是个敢作敢为的人,并不如觉民那么谨慎,“觉慧也做我做过的事情”:都在成都外专读书,结交新朋友,编辑刊物,创办阅报处等。但不同的是巴金和三哥是公开离开家的,而觉慧是私自离开家。同时巴金也申明,在他的生活中并没有一个鸣凤。还有,小说《春》中觉民的一些活动则是取自巴金离开老家前在成都的一些活动。比如五一节散发传单,在周报社的活动;而演出《夜未央》则是巴金的一群朋友所为。 为“激流三部曲”做索隐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我所关注的是巴金究竟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复杂,因为对于“家庭的环境”巴金有过相当数量的文字描述,但斟酌一下又不能不谨慎对待这些文字:目前我们所见的巴金第一批谈论自己家庭状况的文字在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主要有两部:1934年11月出版的《巴金自传》,1936年改名《忆》增补篇目重新出版,还有1937年出版的《短简》中的篇章,较为详细地回忆了从出生到从事创作之前的生活。但早就有学者指出:此时的巴金是个经过五四精神洗礼并且有了自己信仰的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这些回忆散文中,“家”都是一个带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它代表着黑暗而专制的王国——而非巴金当年生活的真实环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巴金对“家”的回忆更为强调的是新与旧的冲突,强调自己与“下人”之间的平等交往。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政治环境下,巴金写作《谈自己的创作》的时候,他所要执行的只能是对这个“封建家庭”的批判,而不能过多地同情。到新时期,巴金比较能客观地心平气和地谈论自己家族的事情了,比如《怀念二叔》中所谈的,但这个时候巴金的精力不济,留下的文字不多,所以,我们对于他家族的印象更多是建立在巴金以前的叙述上,不是说巴金所叙述的不是事实,而是在这样的叙述角度中另外的事实可能被遮蔽掉了。 比如说这个家族的最高长辈李镛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巴金曾这样叙述:“祖父是一个能干的人。他继续着曾祖造就了这一份家业,做了多年的官以后退休下来,广置了田产,修建了房屋,蒐罗了不少的书画古玩,结了两次婚,讨了两个姨太太,生了这许多儿女,还见着了重孙(大哥的儿子),但结果却把儿子们造成了彼此不相容的仇敌,在家庭里种下了长久的斗争的根源,而自己却依旧免不掉发狂地死在孤独里。没有人真正爱他,没有人真正了解他。”这段话是需要做很多注释的。巴金的祖父李镛(?~1920)的经历颇为典型地体现了晚清到民国转换中一批士大夫的经历:“川西盆地的成都当时正是这种封建大家庭聚集的城市。在这一种家庭中长一辈是前清的官员,下一辈靠父亲或祖父的财产过奢侈、闲懒的生活,年轻的一代却想冲出这种‘象牙的监牢’。”在这些人身上,有着非常典型的两面性,一面是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有习惯于传统方式的某种保守性,另外一面,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活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也会在现实层面上较早地实现转变,或者毋宁说他们比普通阶层的人更有条件获得某种有利的现实权利和机会。 P2-7 序言 我的架上已经有很多种风格各异的巴金传记了,要想以画传的形式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成一个世纪老人生命历程的叙述,这就决定了这本传记的写作起点:它不会是一本面面俱到的传记,也不想成为蜻蜓点水式的人物介绍,它应当疏密有致,有所侧重也有所放弃。但面对巴金这位历经沧桑的世纪老人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为了更接近这个目标,面对着传主卷帙浩繁的著译、饱经风云的人生和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时,我首先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并使它们能够构成本书写作的一个基本的线索。我选择了两个方面:一是巴金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又怎样有了这样的创作,我要勾勒出他的成长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轨迹,同时也要显示出他的创作与生活、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巴金与五四新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巴金一再说他的写作如同生活,也不断强调他是五四之子。我觉得这两个线索不但能够贯穿巴金的一生,而且能够体现出巴金的创作特色和精神气质。 在20世纪30年代,巴金对新文化运动带给他的精神震动和洗礼还记忆犹新:“当初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就在我们的表面上平静的家庭生活里敲起了警钟。大哥的被忘却了的青春也被唤醒了:我们开始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的关于学生运动的北京通讯。以及后来上海的六三运动的记载。本地报纸上后来还转载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文章,这些文章很使我们的头脑震动,但我们却觉得它们常常说着我们想说而又不会说的话。”“那里面的每个字都像火星一般地点燃了我们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压倒了我们三个……”(《信仰与活动——回忆录之一》,《水星》第2卷第2期)其时,他还是成都一个大家庭中的少爷,青春的热血与激荡的社会风云融合到一起,不断渴望着新鲜的、有活力的、有力量的因素出现在沉闷、压抑的生活中,五四新思潮冲开了堤岸。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巴金自称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也就是说五四运动给了他新生。是五四让巴金有了信仰有了梦想,也找到了现实前进的方向。从此以后,无论在人生和写作中,巴金都始终高呼着五四启蒙精神,从《家》到《随想录》,这种姿态历经艰难,但还是磕磕绊绊地坚持下来了。所以到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时候,他仍然充满深情地说:“我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他们的英雄事迹拨开了我们禁闭的眼睛,让我们看见了新的天地。可以说,他们挽救了我们。”(《“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巴金全集》[以下均简称《全集》]第16卷第66页)尽管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巴金对五四所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一生与五四的纠结却是非常明显,难怪2005年当他远去的时候,许多人都在说“一个时代结束了”,这个“时代”是五四的时代,可以说巴金是那个时代精神最执著的践行者。 从巴金与五四新文化精神的视角来考察他的人生和创作,我把它分为四个时期:洗礼、践行、迷失和复归。第一个时期是巴金的人生成长期,巴金接受了新文化精神的洗礼,确立了人生起点和信仰。第二个时期是巴金的人生创造期,在这个时期,从小说创作、编辑生涯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道义上,巴金都在一一承传和践行着五四精神。而“迷失”,主要是指自我的迷失,这也是巴金在《随想录》中多次反省的地方。在这个时期,他个人的价值判断与周遭世界不断发生冲突同时也不断在退缩,直到彻底迷失了自我,沦为一个“奴在心者”,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体灵魂挣扎的历史。复归则不是简单地回到五四的原点上,而是在痛定思痛的基础上对自己一生的清醒反思,同时也是对五四价值更坚定的捍守。以这样的思路来叙述巴金的一生,虽然并不算什么独特发现,但我想至少它与已有的传记不怎么重复,这样至少也可以给我一点信心——与这位老人漫长的一生对话的信心。 后记 这本书完全是计划外的产物。它的写作最初是由于北京的一位朋友邀请。他想出一本《巴金画传》,有10万字就够了。我想请他等几年,那样可能会写得更成熟些。可他还是劝我先写一个简单一点的.我考虑了一下总算勉强同意了,那是在2005年7月。上海最炎热的时候。能够答应下来不是我有了写好它的信心,而是想用一件具体的事情将许多我不喜欢的杂事挡在门外。于是。我搬了张桌子放在空调的下面,真要一副大干的样子。但一动笔,我发现约定的字数根本没法实现我的设想,便提出增加一倍字数,他同意了,只是催我快点写。那一年,我一直在大连和上海两地间奔波,但巴金传的写作却一直没有停笔。我万万没有料到,在它写到一半的时候,巴老病情恶化,大约是10月4日或者5日吧,我在大连得知巴老的病情很不稳定.但内心中在祈祷老人能够渡过难关,事实上,这几年。他是一次次渡过难关的。长假过后,似乎是11日那天,我们赶到医院才得知这一次与以前可能有点不大一样。直到17日,老人驾鹤西去。当时一片乱糟糟的.新闻媒体像被搅动的蜂群,出版者希望这本书立即推出。但我立即否定了这个想法。也正是巴老的去世让我下定了决心.我要好好写一本传记,把我理解的巴金写出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他。我解除了原来的所有约定,决定独自地、没有任何外在约束的情况下.把我想写的一切都写出来。就这样到2007年年初写完初稿最后一个字时.它已经有71万字了,但这仅仅是个初稿,要把它修改好,对于我来说没有几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好在,我也并不着急。 就在我为这个庞大的工程即将告一段落而感到轻松的时候.四川人民出版社来电话,约写一本8万字的画传。从70多万字抽出8万字似乎很简单,可直到合同签订下来,我还犹豫不决,我担心在有限的字数中难以描述巴金的百年人生。感谢王华光老师。他的精心和耐心帮我解决了心头之忧,有了目前这本奉献在大家面前的画传。 需要说明的是: 为了方便查对,本书所引用的巴金著作尽量使用《巴金全集》本,但偶有文字与初版本差距较大的,则引用初版本文字。 感谢李小林女士惠允使用许多珍贵肖像图片。因为年代跨度较大,许多图片实在难以一一注明拍摄者,只好在此一并表示我的深深谢意。书中其他的资料图片多由作者搜集。 感谢在我的学习中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各位师长,请恕我在此不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了,因为那将是一个很长很长的名单。 最后,把这本小书送给我的女儿新雨。在等待她出生的那些日子里,我一直写着巴金传,等她能满床爬时,就煞有介事地捧着《巴金全集》咿咿呀呀跟我捣乱。“巴金爷爷”是她“认识”的第一位作家,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她了解这样一个人,做一个“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的人。 2009年6月校订于海上竹笑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