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网民数量不断扩大,目前已突破3亿大关,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网民大国。随之而来的是,广大网民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从目前情况看,网络技术的发展确实带来了许多以往不曾有过的优势。尤其在民主政治领域,与各种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的互动性、草根性、发言的自由性、参与的便捷性和广泛的覆盖性等,使其更具“民主”的特征。互联网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和日益普及,让越来越多的身处社会底层的人群加入到网民大军中来,BBS、各种社区论坛、聊天工具、微博等网络应用工具的不断开发,激发了网民的主动性、回应性和参与性。而另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以及政治领袖们也越来越重视网络的优势,并纷纷加人这一潮流,与网民在线互动交流,实施网络议政、网络执政等。
网络民主的发展态势,似乎预示着传统民主政治制度的多余或者过时。正如1982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所做的大胆预言:“在立即可分享信息的时代,代议民主制已过时,参与式民主变得重要。”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尽成熟和完善的国家,互联网似乎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渠道和路径,中国网民似乎更快地适应了这一途径。但我们在对此欢呼和振奋的同时,应该更进一步思考:网络民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网络民主的作用是否应该被无限放大,网络民主和国家正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关系是什么,等等。
网络民主不能替代正式的民主制度
当前,网络民主的蓬勃发展之势大有取代传统民主政治制度的趋势。但未来的发展果真应该是这样吗?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一个基本了解。从人类历史来看,较为完整的民主政治制度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扩大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础,确立了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中心,遵循多数原则、确认和保护公民权利原则、代议制原则、有限权力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无疑也吸收借鉴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合理成分,确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为核心,以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制度。应该说,民主政治既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同时也是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治理国家”的共同行为准则。简单地讲,民主政治首先表现为民意的表达,所有公民都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愿望;其次表现为民意的聚集,通过一定手段和方式将分散的民意聚集,根据大多数人的意愿选举出自己的政府和领导人,将大多数人的意见纳入国家的施政纲领和各项公共政策;再次是公民还能以有效的方式监督政府领导人员的行为,监督政府施政纲领和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但是,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相比,网络民主的优势似乎更多体现在技术层面。而从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层面看,网络民主只能是一种配角,而不应该是一种主角。
首先,尽管网民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但其覆盖面还远未涵盖所有的公民。先不说它偏重的是以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较为年轻的、收入较高、以城市生活为主的一群特殊群体,即便是网民群体,其兴趣爱好、上网偏好也不尽相同。民主政治的一个预设前提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的机会应该平等。但网络民主参与的不均衡性,必然导致民意表达机会的不平等和政治参与的差异性,民意的聚集更多是“网民意”的聚集。一场灾难性事故,网民的关注与代言并不一定能够代表受灾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诉求。类似这种情形并不是个别现象。
其次,网络民主提供了更多“后台”发声的机会,但也夹杂了更多非理性的行为。网民身份的匿名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特征使网民有了一个“背后说话”的机会,在发表意见时畅所欲言,传播信息时无需顾及事后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导致非理性言论的盛行和虚假信息的泛滥。而“哄客”、“恶搞”、“拍砖”等行为引起的网民关注和追捧,也可能对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挑战和冲击。网络在带来自由表达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剥夺侵犯他人隐私权利、损害他人利益的工具,甚至出现“网络审判”、“网络暴政”的现象。一位网民的虐猫行为,一时间成为众多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成为全民公敌,成为网民搜索、通缉和追杀的对象。
再次,网络民主有着强大的传播信息的作用,但在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方面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虽然网络舆论调查、网上投票、网上评议等形式被许多网站、媒体甚至是政府部门所采用,但由于网络媒体的不可控性,网民的职业、年龄、性别、地域等都难以准确掌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得到有效确认。而近年来一些机构为提高点击率,刻意抛出吸引大众眼球的轰动新闻,甚至编造一些假新闻,更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判断,网络甚至已成为小道消息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播的主要途径。人们在看到网上一条吸引人眼球的消息时,往往会问“这是真的吗”。相对而言,人们似乎更相信具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的报道。
最后,网络功能虽然日益强大,但说到底它仍是一个技术平台,至少到目前为止它还难以承载民主政治制度的全部内涵。民主政治-的长期演变和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形成各国国民普遍遵守的政治生活准则,以国家法律形式加以限定和约束的规范行为。就此而言,网络目前还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充其量它只是一个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助推器。P26-28
政策
网络时代的民主意象
网络造就民声与民生同等重要
网络民主与中国式民主政治
网络民意在民主政治中该扮演何种角色
“网络民主”不应成为民主政治主渠道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审视网络暴民:虚拟世界并非违法天堂
网络民意和“第四种权力”
“混”时代终结?——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核心问题剖析
企业化管理动了谁的奶酪
“体制依赖症”顽疾待解
聘用制催生的新难题
绩效考核谨防激励扭曲
解开事业单位治理结构迷局
事业单位期待文化“洗脑”
国外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经验借鉴
经策
“十二五”:挑战与对策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前瞻性思考
弱势群体能否不再为精英埋单
就业优先:实现整体跨越的支点
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点睛之笔
城乡二元结构能否实现历史性突破
避免“木桶效应”的区域发展策略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硬骨头”怎么啃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之博弈
绿色革命: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寻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平衡
低碳经济也要突出中国特色
现代教育制度的危机和出路
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从哪儿“开刀”
自主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
问局“十二五”
中国的发展绝非偶然
如何理解“三个时期”的论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路径
调整收入分配从何入手
上层建筑:是适应不是结盟
究竟如何看待当前的“贫富差距”
矛盾面前,如何把握“本质”
民策
期待基本公共服务阳光普照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与预期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取向
我国准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完善
试论儿童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
应对“未富先老”的政策要略
垄断行业高收人之“瘦身”处方
分配畸形须从理论上廓清正误
垄断行业高收入成因解析
以民主监督破除垄断行业收人畸高
如何牵住收入分配改革的“牛鼻子”
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要下猛药
治本之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化
文策
谁“绑架”了主流
文化乱象中的主流困境
“雅”“俗”标准如何辨析
市场“缺位”导致文化饥渴
过度市场化消解精神价值
主流被边缘化背后的国民心态
低俗“围城”的心理成因
用什么来重塑主流
段子狂欢——拇指哲学承载的世情百态
段子舆情与社会思潮
“灰段子”是弱者的黑色幽默
“黄段子”为何流行
红段子勃兴的四个“谨防”
多色段子:消解权威的精神狂欢
段子文化中的政治心理
“段子”在美国:内容多是自我书写
中美短信差别背后的社会因素
《人民论坛》创刊于1992年,是人民日报社旗下的高端政论杂志,也是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思想理论期刊。作为中央重点党刊,《人民论坛》杂志专注于理论与实践前沿的重大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60%以上的文章为各领域顶级专家、高层官员和新锐作者的最新办作:99%的文章被国内外各类媒体广泛转载、引用或评论;许多专题或文章引起国内外巨大反响,不少文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重视或批示。
读者面前的《中国策》丛书,是《人民论坛》杂志“特别策划”栏目近两年来精华内容的集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有“中国的政治优势”、“大国复兴与战略知识分子”等宏大叙事篇章,也有“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谨防基础悬浮”等较具体的思辨;既有“后备干部之谜”、“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核心问题剖析”等制度性的阐释,也有“谁绑架了主流”、“弱势心态蔓延”等文化与社会思潮的集结。几十个专题,从各个侧面提出了当下中国改革发展历程中最富代表性、最具价值、最有探讨意义的全民性、时代性、战略性议题。
正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教授所言:“战略是全局性、长远性、基础性、趋势性、乃至带有一定根本性的研究。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路子走得对、大战略不出错,其他问题相对而言就好办一点,而且可以避免不应该走的弯路。”成功的战略可以成就强大的国家,成功的战略可以成就辉煌的企业。如今的世界强国、顶级企业,无不重视思维革命和战略研究,并不吝为此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主导当代世界格局的美国之所以强大,与其传统的战略思想研究密不可分:而西方政界、学界最近正在密切关注、学习的中国近年来迅猛崛起的秘诀之一,也正是短期的战略部署和中长期的战略规划。
不仅国家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多么庞大的企业,即使在很长的时期内已经成为行业的标准,一旦在思维和战略上处于劣势,固有的优势也将丧失殆尽。诺基亚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埃洛普(Stephen Elop)在最近致员工的一份内部备忘录中承认,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节节败退是战略和决策的失误,而为了重建市场领先地位,必须“探索前方的道路”。而这个传统电信业巨头要找寻到反败为胜之路,必然也需要依靠战略的力量。而在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先后取得统治地位的雅虎、谷歌、Facebook,也是精准地洞悉和把握了互联网产业下一阶段演进的规律。从而在战略上占领了制高点。
思维和战略,也是我们一直倾力为读者打造的文化产品。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报刊的种类、品种日益繁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不适应民众阅读需求、不适应市场规律和新商业模式的报刊逐渐淡出、消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民论坛》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何在?《人民论坛》能为时代做些什么,能为民众提供些什么?在编修本丛书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对《人民论坛》杂志的定位和使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把千万种报刊比做一个人群,《人民论坛》的志向和追求,就是做这个人群中的“战略知识分子”。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如今是注意力经济(the economy of attention)时代,更多的媒体为了立足和发展、为了吸引公众关注,采取炒作、跟风、杜撰等短期手法,或多或少地放弃了对社会效益的追求。在体制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坚持严肃的宣传报道,探索思想理论走向市场的道路之艰难,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我们的属性和使命决定,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中,《人民论坛》都会一以贯之地以人民利益为旨归、以国家兴盛为己任、以民族振兴为关怀,深入研究转型时期的战略问题,结集和编发有助于推动时代发展的思想理论。我们将继续以杂志、图书、新媒体等各种形式,将顶级理论观点产品送到读者手中。 以战略策动时代,用理论思辨中国。本丛书献给广大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者、高校师生、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献给每一个关心中国前途、关心中国共产党命运、关心民族振兴大业的人。也许您很难在本丛书中看到情绪、倾向和宣泄,很难看到引起直观视觉冲击力的绚丽语句。我们为您营造的是一个冷静、理性、从容的沉思空间。本丛书没有既成的结论和定理,我们的命题是开放式的,每个问题,我们都为您铺开了宽阔的视域。我们所做的探讨,是为了引发读者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我们深信,真正的智慧,在读者的目光里。
感谢为本丛书撰稿的各位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无论是本丛书,还是每一期《人民论坛》杂志,都凝结着他们的智慧、思想和辛劳。感谢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的朱大平、宁炳辉等诸君为本丛书的问世所做的不懈努力。由于编者能力和水平有限,本丛书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我们殷切地希望各方的读者对本丛书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真正的思想,是为人们所渴求的。19世纪丹麦天才哲学家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在其传世之作《间奏曲》中写道,“我的灵魂和我的思想是多么的贫瘠”,“我所需要的是一种嗓音,就像林修斯的目光一样有穿透力。”克尔凯郭尔所言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林修斯,其目光之锐利,足以穿透石头和泥土。衷心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在本丛书中感受到些许这样锐利的战略思想之光,这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和荣幸。是为序。
《中国策》丛书编者
2011年2月,北京
《人民论坛》创刊于1992年,是人民日报社旗下的高端政论杂志,也是有国际影响力的权威思想理论期刊。
读者面前的《中国策》丛书,是《人民论坛》杂志“特别策划”栏目近两年来精华内容的集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有“中国的政治优势”、“大国复兴与战略知识分子”等宏大叙事篇章,也有“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谨防基础悬浮”等较具体的思辨;既有“后备干部之谜”、“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核心问题剖析”等制度性的阐释,也有“谁绑架了主流”、“弱势心态蔓延”等文化与社会思潮的集结。几十个专题,从各个侧面提出了当下中国改革发展历程中最富代表性、最具价值、最有探讨意义的全民性、时代性、战略性议题。本书是《中国策(第3辑)》。
《中国策》集结了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领域,按政策、经策、文策、民策等,分辑出版,依季结集,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实践指导性;既有社会民生的真实反映,又有专家学者的权威解读;既传递高层声音,又反馈沸腾民情;是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决策的权威参考。本书是第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