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求卓越(我与奥林匹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红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奥运会是迄今最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很多价值,追求卓越就是这些价值之一。李红穿梭奔忙于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之间,工作长达五年多。她将以一个独特的视角,为大家讲述北京奥运会走向成功的故事。奥林匹克有千百种不同的故事,李红的故事将为奥林匹克历史增添新的精彩。

内容推荐

北京奥运会举办一周年之际,一个为成功举办这届奥运会默默奉献、居功至伟的人物走到台前,她就是走进国际奥委会高级行政管理层的第一个中国人、前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现任国际奥委会中国事务首席顾问李红。

本书是李红的人生阶段性自述。她从中西文化交汇的国际视角和时代高度,讲述了在筹办北京奥运会的日子里亲身经历的故事,传播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与理念。她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追忆了自己从童年到成年、从受教清华到就读哈佛MBA的成长步履,披露了后奥运时期的新的奋斗蓝图。

本书思想清晰明朗,文字质朴流畅,无论从深入认知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还是从探求成材之路、感受功人士独具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结构的角度上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传播意义,让不同层面的读者均能开卷有益。

目录

题词/萨马兰奇

序/海博格

引言 北京团队“告别信"

第一章 缘起洛桑

 突如其来的“面试”

 好像在隧道里寻到你

 在国际奥委会市场部上班

 传奇的麦克尔·佩恩

 “非典”时期女儿心

第二章 奥运片段

 我当“空降兵”

 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两种文化的边界上

 总部特批的发言人

 我印象中的奥林匹克领导人

 老板和导师海博格

 齐心协力驾“小船”

 罗格主席发来贺信

 “名嘴”面前不逊色

 到央视做节目嘉宾

 见证从初学者到专家

 屏住呼吸的那一刻

 超越自我的钢琴家郎朗

 我给菲尔普斯当翻译

 刘翔,中国田径史上的英雄

 完美的芭莎明星慈善夜

 奥运会后吐心声

第三章 成长步履

 童年的起跑

 长大我要自己当军官

 爸爸的“游击教育法”

 天津一中和“五大道”

 从清华叩开世界的门

 求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爸爸远行了

 走进哈佛

 给妈妈安排完整的晚年

 情定缅因州海滩

 日内瓦湖畔的婚礼

 志在中西汇精华

 漫谈教育与读书

尾声 从首席代表到首席顾问

李红的活法/崔永元

这样的李红/敬一丹

跋/孙海麟

后记

试读章节

突如其来的“面试”

我的奥林匹克故事,最早起步于瑞士洛桑。

洛桑的原意为“石头”,源于这里遍布大街小巷的崎岖不平的石板路。洛桑位于瑞士西南部,日内瓦湖畔北部沿岸的中心,是一座山城,老城在山腰上,中间是新城,再往下走就是漂亮的日内瓦湖区,层层叠叠的美丽房屋,沿着湖岸向上伸展,在日内瓦湖与阿尔卑斯山的烘托下,洛桑的景色别具一格。与日内瓦一样,洛桑也是瑞士文化和人才中心。

但是,洛桑最为世界瞩目的,它是国际奥委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简称IOC)总部所在地。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后,总部曾设在巴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避免战火的洗劫,1915年4月10日总部迁入这个有“国际文化城”之称的洛桑。在洛桑火车站出站口的大门顶部,有奥运五环的标记及“奥运之都”字样,让人一到洛桑就感到了浓浓的奥林匹克气息。

洛桑还有奥林匹克博物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以及以顾拜旦名字命名的大街、体育场。在奥林匹克博物馆,门前有永不熄灭的奥运圣火,馆内陈列着历届奥运火炬、冠军奖牌,特别是对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作了详尽的介绍,使参观者被奥林匹克精神强烈地震撼,感受到奥林匹克之魂。数十年来,洛桑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无怪乎有人将洛桑称为“奥林匹克城”,洛桑也成为世界各国体育交流中心。

我和我的瑞士籍丈夫高力伟结婚以后,到洛桑的机会多了,受奥林匹克氛围的熏陶自然也多了。在离我公公、婆婆家大概五百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特别美丽的洛桑市中心的花园Parkmonrepo,公园里有个小动物园,养着非常漂亮的鸟,我经常到那里去散步。有一次,我在一个很漂亮的鸟笼子旁边的树荫中间,看到一幢很不起眼的青灰色小楼,那是在瑞士很普遍的历史建筑。楼墙上镶嵌着一块铜牌,我走过去一看,这幢小楼原来是顾拜旦公爵的故居,顾拜旦在这个房子里面住了很多年。现在奥林匹克的团结组织在里面办公,它是国家奥委会总部的一部分。那一刻,我觉得在洛桑到处都能呼吸到奥林匹克气息。

我没有想到,2002年9月我竟然迈进国际奥委会总部的大门。

那次我和高力伟回瑞士探亲。一天,我到超市购物,正推着购物车选购的时候,忽然接到婆婆打来的电话,说国际奥委会的市场总监要跟我见面。我当时不知道这位市场总监为什么要见我,只知道在这之前公公婆婆曾经希望我们回瑞士工作,我还隐约地听说,他们把我的情况向国际奥委会的朋友介绍过。

接了电话,我来不及回家,就拎着刚买的东西到了国际奥委会总部。国际奥委会总部坐落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城市中,有两幢建筑物。一幢城堡,是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 toriello)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Jacques Rogge)的办公室,他们喜欢白色,整体设计用清一色的白色大理石;另一幢三层楼房的玻璃房子是员工办公楼。两座建筑之间隔着一片草地,市民带着孩子在那里晒太阳,从两幢建筑的每个窗口都可以看到日内瓦湖。

办公楼旁林木环绕,鲜花怒放,与楼房的白砖红瓦相辉映,使两幢古朴典雅的建筑显得富丽堂皇,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我一进那个大厅,哇,白色的主色调让我震撼,地面是白色的大理石,真丝挂毯也是白色的。萨马兰奇是个很爱艺术的人,所以走廊四周都是各种各样的体育雕塑,就像一个博物馆,不像办公室。

挂在走廊最显眼地方的,是一位中国艺术家的油画作品。画面上是个中国女孩坐在平衡木上,一看就是一个中国的体操女孩。后来,有的国际奥委会领导人跟我说,你知道画这幅油画的艺术家是谁吗?下次我去北京能不能让我见到她?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这位艺术家,但是一位中国艺术家送给国际奥委会的作品,挂在了总部办公楼最显著的位置,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时任国际奥委会市场部总监,名叫麦克尔·佩恩(MichaelPayne),一个英国籍的中年人,秃头顶,面容和善,略带狡黠的目光发散着智慧。一见面,佩恩就很绅士风度地与我寒喧:“你就是李红?我已经看到你的资料,很想见到你。”

然后,他简单地做了自我介绍,与我聊起来。

当时他并没有告诉我这次谈话和目的,我们从我的经历到关于中国、体育和奥运会的话题,聊得很随意,我没有丝毫的准备,只是顺着他的思路走。好在我从小就喜欢体育,关注奥运会,对体育比赛都比较了解,在清华读书时还拿过女子400米赛跑项目的金牌。也许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与佩恩有了共同的话题,感到我们很谈得来,也谈得很热烈。

谈到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国际奥委会市场部给我安排的“面试”。

好像在隧道里寻到你

佩恩在与我谈话中,谈着谈着就触及到正题。原来,2001年7月北京取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以后,国际奥委会市场部打算挑选一个合适的人派驻北京。

他说,派到中国的这个人,国际奥委会要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中国人,在中国出生,懂得中国的政策和国情;

第二,要在美国受过教育,因为大部分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和转播商都来自美国公司,这个人必须懂得美国公司是怎么经营、是如何做市场开发的;

第三,要有欧洲文化背景,熟悉欧洲的人文理念,因为国际奥委会总部设在瑞士洛桑。

佩恩恳切地说:“要找到这样三个条件都具备的人非常困难,国际奥委会寻找了一年,见了很多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已经快要放弃了。看过你的材料,我们认为这个工作适合你,看看你是不是感兴趣?”

突然,他问我:“你是体育的狂热者吗?”

我如实回答:“我是一个坚信体育可以锻炼人的意志的人,也是一个通过体育锻炼一直受益的人,但是我不能说我是哪个运动员或者哪项运动的狂热的崇拜者和追随者。”

当时我心里犹豫了一下,因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

听了我的回答,佩恩轻松地说:“那就好了,我们想找的就是一个能够安心工作的人,而不是狂热的‘粉丝,,我们是找在奥运会如火如荼举行的时候,还能坐在办公室里,还能在最艰苦的岗位上工作的人。”

当时,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并不像后来这样深刻,而且我仅限于在电视上看过奥运会,完全不知道国际奥委会组织机构和奥运市场开发规则。我表示,今天的谈话很突然,我没有思想准各,让我想一想吧。

佩恩说:“可以,但我觉得这个人一定是你了!”

回到家里,婆婆问我“面试”进行得怎么样,我回想了谈话的细节,觉得自己的回答没有什么不靠谱的。婆婆听了很高兴,以为我如果被聘用,会被叫回洛桑工作。

4天后,佩恩给我打电话,约我再到市场部交谈,又谈了一个小时。临走时,佩恩给了我一个袋子,说袋内装着奥林匹克宣传片《人类庆典》,让我回家看一看。

我回家打开电视机,看到第一个镜头时,就被吸引住了:一个滑雪运动员,从山上连滚带爬地跌下来,雪橇都飞了。这时响起了画外音:“他摔倒了,但是他又站起来。几天后,他获得了另外两个项目的冠军。”

……

P4-8

序言

作为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我很荣幸为李红的新书作序。

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一次空前的成功,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了这一属于全世界的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官员、媒体和观众纷纷前往北京参加这一庆典。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先生在闭幕式讲话中所言,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五年多来,李红担任国际奥委会驻北京首席代表。她身肩此任,对发展和维护国际奥委会与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之间的良好关系大有助益,这也是本届奥运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李红常常形容自己是一名“翻译”,不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而是不同文化之间调解和传授的桥梁。的确,当北京于2001年获得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西方仍有很多关于中国的误解。人们知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众多的发明创造以及它在世界舞台上日益举足轻重,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条觉醒的巨龙——正如它常被人们所形容的——仍然神秘而不为人知。同样,只有很少中国人有机会出国访问或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活动,大部分人仅是远眺着国界以外的世界。李红深知沟通的重要性和误解的风险,每当遇到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她总能拨云见日,达成目标。

当然,李红远远超越了“翻译”的作用。她是国际奥委会在北京运作的核心,她致力于国际奥委会与中国政府部门,特别是与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市政府的沟通,为国际奥委会如何在中国复杂的制度构架上运作提供了战略导航。她是国际奥委会的门面,她在中国的平面和广播媒体上积极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观,导引着国际奥委会与其商业利益相关方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众多跨国公司以及国内赞助商的关系,确保其顺畅运作并维护这些利益相关方与国际奥委会长期而可贵的关系。她担当所有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重任,总能游刃有余,她的正直诚实,她敏锐的经济头脑,她出色的结果导向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在李红的工作过程中,她使中国更接近西方,也使西方更接近中国。无论是在处理与国际奥委会、赞助商、转播商还是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中,她都为积极促成双方的合作起到了自然的润滑作用,并自始至终卓有成效。当第一次来到北京32年后,我因2008年奥运会再次与北京重逢时,我意识到,李红所代表的整个民族正向着成功迈进:北京市民热烈由衷地欢迎着海外友人,这个城市因其古老而现代的魅力而容光焕发,中国向世界展示着她的微笑。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关键时刻,是迄今为止奥林匹克历史上一个不容置疑的高点。李红在这次成功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我真诚地赞扬并感谢她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

杰哈德·海博格

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

后记

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我在人生征途上画下了一个鲜活的逗号。

还在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进行过程中,我就有等奥运会结束后写作的念头。不是赶时髦,也不为宣传自己,而是担当一种历史责任。我在中西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当我初有业绩的时候,想用文化的形态回报社会。文化,深融于我的生命中。

第一次讨论《追求卓越——我与奥林匹克》的创意,是在我幼时熟悉的天津五大道的一幢小楼。离那里不远,是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故居所在地。张伯苓是在古老的中国最早叩开奥林匹克大门的“中国奥运第一人”,我则是走进国际奥委会高级行政管理层的第一个中国人。这看似偶然的巧合,让我感到这本书的历史承载。

在筹办北京奥运会的日日夜夜,我人很忙,心有意,积累了许多媒体采访我的资料,还有自己的笔记和文稿,以及我的慈母写下的文字。所有这些文本,都成了启动本书写作时的宝贵储备与奠基。正是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

我要感谢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海麟先生和南开校友周鸿飞、武佩铃老师组成的著述团队。他们富有激情并敬业,编撰有《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等作品。我请他们给我指导,他们要求我静下心来进行文化沉淀,并且帮助我进行选题策划,梳理写作脉络。

本书的写法,经过与周鸿飞、武佩铃老师切磋,确定用自述体。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第一人称的现身说法,亲切实在,娓娓道来,既串连起我主持的国际奥委会北京2008代表处的工作,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往事。

让我感动的是,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为本书题词,被我视为导师的海博格先生和孙海麟先生分别撰写序和跋,我的挚友、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敬一丹为我写来赠语。而我的中学同窗好友、执著献身文化事业的肖冰,则为本书的问世忙前忙后。

我要感谢敬爱的妈妈,她的鼓励和鞭策是我写作的重要动力,她撰写的素材帮助我回忆起逝去的往事,使我得以实现完成本书的夙愿。

还要感谢我的几位好友,他们是国际体育赛事专家冯涛,媒体顾问刘冬,形象顾问史焱。是他们自身的卓越,他们在各个领域的经验专长,使我得以从中汲取养分,获得信心。

本书写作启动之际,我的代表处团队成员再次齐集北京。朱利安在回国前夕如约赶到,王乐萌在紧张的学习中请假前来,远渡英伦攻读硕士学位的王尔晴刚好归国。就这样,为了本书的问世大家各尽其能。我的现任助理李立枝,也为本书收集资料,加班加点。

当《追求卓越——我与奥林匹克》即将问世的时候,我谨向所有为本书奉献出智慧与辛劳的领导、媒体、朋友和各界人士表示深切的谢意。囿于我的水平,本书写作效果未必尽如人意,我诚恳地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人探索奥林匹克之路的历程极其丰富,本书内容充其量只是我个人的点滴经历。读者如果通过阅读本书,得到认知奥运文明、启迪人生路径、注入精神激励等文化启示,我就感到欣慰了。谢谢大家!

李红

2009年7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很多价值,追求卓越就是这些价值之一。

——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 萨马兰奇

李红常常形容自己是一名“翻译”,不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而是不同文化之间调解和传授的桥梁。……李红深知沟通的重要性和误解的风险,每当遇到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她总能拨云见日,达成目标。

——国际奥委会执委 海博格

在中国,说到2008奥运会,李红是一个不能不说的名字。

——央视著名主持人 敬一丹

现在,李红服务的这个部门已经大功告成解散了,趁着辞旧迎新的当口,她写成了这本书,要与大家一起分享她所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这样一本书,当然值得一看。

——央视著名主持人 崔永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