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真正的敌人乃是另外的一个女人,甚至是天下所有的女人。
当一个女人,从小便对其他女人敌视,长大了更觉得别的女人实在讨厌。
如果别的女人长得比她美丽,穿得比她漂亮,她的气就更大更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情危险的投资/柏杨杂文精选女性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柏杨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女人真正的敌人乃是另外的一个女人,甚至是天下所有的女人。 当一个女人,从小便对其他女人敌视,长大了更觉得别的女人实在讨厌。 如果别的女人长得比她美丽,穿得比她漂亮,她的气就更大更凶…… 内容推荐 门当户对的意义,昨天已经言之,不是金钱上的相对,也不是权势上的相对,更不是社会地位的相对。《堡垒集》上曾经说过,恋爱往往是有条件的,只有少不更事的男女,或别有用心的男女才高喊恋爱没有条件。呜呼,夫无论男的爱女的,女的爱男的,都是爱对方的优点。 年龄悬殊太大,是家庭不幸福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形成怨偶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说他们一定非离婚不可。读者先生来信举的例子,几乎全是曰:若某某,并未离婚呀。呜呼,若他们离了婚,倒是幸福的矣。不离婚不就象征幸福,很多夫妇间的谋杀案,或夫杀妻,或妻杀夫,他们固都没有离婚者也。 然而,如果奇丑的女孩子手中握有十亿美金,或者她爹是现任皇帝,甚至她本人就是女王,恐怕臭男人一哄而上,发誓她美如天仙,艳若桃李,爱她爱得要命,发誓愿为她跳河。请问明察秋毫的读者老爷,这种婚姻能幸福乎? 现行离婚的方式,有两种焉,一曰协议离婚,一曰判决离婚。协议离婚比较简单,只要一张离婚协议书,经过两个人证明,就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可是,如果一方非离婚不可,而另一方又硬是不肯,问题就出来啦,那就要仰仗判决离婚,也就是告到衙门,请法官老爷做主。 目录 爱情是有条件的 门当户对 爱情有价论 谈恋爱 爱情效用递减律 从一部电影说起 “跑不掉”泥沼 爱情不是买卖 爱屋不及乌 虚荣和荣誉 爱情如火 半瓶醋·火鸡型 公开的谋杀 越想越糊涂 爱情老套 危险的投资 订婚也好 剥掉伪装之功 最好是不 治弃妙法 婚姻的大敌 敬意和爱心 五个问题 爱情与金钱 安全感 恩爱得不像话 什么人配什么人 理应多交 有选择的自由 千万别试探爱情 奇妙的结局 是会变的 唯夫史观 天下奇观的判例 大男人沙文主义 多妻制度 不作非分的要求 困惑不解 灵性被酱住 把妻子当破鞋 男人露出原形 驴子问题 怕老会 怕的原因 非怕不行 葡萄架倒啦 怕的分类 所谓“事业第一” 有裂缝的婚姻 前途有限·回头无岸 文明与野蛮的分野 新家法 走遍大街小巷 吃了一顿豆腐 滚到十八层地狱 不贞的恐怖后果 婚变 杀手 讲得越多 一盆糨糊 都有所本 大卫王 一去二十年 穷是致命伤 亲情友情 刀铡陈世美 压舱 两个伟大的酱缸蛆 上帝的叛徒 唯一武器 一部电影 第一世 第二世 第三世 第四世 第五世 第六世 第七世 两种血腥手段 爱情有价 试读章节 门当户对的意义,昨天已经言之,不是金钱上的相对,也不是权势上的相对,更不是社会地位的相对。《堡垒集》上曾经说过,恋爱往往是有条件的,只有少不更事的男女,或别有用心的男女才高喊恋爱没有条件。呜呼,夫无论男的爱女的,女的爱男的,都是爱对方的优点。她爱他强壮焉,会琴棋书画焉,有前途焉;他爱她苗条焉,伶俐焉,漂亮得不象话焉。这些优点便是条件矣,张先生谅已拜读,我们不再重复。问题是,世俗上所谓的条件,往往指的是金钱、权势,和地位。因此稍微有点灵性的男女都以谈金钱权势地位为羞。如果对一个女孩子曰:「你最好嫁给他,他有的是学问。」她准眉开眼笑。如果曰:「你最好嫁给他,他有的是银子。」那才叫表错了情也。一些如虎似狼的女士,或贫苦家庭出身的小姐,往往直率的提出选偶条件,非钱不可,不过这种提出,也只限于三五友好在一起的时候;我有一位远房孙女,便曾对我声明,只要是有钱的,便是混蛋加三级都嫁,以她的美貌,(柏氏门中,男均英俊,女均美貌,读者先生,不可不知。)后来果然钓上了一个老金龟,如今孩子都念中学堂矣。但普通情形,女士们都会表示蔑视身外之物。最常见的莫过于新闻记者访问电影明星,问她选丈夫的条件,她可能说一大堆,而独不会言钱,盖一谈钱,就骯脏啦。 但电影明星没有一个嫁给穷光蛋的,不嫁给老板,就嫁给导演,再不然就嫁给有同等份量的男明星。只有这些人才门当户对,有一个女明星和男导演结婚后大谈曰:「我们因日常生活在一起,而产生爱情。」这是屁话,天下竟没有一个女明星嫁给干摄影的朋友,或干场记的朋友,他们也是日常生活在一起的,却产生不了情,何故乎哉?她奉承老板、奉承导演,可以成名,可以多主演几部片子,可以多几个特写镜头,爱情自然猛往外冒,她奉承摄影师、场记,有啥好处也? 任何幸福夫妻,一定门当户对,这不是说两个年轻男女一定要先弄清楚对方的身世,再谈恋爱,而是相埒的男女自然而然的容易结合,女孩子如果家住洋楼,拥有汽车,今天去维也纳参加夏令营,明天去奥斯陆滑雪,恐怕一个送报为生的报贩很难追到手,(小说上和电影上可能追到手,此小说和电影之坑死人也。)即令追到手,且问张雅民先生,你说他们怎么过日子哉?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做丈夫的如果在经济上不能供应妻子,该丈夫在家庭中就直不起脊梁。做丈夫的如果不能成为妻子的荣耀,妻子就会感到很大的羞辱,严重的影响婚姻。我有一位朋友,娶妻的条件有三,一曰漂亮,二曰漂亮,三曰漂亮。还好,皇天不负苦心人,娶了一位漂亮的,可是该妻子却是一个山窝土豹子,客人来访,想见见新娘,打死都不肯出来,一再拜托,化妆化了两个小时,手臂上戴了一串金镯,(不叫她戴,她认为丢人,便不肯出来。)穿著十八世纪秃头高跟鞋,一瘸一瘸,(因她过去从未穿过,故不得不瘸。)客人问她曰:“嫂夫人好。”她以小手帕掩其芳口,嘻嘻嘻嘻,又把腰扭成海军用的那种钢索,坐在沙发上,一面拉衣襟,一面歪脖子,笑个不停,庸俗交加,使人恨不得上去踢她两脚。呜呼,如果妻子携夫出席国宴,报贩丈夫也来上这一套,他们能白头偕老哉?前些时高雄一位下女小姐,因某美籍华人不带她去美国而自杀,吃亏在她没有弄懂门当户对的重要。 张先生反对门当户对是一回事,但它确确实实存在,又是一回事。 张雅民先生来信中为天下做父母的喊屈,盖无论《堡垒集》也好,“七世夫妻”也好,几乎全是支持男女间的私情而反对老头老太太的,则老头老太太养儿育女,辛辛苦苦一辈子,真是太没意思矣。父母无不爱其儿女,爱死爱活的结果,竟爱出仇人来啦,也未免迹近残酷。嗟夫,明明知道那是一个火坑,不让儿女去跳,儿女非跳不可,爸爸妈妈一把拉住,不但不讨好,反而群起而攻之,落得一个“老顽固”的封号,岂不太寒心乎?生孩子养孩子真是瓜,不如根本不生不养也。 张先生的感叹颇有道理,柏杨先生暨夫人,也是身为父母之人,有时想想,不但生儿育女没意思,简直人生都没意思。在所有的动物中,以人类的婴儿期最长,不但婴儿期最长,需要父母抚养的时间也最长。贵阁下没有看见狗乎,狗先生的寿命虽只十五年,但它的婴儿期不过三个月,需要狗妈妈(爸爸早溜之乎也,真是奇妙的制度)抚养的时间,不过一个月,过了这个期限,狗儿子便可自立。人类的寿命平均七十岁,而有些人到了四十岁还在读博士读硕士读学士,花爹娘的钱,淘爹娘的气。小狗生下来,狗妈妈用舌头舐了舐,便不再看它,人妈妈却紧张万状,不但人妈妈紧张,人爸爸也紧张,不但人爸爸紧张,简直凡是相识的人几乎无不紧张,这样一直要紧张到两年,孩子才能下地走路,以后的日子不用说啦。如果依照着狗先生的抚养期和自立期,则人类至少应该活三百岁才对也。 P1-3 序言 柏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与八十年代的传统批判思潮联系在一起,它被这股思潮推在浪尖上,成为反传统思想中最敏锐的观点和论据。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界,柏杨的名声如雷贯耳,被认为是中国台湾活着的鲁迅。八十年代后期,在中国一些书店可以偶尔看到柏杨的著作,不用说,那都是一些印刷质量欠佳的盗版图书。现在,可以读到印制精美的正版柏杨著作,这就是一种享受。 柏杨显然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历经中国现代动荡不宁的社会变迁。早年的柏杨是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一度崇拜蒋中正。“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参加三青团,在青干班受训,并且宣过誓:“愿为领袖活,愿为领袖死”。到台湾后,有过挫败的经历,但也曾担任蒋经国文艺部队“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这些政治经历无疑是表明柏杨具有相当强的政治情结。后来,柏杨被国民党当局投入监狱,理由是在<中华日报>家庭版的“大力水手”栏目发表漫画内容“侮辱元首”;释放后又再次被捕,这次则罗织了大量政治罪名:“假事自诬”、“思想左倾”、“为‘匪’作文化统战工作”、“有明显意图以非法之方法颠覆政府”等等,于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判处十二年徒刑(实际关押九年多)。如果根据国民党当年的定罪来判定的话,柏杨杂文明显具有政治指向。但实际上,在我看来,柏杨的批判根本着眼于文化批判。在他看来,任何政治都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文化的根基不加以修正改良的话。 而柏杨的文化批判也就是世俗批判,没有人像柏杨那样深入细致地观察世俗社会,他本人就是一个世俗化的知识分子,甚至更像传统中国文人,生活于民间,既不在大学任教,也不供职于“政府”公务系统。他是一个自由写作者,一个卖文为生的人。这种人实际上在中国三四十年代相当多,大陆直到九十年代才以王朔和王小波等人为首出现一批自由撰稿人。柏杨也是自由撰稿人,他的立场可说是民间的立场,是自由文人的风格。他的言说方式,显然与我们被长期体制化所规范的知识分子话语很不相同。在今天中国大陆,非职业和非体制的写作者越来越多的时期,读读柏杨这个“活化石”级的中国自由撰稿人的文字无疑是有一种亲切的感受。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柏杨其实是一个十分另类的知识分子,他就是一个“非贵族的”文人,以我的观点来看,他就是一个世俗社会的代言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柏杨始终是站立在世俗社会的立场上来发言,他不是要驯化世俗社会,而是试图建构一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而现代性的民族国家应该是这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的合理延伸。再强调一下,柏杨所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不是把世俗社会提升到精英社会的水准,他首先是要建构本真性的世俗社会,其次是要把精英社会拉到这个世俗社会的水准上。 柏杨对世俗文化展开最有力的批判在于,他用“酱缸”这一象征意象去概括中国文化的内涵本性。这个比喻十分奇特,也具有民间文化的特色。柏杨一方面指出中国文化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它在日常生活本性这点上就出了问题,而由此上升而成的政治文化更是离谱。柏杨要展开的批判就在于中国传统至今的日常性文化,这就是世俗生活本身的文化。柏杨并非没有直接批判政治文化,但他的深刻之处也许正在于,他是立足于世俗的立场来看待政治文化的弊端,只有他如此看重世俗文化,看重日常性文化。从这个日常性文化生长出来的,并且力图超越于日常性文化的政治文化,就不可能具有健全的本性。但这只是后话,只是根据这个批判的前提作出的推论。对于柏杨来说,“酱缸”就是根本,就是所有。他撞击“酱缸”,就是要还世俗文化以更清明纯净的本性。 柏杨对自己的文化立场定位十分清醒,他时常有意使自己的写作平常化,也就是平民化。他从来不把他的写作描述为要承担民族国家走向现代之重任,而是有意强调自己的世俗民间的平民立场。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柏杨先生的杂文所以能够出版问世,完全受读者先生的爱护和支持,否则,谁肯冒本利皆消,全军覆没的危险,去印无名老汉的作品也。当初猛写时,和现在的心情一样,不过为了糊口,毫无雄心大志。后来写得久啦,偶有来信鼓励者,心中稍喜。后来鼓励日多,才正式觉得有点不同凡品。”当然,这是明显的谦词,但也由此可见柏杨自觉平民化的态度。这使他的写作,始终是在世俗社会的言论空间内,面对平民的言说。 柏杨的杂文始终流淌着一股为底层平民伸张正义的激情,对社会任何不平等的现象,柏杨都给予关注,并毫不留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柏杨的杂文极富号召力之所在,他为所有受损害的弱者叫屈,为底层被蹂躏者鸣冤,这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平民百姓最好的精神抚慰。在柏杨的杂文叙述中,“柏杨”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个底层平民的角色来处理,这种处理绝无任何矫情的成分,而是显得亲切朴实,平易近人。对平等正义的呼唤,这与柏杨的身世经历也密切相关。柏杨在他的回忆录与诸多杂文中也不时地提到他年幼时的孤儿处境,他一生的艰难坎坷,这使他始终对下层民众的生存艰辛有着切身的体会,每当他看到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时,他就抑制不住他的悲愤之情。柏杨讲的平等正义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不是学院派式的法理争辩,也不是革命家的起义造反,只是世俗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是新闻媒体每日翻新的奇闻轶事。柏杨没有那些高深的革命真理与伟大的革命目标,他只是作为一个平民,作为一个人所要获得的基本生存权利,理应要得到的尊重与尊严。在柏杨后来结集出版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收录了他历经沧桑后的一些篇章,虽经岁月的磨洗,老先生一如既往,抨击丑陋,倡导平等尊严。可以说,柏杨后来的政论色彩更重些,但也没有失去他所具有的平民本色。 本丛书就柏杨的主要杂文按专题划分为三个系列,这里出的是第一个系列,以女性论述为主题,其他两个系列随后即出。柏杨的女性论述相当丰富,观点犀利鲜明,都是生活中所闻所见,有感而发,写起来得心应手。当然,柏杨秉持他一贯的作风,以批判为主,阐发为辅。其中不乏对女性讥讽和针砭的文章,现在看来,可能会惹翻女权主义者。但这是几十年前,看看那时的女性,看看世俗社会中女性如何走过解放的历程,也不失为一个历史观照。事实上,柏杨批判的那些女性的行为作风的弊病,性别身份所隐含的困扰,以及由此引出的社会问题,直到今天都依然存在,有些更加严重,有些则变得更加复杂。 这里编辑的女性系列分为三本,分别是关于女性审美,女性的情感,女性的心理。即《爱美,俏伶伶抖着》、《爱情,危险的投资》、《心理,千古伤心事》。仔细分辨,这三方面实则难以完全区分,只是为了阅读和趣味方面的区别而加以划分。关于女性审美,柏杨的论述常常出人意料,很难设想他一个历经风雨的人会对女性审美有如此见地,其中谈到女性的装束、女性的美容、女性的身体乃至于肌肤,更细致地谈到女性旗袍开衩,高跟鞋的误区,使用文胸的效果,肤如凝脂的种种谬说,等等,这些读来无不令人忍俊不禁。柏杨的谈论当然不是描述性,他更侧重于揭示这些现象与背后的社会文化,特别是与男女构成的矛盾有关系。关于女性的情感,柏杨着重在探究女性的爱恋婚姻所表现出的种种现象,这部分可以说相当吸引人,它不是泛泛之论,几乎都是由精彩的小故事构成,对人和事进行具体生动的叙述,从中引申出对传统价值观和流行的社会风气进行分析评判,柏杨往往能够一针见血点到要害。他尤为注重揭示女性在婚姻中的弱势地位,这种地位经常促使女性采取不恰当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读起来像是一组黑色幽默小说。对女性心理分析其实涵盖了女性生活的多方面内容,这些心理多半是成问题的,于是成为柏杨笔下揶揄的对象。例如,关于处女情结,这是中国文化长期形成的一种奇怪心理,但西方也同样有些奇怪的心理情结,看来是男权占据统治地位的人类社会中设想出来对妇女的压迫与歧视的招数,但偏偏妇女就与男性合作来加强这种偏见。对某些奇特的女性心理,例如,老夫少妻,这在中国古代不算什么新鲜事,柏杨关注的是在现代文明发达的当今社会,年轻女性为何喜欢成熟乃至年长的男性,柏杨居然分析出七点理由,这些理由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条条都头头是道,令人拍案叫绝。柏杨有着非常好的古典文学和历史修养,他的渊博是公认的。在他论述女性的这些文章中,不少就信手拈来古代的典故传奇,说起古代的女子,古代的那些婚恋奇事,柏杨说得照样趣味盎然,既针砭时弊,又发人深省。 仔细阅读柏杨的文章,不难发现,柏杨也不是一味嘲笑讥讽女性,在他的言说中始终贯穿着平等尊严的思想,而男女平等是他女性批判中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寻。他集中火力攻击的主要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这就切中了存在于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中的顽固病症。就是到了二十世纪中后期,也依然存在种种性别歧视。柏杨对这类现象表示了极大的愤慨,他对大男权主义的批判,令人惊异的与女权主义者如出一辙。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男权主义就是集权主义的根基:在柏杨的批判中,集权主义就是男权主义的延伸。女权主义者是把性别政治化;而柏杨则是把政治世俗化。集权主义的本质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本性中,日常生活中就压迫处在弱势的女人,在社会统治中,当然也就压迫弱势的平民百姓。正是在日常伦理中存在的异化,构成了专制集权的最牢固的根基。柏杨没有从理论上和逻辑上揭示它们内在的关系,他总是在批驳这些男女性别压迫中,例如,批驳封建帝王在后宫的荒淫与专制,来批判封建社会的专制,由此也自然隐喻式地批判了现代和当代的专制集权。对于柏杨来说,专制集权不只是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化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古老的文化来说尤其如此。 柏杨杂文的内容极其丰富,既不是这则短文所能概括,也不是理论表述所能涵盖的。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概括出柏杨杂文不同的内涵品质,这里仅就最主要的内容加以阐述,表明柏杨的杂文主要是放置在世俗文化批判的框架内来展开的,他要改变的是国民性,而不是政治信仰:他要革除的是文化陋习,而不是社会制度:他要强化的是民众的道德操守,而不是条条框框的法制观念。但这并不等于柏杨反对所有后者的建设,而是所有政治信仰、社会制度与法制观念的改革建设,都必须以前者为基础,为先导。如果没有前者,后者就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正是柏杨作为一个现代性文化批判者所独具的思路,也是我们在今天看来,他持续这么多年的批判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之处。 作为一个激烈的世俗社会的批判者,柏杨恰恰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怀抱着深远的理想,怀抱着提升中国文明的最真诚的愿望,愤世嫉俗,嫉恶如仇,从不姑息,决不手软。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坦诚与彻底。“中国人有这么多丑陋面,只有中国人才能改造中国人……中国人的苦难是多方面的,必须每一个人都要觉醒。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就能鉴赏自己,鉴赏朋友,鉴赏国家领导人物。这是中国人目前应该走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在《丑陋的中国人》结尾,柏杨如是说。今日听来,依然振聋发聩。自从一九六。年五月在<自立晚报>上写专栏起,迄今已近半个世纪,看看历史的巨大变化,柏杨所指陈的那些文化病症,并未销声匿迹,有些依然顽固,有些变本加厉,柏杨的意义无限深远矣! 本人承蒙柏杨先生和张香华女士谬荐担当杂文丛书主编,深感学浅才疏,不能胜任。然恭敬不如从命,只好勉为其难,错误与疏漏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是以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