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咳喘对证自疗/常见病对证自疗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内科学
作者 苏维霞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常见病对证自疗丛书”之一。本书共分6章。前3章细致讲解了西医怎样看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怎样通过药物或其他疗法进行治疗;中医如何看待,中医西医治疗有什么区别。后3章,全面收集咳嗽、哮喘的中医证型和名家治疗心得、临床医案,体现了中医学对咳嗽、哮喘的临床治疗特色。

全书理论周详,医案分型全面,相信能对读者的临床治疗和学术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内容推荐

本书论述了西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诊疗方法、如何选择中西医、咳喘病的中医诊疗、名医临证心得、分型验案等。本书前3章细致讲解了西医怎样看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怎样通过药物或其他疗法进行治疗;中医如何看待,中医西医治疗有什么区别。后3章,全面收集咳嗽、哮喘的中医证型和名家治疗心得、临床医案,体现了中医学对咳嗽、哮喘的临床治疗特色。本书不仅适合咳嗽、哮喘等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自我医疗,也可作为基层医护人员的参考读物。

目录

第1章 呼吸系统疾病概要

 第一节 呼吸病概述

一、呼吸道结构与功能

二、呼吸病概要

 第二节 常见咳喘疾病

一、上呼吸道感染

二、感染性肺疾病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四、支气管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2章 呼吸病用药

一、抗菌药物

二、抗病毒药物

三、抗真菌药物

四、抗结核药物

五、镇咳祛痰药

六、呼吸兴奋剂

七、平喘药物

八、促凝血、止血药物

九、糖皮质激素

第3章 如何选择中西

 第一节 中西医诊疗模式的不同

一、西医学与中医学的区别

二、西医的诊疗模式

三、中医的诊疗模式

四、看西医还是看中医

 第二节 中医的人体观与诊疗技术

一、脏腑体系

二、经络体系

三、辨证论治

四、四诊

五、方药

六、针灸

第4章 咳喘病中医诊疗

 第一节 病机与辨证分型

一、咳嗽

二、喘证

 第二节 不同证型方药指导

一、咳嗽

二、喘证

第5章 名医临证心得

 第一节 咳嗽

陈祖臬临证心得

高体三临证心得

刘继祖临证心得

倪珠英临证心得

钱育寿临证心得

王少峰临证心得

武维屏临证心得

熊磊临证心得

张±卿临证心得

张珍玉临证心得

赵绍琴临证心得

邹德琛临证心得

 第二节 哮喘

戴西湖临证心得

董建华临证心得

郭孝月临证心得

胡天成临证心得

蒋宝素临证心得

刘弼臣临证心得

钱育寿临证心得

邱幸凡临证心得

任国顺临证心得

王瑞道临证心得

汪受传临证心得

叶朗清临证心得

张海岑临证心得

张士卿临证心得

周仲瑛临证心得

第6章 辨征分型治疗验案

 第一节 外感咳嗽

一、风寒犯肺

二、寒从热化

三、风热犯肺

四、燥邪伤肺

五、风邪郁闭

六、寒邪入里

 第二节 内伤咳嗽

一、痰湿壅肺

二、痰热壅肺

三、水饮犯肺

四、肺中郁热

五、肺阴虚

六、脾肺虚

七、肾虚

八、肝火犯肺

九、其他证候

 第三节 哮喘

一、实喘

二、虚喘

三、上实下虚

 第四节 喘息性支气管炎

一、肺失宣肃

二、寒饮伏肺

三、痰浊阻肺

四、痰热蕴肺

五、肺肾两虚

六、肾不纳气

七、其他证候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抗生素治疗的优势:抗生素无疑是西医最有价值的发明之一,对于临床常见的绝大多数已探明的细菌感染,抗生素的疗效毋庸置疑。虽然抗生素滥用已经引起比较严重的细菌耐药和微生物环境破坏的不良反应,但就目前看来,在细菌变异与抗生素产品升级的竞赛中,抗生素仍旧保持着稍微的领先态势。正是因为抗生素的发明,促成了人类主要死亡原因的转变。近半个世纪以来,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谱为心脑血管疾病,而在此前的几千年中,主要致死疾病却是传染病和婴儿死亡,大约相当于传统所称的“发热性疾病”。人的平均寿命在很多国家地区能够从30岁左右增至今天的70岁左右,也与抗生素的发明有必然关系。

人体一旦发生疾病,除去主要的病灶变化之外,人体的整个内环境都会受到影响,通常的显著变化就是抵抗力下降。即使最单纯直观的小腿骨折,也会引起全身的连锁反应。所以,即使最初得的不是细菌感染性疾病,但在生病之后,患者也会变得比正常人更容易遭受细菌感染,适当应用抗生素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对于外伤、感染性疾病等,应当肯定西医的价值,而且首选西医,及时就医。此外,对于其他的病灶相对单纯的疾病、有明确诱因的疾病、适用外科或介入治疗等手段的疾病等,西医通常也有绝对优势。

另外有些疾病,比如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流感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等,即使西医目前也没有足够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西医治疗手段大多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针对高血压症状应用降压药,针对高血糖症状应用降糖药,感冒期间应用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合并细菌感染等。如果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忽视西医,对患者是不利的。我们举例的四种疾病当中,前两种是多病灶慢性病,但主要症状的病灶比较明确;后两种是病毒感染,西医的抗病毒疗效不够理想,但这些疾病易发合并感染。因此在选择中医治疗时,必须结合西医同时进行(流感患者虽不是必须应用抗生素,但也应重视合并感染问题,尤其当流感大发作时)。

 (2)西医诊断的价值: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医院看作“药店”,以为“看病:买药”,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虽然挂号费较少而药费昂贵,但实际上医生的诊断同样有价值,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诊断比治疗更有价值。

诊断至少在两个方面有重要作用,一个是指导医生用药,也就是明确判断病灶位置和病原体;另一个是排除疑似疾病,避免误诊。

从第一个方面讲,医生经过诊断就可以明确自己后续的治疗方案。诊断之后,通常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明确了诊断,而且医生掌握相应的治疗技术,这种情况医生可以负责地向患者解释治疗进程和预估治疗效果;另一种情况是明确了诊断,但是医学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技术,或者就诊医院的设备条件不够,这种情况医生可以负责地建议患者考虑西医以外的治疗,或者建议患者转院治疗。

从第二个方面讲,医生经过诊断虽然不能明确患者的疾病是什么,但是可以明确不是什么。比如神经官能症患者感觉心脏不适,虽然医生无法明确患者的病灶病性,但可以负责任地向患者确认不是心脏病。在这个基础上,患者就可以考虑心脏病以外的治疗,即使西医没有相应的治疗手段,但是患者可以放心地接受西医以外的治疗或者保健,而不必担心延误了重大疾病。

总之,西医诊断是有重要价值的,患者应当重视。这种诊断价值的体现,通常就在于明确自己的疾病是什么、不是什么、有没有好的治疗手段(如果有,需要多长时间,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没有,医生是否建议接受其他疗法)等。因此,患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而同时不要忘了在诊断之后就以上问题咨询医生,先不必忙着买药。

(3)多病灶和慢性病:点对点的治疗是西医的优势所在,抗生素治疗和外科治疗是其代表。但这种点对点的治疗模式,对于很多慢性病和其他多病灶的疾病却不够理想,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意外恢复期、干燥综合征等。类似疾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全身性的症候群,诱因通常不明确,相关研究只能提示可能与某些诱因有关,病理过程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和脏器,并且往往是进行性的。

西医对于这些疾病的复杂因素与多病灶难以逐个界清全面控制,因此难以应用全面有效的治疗。比如原发性高血压,西医临床的主要手段是降压治疗,但高血压所引起的多系统多脏器的进行性病变,西医则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疾病所引起的繁杂多变的躯体症状,比如头晕、头痛、耳鸣、腰膝酸软、睡眠障碍、视物模糊、夜尿多等,西医也难以制定解决计划。而这些繁杂多变的症状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却是现实的。

因此,对于许多慢性病和其他多病灶疾病,西医显现了自身的不足。对于某些慢性病的重点症状的调控,西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疾病进程的总体而言,则缺乏明确诊断与全面控制能力。因此,在这些方面,应当考虑西医与其他医疗相结合,而不是单纯地依赖西医治疗。

(4)功能紊乱与保健:这里所指的主要是无法确认病灶或者没有明确诱因的躯体和精神症状,比如功能性便秘、某些神经症、失眠健忘、某些精神疾病等。其中有些疾患在西医中没有明确的病种可以诊断;有些虽然可以诊断,但没有很好的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有些虽然可以诊断,也具有治疗技术,但药物不良反应比较严重,如失眠症、抑郁症等;有些可以对症治疗,比如使用甘油(开塞露)通便,但不能治本;还有一些可以进行有效治疗,但是价格昂贵或患者耐受性差,比如失眠症的某些时间疗法等。

无明显诱因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其发生发展机制大多不明确。从某种角度讲,也可以认为这些不是疾病,而是健康状态的波动或者生理功能的自然退化。前者如倒夜班睡眠障碍、高血脂,还有许多被称为“亚健康状态”的症状等,后者如老年人的习惯性便秘、食欲减退、习惯性腹胀、腰膝酸软等。如果不从疾病角度,而是从健康状态的角度来考察,显然保健功能不是西医临床的特长。类似情况在临床上存在医患之间的观念差别,有时候甚至造成矛盾。医生有时会认为患者大惊小怪,“没病找病”,而患者本人被这些症状折磨得痛苦不堪,很难接受自己没有生病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最好能够尝试西医以外的医疗。有一个观念需要澄清,就是现代医学不代表人类医疗的全部,也不代表绝对真理。所以,在西医的疾病谱中无法诊断或治疗的内容,很可能在其他医疗范畴内是明确的病证,并且具有系统的理论与治疗技术,比如心理学、中医学。

P60-62

序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作和日常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慢性病和其他一些健康问题在生活中越来越普遍,高血压、糖尿病、失眠、脾胃病等困扰着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在这些疾病或健康问题面前,中医日益显示出它的优势,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极好效果,在另一些情况下与西医结合,成为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诊疗部分。相应地,大量有关慢性病的中医治疗与保健图书陆续面世。这种情况无疑为广大患者和有关医务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拓宽了患者和医师的治疗选择,也促进了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发展。但是,总的来看,目前市面常见的此类书,还存在比较明显的缺憾,主要是中西医对比与结合的阐述不够,简单罗列中医验方而不做解析,虽有大量医案却无原则性的用药指导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读者对内容理解似是而非,有些问题甚至越看越糊涂,或者盲目地就此偏废中医或偏废西医。鉴于此,我们经过深入研究,组织编著了这套“对证自疗”丛书。

以往出版的有关慢性病的图书,大多是单纯的西医诊疗技术或中医验方罗列,而本丛书则加强了中西医对比与结合的内容。细致地讲解了西医怎样看待疾病以及怎样通过药物或其他疗法进行治疗;中医如何看待同一个疾病以及怎样治疗,两者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如何结合运用。

以往常见的慢性病图书中,虽然罗列很多验方验案,但是医家为什么这样用药,对于此种疾病可以将哪种方药作为基础进行加减运用,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大多没有详细阐述。本丛书就以上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编著,并力求给予解决,特别增加专门论述西医常见诊疗方法、如何选择中医西医、具体病证的中医指导性方药、名医临证心得(具体病证与具体方药的使用心得)、分型验案等内容。

在中医论治方面,编著者紧扣“辨证”,以此为核心,充分体现了中医精髓。中医治病注重“病”的异同,同时更加重视的是“证”的异同。一种病的证型可分为多种,而一种证型往往变化多端。譬如“糖尿病”,中医学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辨证为阴虚、气阴虚、虚热和上、中、下三消等证型分治,以期合理、精确地控制病情和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常见的对糖尿病验方简单罗列,而不分型阐述的做法,无疑是不足取的,甚至会迷惑误导患者,以致适得其反。鉴于此,本丛书编著过程中对于分型辨治尽可能作出细致深入地阐述。

综上所述,为了便于医师及患者了解某种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全貌,本丛书以某种常见病为一册,详细介绍了中西医治疗的异同,并收集了近年来中医名家的辨治理论和临床分证辨治医案。全书理论周详,医案分型全面,相信能对读者的临床治疗和学术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患者朋友如运用本书中的治疗方法,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编 者

2010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9: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