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千古豪情,抒今朝逸兴;解读毛泽东博大精深的历史观,展现伟人引古论今的语言艺术;《毛泽东引古论事》根据毛泽东著作中引用诗文名句的情况,阐释名句,解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伟人的心路历程。既能让读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也是对伟人心路历程的剖析和语言艺术的展现,可读性和在当代社会的实用性都很强。本书内容详实丰富,考证严谨,收集大量珍贵史料,权威可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引古论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作者 | 曾珺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发千古豪情,抒今朝逸兴;解读毛泽东博大精深的历史观,展现伟人引古论今的语言艺术;《毛泽东引古论事》根据毛泽东著作中引用诗文名句的情况,阐释名句,解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伟人的心路历程。既能让读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也是对伟人心路历程的剖析和语言艺术的展现,可读性和在当代社会的实用性都很强。本书内容详实丰富,考证严谨,收集大量珍贵史料,权威可信。 内容推荐 毛泽东常说:“我是读古书的人。”他在文章和讲话中引用诗文名句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运用之妙都是前无古人的。同时,他还古为今用,赋予传统文化以新意和时代气息,讽喻时势,抒发对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豪情逸兴。本书根据毛泽东著作中引用诗文名句的情况,对相关诗文的出处进行阐释,并对毛泽东引用此诗文鉴古论今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进行剖析,使读者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深入理解毛泽东深刻的唯物主义新历史观,领略伟人引古论今的独特语言艺术,在千古经典中获得文化浸润与精神升华。 目录 诗词篇 悲叹有余哀 出自三国(魏)·曹植《七哀》(1915年5月) 千里度龙山 出自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1915年5月) 生死安足论 出自南宋·文天祥《正气歌》(1915年5月)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出自《诗经·小雅·蓼莪》(1920年3月14日) 殷鉴不远 出自《诗经·大雅·荡》(1922年5月1日) 挥手从兹去 出自唐·李白《送友人》(1923年12月)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出自《诗经·小雅·棠棣》(1936年5月5日)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出自唐·韩愈《符读书城南》(1939年5月20日) 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出自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1939年5月30日)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出自《诗经·小雅·伐木》(1939年12月20日)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出自元·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1949年2月15日) 天若有情天亦老 出自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1949年4月)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出自《诗经·小雅·北山》(1954年9月14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出自屈原《离骚·九歌》(1954年10月26日) 关关雎鸠 出自《诗经·周南·关雎》(1957年3月7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出自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1958年2月3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自唐·贺知章《回乡偶书》(1958年2月10日) 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自唐·杜甫《登高》(1958年3月)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出自清·龚自珍《乙亥杂诗》(1958年4月15日) 函关月落听鸡度 出自明·高启《送沈左司从汪参政分省陕西汪由御史中丞出》 (1958年5月18日)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 出自南朝(宋)·谢灵运《自叙》(1958年10月13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自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959年4月24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 出自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959年8月6日)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1961年8月25日)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出自五代·谭自之《秋宿湘江遇雨》(1961年12月26日) 西南云气来横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出自清·黄道让《重登岳麓》(1961年12月26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出自北宋·晏殊《浣溪纱》(1964年7月25日) 太仪斡运,天回地游 出自西晋·张华《励志诗九首》(其一)(1964年8月24日)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出自清·严遂成《三垂冈》(1964年12月29日) 江山如画 出自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965年5月)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出自《诗·卫风·木瓜》(1965年6月26日)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出自唐·章碣《焚书坑》(1966年4月14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966年10月25日) 杞国无事忧天倾 出自唐·李白《梁甫吟》(1970年8月31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出自东晋·陶渊明《移居》(其一)(1975年5月17日) 魏帝营八极,蚁视一祢衡 出自唐·李白《经鹦鹉洲吊祢衡》(时间不详)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倚栏杆看落晖 出自唐·黄巢《自题像》(时间不详)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出自唐·罗隐《筹笔驿》(时间不详) 名句篇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出自《孟子·尽心上》(1913年10至12月)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出自《孟子·离娄下》(约1917年下半年——1918年上半年) 一言以蔽之 出自《论语·为政》(1927年3月) 温良恭俭让 出自《论语·学而》(1927年3月) 引而不发,跃如也 出自《孟子·尽心上》(1927年3月) 莫道君行早 出自《增广贤文》(1934年夏)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出自《孟子·离娄上》(1935年12月27日) 春秋无义战 出自《孟子·尽心下》(1935年12月27日)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1936年3月1日)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出自《史·徐铉入聘》(1936年8月14日)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出自《三国演义》(1936年9月8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1936年10月26日) 过则勿惮改 出自《论语·学而》(1936年12月1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出自《论语·为政》(1936年12月28日)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1936年12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1937年7月) 天不变,道亦不变 出自《汉书·董仲舒传》(1937年8月)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1937年8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出自《礼记·中庸》(1938年5月) 运自之妙,存乎一心 出自《宋史·岳飞传》(1938年5月)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1938年5月)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出自《冠子·天则》(1938年5月)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1938年10月14日) 朽木不可雕也 出自《论语·公冶长》(1939年5月20日) 人之将死,其言亦善 出自《论语·泰伯》(1939年5月30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1939年9月24日)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出自《论语·子张》(1939年9月24日)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出自《陈情表》(1940年1月) 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出自《三国志·高贵乡公髦传》(1940年2月1日)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出自《论语·季氏》(1941年1月20日)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出自《战国策·楚策》(1941年1月20日)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出自《世说新语·排调》(1941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学而》(1942年2月1日) 行成于思 出自《进学解》(1942年2月8日)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出自《汉书·董仲舒传》(1942年12月) 学也,禄在其中 出自《论语·卫灵公》(1942年12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1943年6月6日) 心之官则思 出自《孟子·告子上》(1944年4月12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报任安书》(1944年9月8日) 欲速则不达 出自《论语·子路》(1944年10月30日)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出自《嘉佑集·衡论上·远虑》(1944年12月15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1945年4月20日)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为政》(1945年4月20日)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出自《四书章句集注》(1945年4月20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自《后出师表》(1945年4月24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出自《吕氏春秋·尽数》(1945年4月24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1945年4月24日)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出自《论语·述而》(1945年5月24日)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出自《庄子·人间世》(1945年6月17日)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出自《朱子家训》(1945年8月13日)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出自《礼记·杂记下》(1948年4月2日)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出自《老子·第八十章》(1949年3月13日)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1949年4月4日)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出自《四书章句集注》(1949年5月8日) 五日京兆 出自《汉书·张弼传》(1949年5月26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自《老子·第七十四章》(1949年8月18日)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出自《陈情表》(1949年8月18日)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出自《文赋》(1951年2月)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出自《论语·卫灵公》(1953年11月4日) 非圣诬法,大乱之殃 出自《汉书·金日传》(1954年9月14日)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出自《孟子》(1954年10月21日)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出自《老子·第三十六章》(1956年3月4日) 逝者如斯夫 出自《论语·子罕》(1956年6月)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1957年2月17日) 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 出自《昭明文选》(序)(1957年3月8日)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 出自《孟子·离娄上》(1958年6月17日) 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 出自《汉书·高帝纪》(1958年7月27日) 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出自《孟子·尽心上》(1958年9月5日) 是可忍,孰不可忍 出自《论语·八佾》(1958年10月6日)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1958年10月25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自《孟子·尽心下》(1958年11月10日) 犯法者,三原而后行刑 出自《三国志·张鲁传》(1958年12月10日)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959年4月28日) 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出自《送李愿归盘古序》(1959年7月26日) 迷途知反,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出自《南史·陈伯之传》(1959年8月1日)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出自《报任安书》(1962年1月30日)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出自《庄子·天下》(1964年8月24日)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出自《论语·颜渊》(1966年3月12日)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出自《后汉书·黄琼传》(1966年7月8日)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出自《孟子·离娄下》(1967年4月17日) 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 出自《绘图增像西游记》(时间不祥) 后记 试读章节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五言古风·挽易昌陶》(一九一五年五月) (《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55—156页) “悲叹有余哀”出自三国(魏)·曹植《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1.七哀:旧注说法不一,清人俞樾《文体通释》认为:“古人之词,少则日一,多则日九,半则日五,小半日三,大半日七。是以枚乘《七发》至七而止;屈原《九歌》,至九而终。”故“七”不过是表哀之多,非实数。2.宕子:即荡子,谓离乡远游、久出不归之人。3.清路尘,浊水泥:二者本是一物,“浮”的就清了,“沉”的就浊了。比喻夫妻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却不同了。4.逝:往。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自幼聪敏好学,深得曹操喜爱。操多次欲立其为太子,后因其放任自行,终于在争储的政治斗争中输给了曹丕。曹丕继位后,处处打击限制这个亲兄弟。曹丕死后,曹□继位,同样对曹植采取了猜忌、防范的政策。曹植为此常郁郁寡欢,年四十一而卒。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现存诗约八十首,大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首《七哀》作于黄初年间,适时曹植正在遭受曹丕的一系列打击和限制。全诗看似写一个思妇的闺怨之辞,实则借思妇之口痛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妻离子散的痛苦,同时也是以孤妾自喻,婉转地道出了对自己身处压抑政治处境的深沉忧伤。 易昌陶,又名易永畦,湖南衡阳人,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同班同学和挚友。昌陶工于文墨,酷爱读书,与毛泽东有着相同的爱好和志向。然而,勤于学业而忽略了体育锻炼的他身体孱弱,于1915年3月病死在家中。得知这个消息后,毛泽东异常悲痛,在5月23日学校为易昌陶同学开追悼会的时候,含泪写下了这首挽诗。 诗的开篇,“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直陈对挚友的思念之情。挚友的早逝,使得诗人“悲叹有余哀”。随后,诗人笔锋一转,以雁声、湘滨、南城隈这些平日和挚友齐闻同见的景物,与思友之情交融在一起,写得真切,写得动情。在表达完“思友”之情后,诗人进入了全诗的第二个主题——“别友”。人死不能复生。诗人以“城隈草萋萋”入笔,在叙说自己泪水浸颊、孤身只影、零落不知所思后,点出“永诀”的话题,如泣如诉,感人肺腑。作为一首挽诗,只有“思”和“别”是不够的,其主旨在“悲悼”。悲恸万分的诗人无法入睡,他多么想鸡呜时起床,一边在田野上散步,一边看到挚友冉冉来到自己身边。这样他就可以握着他的手,哪怕不知道说什么好……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幻想罢了。挚友命运不济,早逝人寰,如今只能任凭劲风吹拂灵帐。此情此景,诗人如何才能不心悲如焚昵?如何才能不背倚青山放声大哭呢?“悲友”这个部分在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过渡作用。它既把“思友”和“别友”的悲痛之情推向了高潮,又由此开启了“忆友”部分的情感抒发。死者长已矣,生者当自勉。经常和自己畅谈理想抱负、纵论时事国是的易昌陶走了,诗人不能不为这样一位有志青年的离世而感伤。所以,在“悲友”之后,诗人开始了情感的抒发。“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说明诗人和挚友时常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共同畅谈报国救民的誓愿。“东海有岛夷”和“北山尽仇怨”说的是不断侵蚀我国领土的日本和沙俄帝国主义。就是在这一年的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9日,袁世凯竟全盘接受。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毛泽东也愤然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激昂之辞。“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体现的正是诗人和挚友这种报国救民、舍我其谁的精神。诗人之伤,不尽在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诗人之悲,更多的是痛惜国家从此缺少了一位敢为天下先的爱国青年。诗人之痛,此时已达极致,他把自己和好友自比为钟子期和俞伯牙,发出了“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的无尽感伤。诗的最后四句,是“祭友”之作。面对忘友的灵柩,诗人只能献上一杯清酒,对着逝者的灵幡无限地悲哀。用什么表达诗人的惆。怅昵?只有那如同天际间的一泓江水悠悠远去…… 这首五言古风,虽是追悼之作,却在悲凉中融入一股阳刚之气。诗中所写的倚青山、试长剑、敢为天下先的青年学子形象,给人以长虹贯日、气惊风雷之豪情,使得这首诗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 “可以同汉魏乐府古风比美”(李锐语)。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作完这首五言古风后,毛泽东还是无法按捺心中的悲恸,于是又写就一副挽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没,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这副对联中有两处摘用。一处是“千里度龙山”,出自南朝文学家鲍照《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这句诗原本是形容朔雪飞舞气势之迅疾,毛泽东这里意指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领土的步伐之快。另一处是“生死安足论”,出自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意谓国难当头,只有我等胸怀救国救民之热忱的爱国人士才能荡涤污秽,何必在意生死呢?无奈的是,易昌陶同学所去非时。于国,痛失栋梁;于己,痛失良友。痛哉,惜哉,独留诗人空悲切。挽联语言凝练,意味隽永,与五言古诗一样,读后并无凄凄惨惨之感,却让人心中生出一种沉雄豪阔之情,是一篇难得的佳作。P13-16 后记 中国的文士向来有在文章和谈话中引古论事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就是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喜欢中国传统文化,醉心于中国历史经典著作。他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变革之中,又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诗人的气质和领袖的气度,一旦相逢于历史的惊天变局之中,便会造就气概非凡的伟大人物和气韵无穷的语言风格。 诗人臧克家曾说:“毛泽东在文章和谈话中,常常引用了一些典故和成语,连我这个大学文科毕业了四五十年的人,也得去查书。毛泽东对古典诗词的知识是丰富的,用力是极深的。他学习古人的长处,又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终于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臧克家这段话传递了两层意思:一、毛泽东善于引古论事;二、毛泽东在引古论事的同时形成了个人独特的风格。以古今文士引古论事之作来看,达到第一层意境并非难事。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明理引乎成辞,徵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这句话讲的就是这种普遍现象。真正难的是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而毛泽东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所以,我们今天阅读毛泽东引古论事,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和谈话中学到中国历代优秀的典故、词赋和名言,更重要的是,领略伟人那种涉笔成趣的独特语言风格。这就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笔者 2010年11月,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自盘古开天地,一直到如今,这个中间过程就叫“古”。“今”就是现在。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要知道更多的古今。通古今就要学习,不但我们要学习,后人也要学习,所以学习运动也有它的普遍性和永久性。 ——毛泽东 毛主席常说,他也是读古书的人。读古书看你会读不会读。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周恩来 我认为毛泽东读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解释中国古书的内容,我在这里把它称作“古籍新解”;一是涉取古书中的精华,有的还赋予新的含义,为现实斗争服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为今用”。 ——□先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