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享誉海内外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大学教授冯骥才先生的散文自选集。冯骥才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风格,他将自然美糅进他的语言风格、行文结构中,形成一种与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流畅的艺术特色。同时冯骥才的散文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融情于景,情景并茂,情、景、理熔于一炉。作家细腻的笔触、自然美的呈现、情趣盎然的文风、情景理交融的说理方式都显示了其深厚的功底和奇妙睿智的思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冯骥才(文章四家)(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骥才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享誉海内外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和大学教授冯骥才先生的散文自选集。冯骥才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风格,他将自然美糅进他的语言风格、行文结构中,形成一种与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流畅的艺术特色。同时冯骥才的散文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融情于景,情景并茂,情、景、理熔于一炉。作家细腻的笔触、自然美的呈现、情趣盎然的文风、情景理交融的说理方式都显示了其深厚的功底和奇妙睿智的思想。 内容推荐 冯骥才是个大才,以一支笔,驰骋文坛,享誉四海;以一支画笔,横涂竖抹,在绘画艺术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本书收录了冯骥才散文作品集,冯骥才的散文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融情于景,情景并茂,情、景、理熔于一炉,从中不仅感受到冯先生散文的文笔之美,更体会到守护和传承我们文化精神的责任。 目录 人生 书斋一日 白发 书桌 时光 往事如“烟” 除夕情怀 大地震给我留下什么? 马年的滋味 自然 逼来的春天 苦夏 秋天的音乐 冬日絮语 珍珠鸟 挑山工 黄山绝壁松 绵山奇观记 世界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精神的殿堂 翁弗勒尔 三千道瀑布 古希腊的石头 永恒的敌人 ——古埃及文化随想 燃烧的石头 ——罗丹的私人化雕塑 最后的梵·高 ——(1888年2月21日一1890年7月29日) 人物 致大海 ——为冰心送行而作 记韦君宜 风景里的山峰 ——悼李景风 怀念老陆 大话美林 仲爷祭 哀谢晋 进天堂的吴冠中 谁能万里一身行? 写作 夕照透入书房 命运的驱使 终结“文革” 灵魂的巢 ——《冯骥才的天津》序 传统文化的惰力和魅力 文学的生命 ——《冯骥才·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序 《散花集》序 行间笔墨 艺术 灵感忽至 作画 水墨文字 绘画是文学的梦 文人的书法 我与CN明上河图》的故事 民间审美 关于敦煌样式 ——为纪念藏经洞发现百年而作 文化 大雪人绛州 细雨探花瑶 ——隆回手记之二 草原深处的剪花娘子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手抄竹纸 ——隆回手记之三 大理心得记 羌去何处? 废墟里钻出的绿枝 思考 “文革”进入了我们的血液 ——《一百个人的十年》新版序言 鲁迅的功与“过” ——国民性批判之批判 文化责任感 中国城市的再造 ——关于当前的“新造城运动” 文化可以打造吗? 挽住我的老城 老街抢救纪实 庄重的宣布 ——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试读章节 一如日日那样,晨起之后,沏一杯清茶坐进书房里。书房是我的心房,坐在里边的感觉真是神奇之极。听得见自己心跳的节率,感受得到热血的流动,还有心的温暖。书房的电话与传真还通向天南地北,于是朋友们把他们富于灵气的话送了进来。昨天与身在地冻天寒的哈尔滨的迟子建通话,谈到我一个月前在地中海边寻找梵高的踪迹之行,谈到她的鸿篇巨制《满洲国》。谈到大雪纷飞中躲在屋内写作的感觉。她说惟冬天书房里的阳光才真正算得上是一种享受。我说,夏天的阳光照在身上,冬天的阳光照在心里。书房里的谈话总是更近于文字。 书桌对面的一架书,全是我的各种版本。面对它,有时自我的感觉很好很踏实,由此想到可以扔下笔放松一下,喘息一下了;有时却觉得自己的作为不过如此,那么多文学想象远没有写出来,这时便恨不得给自己抽上一鞭子,再加一把劲儿。 人回过头时才会发现:做过的事总是十分有限。 今天坐在书房里,这感觉更是强烈。甚至有一种浩大的空荡。陌生,未知,莫名,一片白晃晃,虚无而不定;我从未有此感受;房中一切如旧,这从何而来。难道这就是“新世纪”之感吗? 静坐与凝思中,渐渐悟出,这新世纪并不是一种可见的物质,而是无形的、未曾经历过的时间。现在,以百年划分的时间已经无声地涌进我的书房。但它并没有把我的书房填满,相反却将原先的一切辛劳全都排挤出去。昨天的一切全不算数了!此刻我站在这个全新的巨大的时间里,两手空空如也,我还没有为21世纪做一件事呢! 时间只是一个载体。你给它制造什么,它就具有什么。时间不会带给你任何“美好的未来”。它是空的。它给你的只是时间本身。然而这已经足够了!其实生命最根本的意义,不就是那一段任凭你使用和支配的短短的时间吗? 来不及去推想生命的时间意义,却见眼前的事物竟发生着一种非常奇妙的变化—— 屋中的一切,除去那些历时久远的古物,现今的这些家具器物,书籍报刊,乃至桌上的钢笔、台灯、水杯等,在世纪的转换中,一下子都属于了那个过往的百年。从明天的角度看,眼前这一切全都是20世纪的文化。而我现在不正是坐在一种具有20世纪风格的迷人“历史文化”中吗?这感觉竟然这么奇妙! 我们的生命跨进了新的世纪,然而我们的身体却置身于昨天的物质中。再去体验我们的生命的深处,那里边也带着重重叠叠的历史。于是我明白,历史不是过去时。历史依然鲜活地存在现实中,存在我们的生命中。历史应该是我们经验过和创造过的生活的一种升华。它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并结晶为一种财富,和我们的血肉生机勃勃地混在一起。我们在历史中成长,因历史而成熟,我们永远受益于历史——无论这历史是光荣还是耻辱甚至是罪恶的。这是因为历史的顽疾总是要反复发作的。 屋角的一盆绿萝长得旺足,本来它是朝着照人阳光的窗子伸展去的。我却用细绳把它牵引到挂在屋顶的一块清代木雕的檐板上。它碧绿可爱的叶子在这镂空的雕板间游戏般地穿来绕去。那雕板上古老的木刻小鸟竟然美妙地站在这弯曲而翠绿的茎蔓上了。这一来,历史变得生意盈盈。 P2-3 序言 文化艺术出版社约我与王蒙、范曾、贾平凹合出一套文集,各人一册,文章自选,还别出心裁地请我们各写一篇与其他三位交往的文章。我脑袋立时冒出这篇序文的题目:四君子图。为何?自我标榜为君子吗?非也。只是想到古人谓竹兰梅菊为四君子,而竹兰梅菊其形其色其味其神彼此不同,不过依此行文,寻些情趣而已。 在这里,竹是我,兰是范曾,梅是平凹,菊是王蒙。至于我与竹何干,放在篇尾再说。 先说兰,范曾。 初识范曾是在二十多年前。他由北京来南开大学捐楼办学,那时他已是书画名家。初次见面不免谈到他的画。他忽说:“我从来不送画给人。”他可能误以为我想向他索画吧,因笑道:“我屋里从来不挂别人的画,只挂自己的画。”谁想后来熟了,他却主动送画给我。他从旁人口中知我母亲喜欢他的字,便托人送来一幅,有字有画,而且是精心之作。一次我生日,关牧村来做客,手里拿着一卷画笑嘻嘻给我,说道:“我刚从范老师那儿来,他听说你今天生日,当即给你画了一匹马。”我属马,朋友有心,使我感动。 原来他不是不送人画,而是作画及赠画都信由一时的性情。就像兰叶,随意舒展,一任情怀。 再一次,在北京开会时,几位朋友晚问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儿。忽然推门进来一位瘦瘦的男人,手捧本子来找范曾签名,并说:“范先生你必签不可。”范曾说:“我为什么非得给你签?”那人说:“在四五天安门事件时,我为了抄你纪念总理的诗,脑袋挨了纠察队一棒子。现在脑顶上还有一个疤呢!”范曾听了,不禁动容,非要看。那人低下头,扒开头发果然有一条很深的疤。范曾问他:“你叫什么?”这人说:“李国清。国家的国,唐宋元明清的清。”范曾当即拿笔在他的本子上题了两句:“江山幸有国清日,不忘当年顶上花。” 其潇洒自如,乃兰草之气质。 后说梅,平凹。 去年去陕西考察,得机会在西安与平凹一聚。那天恰逢他获茅盾文学奖,笑容很多。抽着烟,龇着牙。我对他打趣说:“你在北京说过,叫我到你家挑个陶罐,今天我就为这事来的。”平凹收藏不少汉陶的精品,这是远近闻名的。没想到他人比传说中的大方得多,马上带我去。是不是正赶上他黄道吉日得了大奖了?当然,去他家更是想看看这位文笔诡谲的商州奇士到底怎么活着。 他家在市区一幢公寓房的顶楼。天色入夜,摸摸索索地爬上去。待灯一亮,好似站在一家古董储藏室里。里里外外贴墙摆了一圈的玻璃书柜里,不是书就是古物。使眼一扫,极合我的口味。没一件材质昂贵、制作精美、官家或皇家的物品,自然也很少拍卖行里的热拍品;却一概是原始的、草莽的、乡土的、粗砺的老东西,然件件皆有生命,有罕见的文化信息和沉重的文化分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