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灵盛宴--做自己心灵的环保师
分类
作者 韩若解
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没有精神根基而只有物质家园的人,不过是流浪在精神废墟上的孤儿。

每个人都应有一个精神的磁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

韩若解先生《心灵盛宴》无疑是一本好书,他以生命的体验融会了对心灵世界的认知与追求。启迪人们如何面对人生。全书分为“修身养性篇”、“为人处世篇”和“真言妙解篇”,尝试为心灵疲惫的现代人进行灵魂的抚慰,让你那颗浮躁不安的心得到拯救。这种对精神的安抚,对心灵的救赎,放在当下,尤显弥足珍贵。

内容推荐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因为想要的太多。如果你面前的人生之路不够灿烂,就用你的心灵把它点缀得更加夺目;如果你的人生不够丰盛,就开启你的心智将其描绘得更加璀璨!

启迪心智,点缀人生的心灵感悟,获得终身受益的人生哲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修身养性篇

 做自己的心灵环保师

 承受苦难是必须经历的生命过程

 生老病死是生命过程的铁律

 内修品性自信坚韧

 不要沉溺于痛苦

 改变自己当从改变心态开始

 随缘才是平常心

 摒弃诱惑保持内心的安定

 快乐源于内心的宁静与俭约

 过度追逐物欲便会成为某种工具

 烦恼来自“我执”

 爱情是开在本能废墟上的花朵

 认识自己驾驭自己

第二章 为人处世篇

 该方时就方,该圆时就圆

 宽恕别人也是在宽恕我们自己

 以仁爱慈悲之心面对生活

 感恩是一种宽容和豁达

 用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

 如何面对他人的苦难

 节制负面情绪,时时为别人着想

 斩断散播仇恨情绪的源头

 让人间充满爱

第三章 真言妙解篇

 佛法不离世间觉

 活在当下,把握现在

 生命的另一种隐喻

 心灵中的那一盏灯

 生命的真谛应是追求智慧

 人生的意义蕴藏在平凡小事中

 以“中庸之道”成就事业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以独狼的精神做事业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漂亮女大学生,才艺出众,学习优异,但患上了严重的社交焦虑症并伴有饮食障碍,十分痛苦,多次企图自杀。这个女孩的症状很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心理成长中的负面影响。女孩的父母关系非常不好,喜欢相互指责和诋毁,孩子夹在中间两边讨好,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意志,完全依赖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学校过分重视智力教育的现状让孩子内心的压力增加,又碰上早恋,完全无法解决内心的困扰。当时正好看了一些描写抑郁症的电影和小说,使这个女孩逐渐形成了暗示性过强、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心理。

使我们不快乐的,都是一些芝麻小事。我们可以躲闪一头大象,却躲不开一只苍蝇。大多数人在工作以后,情感生活遭到挫折,婚姻纷扰不断,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的时候,才意识到必须解决问题。

有一类人,有很严重的阴暗心理,他们的心房阴暗、潮湿,时时会被那些见不得人的心态所折磨。这些人的心理空间充满着妒忌、怨恨、猜忌、仇十艮、失望,甚至绝望。总是期望别人倒霉,就是一种阴暗心理。阴暗心理是一种心理常态,不是心理疾病,但发作起来的话,自伤与伤人的可能性很大。有严重阴暗心理的人,发展下去有可能导致精神分裂。

当内心滋生了这些不良的情绪时,一定要让它们晒晒太阳,用积极的人生观去调整自己的情绪。佛说:“我”是一切根源,一切根源在“我”。你要悟道,只有从内心散发出无量的智慧,才能解脱。在有限的时光里,让我们做自己的心灵导师,让我们找到心灵寄居的家园,诗意地栖居,领悟万法自然,让我们明白本性来自自我,逍遥来自修炼,善心来自自我觉悟。生活中需要时刻修正自己的行为,怪这怪那全于事无补,徒耗心神。心灵环保只是要我们静下心来,让心灵保持安定、觉察的状态,能够观察和感受到周遭的人事物而了然于心。

台湾女作家胡因梦和李敖的婚姻关系破裂后,李敖在文章、著作、电视上对胡因梦的抨击,使她心里颇为痛苦。因为李敖的作品影响太大,读者众多,李敖不停地对她进行批评、抨击,对她的名声和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胡因梦谈到她与李敖的婚姻问题说:她的前夫、著名作家李敖曾给她精神上带来极大的痛苦,却也是激发她转而探讨性灵的最大推动力。因此,她对李敖既痛十艮也很感谢。她说,正是极大的痛苦激发她要认真去探索人性的问题,化痛苦为力量,推动她全心投入到性灵的研究之中。她终于觉悟了,所有对他人的攻讦与不满,基本上是毫无杀伤力的——这股力量伤害的只有自己。人即使拥有再多的支持者,终场熄灯时面对的,仍然是孤独的自我和试图自圆其说的挣扎罢了。

你要透视人生,你要体悟人生,要深入去觉悟,就会使自己免于烦恼痛苦。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位心灵的导师,他可以帮我们指点生活的迷茫,帮我们看清人生的方向,帮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烦恼。这位心灵导师,可能是你的灵魂,也可能是你的潜意识,一些前世或今生有修为的人甚至还有可能是灵界的某位上师。所以,出现了心灵导师,不必感到过于惊讶和神化,每个人都有,只是好多人没有开启或者说只能单向交流而已,就是只是心灵导师在给你无形中的帮助,而你自己却无法将问题传递给心灵导师而获得帮助。其实,要开启心灵导师的步骤并不难,只是实际生活中一些烦恼等等将你心灵蒙蔽,若不扫除则难以沟通心灵,开启你的心灵。

你想让自己迷茫的时候不再到处求人指点或迷迷糊糊的过日子吗?你想让心灵导师帮你解决实际的生活难题吗?你想知道自己真心是怎么看待感情的吗?你想让心灵导师帮你解开心结吗?你想自己惰绪低落的时候,心灵导师帮你客观、清晰地看清你自己,使你不再陷入情绪当中吗?你想让心灵导师指引你走向更美好的人生吗?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尖锐地分析了自由、爱、美、喜乐、孤单和出生这些根本的心灵感悟,由此他认为,惟独经过每个人心灵的变动,社会才会有一个根本的变革,世界才会走向真正的和平。这种心灵的变动并不是一个逐步的过程,而是在于片刻间所产生的沉睡。它的前提乃是聪慧的博得,而这种聪慧的博得则根本依靠于对自我的狐疑、批判与认识。因为在他看来,“你或许能漫步于整个世界,但最终必须回到你本身”。

让我们自己成为自己的导师——一种持有健康心态、宽容心性、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自己做自己的心灵导师就是发掘一种本性,静下来的心是一轮明镜,不抛弃、摆脱物欲缠绕,纯洁身心,即心是佛。无心无佛,就能让心灵悠游于平和自由之境。做自己的心灵导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修身修心,不是因果追寻,不是善恶因应,而是慢慢淬炼自我,是心安自在的旅行,是随缘尽意的闲情雅致。心正,唯有心正,身心方能合一;唯有心正,方能坦然面对一切。心正就是将光明带入所有的思维当中,心正者心中自无黑暗。认真且乐观的生活,认真的面对生活,才会有真实的提升自己的需要;乐观的生活,才不会被生活中的烦恼所迷,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藏的智慧。

心灵的环抱,要回到秀丽的大自然之中。人的心灵的世界里,应该有云的飘逸、风的柔和、森林的生机、湖水的静谧、群山的雄伟、大海的蔚蓝、江河的奔流、星月的灿烂、大漠的苍茫、落日的磅礴、雄鹰的翱翔、百灵的婉转、小草的纤巧、古木的耸然……

在自然的融化里,人类的贪、嗔、痴、爱、喜、怒、哀、思、悲、恐、惊,便渐渐消失……

是的,自然是灵魂所在。回归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自然的真谛。怀着一颗敬畏、悲悯之心坦然面对自然,且把自己还原为大自然的一分子,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变成美的生活艺术,自己耕作,自己收获,感受四季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

在这里,我们体验到的是那简单、和谐的自然之美。回归自然、少一点计较、多一点理解,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心灵的导师。然而在现代文明面前,人似乎太渺小了,很多人只相信文明和科学,相信权威,甚至相信任何小道消息,却独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精神世界的荒芜,让我们捧红了那么多自称“心灵导师”的人,这未尝不是现代人的悲哀……

“心静自然平”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心静”就是指人需要去除心中的杂念,让烦躁之心安静下来;“平”就是指平静和气的心态。所谓“心静”,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理智地想事情,客观地看待所有的问题。只有这样,心态才能自然“平”,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要去除心中不应有的杂念,让自己多享受一些宁静。静,是~种清闲自在,是一种心平气和,更是一种境界。当我有烦恼的时候,我会时常这样问自己:现在的烦恼对你了脱生死有帮助吗?没有必要去惩罚自己了。有人说:烦烦恼恼地过是一天,开心安乐地过是一天,为何不选择开心快乐地过一天呢?转一个念头,面对的又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俗话说:人的一天眼睛一睁一闭就过去了,人的一生一闭不睁也过去了。

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进入不废大道的自然之中呢?在这个物质化的世界上,我们只有寻找精神上的瓦尔登湖,去体验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感受,拂去一切陈浮灰尘,用宗教般的虔诚感情投入生活,尝试学会简单地生活。人是被限制得最多的动物,过分的、无休止的物欲追求,使得人类反而失去了应有的闲暇与从容,变得更加欲壑难填。

“心静”不容易,达到“自然平”的境界更不容易。这需要人们从多方面加强修养,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心静是另类的聪明。万物静观皆自得。一个人如果不是在动中变得机警,那么就是在静中变得聪明。诸葛亮为什么足智多谋?他不但能攻城夺池,百战不殆,而且还能在唇枪舌战的大小谈判中收服人心,就是因为他少年的时候静心求学、不断积累起来的文思。一个人能不能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深入浅出、分析问题的时候入木三分、解决问题的时候恰如其分,往往取决于他个人的素质。主观盲目是办不好事情的,性情暴躁也不会把问题解决,唯静心、静智才会细致入微地想事情,把该想到的想到,该做到的做到,尽可能地实现生活的完美!

P2-6

序言

世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灵更新的过程,心灵的更新创造未来的世界。

人生在世恍如一梦,生、老、病、死匆匆忙忙几十年,生命、金钱、名誉、权势、爱人等,都有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失去。在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资源紧缺、气候失衡的影响下,人类生活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思考人类即将面临的可怕命运?拿什么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韩若解的《心灵盛宴》给出了他积极而审慎的思索。

现代人处于充满压力的生活环境里,紧张的工作状态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人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因此冷落了心灵的净化,生存也就变成了一种负担。有人问:“人为什么活着?”人的一生该是怎样度过呢?任何一个不回避现实生活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追寻生存的意义。现在的中国人,最难的就是安妥自己的心灵。一个只有物质家园而没有精神根基的人,不过是流浪在精神废墟上的孤儿。要摆脱这种状态,必须抛开外物的约束,以人为本,重视内心的修炼,以感性和理性的超越,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找回曾经清静无为的自我,把荒芜的心田清扫得一干二净!

人每天生活靠的是什么?不是肉体,而是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何异于行走着的僵尸?我们不能回到蒙昧的时代,生活于当下,要对人类精神价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无论是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经典,我们都要靠大脑和心灵去思考和感悟。一种流传几千年的文化,必然有它超时空的价值。当西方许多国家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想想,自己对它又了解多少呢?在全球化的时代,要建立新的价值观,应该考虑对基督教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以排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代价的,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中西结合,由此达到完美的经典互补。

韩若孵的眼光穿透中西,他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里精选了相关资源,然后尝试用这种精神资源为心灵疲惫的现代人进行灵魂的抚慰,这种对文明的守望和心灵的救赎,放在当下,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大悲法师讲得好:人类的文明是靠内省自心才能升华。儒、释、道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其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敏锐洞察及深刻领悟,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智慧。

韩若解在《心灵盛宴》一书里,以生命体验融会对文明的认识,不断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豁达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生命圆融的大气象。在本书中,他怀着对文明的敬畏,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谈境界,像温馨的春风拂向你我。

从某些社会现象来看,一部分人处于道德文化缺失的尴尬境地,有识之士已经敏锐觉察这一问题。抛弃“独眼龙”思维,丢弃西方殖民文化语境中“自轻、自贱、自虐”的精神枷锁,做一个自觉和自信的现代人。

人如果没有道德约束,比其他动物要恐怖一万倍。

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约束道德的精神资源十分丰富。儒家强调“治世”,释家强调“治心”,道家强调“治身”,它们核心都是平和的,整体上关注“向内超越”,而不是向外追逐和索取。儒家特别注重“反己内求”,人通过生命圆融,克服卑微和渺小,克服物欲和自私。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独立意义的生命,但他不能脱离世界的秩序,却能以自己独立的意义作用这秩序,在与秩序的协调中创造新生命。佛家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身心解脱、修成佛道定为人生终极目标,高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只需“识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这是一个不依赖于社会或他人,不信赖于神或其他超自然的力量。“不依他力”,全靠自力,自己的觉悟,自己的修行,“自贵其心”,“自净其意”就能完成目标。道家体会到了生命的本源,即所谓“万物归一”。“道”就是整个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庄子是热爱生命的哲学家,他的思想重心放在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上。庄子倡导既顺应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游士”态度,“外化而内不化”。“在世”而非“入世”、“远世”而非“避世”的“游世”之道,成就了庄子在乱世之中独特的生命智慧。基督教认为,现实生活是短暂的,只是走向永恒生命的一个过程而已。

无论是中国的儒、释、道传统,还是西方的基督教传统,都强调对人的限制和约束。儒家行事,道家心静,佛家慈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颗心,一颗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心,一颗圆明透澈的心,一颗自利利他、自立立人的心。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能有基本的生存保证,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如何修身养性、修炼自度,而不要在生存技能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否则导致对物欲的过度追求,贪图享受,玩物丧志,为奇技淫巧所累。中西方传统文化中不但包含了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超脱、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之切实可行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

韩若解所追求的就是对有限生命的超越,学佛也好,成为基督徒也罢,抑或像孔子那样修身齐家以及像老庄那样无尽逍遥,都是为了多一份超脱和少一份无谓的烦恼。学会以一个哲人的视野对人生、爱情、家庭、婚姻、金钱、权力进行透视,找到灵魂的归属,改变浮躁、功利、狭隘、短视、自私和冷漠的价值观,做一个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人,做一个自然无为、无私无欲、超脱自在的人,做一个慈悲平等、去恶从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人。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物质世界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追求,纵然拥有世界,也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心灵的净土,任何纷繁的外部世界都不能侵犯。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碎的事物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的本真,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于仲达

2010年元月15日

后记

近几年,在忙碌的商务活动之余,我悉心潜思,开始安静下来,有计划地读点书,学孔论孟思辩仁义礼智,参禅悟道感受禅宗、老庄、《圣经》,修身治企品悟易学人生,一来是借此修炼自己的心性,二来是补充一点关于国学的知识。

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每天都处于不停的竞争之中,让人的心灵无法放松。由于长期工作时间过长,无休止的加班熬夜,疲于奔命,生命已经不堪重负,甚至有的年纪轻轻就得了“过劳死”,给生命无情地划上句号……

只知消费不知养生,只知工作不知休息,只知追逐不知内修,只知放纵不知节制,这一切不能不让人思考一个问题,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不禁想说,活着的时候尽量开心一点,一个人就这一辈子。

有人说,“传统文化热”与人们希望寻求快乐有一定关系,这话很有道理。生活标准提高以后会让民众逐渐产生更大的精神需求。生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如此发达的年代,我不禁感到困惑:难道现代人就一定比古人更快乐吗?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古人那样有闲情逸致——居则泉石花竹,诗酒棋书,清淡唱合;坐茂林而观佳夕,忘情于山水之见,琴棋书画,花木清茗,尽显风流,皆成体格。如今这种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古代的人很少有精神病的,而现代的人物质生活比古代人丰富很多,但去医院问诊,80%都有亚健康、抑郁症、焦虑太大,无法自我调节,许多人认为自己不快乐。物质是人生存必须的东西,固然十分重要,而如何提高心性的修养,找到通向快乐的通道更为重要。

一个人是否快乐,意味着他一天的生活质量;一个人是否超脱,意味着他一生的生活质量。大师在“内圣”修炼上下功夫,“外王”是附带的成就。无论读了什么,我们必须要回到自己。我们的导师是孔子、老子、佛陀、耶稣,更是我们自己的本心。已过中年的我,在读了《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国学经典以后,觉悟到人生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涵养:雍容大度,律己容人,无欲而刚,优雅大方,内敛恬淡。市面上的国学经典著作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对著作的阐释,体现的多是一家之言。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有了感悟,触发了写作的灵感,我想:若是能博采众长,写下自己的心得,对那些忙碌的现代人岂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必须深入自己的心灵,才能不断深入内省。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我陆续记下了一些读书心得,时间久了,竟然成了一本小书。回顾闲读的日子,我从经典中持续感受到生命的愉悦,久而久之,通过学习感悟,先前那颗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渐渐变得顺应、适宜,和谐,贴近心灵,柔和起来。

人活着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受他人所牵累,而让自己身心快乐。大师为人的心境,是时常处于虚静的状态。向大师学习,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会激发自己成功的潜能。真正的学习不是知识性学习,而是心灵的感应,通过唤醒生命,取得愉悦。学习是转化生命的烦恼,习惯注视光明,寻求温暖的力量。

生命是自己的,如何安顿生命是个大问题。如何把古典带到现代生活的坐标中,这是一个现代人要思考的问题。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基督、苏格拉底等最伟大的人集中在2000年前出现了,儒家强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强调学会做人,强调“仁者爱人”精神的内涵,培养爱人类的全球观念,兼济天下,以仁爱的精神去担当使命;道家强调入与自然的关系,从宇宙的眼光去看世界,自我超越;释家强调的是人与“心”的关系;基督教强调的是人与神的关系,各有所长。在人类轴心文明时代之后,所有的创造必须借助发掘前人的精神遗产。

我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在郁郁的人文气息之中,去联想,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去思考,从而感悟国学的内涵,增进智慧。  我常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最根本支撑他的应该是先人的书籍和文化,倘若失去自己文化根基的人和社会,就会沉沦下去。而大师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用以启发我们的人生,完美我们的生活。我不是大师,愿意向大师学习。在充满喧嚣和欲望的现代生活中,追求生活的一片宁静、心底深处的安宁与祥和,以及生命中真正的渴望、真正的美,从而沉淀成一种淡泊、从容、宁静的人生境界,回归本原,过一种宁静简朴的生活,这是我多年以来的渴望。今天,这种愿望已经部分地实现了。

2010年1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