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的一生曲折、跌宕并逆转——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学生领袖;建党时期引领群伦的功臣宿将;长征时期拥兵十万的战争枭雄;抗战时期叛党出走的军统特务;建国之后乞食北美的落魄老人……
撕开历史迷雾,还原事实真相。全新视角,全新史实,全新结论——破译张国焘及中国党史军史十大公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国焘的这一生(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少华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国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的一生曲折、跌宕并逆转——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学生领袖;建党时期引领群伦的功臣宿将;长征时期拥兵十万的战争枭雄;抗战时期叛党出走的军统特务;建国之后乞食北美的落魄老人…… 撕开历史迷雾,还原事实真相。全新视角,全新史实,全新结论——破译张国焘及中国党史军史十大公案! 内容推荐 1979年12月3日,张国焘冻死在加拿大一家老人病院。他的一生曲折、跌宕并逆转——五四时期叱咤风云的学生领袖;建党时期引领群伦的功臣宿将;长征时期拥兵十万的战争枭雄;抗战时期叛党出走的军统特务;建国之后乞食北美的落魄老人;……像慧星一样升起,像陨石一样坠落,是命运乖张?还是性格使然?撕开历史迷雾,还原事实真相,让我们从1897年说起…… 目录 一 五四健将 二 建党元老 三 歧途深深 四 改换门庭 五 虎踞中原 六 西征入川 七 会师索权 八 密电风云 九 兵入绝境 十 归去来兮 十一 陕北岁月 十二 叛逃始末 十三 军统生涯 十四 乞食残年 试读章节 张国焘和罗家伦悄然南下,来到上海。 上海当时是各派政治人物聚集地。在这里,张国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梁启超和孙中山,前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 梁启超以领导戊戌变法闻名,后来成为“宪法研究会”(又称研究系)主脑。这个派系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为机关报,发表文章,宣传以宪立国的主张,在京沪知识分子中很有影响。1920年春,梁启超从欧洲回到上海,张国焘专程前往拜谒,请教治疗中国社会痼疾的良方。 “老朽早已不问政治,准备将余生贡献给学术。”梁启超感叹自己二十余年从事政治运动徒劳无功,全然没有了当年张扬激昂、以身许国的气概。 在沪期间,张国焘还与国民党上层人物,如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廖仲恺、戴季陶、叶楚伧、邵力子等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特别是两次拜见了国民党领袖孙中山。 第一次会面是在刚到上海不久。一天中午,张国焘、许德珩、康白情、刘清扬在法租界吃过便餐,顺步走向法国公园。康白情指着马路那边一栋花园式的楼房说:“莫利爱路二十九号,就是孙中山先生的住宅。” 许德珩提议:“我们一直还没有拜访过他,现在不妨顺道去看他。” “好呀!我和罗家伦本来商量要在最近几天去拜访他,可惜那位大文豪今天不在这里。”张国焘连声叫好。 四人穿过马路,走到孙中山住宅门口,向看门人说明来意。 “晋谒大元帅须预先约好,没有预约是不可以的。”看门人说。 许德珩性子急,高声抗议道:“我们并非有求于大元帅,只是来拜访,难道没有预约就不能通报吗?” 正在楼下的廖仲恺听到外面的争吵声,急步出来,将他们引到客厅里,上楼通报孙中山。不一会,孙中山下楼来,接待他们。 张国焘问:“现在国事糟到如此地步,所以我们今天特来求教先生。” 孙中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笑着说:“我愿意先听听你们的意见。” 正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年龄,张国焘等人侃侃而谈。有的陈述学生运动和一般民众运动的情况;有的指出南北政局都是一团糟,追问孙中山有何方针和计划;有的批评孙中山只注重上层的政治活动,对五四以来的民众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够重视。 这大概是孙中山听到的最尖锐的批评了。 “你们学生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令人佩服的。”在交谈中,孙中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运动的缺陷:“你们都具有非凡的宣传才能,善于写文章、组织大会、发动游行请愿,但是,有一个问题,不知你们想过没有?你们最大的成绩也不过是集合几万人示威游行,罢课、罢工、罢市持续的时间顶多只有几天,北京政府只要几挺机关枪就可以把几万示威的学生解决掉。我愿意给你们五百条枪,如果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那些败类,这才算是真正革命!” 在黑暗的中国,只有武装的革命才能打倒武装的反革命,这个道理当时热衷于学生运动的青年学生还不懂得。 孙中山的话刺激了张国焘等人,同声抗议道:“先生太小视今日的青年了。漫说是五百条枪,就是五千条枪乃至五万条枪,同学们也会托起来的。” 许德珩的火炮开始轰响:“看来,先生瞧不起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只注重枪杆子。但是,新形势和新势力的出现,往往不易为人察觉,如果一位革命领袖没有看清新时代,不注重一般民众的动向,恐怕是要落伍的。” 张国焘说:“先生是我们所敬佩的革命家,请问先生,过去的种种挫折原因何在?今日是否改弦更张?难道先生对今日青年的期待,仅是五百条枪的问题吗?” 学生的话充满火药味,但孙中山并没有打断他们的话,始终安详地坐着,静静地听着,认真地思索着。针对许德珩的质问和张国焘的质疑,他略有所思地回答道:“我要学生们托起枪来,不过是希望学生们的革命精神再提高一步,并不是看轻学生们游行示威等举动。至于你们说我没有充分重视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过去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确实做得不够,一般青年和民众不了解我的思想和主张。” 这一席话,娓娓道来,改变了略显紧张的谈话气氛。 张国焘轻松地笑着说:“我们学生说话总有点像吵架似的,其实是真诚求教。我们今天谈得十分痛快亲切。先生的意思我们十分赞成。” “我很欢喜这样痛快的谈话。”孙中山高兴地说。 这次谈话,张国焘给孙中山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大约是意犹未尽,十天后,孙中山单独约张国焘前往晤谈。 孙中山问:“听说你喜欢马克思主义,是吗?” 张国焘作了肯定的答复。孙中山说:“社会主义的派别很多,马克思主义是其中的一派。我游历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我也都研究过。正是参考了社会主义各派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的。” 说罢,孙中山指着一个摆满了英文书籍的书架说:“这些书都是讲社会主义的,你都可拿去看。”张国焘表示感谢。 “听说你在群众运动中很注意工人运动,是吗?”孙中山又问。 张国焘告诉孙中山,五四运动时他组织“救国十人团”主要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接触和发动民众,到了上海之后,才开始注意调查、研究工人问题。 也许是受这次谈话的影响,没过几天,张国焘应邀加入了一个名叫“中华全国工业联合会协会”的组织,担任总干事。 中华全国工业联合会协会号称有一万多名会员,可是张国焘经过调查发现,所谓会员大多只见诸名册而已,而且很多会员根本就不是工人,只是些在工厂里的职员,该会的主要作用是用上海工界的名义发表通电,支持国民党的各项政治主张。 张国焘很快对这个组织失去了兴趣。他后来说:“我很热心去了解这个组织,但愈了解得多,愈觉得整理工作无从下手,会中其他职员对此也不感兴趣。因此我初期的热心也逐渐减低下来了。我的职务名义虽仍保留在那里,但事实上不常去办公了。” 就在这时,五四运动的领袖们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罗家伦、康白情、段锡朋、周炳琳、汪敬熙准备到美国去留学,被当时教育界称之为“五大臣出洋”。 张国焘也有机会出外留学,但是,他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张国焘觉得,留在国内是研究和了解中国社会的最好的途径。 无独有偶,这年辞去北大图书馆工作回到长沙的毛泽东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他出面组织数以百计的湖南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自己原来也打算与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等人一起出国,临到上船时改变了主意。他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的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得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这两个日后注定要成为对手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决定把根扎在中国,这也许是他们比同辈人高出一筹的地方。 P32-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