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代如何长寿,是当代人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代人最大的愿望。无论是皇帝、贵族、富豪,还是平民百姓,都渴望高寿,这是人类的本能和本性。无论地位高低贵贱,在寿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的,最终都要走向死。因此,历史上围绕寿,演化出了无数动人传说和美好图景。在本书中,对民间年画中的寿星形象进行了有选择性的介绍,以收藏家的眼光考察中国古代的寿文化,以流传千古的民间年画图像解说寿民俗现象,力图让读者在图文并茂中赏心悦目地阅读寿星,这是本书一个独到的也是最鲜明的特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寿星传奇(求仙祈寿的祝寿风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沈泓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和平时代如何长寿,是当代人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代人最大的愿望。无论是皇帝、贵族、富豪,还是平民百姓,都渴望高寿,这是人类的本能和本性。无论地位高低贵贱,在寿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的,最终都要走向死。因此,历史上围绕寿,演化出了无数动人传说和美好图景。在本书中,对民间年画中的寿星形象进行了有选择性的介绍,以收藏家的眼光考察中国古代的寿文化,以流传千古的民间年画图像解说寿民俗现象,力图让读者在图文并茂中赏心悦目地阅读寿星,这是本书一个独到的也是最鲜明的特色。 内容推荐 寿星是中国古人观念中福神妙寿三星中的一个,福禄寿代表了古人世人人生理想的最高追求。福禄其实都是虚幻之境,身外之物,唯有寿才是身内之物,是属于自己的。从福禄寿的排列顺序上也可见,福禄是基础,落脚点是寿;福禄是桥梁,通向的目的是寿。愿这本书成为打开寿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带着您走进源远流长而又异彩纷呈的寿文化世界。 目录 第一章 寿星的来历 寿星的天文学来源 寿星的文化来源 日月寿星与万年 寿星人物的来源 年号地名体现寿民俗 寿星的星象学解释 第二章 鸠杖见证寿风俗 鸠杖的来源 鸠杖的寓意 鸠杖的权威 第三章 南极仙翁居南岳 南极仙翁即寿星 南极长生大帝的来历 山西南极仙翁的传说 古典文学中的南极仙翁 宋英宗和南极寿星的传奇 浙江的寿星传说 寿比南山在衡山 第四章 神仙彭祖成寿星 典籍记载中的彭祖 彭祖的生卒地 采女与彭祖的传说 厨行的祖师爷 彭祖的养生术秘诀 彭祖之死 古代其他养生大师 第五章 智慧寿星无量寿佛 无量寿佛的传说 无量寿佛的长寿理论 中国本土的“无量寿佛” 第六章 女寿星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居瑶池 众仙云集的蟠桃会 为何用桃祝寿 寿桃的传说故事 第七章 东方朔盗桃 东方朔第一次盗桃 第二次盗桃 第三次盗桃 东方朔偷桃的其他版本 东方朔盗桃的艺术品 东方朔的出生传说 东方朔的《谏起上林苑疏》 东方朔与汉武帝 第八章 麻姑献寿的传说 麻姑的身世 麻姑大战巨蝎、饕餮 《神仙传》上的麻姑 昆仑山与麻姑的传说 麻姑献寿的传说 绘画戏剧中的麻姑献寿 第九章 八仙庆寿传佳话 八仙起源与丹药有关 八仙形象和暗八仙 八仙的故事 八仙庆寿的传说 八仙过海 八仙戏 八仙庆寿年画 第十章 祝寿风俗的演变 祝寿风俗的演变 祝寿的讲究 康熙与寿星的故事 乾隆的两次“千叟宴” 古代名人祝寿诗联 传统祝寿戏剧 第十一章 年画中的寿星形象 寿星年画是最好的礼物 大脑门是寿星典型形象 寿星的形象特征 寿星年画上的动物 寿星年画上的植物 寿俗语和寿年画名 第十二章 求机之道通向死亡 长生不死的神话传说 秦始皇求仙的传说 汉武帝长生梦破 曹操“寿万年”的追求 帝王求仙祈寿的影响 长寿还魂的“现代长生术” 第十三章 寿风俗的当代延续和衍变 寿星越来越多 科学家对长寿的研究 媒体寻找长寿人 寿星人物成为明星 申报“中国长寿之乡”的三水 世界第五长寿乡的巴马 后记 试读章节 日月寿星与万年 寿星在民间还有一个日月寿星的称呼,这里有一个和万年历有关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从小就爱思考问题。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荫下休息,静静地看着树影的移动,他联想了时光的流逝,时序的混乱,由此及彼,萌生了发明一种历法的念头。 为此,万年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晷仪在晴天时测日影很有效,可是,一旦下雨,或天阴起雾时,测量就无法进行了。 万年天天都在寻找更好的方法。一天,他看到山崖上的滴泉,灵机一动,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每天观察。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日积月累,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的变幻莫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他,就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让晴雨风云变得有序。祖乙闻听大喜,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祖乙的苦恼后,信心百倍地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祖乙,对国君讲述他多年观察所发现的日月运行规律。 祖乙越听兴趣越大,问万年愿意不愿意留下来专门为国家研究历法,并为他提供研究条件。万年当然愿意。于是,祖乙安排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12个童子服侍万年。 祖乙对万年说:“如果你能测准日月规律,创建历法,你就为天下的黎民百姓立了一大功。” 有了优越的研究条件,万年埋头研究实验,时光如梭,一晃六年过去了。 这天,祖乙想到了万年的研究,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历法研究的进展情况。 于是,阿衡来到日月坛,突然看到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四句话: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 一直在研究历法而没有成功的阿衡看到这28个字,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就会怪罪他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 于是,阿衡阴谋策划,悄悄地派一个刺客去刺杀万年。 刺客带着弓箭,偷偷摸摸地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 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卫士发现了刺客,当场将刺客缉拿,送到祖乙处。祖乙经过审讯,得知原来是阿衡的阴谋,惩处了阿衡。然后,祖乙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向国王展示了那四句话,汇报了这6年来的研究成果,他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于是便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便给了万年一个最高的奖赏:将这种阴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此后,人们过年时都要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这就是春节贴老寿星年画的来历。 寿星人物的来源 附会寿星的人物诸多。除了万年说、老人星说,还说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老子也是寿星。 老子姓李名聃,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道教的始祖,被后人称为太上老君。《神仙传》中说老子在周朝时已三百多岁,生来满头白发,头顶隆突,广额大耳,长眉宽鼻,方口厚唇,额刻三五纹理,耳有三个漏门。 老子性情恬淡无欲,主张无为而治。后人们以他的长寿为偶像,顶礼膜拜,祝人长寿,常用“寿星”相称。 历史上还把仙人彭祖也敬为寿星。对此,《神仙传》或《列仙传》中都有描述。 传说上古颛顼玄孙彭祖,殷末时已活了767岁,依然不见衰老。相传他活到800多岁,儿子已死过54个,他还说自己命短。故后人也以彭祖为长寿者的代称,称为老寿星。 此外,与寿星有关的人物还有王母、麻姑、东方朔、无量寿佛等。 年号地名体现寿民俗 寿民俗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似乎无处不在,甚至年号和地名也体现了寿民俗。 古代皇朝的年号很少重复,但以长寿为年号的却有两个。 一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长寿”(692-694),一是南诏阁罗凤的年号“长寿”(769-779)。 中国还有一些地区至今仍以“长寿”为名,其中故事最多的是重庆市东部的长寿区(原长寿县)。 关于长寿县名的由来,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间,一位状元及第的当朝宰相下乡察访民情,路过乐温县双龙场(一说是路过新市乡附近的河石井)时,突然狂风席卷而来,天降倾盆大雨,宰相赶快到路边一家酒楼躲雨。 酒楼对面有一大户人家,庭院里张灯结彩,鼓乐齐鸣,十分热闹。 躲雨的时候,宰相看到一位约莫90多岁的自发老翁,也在这里躲雨,他买了两壶酒,因为下雨走不了。店家与他聊天,问他:“买这么多酒干什么?”老翁说:“今天爷爷过生日,买酒给爷爷做寿啊。” 宰相听到这位90多岁的老翁还有爷爷,并要给爷爷祝寿,感到十分诧异。便问道:“老人家,令祖父高龄几何?” 老翁笑着回答道:“我的祖父满150岁了。” 当时90岁就是少见的老寿星了,尽管宰相见多识广,但150岁的老人可是闻所未闻。 宰相连声惊叹,和老翁聊天的时候,雨渐渐小了。这时候,一个年约40多岁的男子来到老翁面前,说:“爷爷,我是来给您老送雨伞的。” 接着,又有一个儿童蹦蹦跳跳地跑来,称送伞者为爷爷,要他回去拜寿行礼。 老翁便邀请宰相一同前去喝寿酒。宰相正想去看看老寿星,于是顺水推舟,满口答应,欣然前往,亲赴寿翁家祝贺。 果然,宰相看到一位150岁的老寿星,耳聪目明,精神饱满,宾主交谈中,饱经世故的老寿星察言观色,感到来人谈吐文雅,气度不凡,遂让孙儿取出文房四宝,请贵宾题词留念。 宰相也不客套,欣然接过笔来,龙飞凤舞地写下“花眼偶文”四个大字。 在场的也有秀才和官员,但都不解其意,向他请教。 宰相便以每个字为句首,写下四句诗: 花甲两轮半,眼观七代孙; 偶遇风雨阻,文星拜寿星。 下方落款是:“天子门生门生天子。” 主宾们恍然大悟,方知来客是状元郎文昌星,当朝宰相,又是皇帝的老师,大家不由地肃然起敬。 这位宰相通过察访,了解到这个有着古老文明的乐温县,民风淳朴,百岁老人有数十个。于是,宰相回朝便奏报天子,描述了一番他亲眼所见的诸多寿星,提议将乐温县改名为长寿县。 皇帝也是对长寿感兴趣的人,当即欣然答应。于是,从当年九月开始,乐温县就改名为长寿县。 传说毕竟是传说,细细推敲,这个传说中还是有很多破绽的,但长寿县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 长寿县名究竟从何而来?这可以从长寿县的地理沿革来考证。根据重庆地方志记载,在战国时期,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以前,四川东部一带处在氏族部落时代,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无法查证。 根据长江所经之地,及长寿县周围古代氏族、部落的分布情况判断,长寿县属于枳,隶属巴国梁州。 长寿县当时有巴、枳、鱼等氏族。巴地在今重庆附近;鱼地在今奉节区;枳地在今涪陵城西22.5公里梓里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置三十六郡,长寿县域属巴郡的枳县。对此,地方志《龚志》有记载:“枳辖今涪陵,长寿等县地。”而《正义》则描写:“今涪州城,为秦枳县,在江南。”枳县的县治在今涪陵城西四十五里梓里乡。 西汉、东汉、三国蜀汉以及西晋时期,长寿县属枳县部分,隶属涪陵郡。唐代武德二年,正式置乐温县(即今长寿区域),隶属涪州。 乐温县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古代地方志记载,“因其地常温,禾稼早熟,民乐之”,故定名为乐温县。 明代洪武六年九月,明玉珍将乐温县改名长寿县。以县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多长寿老人,因此得名。 《明志》记载:长寿“府东少北,洪武二年置”县城仁和场灌滩寺。清代康熙六年,知县余钰移置县城于凤山,以石修砌成垣,辟有四门:东名“迎晖门”;南名“安庆门”;西名“集凤门”;北名“拱辰门”。八年功竣。至此,长寿县城规模始具,人称“凤城”,直到今日。 现在,长寿区不负长寿之名。到2004年末,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4.1万人,占总人口的12.8%,已超过国际通用人口老龄化起点(7%)的标准线。 P7-15 序言 从某种角度说,人是为愿望而活着的。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人有不同的理想愿望,战争年代老一辈革命家是为革命理想而活着,是为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过上好日子,为了革命可舍弃生命。今天的人们是为什么愿望而活着呢?有人为了物质财富,有人为了功名,有人为了高升,有人为了快乐……如果用几个最简洁的字眼来表述,人们的愿望体现在古人最世俗的5个字追求上,即福、禄、寿、喜、财。 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史,都是伴随着这5个字而演变的,一部中国民俗史,则是围绕这5个字而展开的,形成了无限丰富的民俗事项和缤纷多彩的民俗图像。 如果说福禄寿喜财5个字是中国人生活的最大愿望,那么,这5字追求中,最高也是最难实现的追求就是寿。当然,高寿是可能的,但长生不老,则是不可能的。 和平时代如何长寿,是当代人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代人最大的愿望。无论是皇帝、贵族、富豪,还是平民百姓,都渴望高寿,这是人类的本能和本性。无论地位高低贵贱,在寿这一点上,都是平等的,最终都要走向死。因此,历史上围绕寿,演化出了无数动人传说和美好图景。 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寿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就是福禄寿三星中的寿星老人,他一身平民装扮,和蔼可亲,但在古代,他却曾经是地位崇高的威严星官,是民间供奉的长寿之神。 寿星身量不高,弯背弓腰,慈眉善目,笑逐颜开,白须飘逸,两鬓白发,精神矍铄,最醒目的是特大的脑门。在民间年画中,他的形象通常是一手拄着弯曲的拐杖,身边往往是象征长寿的一鹿一鹤,还有仙童托着仙桃,准备赐福给幸运的人。 寿星的长寿、和蔼之态令人崇敬爱戴。关于寿星的民间年画和剪纸图案有“寿比南山”“福寿双全”“寿星送寿”“麻姑献寿”“寿元无量”“八仙祝寿”等,都受到人们喜爱。笔者多年收藏了大量寿星年画,在本书中,对民间年画中的寿星形象进行了有选择性的介绍,以收藏家的眼光考察中国古代的寿文化,以流传千古的民间年画图像解说寿民俗现象,力图让读者在图文并茂中赏心悦目地阅读寿星,这是本书一个独到的也是最鲜明的特色。 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象征健康长寿的神仙还有一些,如南极仙翁、西王母、无量寿佛、麻姑、八仙、彭祖、东方朔等都是“寿仙”或“准寿星”,本书对他们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逐个介绍。 此外,古代民间的庆寿祝寿贺寿之风俗,求仙访道祈寿之风气,也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描述。 愿这本书成为打开寿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带着您走进源远流长而又异彩纷呈的寿文化世界。 沈泓 2009年4月18日于深圳 后记 文字是苍白的,而图像是多彩的。 文字是速朽的,而图像是永恒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一张代代相传的传统图像,往往大于一本文字的书;一张古代民间年画图,往往比一篇洋洋大观的博士论文更丰富也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文字是从图像中来的,而我们看到的现在很多书和论文,不是从图像中来。这令人遗憾。如果没有图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都没有看到过古人的生活场景,并不知道古代人真实的生活画面,我们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其实是冒有一定风险的。 古代没有照相机,但代代相传的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生活的状况,也透露出了古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年,笔者因爱好传统文化研究而收藏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由收藏民俗年画等,就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中国民俗文化大世界。可以说,每收藏一张年画,都要对一个民俗事象进行探究,因为每一张民间年画,都涉及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或诸多方面。 收藏伴随研究,收藏必须研究,一边收藏,一边研究,一边写作,这似乎成了一种无尽的循环,或一种宿命。民间年画和民俗图案藏品与日俱增,民俗文化知识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几套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本套丛书在10多年前就开始写作了,其中有些章节内容10多年前就已在报刊上发表,如《花能解语》一书中送花艺术方面的内容,1996年《文学报》总第835期散文版以《请送我一束青草》发表,后被多家报刊转载。本丛书是笔者10多年来民俗图像收藏、研究和写作的汇集,是兴趣轨迹的留痕,不是作为任务和目标,也并无将文章作为经天纬地盛事之念,不过是好玩,是游戏,是业余爱好。 我一直以为,文学、艺术都是玩出来的,包括文化和文明,往往也是玩出来的,玩才是人类的天性,是人性的本真。当人类失去贪玩之心时,也就是红花绿树枯萎之时。世界失去色彩,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民俗也是玩出来的,民俗是世界的色彩,是装饰世界的红花和绿叶。古人活得有声有色,不是因为古人铁马金戈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所谓的大事往往是以牺牲民众宁静平安幸福生活为代价的),而是因为民俗让古人活得有声有色。古人暇伴诗书通世晓,闲看花鸟会天机;古人逍遥山水,天人合一,植物寄情,动物寓意;古人节庆狂欢,讲吉祥的话儿;古人拜神祈祷,烧纸马贴年画,皆为无益之事;古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无益之事演化为目不暇接的缤纷民俗:好玩多趣,让古人活得潇洒适意,风姿绰约。 现代人与古人的区别就在于,现代人皆为有益之事,没有价值的事情不屑于为。所以,越是现代化,我们离民俗越远;离民俗越远,我们离好玩也就越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创造和物质财富,对人生都毫无意义,因为社会越是进步,离人的本性就越远,高科技越发达,人间温馨和民俗意向就越是递减。所谓程序化,就是让一切都变得冷冰冰,只剩下枯燥乏味的数字。当一切都数字化的时候,就是人类自陷囹圄的时候。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民俗的逐渐消逝不可避免。现代化是开拓进取的,是竞争的,是外向的;而民俗是固守传统的、合和的,是内向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如果在两条背离线间找不到适度融合点,精神和物欲的撕扯导致的将不仅是民俗的毁灭,也将是人类精神的崩溃。 所以,民俗的固守和发展流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尤其重要。中国人没有宗教,民俗起到宗教的作用,起到了抚慰众生心灵的作用。正如德国人没有幽默感,希特勒发动了几乎毁灭人类的战争,如果民俗在中国消失,人与人交往会失去润滑剂,灵魂也将流离失所。 对民俗文化的解读离不开古代民俗图案,这些年来,笔者利用黄金周和休假,走遍了全国各个省市田野考察,徒步深山老林,穷乡僻壤,险境恶水,田野阡陌,找到中国古代30多个民间年画产地(其中很多产地年画已经消失,一息尚存的也都进人濒危状况),寻访民间艺人,寻找民间年画和民俗美术品,以日记的方式描述了寻找之旅的过程,记录了中国民间年画各个产地的现状,考证其年画历史源流,出版了10多本《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 对民间年画寻找的过程,就是探访考证中国民俗文化的过程,因为每一张民间年画,都是民俗图像;每一个年画产地,都是民俗事象原始本真的生长土壤。可以说,这套民俗文化丛书,是用脚写出来的。 愿这些五彩的图像,带给您行走的风景,让您感受到中国民俗文化流变中的多彩多姿。 本书中有些引用的民俗知识,无法一一注明出处,若有版权问题,请著作者或版权所有者见书后来信说明,提供原创证据,笔者将在第二版中注明出处或换掉,并及时奉寄薄酬。 最后,笔者衷心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的责编薛丽仙,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为本书做了大量工作的编审、美编等有关领导、编辑和发行人员,感谢对我的研究和写作给予大量支持和激励的各地民间艺人们。 笔者欢迎读者方家对本书批评指正。 沈泓 2009年4月18日于深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