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荒田美国小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国)刘荒田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旅居旧金山的当代著名散文家刘荒田,为海内外报纸写专栏15年,成文2千余篇。本书是从刘荒田2千多篇专栏小品文中筛选出来的,突出特色在于:凭借在美国生活近三十年的人生经验,以融汇东西的视角,华洋贯通的情思,将有限篇幅,经营成有深情感悟和明达智慧的个性世界。作者不仅在当代小品文体上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化内涵上展现独家魅力。

本书收入小品文约一百七十多篇,分两辑。第一辑,着重于感悟;第二辑,着重于说理。

内容推荐

刘荒田,为海内外报纸写专栏十五年,成文两千篇。他的小品文精致、优雅、活泼灵动。他有诗人的眼光,艺术家的情怀,能够敏锐地通过平凡生活的事象,洞见生活中的某些本质,于细微处见精神。他的小品文,有文体的追求,又不受文体桎梏,随物赋形,使其文体形态丰富多彩。本书是从两千篇专栏小品文中筛选出来的,收入小品文约一百七十多篇,分两辑。第一辑,着重于感悟;第二辑,着重于说理。特色在于凭借其在美国生活近三十年的人生经验,以融汇东西的视角,华洋贯通的情思,将有限篇幅,经营成有深情感悟和明达智慧的个性世界。

目录

第一辑

视线之内

家的灯光

悲欣交集

落花的坐姿

旧金山拂晓

胆大包天的鸟

地上的情书

秋之三色

家门面对花旗松

城市的气味

门里乾坤

持杖而舞

车里人生

海滩上

老太太和鹦鹉

黎明前的咖啡店

一个手势

柴之恋

炊烟

春在太阳谷

那个瞬间

鸟儿和我

追日

紫葡萄

一地黄花

“纵剖面”

邮局里

早晨

午饭记

远望篝火

细节迷恋

家居的幸福清单

一只糯米鸡

驾车遭遇

“团工队作客”

黄昏

松明

手术台上

中餐馆里

电车上

园丁

惰性

草地上

我认识多少灯光

莫名其妙的快乐

两只鸟

鱼店里

槛外

伯克利的枇杷

加油站里

被鸟吵醒

聘金的喜剧

买钻戒

人行道上的老人

人生竟如此简单

光头演义

教人落荒而逃的账单

在百货店里

赌场门外的梦境

最是一低头的温柔

鸟瞰的小狗

绿手指

塑料人生

“欢迎惠顾”

一位女性

小店情事

女巴士司机

“赛夫威”所见

“押韵”狂人

电话亭

浇浇那冷雨

“星巴克”里的小鸟

三月梧桐

人行道上的电线杆

散步漫想

房子是这样卖的

脚印

偷看一张工资支票

“叩应”对话

这个男孩

水土与人

这一棵蒲公英

圣诞夜

负米记

巴士上的鞋子

朱先生的心事

一张车票

激情

一个姿势

第二辑

西西弗斯的幸福

聪明与智慧

马蹄铁

提倡“水中捞月”

耕耘与收获

冷比热好

远看一眼

过“景”

进行时

时间

栽树,栽诗

工作和趣味

“明天天不亮吗?”

人生的“减法”

人是路“走”出来的

一个巴掌

由奢入俭

“直”的断想

对海

梦的修改

提着鸟遛鸟笼

梦与睡眠

让座

弄脏自己的手

从“好邻居”说开去

为谁而跑警报

失言

名人

梦中作文记

半寐之境

己之所欲

打盹儿真好

庆祝“尿炕”

不说

有朋自近方来

沉思

浪漫不浪漫

不准孩子长大

白纸上和床单上的

本分

擦亮水槽

说“才气”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从救伤车想到的

得理饶人

点穿不点穿

冬天

生命与生活

不宜推敲

“闲”之三境

“恶言集”

改变与接受

给阿Q当爱情顾问

健康的女人

饥饿为快乐之源

忽然想到

是什么感动了我

牙齿与舌头

谁的错

架子人生

上班路上

喝洋汤

母语

实用风水学

关灯事件

“文如其女人”

距离

龟苓膏及其他

渺小的奇迹

“最好的房东”

“喝咖啡去!”

烟花

此生何幸

一个也不能少

有感于“蒋家菜”

张爱玲的驻颜术

用笔思想

鸟和子弹

有诗为证

延命三招

掌声预测

看帆者说

活下去的理由

“白睡”

支票

后记

试读章节

城市的气味

忘记在哪本书上读到的了,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气味。你去旅游,如果带上灵敏度高、能辨识多种气味的鼻子,就在看风景之外,多上一重享受,或者折磨。芥川龙之介散文《大川河的水》中引了俄罗斯作家麦列日科夫斯基的话:“佛罗伦萨的特有气息就是伊利斯(希腊神话中虹的女神)的白花、尘土和古代绘画的油漆味。”他自己则声称,东京的气息就是“大川河的水的气息”。二十年前一位从东海岸搬到旧金山来的朋友对我说:“找纽约唐人街,不必问路,凭鼻子就行。”意思是那里臭味熏天。那地方我去过,并没那么吓人。再想下去,便觉得此说失诸玄虚,一个城市不可能像市花、城徽一般“独沽一味”,无非是一种譬喻,有如以花比美人,兰喻君子。以气味来概括城市的特征,是嗅觉上的抽象,如巴黎的炒栗子香,桂林的桂花香。有一年我到西安去,从飞机上鸟瞰,田地上冒着铺天盖地的浓烟,据说都在烧麦秸。于是,那些天,不管我在往华清池的路上还是逛食街,都被混浊带辣的焦味缠绕着。

任是怎样强烈的气味,都难以弥满一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除非是焦土战术实施时的烟火气。但是,每个特定区域,是有“嗅觉上的地标”的。例如,在意大利餐馆林立的旧金山北岸区,会闻到迭迭香、乳酪混和番茄酱的味道。在纳山陡峭的街上,走得上气不接下气,每一口都吸进烤蒜子面包的浓香,那是从大旅馆的厨房飘出来的。说到最为稔熟的唐人街,不能不承认,它远不如日本城干净,但没有不堪到尿骚熏人的田地。穿行于五花八门的汉字招牌之下,在比肩继踵的行人之中,闻得到烤鸭和烧猪的香,但那不是来自脆焦的皮,而是腔内填充料复合的气味,以葱和豆瓣酱为主体,杂以八角茴香肉桂,浓郁而不黏滞,是标准的世俗诱惑。还有从海产店溢出的带鱼鳞闪光的腥气,从蔬菜店冒出的露珠一般的青草气,从小吃店扑出的脏袜子一般的臭豆腐气,港式茶餐厅向人行道源源供应的,是葱油饼的香气。但最好还是往虚里说——是刚刚打开大门的庙宇的气息,早已熄灭香火,仍旧将烟气裹在清新的海风里,若有若无的陈腐,附在喧嚣的市声末尾。

尽管因我对花粉过敏,没有一个猎狗一般好用的鼻子,在旧金山的街上经过,大多数时间是无味。这倒是较合宜的,如果有什么气味逼近,可不是好事——如果在巴士上,那是刚上来一个邋遢无比的流浪汉;如果开车,是误闯垃圾遍地的贫民窟。

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印象,如果光凭眼睛,你会倾倒于它的景致,但要真正喜欢上它,留恋它,还须嗅觉的认可。前者赖于你的修养,从美学到对城市风俗和历史的把握;但气味仅仅诉诸感觉,它决定着,你和城市亲昵到哪种程度。

门里乾坤

几乎每一天早晨慢跑,我都特地走上这一条街,为的是看看这个门口。对这寻常人家,我所知极少,也从没加意打听。在美国,人与人之间所隔的“隐私”之墙,不知比后院的栅栏要高厚多少。只偶然看到两三位白人女性从中出入,其中一位能记住尊容,六十开外,相貌不过不失,因常年施脂粉的缘故,素面带上触目的白,似在青砖墙壁上新刷的、加上蓝靛的石灰。偶尔看到一位年轻的白人女子,推着婴儿车,关门的姿势很庄严,好像从事着神圣的革命事业。我猜前者是母亲,后者是女儿和孙子。迄今为止,我只向老的打过招呼,聊过三句天。

说我对人有兴趣,不如说对物。这人家三天两头在人行道和驾驶道之间摆上一些让人随便拿的物件。就在昨天,我从纸箱子里拣出一本火炬版《英语教程》,站在苍白的天色下,翻开第一页,开宗明义是两个人的对话:“阿比,你是怎样给‘单词’下定义的?”“嗯……就是我永远想不出来的,能恰切地表达我的意思的玩艺。”精装本,封皮有污渍,拿在手里太沉了,还要跑一两里路,嫌累赘,想放回去,忽然瞥见,门里头一张白得惨然的脸,眼神又是殷切又是欣慰,是那位惯常坐在门口“监视”纸箱子的老太太呢,不好意思地向她招招手,算是道早安。为了向慷慨的主人显示,我对她“乐捐”的一切保持着可与“富比世”拍卖行内面对古董的估价专员比美的热忱,决定要下。又往底下翻了翻,是一本平装书,关于初生儿的哺育的,从临盆之日起逐日开列,怎么喂奶,怎么换尿布,巨细无遗,我想拿走,一下子想不起哪位朋友即将临盆,而自己又无法制造,放回去了。随即记起来,几个月前曾经在这里翻阅过同一本书,迄今无人问津,可见“生孩子”这市场何其冷落。

今天我路过,门外没有纸箱子。略感失望,却看见铁闸后面堆着好几个纸箱子,许多书摆在箱子里外,精装平装,大开本小开本,还有许多瓶罐炊具。如果走近铁闸,当能浏览书脊上的书名。但不敢造次,因为这样窥探,形迹可疑,难保脸色苍白的女主人不拨电报警。我可以肯定,女主人隔三差五地搬到门外任人随便拿的免费物件,出处就是这简易的储藏室。那么说,铁闸后面囤积居奇的,就是主人施于他人的仁慈。我有理由揣度,于她来说,人生乐趣的相当部分,就是从端坐门外,观看人家拿走捐助品而来。好几次,我在纸箱子里拿起木勺子,拿起越南语自学课本时,她眼睛闪着动人的兴奋,一个劲地说:“不要钱,尽管拿。”让我感到不拿就对不起天理良心。这就是证明。

“施与”是比“接受”丰沛的幸福。我想,可爱的老太太没有把“储藏室”的物件一次全搬出,是为了细水长流地品尝“施与”。一个生命有限的老人,能这般热爱施与,又对施与巧加调度,何其可敬可爱。

P22-25

序言

我必须承认,我分不清散文、杂文、小品的区别,有时也分不清散文跟小说的区别。我没去管这些,我只接受文章的感染。文章如没有感染的能力,我不读就是了。一般我不会纠缠体裁。一件作品谁能接收到它的提示,谁能享受它品味它,那是另一回事。没有一件作品可以感动所有的人。在这一点上,但丁、达·芬奇、贝多芬、托尔斯泰、罗丹都做不到。这当然不是一篇小文可以讨论的问题。这篇小文只有一件事:说说刘荒田的小品。

刘荒田是一位已经有了大量作品的作家,他已把自己成就为一位精彩的散文家了。我想,是不是他大的情感段落成了散文,某些时光碎屑就成了小品。他贪婪地咀嚼自己和人生,一点儿碎屑都舍不得浪费。像蜜蜂采花,用生命的酶,把采来的甜酸苦辣、恩怨情仇转化成蜜。对于荒田来说,这就是创作过程。他不得不处理他的材料,让它成为一件艺术品。他要赋作品以让人们感受到可能忽略的一面的能力,他要赋作品以让人们感受到认识到但如不经提示就根本不会感受到认识到的东西的能力。一件作品正因为具备艺术的提示能力才给了我们快感。刘荒田的小品在这方面,用大量的实践,证明做得比较地好。

刘荒田生活在底层,他写不出抖交游晒书柜的文章来。那样的文章很有趣,但你要有与顶级名人接触的事实或有囊括中外的经纶。现在写晒书柜的文章,只懂中文还不行,文中必须时不时杆出几行什么文来才出彩。他还好,把住了自己的弱势:草民一介。因此,想感受生活,读读刘荒田的小品应不错。小品小,费不了多少劲。想不太费劲又得点儿文字乐,读读刘荒田的小品应不错。像我,早就没有读巨制的能力。看到长篇,果真优秀,心怀敬意或拍案叫绝;要并不优秀,我就深刻敬佩作者体力劳动的艰辛。

小不一定就好,小而好,是极难的事。喜欢古典诗词的人,懂得只有二十个字的五绝最难做。二十字要形象要意境要语言,没真本事出不得好家伙。那么,刘荒田的小品不愧小而好。他本是诗人,文中诗境随处拾得,许多句子铺张得辉煌。他本是劳动人民(在老家当过知青,在异乡做过服侍人的侍者),提笔即记得劳碌大众。他是华夏子嗣,有一颗处处触动乡愁的心。他文字质朴、平实,着感情,着时间痕迹;善良、仁厚而敏感。也可以说,他的写作极诚实。诚实中闪着机警的光,活泼的语言满盘跳动,百味杂陈,况味便无穷了。

是还有可说的,但读小品的感想也应小,若写得长,我就会被嗤之为不识小之道了。

2008年10月于广州

后记

这本书,是专栏文字的合集。我已持续地为海内外中文报纸的副刊写了十五年专栏。从美国旧金山的《星岛日报》开始,往下是《金山时报》、《正报》、《明报》、香港的《大公报》、广州的《新快报》、山东的侪鲁晚报》,还有上海一份日报(名字记不起来了)。“专栏文化”先在香港流行,后来海外报章相继仿效。固定的写手群割据版面,栏目有如招牌,是货真价实的迷尔文市。专栏写久了,利弊相生。好处是自由。作为“文革”过来人,我特别珍惜这种肆无忌惮的挥洒。此前,为了消除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恐惧,我常常做一种操练:不作任何构思,打开日记本,信笔涂诗,不讲命意,不营造意象,一味追求发泄,尽情释放自我。足足花了新移民生涯的头十年,才把盘踞心中的恶魔逐出,勉强达致“纵笔所至不检束”(梁启超语)。弊病是“油”。一旦专栏成为日课,没灵感也得凑,稀释、虚夸、矫情、重复,在所难免。为此,我翻检两千篇专栏作品时,格外小心,竭尽所能地筛去劣品。

我的好些专栏,以“假洋鬼子”作为栏目。这一名衔,本属《阿Q正传》里未庄钱太爷的大公子。尽管我当红卫兵那阵,随大流,提木枪驱赶学校里的“牛鬼蛇神”去游街,似他向阿Q扬起“哭丧棒”;还闯进城里的天主教堂“破四旧”,像他和把辫子盘在头上的赵秀才砸烂静修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不过,我终究是另类“假洋鬼子”。在洋社会生活了二十八年,长久经受东西方文化的夹击,融入的全程是异化,抗拒到后来变为兼收并蓄。如今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非中非西,不伦不类。如果说这一蜕变未必一无可取,那就是:可能给国人提供另一种人生、另一种观照、另一种感悟,哪怕极为琐碎。

琐碎,就是描写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关键词。然而,人生的韵味,不都从琐事透出吗?大人物,如前天在华尔街股市面临崩盘时决定利率走向的联邦储蓄委员会主席,干的是“大事”;小小百姓,不是没有大事,生病,死亡,求婚,结婚,求职,加薪,失业,生孩子,升学,借贷,置业,都可能关乎一生命运。不过,平常日子,和诸般“大事”保持距离(或者说,在为大事作铺垫),我们只和琐事周旋。壮怀激烈的人物厌腻红尘的鸡零狗碎,渴望轰轰烈烈,大起大落,他们不晓得(或者因太年轻,没有来得及以负面的经验来对照琐事的正面价值),如果早上起来,只须思量早餐该吃麦片还是熏肉加煎蛋,这就意味着没有迫在眉睫的烦恼,如房租和工作;如果只担忧汽油的价格大涨影响度假大计,这说明生活条件甚佳;如果为水龙头漏水而恼火,这标志着家居大体稳妥。为孩子的成绩单上突然冒出的低分数生气,为买错一件夹克而懊悔,为错过一次大平卖而顿足,为生日那天老公送的玫瑰掉了两片花瓣掉泪,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好的表征。不必忧虑生死存亡而耽溺琐事是值得庆幸的静好人生。

“因为唯有在琐事的露珠中,心找到它的清晨而获涤清。”我是在巴士上,从纪伯伦的名著《先知》中读到这句话的。然后,望向窗外,殷勤抚扫车窗的,是人行道上柳树的柔软枝条,在阳光下闪亮,一似聚光灯下的水袖。前面座位上的两位金发女子,在悄悄讨论新买的高跟鞋。

当年,迷于小品文写作,初衷是不浪费“边角料”,然而,愈到后来,愈明白生活断片、感情火花、思想碎屑,就是搭建生命之厦的主要材料。

2008年10月于美国旧金山

书评(媒体评论)

刘荒田的“美国小品”,可以作为散文诗来欣赏。许多篇章,具有《野草》的犀利,却不含鲁迅的偏激;具有《巴黎的忧郁》的深邃,却没有波德莱尔的颓废;具有《爱之路》的诗化意蕴,却比屠格涅夫多了沉甸甸的哲思。

——杨传珍

他在坦率的肉皮囊里装着华洋杂处的众生万相,对“古人”和“来者”的深层探索……荒田终于丰收,我想起《飘》拍成的电影,郝思嘉站在田里捧起红土,“我还有泥土,只要还有泥土!”那一个拉镜头非常漂亮。

——王鼎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