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了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反映自治州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巨大变化和巨大成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了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反映自治州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巨大变化和巨大成就。 内容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是在各有关地区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由各自治地方分别编写的。其编写目的是为了介绍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内容包括:各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本书介绍了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全面反映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来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是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一张名片。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 三、河 流 四、土壤 五、气 候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水资源 三、生物资源 四、矿产资源 第三节 人口 一、人口变动 二、人口分布 三、人口构成 第四节 民族 一、保安族 二、东乡族 三、撒拉族 四、回 族 五、汉 族 六、土 族 第五节 行政区划 第六节 名胜古迹 一、古文化遗址 二、古城堡、庙宇等遗址 三、关隘、驿站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迎接解放 二、人民政府建立 三、基层政权建设 第三节 土地改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文化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节 拨乱反正 第六节 改革开放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 二、自治县的成立 第二节 自治机关的建设 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建设 三、县人民政府工作机关建设 第三节 法制建设 一、立法工作 二、法制宣传与教育 三、法律监督 四、法律服务 第四节 民族关系 第五节 人民生活 第四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 二、良种推广 三、农作物保护 四、栽培技术推广 五、农业机械化 六、劳务输出 第二节 林业 一、林业资源 二、植树造林 三、林木管护 第三节 畜牧业 一、畜禽养殖 二、畜禽品种改良 三、饲草饲料 四、畜禽疫病防治 第四节 渔业 第五节 水利电力 一、机构 二、水利工程 三、河滩治理 四、水土保持 五、水电站 六、输变电工程 第六节 特色农业 第五章 工业 第一节 能源生产 一、能源资源 二、能源生产 第二节 工业企业 第三节 民族传统工业 一、保安腰刀 二、皮毛加工 第六章 交通通信 第一节 公路 一、古 道 二、干线公路 三、县乡公路 四、乡村公路 五、桥 梁 六、公路运输 第二节 水路 一、渡 口 二、水路运输 第三节 邮政 第四节 电信 一、固定电话 二、移动电话 三、寻 呼 第七章 财政金融 第一节 财政 一、财政体制 二、财政收入 三、财政支出 四、收支管理 第二节 税收 一、机构与队伍 二、国家税务 三、地方税务 第三节 金融 一、机构 二、业 务 第四节 保险 一、财产保险 二、人寿保险 第八章 贸易 第一节 国内贸易 一、粮油贸易 二、商业贸易” 三、供销合作商业 四、集市贸易 第二节 民族贸易 第九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景点 第三节 旅游服务与设施 第四节 旅游经济 第十章 对外开放 第一节 招商引资 第二节 对外交流 第三节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第一节 教育 一、学前教育 二、小学教育 三、中学教育 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五、教师队伍 六、教育经费、设施 第二节 科学技术 一、机构与队伍 二、科普宣传与咨询 三、科技成果 第三节 文化艺术 一、文化机构 二、文化活动 三、文艺创作 四、民间文艺 第四节 新闻报道 一、新闻报道队伍 二、新闻报道 三、优秀通讯作品 第五节 广播电视 一、广 播 二、电 视 第六节 体育 一、民间体育 二、群众体育 三、学校体育 四、竞技体育 五、设施与队伍 第七节 医疗卫生 一、机构与队伍 二、医疗设施 三、计划免疫 四、地方病防治 五、妇幼保健 第八节 社会保障 一、救灾救济 二、“五保”户供养 三、社会福利与慈善援助 四、优抚安置 五、城市低保 六、劳动保险 七、扶 贫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第一节 县城建设 一、县城规划 二、道路建设 三、县城绿化 四、亮化建设 五、供水排水 六、供 热 七、大禹广场 八、住宅建设 九、其他项目建设 第二节 集镇建设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环境不容乐观 二、森林和草地天然植被破坏严重,水资源短缺 三、工业污染比较严重,大气空气质量受到影响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一、环境保护工作总体思路 二、环境保护目标 三、环境保护措施 后记 修订后记 试读章节 语言文化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用汉语文。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保安族文化在民族艺苑中是一枝奇葩,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统治阶级长期推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许多优秀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湮灭、失传。新中国成立后,经文艺工作者收集发掘、整理编排,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有民间传说故事、“花儿”、宴席曲和舞蹈等。 民间故事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寓哲理性浪漫性于一体,在保安族中流传甚广,经文人加工整理的有20多篇,其代表作有:《神马》、《三邻舍》、《聪明的木匠》、《阿舅与外甥》等。 保安族“花儿”风格独特。一是以其声调和衬词独特,形成别具特色的曲令——保安令,这种曲令有七八种之多。保安族“花儿”的演唱用通俗而口语化的河州汉语方言,而衬词衬句却多用保安语和撒拉语、藏语、阿拉伯语借词。如在歌唱中使用撒拉族的语气词“哎西”为起音或连接词。还如将保安语“尕尕尼麦日燕”(意为阿哥的麦日燕,麦日燕为假设的一女人名子),或“穆尼吾日冈”(意为我的嫂子)等置于曲调中间或结尾。二是保安族“花儿”受蒙古族、藏族民歌影响,主调音域宽广、旋律高亢、粗犷、奔放、朴拙,更具有优美的山野气息,形成一种鲜明、独特的风格。 保安族迁居大河家后,与回族、撒拉族人民友好相处,受其文化熏陶,在婚嫁喜庆中盛行宴席曲和打调。保安族的宴席曲大致可分为散曲、叙事曲、说唱曲,其内容有庆贺喜事的赞歌,倾诉社会生活的苦歌和欢歌,还有讽趣兼备的贬歌等等。主要曲目有《恭喜赞歌》、《宴席的日子里恨客人》、《方四娘》、《满拉歌》、《没奈何》、《高大人领兵》、《韩起功拔兵》、《哭嫁歌》等。宴席曲是一种唱和舞相结合的表演艺术。舞蹈的动作造型随唱词而变化,演唱形式有独唱独舞、对唱问答或一人领唱众人相和、或旁人伴唱二至四人对舞等几种,一词多曲和一曲多词,没有严格固定的程式。《打调》是一种语言幽默、表演滑稽、插科打诨、惹人发笑的说唱艺术,常表演的打调曲目主要有《狠汉子上口外》、《奴家院子里说麻来》、《打账主》、《杨家将》、《夸东家》、《恭喜恭喜大恭喜》等。 保安族舞蹈吸收、融汇了汉、回、土、藏等民族歌舞的成分,舞蹈动作舒展潇洒,粗犷豪放,轻盈快捷,节奏明快,感情奔放。舞曲主要以“花儿”和宴席曲为主旋律,表现了保安族人民坚强、开朗的性格和诙谐的情趣。代表作《快快收割》和《保安腰刀》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赢得好评。 婚姻 保安族婚姻的缔结,受伊斯兰教关于婚姻的约束,一般不和非穆斯林通婚。严禁近亲结婚,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新中国成立前,盛行早婚,一般男17岁、女15岁即可成婚,一般一夫一妻制,较富裕的也有一夫多妻。夫权思想占统治地位,妇女在家庭中受男子支配,有“天是一大天,丈夫是一小天”的说法,处理重要事情要向丈夫讨“口唤”,征得同意。当夫妻不和睦时,丈夫连说三遍“我不要你了”就算离婚,妇女没有主动离婚权。离婚后的妇女可再婚,俗称“先嫁由父母,后嫁由自己”。妇女无财产继承权,寡妇改嫁,家产归亲属。如今,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丈夫外出打工做活,由妇女在家中做主。赡养老人、培育儿女、家务、农活大多由妇女承担。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有了法律保障,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自由恋爱结婚蔚然成风。 传统的婚俗程序有提亲、定亲、下聘礼、婚礼仪式等步骤。男方家看中女方后,委托媒人提亲。媒人征询女方家长对婚事的意见,若同意,送“定茶”,即茯茶一块、“四色”礼品一份、衣料一块,女方若接受“定茶”,表示认亲;如果谢绝“定茶”,说明不愿结亲。认亲后至正式结婚的这段时间,男方每逢喜庆节日或新年丰收之际,都要给女方家送礼。当双方家长认为结婚时机已经成熟时,女方派媒人通知男方商量聘礼事宜。经双方商定后选定良辰吉日,由男方及本家兄弟三四人和媒人,带着衣料、香粉、胭脂、香皂及首饰等给女方送聘礼。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聘礼的数量和种类都有变化。女方接受男方聘礼,要隆重招待,宗族亲房还要宴请,称其为“叫客”。在期间双方商定婚礼诸事宜。 婚礼大多选在星期五(即伊斯兰教“主麻”日)或农历三、六、九等吉日举行,婚礼一般进行三天。 婚礼的前一晚上,新娘要进行一个保安语叫“扎科”的活动,即请来本村要好的女伙伴陪夜。姑娘们聚在一起,共话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友情,并在闺房中唱歌、跳舞、讲故事、嬉闹,一直到天亮,陪伴新娘度过娘家的最后一个夜晚,让新娘记住姑娘时代的美好岁月。新娘的父母亲用糖果、瓜子、饭菜招待这些姑娘们。 娶亲的前一天,男方家在门上贴对联,以增加喜庆气氛。娶亲日的早晨,男方家庭选派七八位男性,其中一位是新郎的伴郎,并有两位年轻妇女作陪姑,与新郎组成娶亲队伍,牵着披红挂绿的马去娶亲。到女方家,媒人引新郎一一给女方家长辈们道“色俩目”问好。之后新郎和伴郎跪在炕沿下,新娘躲在其他房间,请来的阿訇及长辈坐在炕上,新娘父亲直呼新郎的经名,正式宣布将女儿许配给新郎。如说:“阿卜都,我的阿西亚聘给你了。”新郎忙答:“我承领。”接着阿訇念“尼卡哈”(《古兰经》中关于订婚的经文),念毕后,阿訇将双方事先特备的红枣、核桃、花生、水果糖等食品从窗口抛向院子中的人群,象征婚姻美满、早生贵子、白头偕老、吉祥如意。然后便设宴招待娶亲人。宴毕,女方亲友和村上的小伙们向媒人及娶亲者要“奴工木哈钱”(保安语,意为买羊羔肉的钱),若不满足他们的要求,年轻人们就要用棉花、羊毛沾锅底灰涂抹媒人及娶亲者的脸,嬉闹取乐。陪姑也同样受妇女和姑娘们索要梳妆钱的嬉闹。在娶亲人离开之际,小伙们还要拳打脚踢他们,据说这种别开生面的“送客”仪式,是为了让新郎新娘的未来子女们能够认舅舅,如果这种嬉闹有点过火,客人们也只准高兴,不许反脸,否则将意为不吉。送亲,由女方二三十人组成的送亲队伍将新娘送往男方家。姑娘在离家前大声哭,家族中年长妇女左手扶新娘,右手托一盘五色粮食(麦、豆、玉米、青稞、小米)和茯茶,新娘边走边向后抛撒五色粮食出家门,表示将吉祥如意和幸福留给父母、姐妹和兄弟。 在男方家,新郎的父母也被村民们精心打扮:常常头戴破烂草帽,画上怪诞的脸谱,戴一副萝卜制成的眼镜,身着翻羊皮坎夹,斜背木权,以棍为马。青年们哄抬嬉闹,然后赤脚接客,未经允许,不得卸妆。迎亲队伍候在村口,等送亲队伍一到,鞭炮齐鸣,并阻拦新娘骑马入门,要让新娘的哥哥或其他亲属把新娘抱进新郎家,双方以抱新娘的距离远近论输赢。早期,新娘进家后,双方青年还要进行赛马比赛。 新娘进新郎家后即入洞房梳妆,等送亲的人们用过便餐后,新娘随新郎、送亲人和陪客到新郎宗族亲房、舅父家等认亲。在认亲的过程中,盛装的新娘第一次在亲戚、村人面前展示自己。 保安族的宴席通常设两道,先是下马菜,等新娘梳妆认亲后,才设正席。新娘一般三日不食婆家饭菜,饭食由娘家送来,以不娘家父母对女儿的关怀和女儿对娘家的思念。 新婚之夜是婚礼的高潮,太阳尚未落尽,新郎家就荡起了孩子们“樘榔来!樘榔来!”(拿柴草来之意)的呼声,准备好柴草,便在院中燃起篝火,此时邻里亲友和青年们同唱把式结队而来,边饮茶边唱“宴席曲”欢庆。午夜时分,得到主人的核桃、红枣等食品招待,便结束离去。 婚礼第二天,男方继续设宴,并由男方长辈出面给新娘的母亲“抬钱”,新娘母亲只象征性拿一些。另外,男方还得给新娘舅舅抬煮熟的牛背子(即连着牛尾巴的牛后背部分,有四五十斤重)。散宴之前,女方舅舅或伯父及男方长辈分别讲一些客套话。例如:两家的姻缘是“真主之意”,希望男方日后对新娘的不足之处多加教导、谅解;男方感谢新娘家人对新娘的养育之恩等等。第三天是婚礼的最后一天。男方的姐姐、嫂嫂等陪同两位新人去女方家“回门”,婚礼仪式结束。 P14-18 序言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是20世纪80年代编辑出版的。该《丛书》的问世,对于增进各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丛书》问世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为了总结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民委决定修订、再版《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本次修订,在基本保持原貌,统一体例、版本,增加新内容的总原则下,以补为主,重点补充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对新成立的自治地方进行补写。修订和补写的概况计有自治区概况5本、自治州概况30本、自治县(旗)概况120本。修订后的《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将更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展示山川风貌、物产资源、建设成就和发展前景。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的修订工作,得到有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对关心、支持修订工作的各级领导、有关部门、专家学者以及所有热心参与此项工作的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总修订编辑委员会 2007年8月 后记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是根据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甘肃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的要求编写的。2007年3月底,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由县长马丽云同志为主任的编委会,编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志编辑部,由县志编辑部总编董克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并任主编,从4月上旬开始向有关单位分解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撰写。在县委、县政府和编委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县志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节假日不休息,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搜集资料,撰写文稿,于7月中旬完成送审稿。7月下旬,呈送给在职全体县级领导,编委会成员,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办公室,有关民族宗教界人士,历届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正职岗位上调离、退休的老领导,州民委、州宗教局、省民委、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和专家等审阅。8月中旬,向呈送了送审稿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广泛征求了意见,同时县志编辑部成立了两个专项检查组,对送审稿从数据、年份、计量单位、文字进行专项检查和审核,主编再次进行审改、统稿。9月上旬,将修改后的文稿分章、节送到有关单位进行再次审核,征求意见。9月28日,县上召开了评审会,通过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稿,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评审会后根据提出的意见,查漏补缺,纠正讹误,再次修改,于10月下旬将书稿上报省民委研究中心。 本书是在县委、县政府和编委会的坚强领导和精密组织下完成的。马丽云县长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多次批示,要尽快完成任务,并不时过问工作进展,了解存在的问题,解决存在的困难,还亲自审阅了书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马国庆副县长具体领导这项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资料收集工作和文稿编写工作,协调、督促有关单位报送资料,多次听取汇报,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详细审阅了书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其他领导同志都审阅了书稿,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谨表敬意。 本书的编写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省民委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龙同志从篇目修订到文稿撰写,通过电话和亲自到积石山检查、听取汇报,给予了很好的指导。临夏州民委马志雄主任、康晓堂副主任、田萍科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写还得到了历届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正职岗位上调离、退休的老领导和老同志的支持,他们认真审阅文稿,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修改意见,特别是州政协副主席马世仁同志,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保安族的珍贵资料和他在保安族的族源、迁徙、腰刀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本书由董克义同志主编,在石河云对四、五、六章,杨永礼对八、九、十章,何生梅对十一章,长生渊对十二、十三章初步统稿的基础上,绝大部分书稿由董克义修改完成,并进行全面统稿。修订定稿。关润芳、李焕英、张彩虹、马文香、苟永芬、周亮参加了资料收集和编务工作。本书照片由鲁振伟、杨子荣、董克义等同志拍摄。本书的编纂完成,县志编辑部的同志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从4月上旬到7月下旬,节假日不休息,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广泛收集资料,认真撰写文稿,案牍劳形,任劳任怨,终于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全面完成编纂任务。县上有关单位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及时报送了有关资料或文稿。对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历史跨度长,政策性强,由于成书时间仅仅半年,资料收集的不是太全面,再加上编辑人员能力有限,文稿中讹误和不当之处一定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 2007年10月2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