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千古之谜 潇湘奇观》一书,尝试以“谜”入题,讲述“谜”的来龙去脉,力图反映永州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神秘色彩;再以“奇观”入题,讲述“奇观”的如诗如画,力求描绘亮丽的潇湘风光、神奇的潇湘风情、传奇的潇湘名人风范。该书的出版是对永州“这本书”、这个“露天博物馆”进行考证、注释、导读的一种有益尝试,必将有利于打造“潇湘文化”品牌,有利于发展永州文化产业,有利于做强永州旅游产业,有利于提高永州知名度,有利于让永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此事难能可贵,可行可贺。本书由吕国康、张伟、雷运福编著。
《千古之谜潇湘奇观》是反映永州历史文化精华的普及读本,内容分为“千古之谜”、“潇湘奇观”两部分,时间从远古到现代,以古代为主。“千古之谜”涉及历史、地理、文化、文学、民族、民俗等,角度新颖,以“谜”入题,讲述“谜”的来龙去脉。有的叙说几种观点,倾向一种说法;有的阐明正反两种观点;有的数种观点并存,供读者思考,力求反映永州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及神秘色彩。“潇湘奇观”介绍古迹、人物、传说、碑刻、名胜、景观、物产等,描绘亮丽的潇湘风光、神奇的潇湘风情,人物简介也突出具有传奇色彩的一面。作者治学严谨,考证详细。作品文笔流畅,雅俗共赏。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可读性,是《千古之谜潇湘奇观》的特色。本书由吕国康、张伟、雷运福编著。
古代,永州市内的州县地方志均记载当地有秦驰古道。殊不知,秦驰古道便是秦汉时期由中原人岭南的国家级交通要道,也是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汉代,今永州境域及周边地区的建县密度比一般地区大。在今新田、宁远、蓝山、道县、江永、江华等6个县区域内就有舂陵、泠道、南平、龅道、营道、营浦、谢沐、冯乘等8个县治,在2000多年前百越人散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县治密度如此之大,实属全国罕见。建县密度之大,说明经济发达,社会化发育程度高。促使这一地区经济发达,社会化发育程度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是从中原通向两广走上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中原通向两广的水陆兼程的一条国道。是中原繁荣进入岭南的经济文化走廊。
远古时期的长途交通运输主要是依托水路航行,而湖南与两广是分属湘江与珠江两条不同的水系。秦始皇修灵渠就是为了联通湘江与珠江两条水系的运输通道。当时连接两水的灵渠虽已修通但问题诸多,灵渠的交通运输功能不是很理想,自修筑后就一直处于不能正常通航,不能担当中原与岭南间的交通运输通道重任。新开入岭南通道就提上了统一中国后的秦王朝的议事日程。
据《富川县志》载,春秋战国时期,修筑了一条始自湖南道州潇水上游河岸,经江永县锦江、岩口塘,人广西富川麦岭再到桂岭河贺江岸的潇贺陆路,即南岭古道。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即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的第二年,为了便于对岭南的辖制和管理,便在南岭古道的基础上,扩修了一条自国都咸阳到广州的水陆相连的秦代“国道”——潇贺古道,即从南岭北麓的潇水到岭南贺江的陆路古道。据考证,秦尉屠雎督修从湖南道州、江永——经广西富川——到广东封阳、广信的这段水陆古道,历时两年,动用湘、桂、粤三地和南下戍民数十万人,病、饿、伤残、杀伐者数万人,由此可见修建古道的凶险和艰难。古籍对潇贺古道有不少记载,《晋书·地理》:“自北徂南,入城之道,必由岭峤。”峤,即峤道;岭峤,即南岭峤道——潇贺古道。宋人范之哗编《秦史拾遗》:秦“有道于潇永临封,为秦尉屠雎督帅征骆越所辟也”。潇,即道州潇水;永即永明河(江永县宋时称永明县);临,即临水,就是广西富江;封,即封水,就是现在的广西贺江。宋人周去非的《岭外对答·地理门》:“入岭南之途有五……自道入广西贺四也。”说明到了宋代,从湖南人岭南的通道增加到了五条,从湖南道州入广西临贺县是其中的第四条。清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一言,秦末尉赵佗如不在桂岭拒防,其后果必然是北兵“从道州而风驰富川、临贺之郡,则西粤之藩篱尽决矣”,说明该道的走向是“道州一富川一临贺”,它是在楚越岭口“古道”的基础上扩筑而成,是一条水陆兼程,以水路为主的秦通“国道”。它由湖南道县的双屋凉亭,经麦山洞人江永县上江圩的锦江,至回龙圩岩口塘人广西富川的麦岭,经青山口、黄龙至临贺古城。陆路全长170多公里,经过30多个村寨和城镇。路宽1-1.5米不等。多为鹅卵石和碎角石铺成,也有用青石块铺垫而成的,它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蜿蜒曲回于巍峨的南岭山脉和丘陵之间,北连潇水、湘江和长江,南结临水(富江)、封水(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陆程“国道”紧密相连,成为海陆丝绸之路的主体,为楚越交流拓展了通途,掀开了湘粤桂交通的历史新纪元。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统一岭南,在广信设交趾部管辖岭南。并派遣黄门驿使,从广信的贺江出口处乘船,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北部湾的合浦,然后直通越南、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开辟了海上通商之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后,湘桂岭口的“国道”成为了进出口货物南来北往的必由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汉代徐闻、合浦、日南障塞三个对外贸易港口,均从这条陆路国道的南端即岭南进入水运通达。如从广东广信县西行不远就到今藤县,从藤县溯北流江过鬼门关,顺南流江至合浦港口;从广信县东南行不远就到今南江口,从南江口溯罗定江过分水岭,可到湛江、吴川之间出海,转付雷州即汉代的徐闻港口;由广信县溯江西行,可到今中越边境的龙州,进入今越南国境。这条陆路国道的北端即南岭北麓有潇水,由潇水入湘江,再由湘江入长江,出入中原四通八达。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给湘桂粤南岭地区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潇贺古道,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中有标示,这幅绘制于公元前100年的地图上,其正南向明显勾勒着这条水陆联运交通线。在8世纪张九龄开辟郴州至韶关之梅关新道以前的千年时间,潇贺古道是中原与岭南往来最主要的而且是最佳的交通路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大动脉。这段曾辉煌上千年的交通古史今天几乎被遗忘得一干二净,只能从散存的古史资料和残存的古道中演绎千年答案。P69-71
在确立并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开局之年,吕国康先生将《千古之谜潇湘奇观》的书稿,送到了我的案头,请我作序,我认真阅读后,欣然应允。因为这是一本发掘、整理、研究永州历史文化深刻内涵,融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的永州地方文化的好读物。
永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史称永州“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庾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人中原之腹地,控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永州又称零陵,雅称潇湘,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非常厚重。境内有名胜古迹2500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50处,其数量位列湖南省第二。人文始祖舜帝崩葬于境内九疑山,创立的道德文化深深扎根于潇湘大地。柳宗元贬居永州十年,留下了许多千古奇文、不朽著作。永州还养育了周敦颐、怀素等杰出人物。考古发掘考证,永州是中国制陶工艺之源、世界稻作文化之源。永州还是古老而神秘的女书文化之乡、瑶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永州文化又雅称潇湘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支脉和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永州的确存有“千古之谜”、“潇湘奇观”,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市。文选德先生曾说过:“张家界是一幅画,永州是一本书。”蒋建国同志曾指出:“永州是一座露天博物馆。”我们作为永州人,有责任把这部书考证好、注释好、导读好。《千古之谜 潇湘奇观》一书,尝试以“谜”入题,讲述“谜”的来龙去脉,力图反映永州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神秘色彩;再以“奇观”入题,讲述“奇观”的如诗如画,力求描绘亮丽的潇湘风光、神奇的潇湘风情、传奇的潇湘名人风范。我相信,该书的出版是对永州“这本书”、这个“露天博物馆”进行考证、注释、导读的一种有益尝试,必将有利于打造“潇湘文化”品牌,有利于发展永州文化产业,有利于做强永州旅游产业,有利于提高永州知名度,有利于让永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此事难能可贵,可行可贺。
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为推动永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今年市委、市政府围绕富民强市目标,确立了“文化强市”战略,积极推动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努力打造永州文化高地,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竞争力,着力建设“六大体系”,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学习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群众性文明创建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强化“四个保障”,即强化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人才保障,力求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强力推动永州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振兴丰收。因此,期盼广大永州人尤其是文化工作者积极投身“文化强市”的伟大实践,为推动永州赶超崛起、实现富民强市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0年5月23日于永州
(作者系中共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根据“潇湘文化研究室2004年至2008年研究规划”,我们从2006年12月开始酝酿、策划《千古之谜潇湘奇观》的写作。确定了主要条目,任务分配到人,以舜文化、柳文化、濂溪理学、瑶族文化、怀素书法、女书及潇湘风光、民俗风情、名胜古迹、历史名人为主要内容。在撰稿过程中,对篇目又做了适当调整。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稿,近日又做了最后一次修订。共选人76篇文章,30余万字。
本书注重挖掘永州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介绍事物的来龙去脉,寻觅学术的客观真相。对一些学者很少涉及或研究不够的问题,我们做了比较深入细致的探讨,如《舜父瞽叟不是盲者而是乐师》、《李白是否到过零陵》、《神秘的瑶族榜文》、《何仙姑与永州》、《解读让第状元——李邰之谜》、《舂陵的变迁》等;对一些很少宣传介绍的历史文化名人,我们做了推介;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如怀素、柳宗元、元结、吕温、周敦颐等,也介绍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力求角度新颖,结论可信。大部分文章属于原创,也有少数是已发表、出版的作品,不少文章在入选时又做了精心修改。可以说,这是研究永州历史文化的一项新成果,有益于开拓读者的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兴趣,从而走进神秘的永州“大观园”。当然,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并非定论,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需做进一步的深入开掘,欢迎学者切磋、争鸣。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撰过程中承担较重任务、付出辛勤劳动的有张伟、雷运福、唐忠元、易先根、杨仁里等文史学者,其中张伟还在编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蔡建军、唐晓君、张京华、杨金砖等先生提供了高质量的佳作,为本书增色不少。感谢中共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石桂先生为本书作序,感谢永州历史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蔡自新先生为本书撰写前言,感谢郑运生、胡明高先生提供了部分精美照片,感谢为本书做出贡献的各位同仁。
本书文章撰写者众多,难免存在风格不一之处,尤其在参考文献的征引方面不一而足。在此,对于本书文章所引用的专家学者的著作、文章,一并致谢!
吕国康
2010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