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众多的流传甚广的养生谚语中,精选了99条经典养生谚语,分别从饮食、起居、气候、卫生、运动、祛病、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重点就养生谚语的科学性从养生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从养生学的角度上指出了正确应用养生谚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另外,书中每一条谚语后面都有一个小版块内容,如“贴心叮咛”、“小贴士”、“相关链接”等,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书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更可贵的是文笔简洁流畅,使深奥的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心胸,修养身心,提高自我养生保健的境界。
中国有很多经典且独特的养生方面的俗语、谚语,这些琅琅上口的语句历经几千年的流传,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养生的文化,内中蕴含着深奥的养生哲理,越来越受到寻常百姓的喜爱。
这些极为丰富的养生、保健、长寿的谚语反映了人们防病治病、长寿养生、运动保健的经验,念起来既顺口,有趣,又充满了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本书收录了99条有关养生保健的俗语、谚语,结合中医的养生理论,深入浅出地阐述其中的道理,贴近生活,易懂易记。
内容涉及饮食养生、生活起居、养心防病及运动健身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人们寻求健康的宝贵财富。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是人们对萝卜和生姜的赞誉,这种赞誉不为过。
1.冬吃萝卜
萝卜营养成分丰富,被人们奉为日常蔬菜之上品。谚语有云:“三天不吃萝卜汤,两腿腰部酥汪汪(膝部腰部疲软无力)。”萝卜是人们冬季经常食用的蔬菜。每100克萝卜含蛋白质0.8克,脂肪0.1克,食物纤维0.6克,糖类4克,维生素B10.03毫克,维生素B20.06毫克,维生素E1毫克,维生素C18毫克,钾178毫克,钠60毫克,钙56毫克,铁0.3毫克,锌0.13毫克,磷34微克,此外还有淀粉酶和氧化酶等人所需的成分。常吃萝卜对人体有益。
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生食熟食均可,其味略带辛辣味。现代研究认为,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萝卜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性平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化痰止咳、顺气利便、生津止渴、补中安脏等功效。《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所以,萝卜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萝卜晚秋初冬开始拔收,可做菜,做汤,也可以生食。冬季人们习惯进补而日常少动,体内易生热生痰,特别是中老年人表现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在进餐时选择萝卜,可以消谷食,去痰癖,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脏腑之气。因为萝卜属土,按中医五行之说居中,利脾胃,益中气。所以,冬季服食萝卜可以预防疾病,利于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萝卜不适合脾胃虚弱者,如大便稀者,应减少食用。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服用参类滋补药时忌食本品,以免影响疗效。有营养学家指出:食用萝卜后,不宜马上吃富含类黄酮的物质及含有大量植物色素的食物,如苹果、梨、杨梅、柑橘等,尤其是在甲状腺肿流行的地区,或已患甲状腺肿的人群。这是因为,摄食萝卜后,能产生阻止甲状腺摄取碘、抑制甲状腺形成的物质——硫氰酸。
2.夏吃姜
生姜的营养价值很丰富,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4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8.5克,粗纤维1克,灰分1.4克,钙20毫克,磷45毫克,铁7毫克,胡萝卜素0.1毫克,核黄素0.04毫克,还含有硫胺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成分。
生姜是颇有名气的调味品,它能将自身的辛辣、芳香渗入菜肴中,无论是鱼、肉、蛋、青菜,只要有少许姜丝或姜片,就会使菜的味道更加鲜美、柔和可口。姜又是驱腥除膻不可缺少的调料,故谚语有“鱼不离姜,肉不离酱”之说。姜是煎鱼、烧鸭、烧蟹、炒肉的重要原料,既可解除鱼、鸭、蟹、肉的膻味,又可增加香味。
生姜以不同的形状人菜,也有相当的讲究:姜块作为各种菜的调味品,可炒、可炖、可焖、可煨、可烧、可煮;姜丝人菜,可炒、可拌;姜米人菜,可炸、可熘、可爆、可炒;姜汁入菜,可做鱼团、肉团、虾团等。我国以姜为原料配以其他食物制成的菜肴也颇具盛名,如北京的子姜鸭块、上海的子姜干丝、武汉的子姜炒子鸡等。
生姜味辛、性温,能止呕,化痰止咳,发汗,解表,适应于治疗脾胃虚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大泻、寒痰咳嗽、感冒风寒、恶心发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妇女产后气血两亏、经冷淤血多等病症。
冬吃萝卜可保暖防寒,温中健胃,而炎炎夏日为何还要吃性味辛辣的生姜呢?原来,中医认为,夏日食姜与人们的夏日生活习惯和生姜的多种药用功效有关。
(1)夏日吃姜可解毒杀菌
夏季,人们喜食冷饮、冷菜等制品,由于这些食品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污染,若不慎食人,便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生姜所含的挥发油则有一定的杀菌解毒功效。
(2)夏日吃姜可祛风散寒
夏日里,人们喜欢食冷制品,若贪食过多,则易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而生姜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避免上述症状的发生。同时,生姜的挥发油可促进血液循环,对大脑皮层、心脏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在饮食中加些姜,可提神醒脑,疏风散寒,防止肚腹受凉及感冒。
(3)夏日吃姜可增进食欲
炎炎夏日,人体受暑热侵袭或出汗过多,促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而生姜中的姜辣素却能刺激舌头的味觉神经和胃粘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促使胃肠道充血并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夏吃姜”并非多多益善。生姜红糖水只适于风寒感冒或胃寒患者,不适于风热感冒者。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胃溃疡、胆囊炎、痔疮者,不宜长期食用生姜。由于生姜中含有大量姜辣素,如果空腹服用,或者一次性服用过多,往往容易给消化系统造成很大的吸收压力,还容易刺激肾脏,引起口感、喉痛、便秘、虚火上升等诸多症状,所以在食用时需要注意。
另外,有俗话说“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这是从中医学上说的。
从寒热性质疾病的治疗方法来看,中医认为应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热病用寒凉药物治疗,寒病用温热药物治疗。如果病人属于虚寒性体质,患的又是虚寒性质的病,此时夜间吃姜也不必顾忌,这对病情好比是雪中送炭,有益无害;相反,如果病人属于热性体质,患的又是热病,此时纵使白天也不能吃姜,否则对病情无异于火上浇油。
患寒性疾病的人,在夜间因受凉而加剧咳嗽、腹痛、呕吐,此时虽是半夜也应该急服热的生姜汤,可以起到温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呕止痛的良效,此时生姜是良药,不是砒霜;如果患热性疾病的人中午发热加剧,此时吃姜,便是“杀人”不见血,与砒霜相差无几。
综上所述,所谓“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提法不完全准确。食物、药物的使用都有相应的适应症,用得恰当就是良药,用之不当则犹如砒霜。不只是姜如此,附子、大黄、人参、桂枝等也是这样。换言之,就是要“辨证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这也是中医学最核心的精髓所在。P5-8
在今天的世界上,什么最珍贵?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人最珍贵,人是以健康为本,健康以养生为本。健康是什么?健康是节约,健康是和谐,健康是责任,健康是金子。健康是生产力,健康是GDP。简言之,健康是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21世纪的健康观念是什么?
21世纪的健康观念是:20岁养成好习惯;40岁指标都正常;60岁以前没有病;80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快快乐乐一辈子。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节约医药费,造福全社会,何乐而不为呢?
那怎样才能做到呢?
人固有一死,但方式不同。一种是自然凋亡,一种是病理死亡。
自然凋亡是:无病无痛,无疾而终。平安百岁,快乐轻松。生如春花绚烂,走如秋叶静美。
病理死亡是:中年得病,花钱受罪。肉体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人财两空。
如果采用养生方法,研究证明:可以使人群中慢性病减少一半。健康寿命延长10年,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大幅提高。70%的人可以做到自然凋亡。而且所需费用很少。1元钱的养生投入可以节省医药费8.59元,还能相应节省重症抢救费约100元。
相反,如果采用医疗的方法,1996年美国国家疾控中心报告:如果采用医疗方法,要使美国国民人均寿命延长一年,就需要数百亿至上千亿美元,而且还带来许多痛苦和副作用。这是因为在健康各因素中,医疗技术只占8%,而健康生活方式占60%。正如民谚所说:“医生不如养生,药疗不如食疗;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
其实,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名医,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已精辟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只是帮助本能的。”他还说:“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并认为语言占了一半的作用。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也早就指出:“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
我国的养生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世界养生学中的一朵奇葩。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如一颗颗珍珠般的养生谚语,如“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不抽烟,少饮酒,病魔绕着走”、“春不减衣,秋不加帽”、“洗头洗脚,胜似吃药”、“遇事不恼,长生不老”等。这些养生谚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焕发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他们都是一代代前人经过实践流传下来的经验之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些养生谚语,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养生学家认为:经常诵读这些养生谚语,能有效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健康观念,进而对我们的健康大有益处。其实,这些养生谚语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每一条养生谚语都是一条“健康金言”。
“民以食为天”。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药物可以治病,食物选择得当,同样也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合理安排日常饮食,就能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宽容是美容霜,乐观是不老丹,淡泊是免疫剂。心理不健康,无病也有病;心理若健康,小病也无妨。平时保持情绪的稳定,不大喜大忧,不过思过虑,不大怒大悲,不过恐过惊,就能防止很多疾病的发生。
本书从众多的流传甚广的养生谚语中,精选了99条经典养生谚语,分别从饮食、起居、气候、卫生、运动、祛病、心理等方面进行了讲解,重点就养生谚语的科学性从养生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并从养生学的角度上指出了正确应用养生谚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另外,书中每一条谚语后面都有一个小版块内容,如“贴心叮咛”、“小贴士”、“相关链接”等,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当前市场上养生书籍琳琅满目。但良莠不齐,精品不多,而能做到“一言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能有“信、达、雅”品味者更是凤毛麟角,而本书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更可贵的是文笔简洁流畅,使深奥的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心胸,修养身心,提高自我养生保健的境界。相信广大读者一定能从中获得深深的裨益。
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和平使者”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