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德华·斯泰肯/世界摄影大师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佩内洛普·尼文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爱德华·斯泰肯漫长的一生中,他以各种风格从事黑白和彩色摄影,拍摄题材包括人像、风光、时装、广告以至舞蹈和雕塑。他的早期作品显示了对柔焦画意摄影的精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成了“直接”摄影和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在担任纽约现代艺术馆馆长的15年中,负责组织了包括《人类大家庭》在内的大量重要影展,成为摄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内容推荐

爱德华·斯泰肯25岁时已誉满欧美两洲,30岁时仍孜孜砣砣,不断创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的摄影艺术作品成为军事航空侦察摄影中的武器,在他40岁时,一举成了战争英雄人物。他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利场》和《时尚》两杂志的首席摄影师,创作出美国人在这两个多变的十年生活中的不朽图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他66岁高龄时,作为海军战争摄影团体的首要人物,他再次成了英雄。此后他手中的照相机成了捍卫和平的有力工具。

爱德华·斯泰肯一直就是一个叛逆者,一个先驱,一个反叛的大师。他固执而大胆的反叛行为造就了超然于生活的艺术,他的杰出作品证实了他对于光和生活的热爱,他几千张摄影作品的每一张都是一种理想的复活,但他在1959年只简单地总结了一下他自己: “我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做了我要做而且也可以做的事。”

“爱德华·斯泰肯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一个除了摄影之外还在其他方面也作出很多贡献的摄影家。就以绘画来说,整个文化生活都因为他把现代艺术介入美国而改变。”——保罗·斯特兰德

爱德华·斯泰肯的世界观超越了时空和各种政治,既出奇的简洁又无比的复杂,正如在“人类家园”的文字中所引用的印第安人所说的一句话:天下万物一家亲。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自由的土地(1854-1889)

第二章 母亲掌舵(1889-1895)

第三章 最挑剔的客户(1895-1898)

第四章 探索新事物(1898-1900)

第五章 探路者(1900)

第六章 名人们(1901)

第七章 信赖眼睛(1901-1902)

第八章 现代派潮流(1902)

第九章 真正的决裂者(1902-1903)

第十章 制订拯救计划(1904-1905)

第十一章 291(1905-1907)

第十二章 巴黎年轻的美国人(1907)

第十三章 彩色狂(1907-1908)

第十四章 创始人(1908)

第十五章 沃兰吉(1908-1909)

第十六章 新福音(1909)

第十七章 丹东(1910)

第十八章 真正的友谊,真正的艺术(1910-1912)

第十九章 现代艺术的旋涡(1912-1913)

第二十章 战略撤离(1913-1914)

第二十一章 智愚论坛(1914-1915)

第二十二章 青鸟之死(1916)

第二十三章 航空侦察摄影术(1916-1918)

第二十四章 劳燕分飞(1919-1922)

第二十五章 火的誓言(1922-1924)

第二十六章 画意摄影的新革命(1924-1928)

第二十七章 新视野(1929-1934)

第二十八章 破除陈规旧律(1935-1939)

第二十九章 战争的真实图像(1939-1943)

第三十章 全球性语言(1943-1946)

第三十一章 “人类家园”(1947-1955)

第三十二章 最后的“学艺”期(1955-1959)

第三十三章 巨人都很孤独(1959-1973)

尾声

试读章节

玛丽·斯泰肯舍弃了汉考克粗陋的生活和环境,选择了密尔沃基更积极的生活和未来。玛丽一直坚持认为他们的儿女是第一位的。所以爱德华·斯泰肯称他母亲在他的生命中起了“指导和激发性的影响”,“一直是一股激励和鞭策的力量。从我孩提时代起,她就用她的坚强和毅力,她充满热忱的理想主义和对人性的理解感染着我。”

斯泰肯一家很快就在北三街和核桃西街繁忙街角上的一幢二层楼房里安顿了下来,他们家位于密尔沃基最大的德裔居民区的中心地带。因为这个地区的房子都很整洁,并都有一个用围栏围着的经过整修了的园圃,所以这个区域早年就以“花园城”著称。东面和南面靠近密歇根湖,聚集着波兰、爱尔兰和意大利社区,但从十一大道到西大道,穿过中央街、胡桃街和栗子街以及格兰大道,却有着一个占据密尔沃基市较大区域的德国化城市。

莉莲很快就在附近一所天主教女校的一年级就读,而爱德华则和家人住在一起,每天搭街车去匹奥努努学院上学并继续他的艺术课程,现在他所有的创作都是原创了,因为他吸取了过去总是模仿别人作品的教训。他在艺术课堂上的依样画葫芦行为最终迫使他更加努力地去创新,从羞愧、骄傲和惧怕探索到惊奇和释然,他发现自己其实能够画得很好。他越来越喜欢创作,也很有创造的天赋,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刨根问底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好奇心。

随着儿女们安置妥当。玛丽现在可以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了。像在汉考克一样,她马上在自家的一楼开设了一家女帽店,而把一家人舒适地安置在楼上。从第一个星期开始,她的女帽店就顾客盈门,而约翰·彼得也在附近一家商店找了份职员工作。斯泰肯一家工作更卖力,条件也比以前舒适了很多,也更有成就感。在这个相对复杂的城市,建筑、食品、语言和文化好像都和老家欧洲差不多,但他们却找到了一个与他们有着相同梦想的美国社群。密歇根湖清澈的湖水似乎特别为一个丰富和随处可及的文化生活添置了氛围,交响乐、讲座和戏剧频频上演,城里甚至还有一个艺术博物馆。主要由德国和奥地利移民组成的政治家们也在鼓动一些大胆而具争议性的社会民主化实践。密尔沃基人要求平等权利、社会服务、清洁的街道和空气、好的学校以及公平的法律和秩序。

这个城市在美国所有的新城市中显得很特别,因为它结合了憧憬经济机会的美国梦和保持旧的欧洲社区与文化的传统。你可以在密尔沃基的建筑上找到欧洲的痕迹,在街头听到欧洲的语言,在餐馆、啤酒屋和免费午餐会上品尝到欧洲的口味。

19世纪80年代后期,从欧洲招募的20个德国全景画家大张旗鼓地来到了密尔沃基,他们驻扎在第五大街和威尔士大街交界处的一个大画室里,并在硕大的画布上绘制戏剧般的传奇和历史景观。这些壮观的画作通常都是有关宗教或者美国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事件,它们一经完成便作为文娱的媒介被运往音乐厅或大礼堂供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观赏。其中有一个全景画家在全国享誉了杰出的美国西部风光画家之名,而在本地也被誉为艺术家的启蒙教师,他就是理查德·洛伦茨(Richard Lorenz),他曾在19世纪末短暂地教过年轻的爱德华,斯泰肯绘画。

市里的报纸以每种主要的语言出版,所以约翰·彼得和玛丽现在可以看到德文报纸了,相比而言,用英文出版的美国报纸对他们来说读起来就没那么容易。像大多数美国城市一样。密尔沃基也经历了许多大罢工,有时罢工会变得很暴力,像1860年的“罢工狂潮”那样,当时必须出动武装力量来制服聚集在密尔沃基花园的暴动罢工者们。这场暴乱最终被归咎于波兰人以及社会党人,这是一个在美国新兴的组织。由德国和奥地利移民,特别是激进的奥地利人维克多·伯格领导,密尔沃基社会党人希望利用现有的政府资源来改善新兴工业社会中工人们的生活。

他们购买了一架立式钢琴,把它安放在客厅里,钢琴上盖着一块饰有流苏边的漂亮方巾,并排放着一堆照片,其中就有约翰·彼得引以为豪的拿破仑·波拿巴的照片。玛丽聪明地利用每一个机会来推广她的女帽生意。当她发现女儿的聪慧美丽也有助于她生意的推广时,她便为莉莲缝制了漂亮的衣服,把她的头发做成美丽的卷发,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莉莲展示自己最新的帽子设计。这个长着一对灰蓝色眼睛,脸上有两个小酒窝和一头褐色头发的小女孩实在是一个最佳的可爱模特儿。

莉莲是一个比她哥哥更乖更守纪律的学生。她喜欢书本和音乐,对待学校的作业和音乐课都很认真,也常常在母亲店铺楼上的自家公寓的前厢房里长时间地练习钢琴。爱德华的别名也叫艾迪或盖肖克(“盖肖克”意思是“小杰克”。在欧洲,这是一个常用于约翰的呢称,特别是男孩以父亲名字命名时。因为爱德华·让·斯泰肯是以他的父亲让一皮埃尔和他的教父让·斯泰肯的名字命名的,所以得此别名),他是一个善于表达自我的性格外向的孩子。他越来越觉得学校太拘束和无聊,他爱闹腾的个性和穷追不舍的好奇心常常与匹奥努努学院拘谨死板的模式格格不入,尽管当他自己陷入遐想时也会非常的固执死板。

有件无人知晓的事曾发生在匹奥努努学院的斯泰肯身上,这件事使他的一生都在疏远大多数神父和有组织的宗教。家人猜测他可能目击了两个神父,或者一个神父和一个修女,也可能是一个神父和一个男孩之间偷偷摸摸的性交往,但没人真正知道到底是什么意外促使爱德华对匹奥努努学院神父们的鄙视,最终发展成为对所有神职人员的疏离。在以后的岁月里,甚至连他妹妹莉莲都不知道他失望的真正原因,只知道确实有什么事发生过,不管缘由是什么,她接受了哥哥的观点。在兄妹俩孩童期的成长过程中,爱德华和莉莲一直分享着彼此的聪明才智、相互间的深深信任和忠诚。

很明显,他们的母亲培养了他们活泼而直率的独立个性,冒险、实践和探索一条不平凡道路的勇敢性。虽然在19世纪80年代由一个妇女操持全部家务并不是一件稀罕事,但是玛丽,斯泰肯却以超凡的能力和决断性操持这一切,管理家庭的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照顾丈夫,一手打理自己蒸蒸日上的生意。不久以后,约翰·彼得辞去了工作回到家里打理家务,玛丽也就摆脱了她那份理家的烦恼。

爱德华和莉莲从学校回到家就要在母亲的工房和父亲的园圃里帮忙于活。1891年或1892年的某一天,那时爱德华是12岁或13岁,玛丽奖励了儿子一笔足够买一辆自行车的钱作为礼物。当时,为了证明自己能像母亲一样具有创意性和产业化头脑,爱德华用自己新买的自行车开创了自己的新生意。观察了一天西联靠双脚来递送电报的信差们,爱德华骑车到西联办公处,提交了一个新颖的计划:他可以提供一个更新、更有效的电报投递方式,用自己的自行车把电报投送到密尔沃基市的各个角落。

他马上就被录用了,薪酬是每月15美元,比通常的薪酬高5美元,那是“这个城市里第一个靠车轮送电报的服务”。听闻他的成功,密尔沃基西联公司的总监诚邀年轻的爱德华,斯泰肯来到他的办公室,他说:“我想见见一个有新想法的男孩。”

爱德华的强烈好奇心促使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许多有关新发明和科学发现的文章。机械学引发了他的兴趣,他特别想知道自行车的工作原理。他把自己的自行车给完全拆了,然后再把它重新装配起来。他买了一个旧的沃特伯里怀表,把它拆散后再装起来,但他发现有两个零件落下了,不过怀表照走不误。

1892年当他13岁时,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一条关于即将开幕的哥伦布世界博览会的新闻。新闻写道,在1890年美国总统本杰明·哈里森签署了一项国会法案,要求“在芝加哥市举办一个艺术、工业、制造业和土地、采矿以及海洋产品的国际性展览会”。全世界都受邀来纪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爱德华决定要亲自去看看这个博览会。  他兴奋地开始储蓄从西联挣到的每一分钱,把钱存人一个雪茄烟盒里,并把这个盒子藏在自己卧房的墙壁里,用泥灰掩盖住。在母亲督导下,他为那个旅行积攒着每一分钱,他的目标是在1893年靠自己的能力去芝加哥亲睹这个城市,参观博览会,在那里亲眼目睹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观。1893年夏末,爱德华的雪茄烟盒里存下了足够去芝加哥旅行一个星期的钱。在芝加哥,他“全身心地浸濡在现代机械和艺术的奇迹之中,那个星期就像在蜜罐里那样甜蜜……”P6-8

序言

不久前,与浙江摄影出版社蒋恒社长谈起,作为摄影出版文化品种之一。世界摄影家传记值得引进,并推介给国内广大摄影爱好者与各界人士。事过不久,丛书责编就与我联系,告知社里已经决定开发这套世界摄影家传记书系。

于是,我从本人收藏的几十本外国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摄影家传记中。先行挑选已经在国内摄影爱好者与读者中有了一定认知度的十多位摄影家的传记读本,提供给出版社选择并联系接洽中文版权。同时,我与出版社也开始寻找合适的译者。这一过程当然会有一些曲折,但总体上进展顺利,现在已经有八本世界摄影家传记的翻译版权已经落实,第一期先推出其中三本。

这套丛书已经洽谈版权并投入翻译的共有八本,涉及八位彪炳摄影史册的世界摄影大师,他们是:安塞尔·亚当斯(美国)、亨利,卡蒂埃一布勒松(法国)、比尔。布兰特(英国)、欧文·布鲁门菲尔德(美籍德国人)、拉兹洛,莫霍利一纳吉(美籍匈牙利人)、爱德华·斯泰肯(美国)、沃克·埃文斯(美国)、优素福,卡什(加拿大)。

这些外国摄影家的创作所涉及的摄影题材和样式包括了风景摄影(亚当斯)、报道摄影(卡蒂埃一布勒松、布兰特)、商业摄影(布鲁门菲尔德)、肖像摄影(斯泰肯、卡什等)、艺术摄影与先锋实验摄影(埃文斯、莫霍利一纳吉)、人体摄影(布兰特)等几乎所有的摄影门类。当然,这里所作的归类并不严格,有的摄影家的摄影实践并不只是固定于一种样式,而是跨越了多种样式,如美国摄影家斯泰肯,既是画意摄影的先驱,也是美国商业摄影最早的弄潮儿,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战事报道摄影的组织者,也是在美国艺术体制中逐步确立现代摄影地位的实际运作者之一。从摄影家的国别看,丛书也包括了欧美各国摄影家,读者可以通过他们的生活与艺术实践了解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摄影状况。其中有些人因为战争与政治的原因而多有迁徙,国籍有变,其人生经历本身就足以成书,更不要说再加上其摄影艺术上的赫赫成就。而从传记的写作形式看,既有“一本正经”地按照西方传记格式写作的“正传”(如卡蒂埃一布勒松),也有由摄影家本人撰写的妙趣横生的“自传”(如布鲁门菲尔德),更有严格按照学术要求撰写的学术指向强烈的“评传”(如莫霍利一纳吉)。因此可以说,这批摄影家传记的内容与形式之丰富,实为了解世界摄影史的最佳补充读物,也为我们今后如何撰写这方面的传记提供了标高与范本。

长期以来,国内的摄影读者(至少包括了摄影爱好者、专业摄影工作者、视觉艺术工作者等)对于世界摄影史的了解大多停留于阅读简单通史型读物的状态,无法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国外更新的研究成果,而基础性的可供参考的相关材料几近于无。世界摄影家的中文传记读物,更是寥寥无几,印象中仅有两本中译的罗伯特·卡帕传记。因此,虽然目前也有一些“文化人”想写些与摄影有关的文章,但因为他们所知的有关世界摄影家的“故事”、“逸事”太少,因此,难以涉笔成趣,更遑论敷衍开去。而在摄影教学(可能与摄影史教学关系更大吧)中,相关内容如果没有摄影人物的详尽的创作与人生经历作“引子”与“诱饵”,也会流于空泛。而对于这些摄影大师(可惜传记往往只以大师为写作对象)的创作甘苦,阅读他们的传记不失为一种领悟方式。所谓的摄影史教养,其实也与这种种与摄影有关的历史细节有关。相信这套世界摄影家传记丛书的引进和出版,对于这种状况的改善会有所帮助,同时也会带动中国摄影家传记写作的繁荣。

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这套传记丛书,把本来相对平面的、甚至是干巴巴辞条式叙述的摄影家“标签”,转化为立体的、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并进一步加深对于世界摄影史的理解,培养对于摄影史的兴趣。当然,在现有这八本传记的基础上,还要精益求精,争取引进更多、更好的世界摄影大师传记读物与读者见面。感谢丛书各位译者的辛勤工作,感谢浙江摄影出版社蒋恒社长及丛书各位编辑的努力。

2009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