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洋野史(乱世军阀这么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金满楼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袁世凯死后,北洋派更是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由此也导致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最为复杂的时期,各位大佬如同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其间又有军阀、政客、文人等不同品种,这些人派中有系,系中有派,朝秦暮楚,时聚时散,由此也衍生出各种野史趣闻,可谓是笑料百出,层出不穷。本书作为北洋时期的野史集合,其作用还不仅仅是茶余饭后供消遣的谈资,更重要的是,它从侧面反映了这段时期的复杂历史,甚至揭示了部分的历史真相。

内容推荐

科考路上几经失意的袁世凯为何在官场上如鱼得水?洪宪帝制的真相竟然是为了冲破“家族魔咒”?性情火爆的北洋之虎段祺瑞一生清廉、不取一文?代理大总统冯国璋曾暗中参与张勋复辟?北洋元老徐世昌如何在风雨飘摇中把持朝政?开国元勋黎元洪二度出山为何受辱而归?布贩子曹锟贿选总统只图一乐?吴佩孚何以成为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第一人?财神梁士诒为何“要头不要脸”?章疯子章太炎为何要大闹总统府?……

历史镜头摇摇曳曳,那些看不明、看不懂、看不清的珍闻趣事,不登大雅之堂却入酒肆笑谈中,可千万别把豆包不当干粮.把野史不当历史。

在官史煌煌不敢说、不便说、不屑说处,剥去尘封已久的历史面具,透过趣闻、花絮、杂碎的雪泥鸿爪,却窥见了乱世军阀操弄权术的心机最深处。

目录

自序

北洋魁首:绝世奸雄袁世凯

 叹机缘:袁世凯发迹之谜

 袁司马:张謇为何与袁世凯闹翻脸

 老上司:李鸿章痛斥袁世凯

 红顶子:袁世凯是否出卖了“六君子”

 背运时:张之洞取笑袁世凯“无学有术”

 拔树论:袁世凯玩弄清廷于股掌间

 手无策:“北京兵变”恐非袁世凯操纵

 公民团:袁世凯的总统制造记

 子欺父: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

 滑稽戏:袁世凯关起门来当皇帝

 愧已晚:袁世凯后悔不听挚友言

 二陈汤:一剂催命剂要了袁世凯的命

 临终言:关门皇帝羞愤而终

 平凡人:袁世凯的衣食住行

难奉共主:民国执政何其难

 好运气:赶鸭子上架的大都督

 菩萨蛮:黎元洪拒受武义亲王

 动干戈:黎元洪免了段祺瑞的职

 夺印记:黎元洪二度出山受辱而归

 倔老头:段祺瑞的大脾气与真性情

 小军机:徐树铮为何得到段祺瑞的重用

 念弥陀:段祺瑞吃斋念佛为那般

 旧朝恩:王士珍为何对前朝念念不忘

 终不忘:冯国璋与禁卫军的不解之缘

 大忽悠:袁世凯愚弄冯国璋

 难做主:冯国璋南下遇阻

 吝啬人:冯国璋聚财有道

 徐阁老:总统来得容易去得快

 水晶球:徐世昌的为官之道

 图一乐:曹锟贿选总统与猪仔议员

军阀割据:枭雄霸道总有术

 倪大炮:倪嗣冲炮轰黎元洪

 假调停:张勋率三千辫子军入京

 大闹剧:溥仪复位竟然是被胁迫

 遮住天:张勋敢扇恭亲王的耳光

 风云变:张勋怒斥老友出卖

 落幕戏:复辟失败后的余闻

 阎老西:段祺瑞巧助阎锡山保住地盘

 冤报冤:徐树铮擅毙陆建章惹上杀身祸

 非常卒:江苏督军李纯死因成悬案

 东北王:把握机会的能手张作霖

 关外人:张作霖作风粗蛮惹人笑

 摆资格:张作霖为何看不起吴佩孚

 北秀才:曹锟夸赞吴佩孚金星转世

 战鼓擂:吴佩孚四照堂点兵

 望满洲:吴佩孚酒席上折服洋鬼子

 大红人:给总统擦背也能升官发财

 错到底:冯玉祥的名字原是将错就错

 掏炸弹:冯玉祥强逼逊帝溥仪出宫

 白俄军:张宗昌借以发家的奥秘

 三不知:狗肉将军张宗昌能屈能伸

 郭鬼子:郭松龄为何要倒张作霖的戈

 落水狗:张敬尧督湘三年落荒而逃

 性本粗:张宗昌附庸风雅笑料多

 逞辣手:张宗昌枪杀名记林白水

 幕后人:张宗昌刺人亦遭人刺死

 冷幽默:让人哭笑不得的韩复榘演说

 报仇女:五省联帅孙传芳血溅佛堂

政坛酱缸:究竟谁是弄潮儿

 开头难:唐绍仪做上首任内阁总理

 风波起:唐绍仪为何不辞而别

 官难做:陆征祥为何被国会轰下台

 章疯子:章太炎大闹总统府

 熊凤凰:袁世凯拿住了熊希龄的软肋

 总统威:朱瑞被袁世凯吓得汗流浃背

 六君子:复辟小丑也能当“君子”

 交通系:财神梁士诒要头不要脸

杂闻逸事:街谈巷议采时风

 为官易:都门酒徒笑论京城时政

 胭脂虎:沈佩贞率女豪杰大闹报馆

 真荒唐:民国知事考试趣闻多多

 痴怨男:郑师道纠缠唐群英风波迭起

 纪念日:民国五年的国庆见闻

 泥沙下:留东学生人品混杂

后记

试读章节

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也是个秀才,他在功名上不如弟弟袁保庆,也从来没有出去做过官,但他有一点比袁保庆强,那就是他能生儿子,而且一口气就生了六个,这过继给袁保庆的袁世凯排行老四,所以袁世凯的外号“袁老四”就是这么来的。

袁老四的运气着实不赖,他七岁后便跟着嗣父袁保庆在济南、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见过不少世面。袁保庆对袁世凯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他给袁世凯请的塾师都是当地的名举人,但袁世凯虽然聪明,却不喜读书而好拳脚。当时有一个名叫曲沼的老师,这个人文武双全,他见袁世凯喜欢舞枪弄棒,于是便教给他一套拳术,后来袁世凯喜欢驰马试剑,估计与此有关。

但不幸的是,袁保庆44岁那年在南京任上突然感染时疫,当年便抛妻弃子,离开了人世。无奈之下,袁保庆的遗孀牛氏只好带着十四岁的嗣子袁世凯回到项城老家,但就在第二年,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也因病去世。

袁家当时乃官宦之家,吃穿固然不愁,但此时的袁世凯母子毕竟是孤儿寡母,也颇为可怜。这时,袁世凯的运气又来了,他的堂叔袁保恒,这位在翰林院做编修的进士大老爷,他在回乡省亲的时候见袁世凯年纪虽小,但看上去天资聪颖,似乎人才可造,于是便将这个侄子接到北京,打算让袁世凯跟随他读书,日后走科举之道。于是,十五岁的袁世凯便跟着堂叔袁保恒去了北京。

袁保恒是个饱学的翰林,在其严格教导之下,袁世凯参加过两次乡试,但一次都没有考中。当时另一位在京为官的堂叔袁保龄,他在看过袁世凯的文章后,也说袁老四在学问上天分不高、前途不大。羞愤之下,袁世凯将之前所作的诗文全部付之一炬,恨恨地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娱光阴耶?”

袁世凯的话颇有意思,当年洪秀全因考不上秀才而撕了圣贤书大骂:“再也不考清朝试,再也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后要自己开科取士!”……于是洪天王就另立门户,造反了。

袁世凯出身官宦世家,自然还没到要去造反那一步。据《朝野新谭》上说,袁保恒在天津海关道任上的时候,曾经带着袁世凯去拜见直隶总督兼北洋总督李鸿章。李鸿章见袁世凯聪明伶俐,很是赏识,便要赏给他差事,但袁保恒还是希望袁世凯能通过科举之路出人头地,便替袁世凯婉拒道:“我家侄儿年纪尚小,并无才学,大人如果派他差使的话,恐怕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李鸿章听后,摇头说:“你真的这样看不起你这个侄儿吗?据我看啊,他将来的功名事业,恐怕在你的百倍以上呢!”

持此观点的人还不止李鸿章一人。据传,陈州府城隍庙前有一位很出名的相命先生名叫“瞿然惊神算”,有一次袁世凯请他看相,这位瞿然先生在对袁端详很久之后,以极其严肃的口吻说:“公子天庭广阔,来自富贵之家,少年英发,出人头地,中年位跻公卿,五十微有挫折,但正是以退为进,祸为福倚,此后有七年大运,贵不可言。”

袁世凯走后,瞿然先生望着他的背影,又补了一句:“此子不同凡人,如宿命论定,必为乱世之枭雄。”以后来的之事实验证,此人真不愧为“神算子”。

当时陈州还有一位名叫段晴川的翰林学士,他号称知人论世,颇有独见之明,据说凡经他品题过的人,无不名声噪起。袁世凯得知后,也曾慕名前往谒见,段翰林认为袁世凯虽然制艺不足但才气有余,将来的功业极可能凌驾于其叔祖袁甲三之上。

1878年,袁保恒病逝于开封任上,袁世凯只好再次返回了项城老家。所幸的是,四世同堂的袁家正好在这一年分家,袁世凯以袁保庆唯一的嗣子身份分得了一份丰厚的家产。分家后的袁世凯尽管已经自立门户,但家里人仍旧希望他走父辈的科举之路,袁世凯倒还头脑清醒,他知道自己不是科举这块料,于是他在考虑再三后决定放弃功名,另寻出路。

1881年5月,22岁的袁世凯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天津投奔李鸿章,当时他拿到一份有分量的荐书,而且堂叔袁保龄当时也在李鸿章的幕下;二是去山东登州投奔嗣父袁保庆的拜把兄弟、庆军统领吴长庆。

在考虑再三后,袁世凯觉得李鸿章的幕下名士如云,去了恐怕也未必会得到重用,而吴长庆的名气和地位虽然与李鸿章比要差得太远,但那里地方小,加上父辈的交情,倒是有可能出人头地。P4-5

序言

北洋时期的历史,情势最为错杂纷繁,非深知内情者,不能得其真相。譬如彼时有人在报纸上做打油诗曰:“怀芝步步学曹锟,光远遥遥接李纯”,其中既提到了北洋时期的四个军阀(张怀芝、曹锟、陈光远、李纯),而又蕴含了不止一个典故。

先说上一句“怀芝步步学曹锟”。山东督军张怀芝常与人说:“曹三爷是我长兄,他走一步,我随一步;他跑一步,我亦跑一步”。这话直白却也不假,譬如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逼黎元洪大总统出走时,黎派人运动曹锟拥护,曹锟发电至总统府,张怀芝也跟着发电支持;尔后曹锟受段祺瑞运动,宣言否认,张也跟着宣言否认。后来,曹锟当了直隶督军,张怀芝也要去当山东督军,说是“要跟曹三爷走也”。

不过,张怀芝做参谋总长的时候,不识字而好弄文,某日下一命令:“派某人到参谋部”,却把“派”字写成了“抓”字,结果所派之人,被抓到参谋部等候发落,闹出一个大笑话。北洋元老王士珍得知后,莞尔笑道:“怀芝事事学曹仲山,仲山不乱动笔,自为藏拙;怀芝独对此事,未曾学得到家。”

下一句“光远遥遥接李纯”,说的是江西督军陈光远与江苏督军李纯之关系。民国二年,南方原民军五都督举兵抗袁,李纯以第六镇师长镇压有功而坐镇江西,陈光远时为旅长。袁世凯的洪宪帝制被推翻后,黎元洪续为大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后来黎元洪被张勋逼走,冯国璋便在北洋派的拥戴下人京代理大总统。冯国璋在入京前,将亲信李纯安排继任自己的江苏督军之位,而李纯遗下的江西督军之职则由陈光远接任。陈光远无大作为,事事随李纯主张。李纯死后,陈光远待徨无所适从,不久便被其部下取而代之。

当然,北洋时期的人物远不止这四位,只需稍微捋一遍,赫赫有名者便不下二三十位。作为民国初年的最重要的团体,这里有必要说说这北洋派的渊源。时人吴虬曾在《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一书中称,清廷在鸦片战争后与洋人约定五口通商,直隶总督兼为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为南洋通商大臣,“北洋、南洋”最初的来源由此而起并衍生出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北洋医院之类的名目,当时有滑稽家戏称,“东洋、西洋”,“南洋、北洋”,中国之“两洋”与外国之“两洋”遥遥相对,正好囊括了整个世界。

但这里说的“北洋”,与民国史上所称的“北洋系”却是有区别的。但凡说到“北洋系”,必然要从袁世凯在清末时的“小站练兵”说起。小站原名新农镇,距天津约60余里,原本是荒凉之地,最初由淮军周盛传所部“盛字营”屯垦于此,其间凿川引水,经营了近20年。甲午战争爆发后,“盛字营”北上作战溃败,营制不再,此地便成了废垒。后来,这里又有一支新部队开拔进来,这便是长芦盐运使胡燏菜编练的“定武军”。“定武军”成立不久,胡燏菜改调卢汉铁路督办,袁世凯由此接手并将“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小站练兵”,也是北洋系之滥觞。

说起“小站”,原本不是地名,只因大沽至天津的铁路修通后,新农镇成为其中的一个小站,而新军队伍入驻开始,通过铁路来往的军事及商贸活动与日俱增,小镇也日渐繁华,以至于后来人们忘记了“新农镇”的名字,而习惯性地称之为“小站”。时至今日,当地人对当年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壮观场面仍旧耳熟能详:茫茫旷野,炮声隆隆,手持新式枪械的大兵们在阵地上一字排开,年青的军官们纵马驰骋……

在这个原本毫不起眼的地方,走出了清末民初诸多重要的军政人物,史家也习惯性地冠以“北洋系”之名。除首领袁世凯外,当年的小站旧人几乎囊括了后来北洋军阀中的所有重要人物,如“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后来担任各省督军或巡阅使的李纯、曹锟、吴佩孚、王占元、陈光远、段芝贵、倪嗣冲、陆建章、张怀芝、张敬尧、田中玉、卢永祥、齐燮元、孙传芳等等。就连闹复辟的张勋,也曾一度投身小站,而小兵出身的冯玉祥,还有孙岳等革命党,当年也都是袁世凯部队的出身。除了一干武人之外,袁世凯还在日后的升迁中笼络了一批文臣,如徐世昌、朱家宝、周自齐、梁士诒、曹汝霖、陆宗舆、王揖唐等,这些人也随着北洋系的势力消长而浮沉,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

庚子年后,袁世凯接替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以其为领头羊的“北洋派”由此逐渐成型。即便是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北洋系仍旧作为一个有形的势力长期存在。譬如北洋元老王士珍在受邀调和各派矛盾时,经常用的一句话便是“我北洋团体”,而盘踞湖北近十年的督军王占元也常在大庭广众之中自称“我们北洋派”如何如何。殊不知,派系原本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私人党援之名,武人无识,竟然引以为荣。

跟随袁世凯的大多是武人出身,袁世凯亦常戏言:“到底是不识字的人靠得住。”但从后来的事实来看,也未必。在袁世凯称帝之时,北洋派已经是各抱私心,摇摆不定,最终演化成逼宫之势。袁世凯以为不识字的人可靠,但不识字的人其实也靠不住。

袁世凯死后,北洋派更是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由此也导致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最为复杂的时期,各位大佬如同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其间又有军阀、政客、文人等不同品种,这些人派中有系,系中有派,朝秦暮楚,时聚时散,由此也衍生出各种野史趣闻,可谓是笑料百出,层出不穷。本书作为北洋时期的野史集合,其作用还不仅仅是茶余饭后供消遣的谈资,更重要的是,它从侧面反映了这段时期的复杂历史,甚至揭示了部分的历史真相。

是为序。

后记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野史不过是些街谈巷说的故事或者茶余饭后的谈资,当不得真的。其实不然。所谓“正史”,一般认为是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如清朝乾隆年问的《四库全书》中便确定从《史记》至《明史》的24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所谓的“二十四史”),凡不经官方批准的,均不得列入;而《明史·艺文志》中也仅以纪传、编年二体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这些浩瀚的历史典籍,大多是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编写并经过严格的官方审核方能印行天下,其“正”可知。

至于“野史”,就没有那么严格了。《汉书·艺文志》中说,“细米为稗,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这里所说的“稗”,古代指一种生长在稻田或者低湿地区的野草,形状像稻,但因其所结的果实较小,一般只能作饲料或者酿酒(如今江南的稻田中也多见这种稗草,多以杂草视之)。

由此,“稗”又引申为“微小”的意思,中国古代即有“稗官野史”的说法。“稗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也;“稗史”者,民间间巷风情、遗闻佚事的纪录也。既然稗是野生的草,稗史其实也就是野史。唐昭宗时,沙仲穆著《太和野史》十卷,可以算得上中国古代野史的首部集大成者,而在后面的宋、明、清三朝,更是涌现了数量可观的诸多野史笔记。

唐宋以后,野史一般是指民间所记述的各种逸事杂闻及稗官笔记,这些非官方的记述,大都是以私人笔记的形式出现;而这些野史笔记的作者,亦非公家供养的专门史官,其作品也大多是随闻随记,因而在正统性、严肃性、系统性等方面要远逊于正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野史是正史的对立物,事实上,两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而是相互辩驳与补充,在很多时候,野史非但能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另一种风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能起到借鉴参考、甚至揭示真相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当正史无法解答历史上的很多疑点问题时,野史笔记往往会乘虚而人,并以一种传闻的方式提供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历史真相或者曲折线索。

野史在通俗性和趣味性方面较正史更有优势,晚清学者王韬就曾说,“稗史虽与正史背,而间有相合”,然“野乘亦可怡情”,“足以扩人见闻”。正史、野史有雅俗、文野之别,一般来说,野史大多没有过多的雕饰,粗鄙但风趣,原始而真实,离奇却不离谱。正因为有了诸多野史传闻的出现,原本刻板干瘪的历史才会显得更加多姿多彩、五彩斑斓,正史、野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岂不是好事一桩?

在此之前,笔者曾推出过一本名叫《大清野史之谜》的野史集,这部《北洋野史》是近代野史系列的第二本。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如能在思考中提高认识和辩驳的能力,幸莫甚焉。

金满楼

2009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