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梁永安主编的《我们的光华岁月——复旦作家班作品选》遴选了其中较为优秀的五十余名学员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创作,以人为单位,集中展示了作家班学员姿态横生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从中不难看出作为时代的弄潮人,这些触觉细腻而又敏锐的文学青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下,内心曾经历了怎样波澜曲折的冲击和嬗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们的光华岁月--复旦作家班作品选(精) |
分类 | |
作者 | 骆玉明//梁永安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骆玉明、梁永安主编的《我们的光华岁月——复旦作家班作品选》遴选了其中较为优秀的五十余名学员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创作,以人为单位,集中展示了作家班学员姿态横生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从中不难看出作为时代的弄潮人,这些触觉细腻而又敏锐的文学青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下,内心曾经历了怎样波澜曲折的冲击和嬗变。 内容推荐 复旦中文系从1989年秋季开始办过三届“作家班”。当年的作家班和普通班不一样,学员虽然大多年轻,但都已经在所谓“社会”中漂泊过若干年头,有着各样的经历,学员们只是一些爱好文学写作并已发表过若干作品的年轻人。这个班上后来出过一些有点名声的作家,像虹影,更是一度响动惊人。但那时都还蛰伏着,各自悄悄做着自己的文学梦。 二十年过去了,由几位首届班上的同学发起,汇编了这样一部带有纪念意义的文学作品集——《我们的光华岁月——复旦作家班作品选》。当年的同学云散四方,各有新的生涯故事。但不管成就大小、名声高低,却没有人停止写作。收在骆玉明、梁永安主编的《我们的光华岁月——复旦作家班作品选》中的小说、诗歌及散文,大多是作家班结业以后的创作,从中可以读到非常丰富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悟。作家班的同学在校读书时,好热闹而经常争吵,如今他们在这里安静地彼此诉说。而对读者来说,只要你细心去读,必有一些声音会抚动你的心弦。他们总是对文字保持内心的尊敬,希望用它向世界发出自己的问候,希望在不可知的地方唤起共鸣。 目录 序一/骆玉明 序二/梁永安 丁阿虎作品 凡一平作品 王玲婷作品 王琰作品 王得学作品 韦羽飞作品 韦静波作品 包小翔作品 卢文丽作品 石兆佳作品 东荡子作品 刘磊作品 刘福麟作品 叶青作品 叶荣臻作品 江帆作品 华德民作品 李希曾作品 严光星作品 何杰作品 邹立孟作品 陈力娇作品 陈永作品 陈世界作品 张茂良作品 张秉毅作品 林学勇作品 范继平作品 施玮作品 尚文达作品 金昌国作品 虹影作品 赵文君作品 赵为农作品 赵红尘作品 赵妙晴作品 赵黎明作品 郭建强作品 徐彦平作品 娜朵作品 聂茂作品 聂虹影作品 梅菁作品 高慧君作品 高福厅作品 鲁微作品 翁亮作品 萧长春作品 舒洁作品 裴志勇作品 裴力宏作品 廖重霖作品 鞠兰臻作品 魏建玲作品 试读章节 韦静波作品 韦静波自述 韦静波,笔名甘草,壮族,广西大新县人。1991年就读复旦大学作家班。曾在一个偏远的村庄任代课老师,在最基层的乡文化站任文化专干,在广西多家刊物和电视台任编辑、记者。主要中、短篇小说有《生死在握》、《最后的守城人》、《随风起舞》、《尖叫》等。著有诗集《长大的世界》,长篇小说《到处找你》等。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理事,南宁市作协签约作家。 小说 开往小镇的奥迪 阳光把大地烤成了一只大蒸笼,也把公路两旁桉树的叶子晒蔫了。但晒蔫的树叶与赵申有什么关系呢?此时的赵申坐在奥迪车里,车里的温度是18度,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赵申仿佛来到了阿诗玛的故乡。 奥迪从滨海市出发,往一个叫古篷的小镇方向驶去。虽说是二级路,但坡度高、弯度大,加上往来的车辆多,赵申驾驶的奥迪车没能按他计划的时速行驶。要是往日,赵申是要骂娘的,可今天赵申的心情就像当年高考中榜一样,激情涌动,35度高温的天气都影响不了他的情绪,车速又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赵申是一个很怕热的人。因为怕热,当初夫人方小惠执意要他报考滨海市公务员时,他犹豫了。滨海是南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但气候炎热,所以,赵申从来就没想过要来滨海市工作和生活。可最后还是在方小惠软硬兼施之下,不得不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考,没料到还真让他考取了。这样,赵申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养他的西安古城,摇身一变成了滨海市卫生局的副局长。从此,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圆满地解决了,这让方小惠兴奋得连续几夜合不上眼。可对赵申来说,令他振奋的首先是身份的改变,两地分居的问题是次要的。 赵申和方小惠是大学同学。方小惠从小在海滨城市长大,不但皮肤黑,身材也瘦小。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典型的南方姑娘成了人高马大的赵申的恋人。赵申是那种理智型的男人,从师兄师姐那里,他知道一个颠扑不灭的真理,那就是大学生的恋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所有的海誓山盟终将伴着学业的结束灰飞烟灭。深知这些道理,使赵申对恋爱的投入有很好的尺度。用他的话来说,是“七分清醒三分醉”。所以,四年大学生活结束时,赵申没有像方小惠那样因为一场没有前程的初恋而痛哭流涕。相反,当他把方小惠送上火车,目送着渐去渐远的火车消逝在他的视线里时,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清醒地意识到,方小惠只不过是一颗流星,那颗流星曾经闪耀过他的天际,但却是倏忽掠过,了无痕迹。 但是,方小惠对初恋是百分百的投入,而不是像赵申那样“七分清醒三分醉”。悲哀的是,赵申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毕业半年后,方小惠只身从千里之外的滨海市到西安看望赵申,赵申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拒绝方小惠住到单位刚分给他的两房一厅的居室里。更令赵申做梦也料不到的是,两个月后,从滨海市传来一个意外的消息,方小惠怀上了他的孩子。 赵申得知消息后,立马赶往滨海市。赵申从心底里一千个一万个不情愿跟方小惠结婚,但方小惠却不领会他的心思,或者说方小惠明白了却佯装不知。方小惠自从怀孕后,那双黑亮的小眼睛竟闪耀着一种母性的光辉,正是方小惠的那双小眼睛,让赵申怦然心动。原来,赵申急速赶到滨海的目的,是想劝说方小惠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可最后,赵申一看到方小惠那双闪耀着母性光辉的小眼睛时,所有原先的想法一瞬间就坍塌了,就崩溃了。 于是,两人结了婚。结婚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赵申有时候还是不敢相信他已经和方小惠结婚这个事实。好在他和方小惠是两地分居,一年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两个月,渐渐地,接听方小惠的电话和给方小惠打电话也就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想改变什么的愿望也就在这种习惯中一天天地湮灭了。 现在,驾驭着奥迪在公路上驰骋的赵申脑子里想的可不是那些已经尘封多年的往事,再说,他脑子里压根就没出现过方小惠的身影。他现在要去的是一个叫古篷的小县城。古篷这个县名有一点文化韵味,乍一听,就好像看见一个女子若隐若现地从一个黑色的帷幔中款款走来,或者,听到缕缕的琴声如轻风荡过你的眼睑。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小镇给赵申的想象和期待是无穷的。他哪有多余的时间去回忆那些陈年旧事呢? 天刚抹黑的时候,奥迪驰进了那个叫古篷的县城。当路边的警示牌提示赵申,他已经进入古篷县城的地界时,赵申一路的遐想也就戛然而止了。他将车速减慢,拿过手机,开始拨打电话:贝贝,我到了。 话筒里传来一个甜美的女声,你到了?现在在哪儿? 赵申说,我在县城的边缘。 女声:知道了,你就在那等我,几分钟后我就到。 赵申说,好的。 放下电话,赵申的内心莫名地涌上了几分感慨。瞧瞧,贝贝是怎样的女子啊,我只说到了县城的边缘,她立马就领会我身在何处了,这女子真是与我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哪像方小惠,当初我给了她多少明示暗示,可她就是不领会,还一个劲地打电话,寄情书,寄海鲜。结婚之后,方小惠脑子的灵敏度还是不够,有时候,赵申一句话讲了好几遍,她还是不领悟。唉! 就在赵申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迎面驶来的一辆红色的摩托车打断了他的思绪。远远地,赵申看见骑摩托车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子,摩托车直接地向赵申的奥迪车驶来。当摩托车在奥迪旁边戛然而止的时候,赵申认出来了,骑摩托车的那个女子就是贝贝。 赵申摇下车窗,一股热浪也同时扑上来,使赵申看清了贝贝的脸。 赵申来古篷县就是来会这个名叫贝贝的女子。贝贝是那种长相漂亮、身材婀娜多姿、男人见了都会发感叹的女子。难怪赵申有胆量驾公家车跑六个小时的路程来与她会面。当然,赵申拿方小惠与贝贝做比较多少有些不公平。方小惠虽说长得不漂亮,但却是滨海市赫赫有名的内科主治医师。贝贝呢?只不过是外表漂亮、肚子里却没几滴墨水的古篷县民族艺术团的一名舞蹈演员罢了。 香格里拉酒店是古篷镇最豪华、最高档的一家酒店。贝贝自然把赵申安排下榻在这里。本来,洗漱后清清爽爽地和贝贝一起共进晚餐,那一定是一件美事。但时间已是晚上7点,赵申的肚子正在哇啦哇啦地叫,何况还有一个大美人贝贝陪伴在身边,赵申自然是不敢怠慢。于是,泊好车后,俩人就肩并肩到一家叫红树林的餐馆就餐。 古篷给赵申的感觉就像他原先想象的一样,山高树绿,建筑奇特,像一个人迹罕至的“桃花源”。有个美人和他手挽手晃悠悠地走在洁净的公路上,这在赵申三十几年的人生中是第一次。现在,就在这个被深山老林环抱的古镇里,赵申着实体验了一把。那份畅快,那份惬意,令他飘飘欲仙,也让他的心头陡然升起了一种悲凉。他陡然觉得这三十几年来他活得实在不怎么样,确切地说,是活得有些窝囊,有些颓废。 如果不是他当上了卫生局的副局长,现在的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待在西安的一所医院里做一名普通的内科大夫。作为一名内科大夫,他看惯了人的身体和器官,听惯了人的骂声和哭声,看多了,听多了,他也就习以为常了,视觉和听觉似乎也麻木了。所以,在来滨海市任职前,他的生活简单得没有一些色彩。他每天都在家、医院和食堂这三个点上走动,休息日就在家里睡懒觉,他从来就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对,有什么不好。 可现在,生活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改变是意外的,是令人惊喜的,就好像睡一觉醒来,突然看见天边开了一个大大的口子,这个口子让他目瞪口呆。就像一个人住在一间尘封多年的房子里,有一天,房子突然开了一扇窗,那个人忍不住向外张望,看见外面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活的改变令赵申有些应接不暇。这不,就在一次聚会中,他认识了贝贝,他们交换了电话号码,尽管赵申是那种理智型的男人,但他还是意识到贝贝这个女子是上帝送给他的最好的礼物。特别是他在电话里听到贝贝像百灵鸟一样动听的声音时,他觉得贝贝是他多年来枯燥无味的生活的最好补偿。 他们成了一对无话不谈的朋友。有一次,赵申试探地对贝贝说,如果我不是个有妇之夫就好了,这样,我就可以娶你。没料到,贝贝竟大笑起来,说这年头谁都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贝贝的话让赵申如释重负。不久,赵申主动提出会面。经过慎重考虑,赵申将会面地点定在古篷。虽说古篷距离滨海市只有六个小时的路程,但古篷不归滨海市管辖。山高皇帝远,那个小镇上的人也没人认得他赵申,这样的幽会没有任何的风险。 时间定好了,7月12日,是贝贝的生日。 既是生日,就得买礼物。赵申去珠宝店买了一对水晶耳环。耳环很贵,也很漂亮,赵申可以想象贝贝看见水晶耳环时那双发亮的眼睛。 P39-42 序言 骆玉明 复旦中文系从1989年秋季开始办过三届“作家班”。二十年过去了,由几位首届班上的同学发起,汇编了这样一部带有纪念意义的文学作品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付诸印行。而我被推举为主编之一,是因为曾在作家班上过课,和很多同学相当熟悉,有些还是多年保持交往的朋友。 我上课的时间大概是1990年吧,讲魏晋风度与文章。从社会情形而言,那正是一段颇为郁闷的日子。八十年代的活跃氛围结束了,大人物号召再度启航的手还收拢在袖管里。整肃、检讨、学习、唱歌,热热闹闹,却又上上下下全不当真。已经“解放”过一回,人的头脑再要封闭起来也是难的。我对唱歌之类的瞎忽悠十分讨厌,凡这类场合都尽量称病请假。可是日子也真是无聊,不知道该做什么。在这前一阵,《中国文学史》已经开始统稿,可是那种气候让人打不起精神,又放到一边去了。 这时候作家班来了。它和普通班不一样,学员虽然大多年轻,但都已经在所谓“社会”中漂泊过若干年头,有着各样的经历,不像刚从中学考上来的大学生那样单纯,跟他们讲课不用过于小心谨慎。而魏晋名士的言行,本来就多有颓废与放诞的气息,正好切合当时的环境。课堂上还是有点规矩,课后就难免是天马行空般的胡扯了。在大学里教书,很少有那样的脱略行迹,通宵喝酒,烂醉如泥,也不是一回两回。如今读他们的诗歌、小说、散文,那些怪诞的日子又从回忆中浮现出来。 “作家班”的名目堂皇好看,但学员其实只是一些爱好文学写作并已发表过若干作品的年轻人。这个班上后来出过一些有点名声的作家,像虹影,更是一度响动惊人。但那时都还蛰伏着,各自悄悄地做着一日成名的好梦。大学的课堂是不是能够培养作家的地方,一向是令人怀疑的,譬如韩寒那小子就公然宣称,大学请他去读他也不屑去。但是,有那么多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他们来自大漠、草原、山村,或者江南水乡,来自煤矿、工厂,或者政府机关,带着自己和邻人的故事,带着生命的欢喜与哀伤,在嬉笑与吵闹中相互交流,彼此滋养,对各人在写作道路上的成长无疑是有用的。他们也给平静和“学院”气的复旦中文系,带来更多野性的气氛。 我从小就爱读小说,曾经有一段日子每天跑到旧书店站着看书,废寝忘食很寻常。但从事文学写作的人则无甚接触。读过一些名作家的传记,但那是已经做成了名人,编撰些奇妙的人生往事,对读者而言终究疏隔而迷蒙。面对作家班的同学,我才第一次真正了解普普通通的写作者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文学”没有单纯的释意。按照理论的解释,文学应该是非功利的。然而未必。对有些同学来说,它就是谋生的手段,是克服饥饿的希望,是在世间唤起关注的呼喊。隔了若干年,当凡一平的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寻枪》和《理发师》而引起关注后,他同我说起少年时代令人疯狂的饥饿,他的激动使我感到震撼。再回想班上的同学,生活状况优裕的或许也有,但恐怕很少,多数人是在艰难中跋涉,手上是茧,脚下是血。那么,当文学与人生利益的谋求连在一起时,它的美质必定会受到损坏吗?却也未必。我前前后后读过不少班上同学的作品,那里面始终有很多东西使我感动:青春的孤寂与梦想,生命中永远的迷茫与骚动……来自西北大漠的张秉毅为人粗犷,他的文字却清秀而常常带有柔和的光泽。是从他们那里,我才更多地体会到文学对于年轻人的意义。一个个孤零零的字符,年轻人用心血与热情召唤它们鲜活起来,构筑起想象的空间,同时也铺成自己生动的人生之路。 二十年过去了,如此漫长的时光足以使人变老。当年那些同学云散四方,各有新的生涯故事。有的远去海外,有的固守在旧乡,有的事业发达,以财称雄,有的仍然两袖清风。但不管成就大小、名声高低,却没有人停止写作。收在这部书中的小说、诗歌及散文,大多是作家班结业以后的创作,从中可以读到非常丰富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悟。对于作者们来说,这是纪念,是不在场的聚会。作家班的同学在校读书的时候,好热闹而经常争吵,如今他们在这里安静地彼此诉说。而对读者来说,只要你细心去读,必有一些声音会抚动你的心弦。从事文学写作的人,大概都有两种基本的心理特征,一是好奇,二是寂寞。无论如何,他们总是对文字保持内心的尊敬,希望用它向世界发出自己的问候,希望在不可知的地方唤起共鸣。 当年和我交往比较多的同学中,有一位是翁亮。他胸怀坦诚、生性乐观、为人和善,有寿者之相,却已不在人间。以庄子的态度,生死无非随物迁化,悲喜均是无据。但想起他因为多善意所以少主见的笑容,却仍然有莫名的伤感。有一位同学的诗中,问起“谁能真正洞察生命的玄机”,谁能?生命如此平淡,又如此玄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