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山水画中,人物与山水组构像一个“套装”系列配置战若干似是而非的雅俗图景,画家将自我投射其中,一他们乐意把自己幻化为心仪的理想人物,像画中人一样纵情山水,进而平衡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心理落差。
写真人物与虚拟背景的疏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晚明时期文人的虚无与玩世心态,却也暴露了他们现实处境的窘迫与尴尬。
历代关于山水画的论述和阐释,少有对存形于山水中的人物形象的注视和分析,人物似乎只是山水画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点景附件。
在本书作者看来,人物于山水画从来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有明以来,人物在山水画中的存形具有了越来越鲜明的符号特征和结构功能:画家借山水中的人物对自己和自己所属的社会族群进行暗示和表征,借山水中的雅集、茶事、送别、卜居等明代文人所心仪的生活方式和趣味来表明心迹、抒发情志;同时,人物存形作为一个潜在的诱因,影响到了画家图绘山水的笔墨选择、风格呈现甚至情绪转换。
因为有了“人迹”,明代山水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后人借以观照明代社会的图像文本,借助于人物,观者可以从明代山水画的某种带有程式化特征的笔墨趣味、结构方式后面,读出更多社会学、文化学的意涵。